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赝品 >

第124部分

赝品-第124部分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杨家确实很有钱啊!”见四下无人,路人丙捏这下巴,眨了眨眼睛自言自语道:“我若是能投到杨家做个下人也是不错地呢!”
    得到消息的三皇子韩王元休非常高兴,没想到自己快要成亲了,先接到这么大的一份礼物,潘美早就将礼单原封不动地送了过来。言明是天波府送过来的,反正大家早就吵得沸沸腾腾,自己想要吃回扣也是不可能的,索性做个大方地老丈人,心中却有些痛惜,直叹为什么不送银票过来呀,何必搞的这么满城风雨?
    太宗皇帝也听到了风言风语,起初如同潘弄一般,都吃了一惊,接着就笑引起来”,这个杨延昭真会搞风搞雨,居然弄了这么大的场面出来,朕都不知道如何说他了!”
    内侍总管王继恩见太宗皇帝的心情不错,就奉承道:“谁不知道天波府的老六是赚钱的好手,如今陛下为皇子办喜事,身受浩荡皇恩的他怎么敢不尽心恭贺?要知道整个天波府也是皇帝赏赐给杨家的啊!”
    “你这话就有些亏心了!”太宗皇帝的心情不错,没有多与王继恩计较,只是笑着驳斥道:“朕平日赏赐你们的东西就少吗?怎么不见你们给朕上个几万两银子的礼单?”
    王继恩干笑着不知道如何应对,心里面却对这件事情耿耿於怀。
    群臣中的反应可谓是天壤之别。
    宰相吕蒙正是不同意废长立幼地,他为人古板一些,自不知其他人原本就对太宗皇常的作法有些腹诽,此时见到三皇子元休的婚事居然被炒得如此火热,心中不禁有些担忧,看来韩王被立为太子的事情已经是太宗皇帝早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了,依照他的性子,这个婚礼自然是不肯去地,文人的气节放在哪里,岂肯看那些得志的小人嘴脸?
    朝中反