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77部分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77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秦人不关心关东人的死活,既然秦人认为理所当然要奴役关东人,那谁能理解宝鼎的想法?又有谁能理解宝鼎的良苦用心?
    “形势远比你想像的恶劣。”
    宝鼎咬牙切齿,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牙关。
    帐内众人相顾无语,再不敢劝解。宝鼎已经动了杀机,他要杀人了。
    =
    深夜,宗越匆匆走进宝鼎的军帐。
    宝鼎拿出一根铜管递了过去。
    “找一个亲信送到咸阳,亲手交给赵信。”
    宗越双手接过放进了怀里,犹豫了一下,问道,“一定要动用黑衣吗?”
    宝鼎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黑衣始终是个忌讳,关系到蓼园的机密,更关系到宝鼎自身的生存。始皇帝知道赵仪的真实身份,也曾经怀疑赵仪和黑衣有某种关联,贸然动用黑衣力量,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关东人的暗黑力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宗越低声说道,“‘焚书’之后,关东人通过各种途经秘密潜入咸阳,目标都是咸阳宫。”
    这件事宝鼎知道,他至今还挂着秘军统率的虚衔。黑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粉碎了十几起未遂刺杀,其中包括对始皇帝、太子和数位公卿大臣的未遂刺杀,抓捕和诛杀了数十个刺客。在这些刺客中,除了来自六国旧地的任侠剑客外,还有诸如出自东墨、南墨、鬼谷等学派的武技高手,而这些人的刺杀手段非常犀利,远非普通刺客可比。
    自统一以来,针对秦国权贵官僚的刺杀就从未停止过,而自‘焚书’之后,更是掀起了一个刺杀**。黑冰秘军人数有限,难以支撑。宝鼎在京的时候,曾经奏请始皇帝和中枢扩建秘军,但此议遭到了否决。
    “武烈王,还是借刀杀人的好。”宗越小声提醒道。
    “刀在别人手上,容易失控。”宝鼎说道。
    “武烈王已经失去了对咸阳的掌控。”宗越进言道,“北伐之议一旦通过,关东必然要乱,关东一乱,死去的人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千千万万。”
    宝鼎心中一痛,黯然苦叹。
    “咸阳乱了,武烈王可以重新掌控政局,但关东乱了,武烈王就要力挽狂澜了。这两者的利弊得失,武烈王是否仔细考虑过?”
    宝鼎闭上眼睛,思考良久,终于抬起手,冲着宗越轻轻挥了两下。
    宗越躬身为礼,转身离去。
    =
    武烈王公子宝鼎连续上奏,呈述反对北伐的理由,恳请始皇帝和中枢慎重考虑,仔细权衡利弊,不要轻率决策。
    太子扶苏在廷议上也公开支持武烈王,反对北伐。
    咸阳政局的发展扑朔mí离,很多人看不懂,而看得懂的人却没有退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始皇帝摇摆不定,迟迟拿不定主意,不过他接受了宝鼎的意见,没有轻率决策。毕竟北伐关系重大,牵扯到方方面面,一旦决策失误,不堪设想。
    =
    帝国统一后,十月为正朔,但坊间因为习惯,还是在十二月三十除旧迎新,正月初一迎新春。
    统一后的咸阳因为迁来六国的王公贵族和大量富豪,人口剧增,虽然扩建咸阳城和兴建新皇宫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涨,但始皇帝迫于中央财政的危机和武烈王公子宝鼎等大臣的强烈反对,至今没有大兴土木。
    咸阳城因此变得拥挤,但也愈发繁华,尤其新年前后,更是热闹非凡。
    这一天始皇帝心中烦闷难当,突然决定去骊山行宫散散心。出了皇宫,看到市井繁华,他突然改了主意,打算微服出行,在咸阳城里走走看看,于是命令车驾返回了皇宫。
    始皇帝说服了郎中令méng嘉,君臣两人带着几名shì卫,悄然出宫,夜游咸阳城。
    行至尚商坊,刺客突然出现,四面围杀。
    郎中令méng嘉当然不会只带着几个shì卫保护始皇帝。四周的暗中保护者蜂拥而出,刺客们看到事不可为,掉头就逃。人群纷乱,刺客瞬间被人流淹没,杳无踪影。
    始皇帝大怒,下令彻查。
    皇帝微服出行,知情者寥寥无几,但刺客竟然准确围杀,这其中必有内jiān。皇帝身边的近shì臣僚竟然暗通刺客,这件事太可怕了,远远超过了刺杀皇帝本身的严重xìng。
    =
    驷车庶长公子腾和御史大夫赵亥奉旨调查。
    这个时候,始皇帝除了宗室重臣和最亲近的外戚,谁也不敢信任了。
    首先调查的就是内廷官吏、宦者和shì卫。
    一番严刑拷打之后,一名当值内廷尚书招供,他在皇帝出宫后,密报了左丞相李斯。
    李斯倒是爽快,承认确有此事,而且连弹劾郎中令méng嘉的奏章都写好了。皇帝要微服出行,那是国之大事,郎中令méng嘉为了阿谀皇帝,竟然公开违律,置皇帝于危险之境,罪在不赦。
    始皇帝非常生气。内外廷官员各司其职,严禁互通消息,这是律法明文规定的事。李斯做为帝国丞相,知法犯法,也是罪无可赦。
    méng嘉和李斯是始皇帝的股肱之臣,如果因为这么点小事就把两人赶出中枢,始皇帝岂不是自断臂膀?
    始皇帝担心有人借机扩大事态,当即雷厉风行,果断降了méng嘉和李斯的爵位,试图保住两人。
    然而,事态已经失控了。
    紫府黑冰抓住了一名刺客,这名刺客的藏身地竟然是李斯第三子的府邸。
    李斯第三子在丞相府就职,其妻妾中有一位楚国贵族庄氏的女儿。庄氏为皇帝赏赐,长得漂亮,擅歌舞,甚为得宠。这位刺客来自江东,是庄氏当年的门客,一年前到咸阳投奔庄氏,居留至今。
    黑冰抓住这名刺客后,当即奏报始皇帝。这事太重大了,牵涉到当朝丞相,不是他们可以随意处置的事。
    始皇帝当即察觉到这里面有yīn谋。考虑到事关重大,他命令公子腾和赵亥亲自赶到紫府审讯。
    这名刺客禁不住酷刑,透lù了一些消息。黑冰通过这些消息,又抓住了两名刺客,其中一名刺客受刑不过,交待了此次刺杀的命令下达者。顺藤mō瓜,越抓越多,最终查明了一个事实,是丞相李斯泄漏了始皇帝微服出行的机密。
    李斯的属官中大多为关东人,其府上门客也基本来自关东,而不少关东人就是借助李斯的显赫身份做掩护,暗中策划刺杀事件,尤其严重的是,他的属官中就有两位关东人参加了这次刺杀的谋划。
    公子腾和赵亥非常吃惊,匆忙进宫禀奏始皇帝。
    始皇帝知道李斯完了,无论用什么办法也保不住李斯了。这的确是个yīn谋,是摧毁李斯的yīn谋,但问题上,李斯因为失察自己犯下了错误,对手利用他的错误堂堂正正地击倒了他,如何拯救?
    帝国的左丞相府竟然成了刺杀帝国皇帝的谋划之所,帝国的左丞相竟然成了刺客的庇护者,这无论对中央还是对始皇帝来说,都是个莫大的讽刺,这个巴掌打得中央和始皇帝“鼻青脸肿”。
    =
    始皇帝下诏,罢免李斯,交廷尉府审理,如果最终结果证明李斯及其家人并没有参与刺杀,李斯和家人的xìng命肯定可以保住。
    但是,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彻底击杀李斯的机会,他的政治对手们岂肯放过?
    以右丞相隗状为首的大秦本土贵族们当即对关东系展开了疯狂“攻击”。
    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就是郎中令méng嘉。
    méng嘉为了保住méng氏,不敢与大秦本土贵族公开对决,引咎请辞,告老归乡,离开了咸阳。
    代替méng嘉出任郎中令的是中尉卿公子成。
    始皇帝在这个风头上当然不会重用关东人,但也不愿用本土贵族,所以只能用宗室了。做为妥协,始皇帝答应了隗状的举荐,由前将军李信出任中尉卿一职。
    第二个遭到打击的就是内史卿茅桢。始皇帝在咸阳城遇刺,关东刺客云集京畿,做为京畿最高行政官长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内史卿茅桢是茅焦的儿子。茅桢迫不得已,引咎请辞。
    通武侯王贲出任内史卿。
    第三个遭到打击的就是李斯的子弟门生。凡李斯一系的官员,不论官职高低,也不论在京还是供职地方,一律罢免。此举牵连到了整个关东系官员。
    丞相隗状再一次独揽相权,他在朝议上奏请始皇帝,凡关东系官员的任用必须慎重,以免重蹈覆辙,给大秦带来重大损失。这事实上就是要遏制和削弱关东系势力对朝政的影响。
    始皇帝颜面尽失,愤怒到了极致。
    一场未遂的刺杀,让他失去了méng嘉和李斯,失去了左膀右臂,失去了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也失去了为中央集权而冲锋陷阵的“斗士”。
    这是谁的yīn谋?谁要击杀李斯?谁要阻碍中央集权?
    无疑,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分封”贵族集团,就是以隗状为首的大秦本土豪门贵族。
    始皇帝不能不反击,不能任由“分封”贵族集团掌控朝政。
    五月,南海王公子峤上奏,弹劾荆宛和江南两地官员,在调拨给岭南的粮食布帛等物资上以次充好,以劣代优,而且屡屡拖延克扣,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始皇帝当即下令彻查。
    一个月后,御史大夫赵亥上奏,弹劾以南郡太守隗藏为首的数名楚系官员贪赃枉法、徇sī舞弊、中饱sī囊,证据确凿,罪在不赦。
    统一至今,豪门贵族对地方财富的掠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追究起来都算违法,一抓一大把。始皇帝迫于局势,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如果要打击对手,那这种事情就是最好的武器。
    紧接着,江南镇戍统率桓炀上奏,弹劾隗藏等官员植党营sī、图谋自立,而且牵连到了丞相隗状。
    始皇帝毫不犹豫,当即下诏命令丞相隗状回避,由太尉méng武、驷车庶长公子腾和御史大夫赵亥会同廷尉府联合审理此案。
    关东系官员乘机“反扑”,宗室和老秦人也落井下石,形势顿时一边倒。
    隗氏拼命挣扎,楚系更是全力搏杀,就连太子扶苏和皇后都出面声援,琴氏家主更是飞车赶奔北疆求援,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武烈王公子宝鼎却跑到塞外与匈奴人的大单于谈判去了。缺少了公子宝鼎的支援,隗氏在对手们的四面围攻之下,轰然倒塌。
    十月,始皇帝下诏,罢免丞相隗状,由御史大夫赵亥暂领丞相府。
    一年内罢免两位丞相,咸阳政局之动dàng,由此可见一斑。
    =
    =
    =
    '  '
第458章 火烧大了
    第458章火烧大了
    始皇帝三十三年冬,北疆大雪纷飞,武烈王公子宝鼎接到了皇帝的诏书。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不仅仅咸阳政局剧烈动dàng,张唐、公子豹、王翦等老臣也先后辞世。始皇帝亲自赶到频阳为王翦送葬,回程途中病倒,车驾随即停于甘泉山林光宫。
    李斯终究还是死了。
    始皇帝的反击jī怒了大秦本土贵族,必yù置李斯于死地。李斯最终选择了自杀,否则九族难逃诛灭之祸,受到牵连的子弟门生以及部属也难逃身死族灭之祸。
    李斯是“焚书”之策的谋划者和执行者,为了统一中土文化和坚持法家学术思想,他成了关东士人的死敌;同时他又是坚定的中央“集权”的“急先锋”,成了大秦“分封”贵族集团的死敌;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他又置天下万民的生死于不顾要发动北伐,迫使武烈王公子宝鼎不得不出手相击;李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他不死,谁死?
    méng嘉也死了,在始皇帝和“分封”贵族集团搏杀的最为jī烈之刻,méng嘉忧惧郁愤,突然暴毙。
    李斯和méng嘉的死亡,给了始皇帝沉重一击,也让他在“惨胜”之后凶xìng大发,一口气诛杀了隗藏等五位楚系大臣,把已遭罢黜的隗状赶出了咸阳,远禁于成都。
    始皇帝摧毁隗氏外戚,重创楚系,不仅仅要打击“分封”贵族集团,更是迫于形势的严峻,不得不掌控巴蜀和荆宛,以确保中央对本土疆域的绝对控制。
    太子扶苏苦谏无果,在朝议上失声痛哭。
    始皇帝勃然大怒,把太子扶苏赶出了咸阳,让他去东北疆坐领燕国,镇戍边陲。
    这个冬天对咸阳来说格外寒冷,冷得刺骨,连血都冻住了。
    始皇帝病重,太子被逐,朝中连个代理国事的丞相都没有。太尉méng武、御史大夫赵亥、驷车庶长公子腾、郎中令公子成、治粟内史甘罗和少府卿赵高等公卿大臣们随即联名请奏,恳请始皇帝急召太傅、上将军、武烈王公子宝鼎回京总揆军政主掌大局。
    始皇帝诏准。
    =
    宝鼎没想到自己点起的一把小火竟然“烧毁”了咸阳,咸阳政局在短短时间内就面目全非了,这种惊人的变化即便是他这位始作俑者也是目瞪口呆。
    归究起原因,宝鼎不得不承认,“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在“焚书”之后,已经jī烈到了爆发的边缘,即便没有他点起这把小火,咸阳政局也会发生同样的剧变,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感谢上天的眷顾,正是得益于“以夷制夷”策略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匈奴人忙于扑灭自家“后院”的大火,连续两年都没有发动对河西的攻击,终于给宝鼎稳固北疆防御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现在他可以离开北疆了,可以把北军放心地托付给章邯了。
    “我曾经说过,当大秦陷入危难之时,能够力挽狂澜的就是你。”宝鼎对章邯说道,“你以前肯定不相信我这句话,现在呢?现在你相信了吗?”
    章邯感jī涕零,俯身拜谢。
    “今天,你给我一个承诺。”宝鼎郑重说道,“你必须承担起这个使命,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你是北军最高统率,你拥有帝国最强悍的武力,只有你才能在帝国最为危急时刻挽狂澜于即倒。”
    “终我一生,誓与大秦共存亡。”
    章邯举手发誓,慷慨jī昂。
    宝鼎连夜离开代北,飞赴离石要塞。与北军右副率辛胜会合之后,两人联袂赶赴咸阳。辛胜离开北疆后,北军统率之中,再无老将。
    =
    始皇帝三十四年初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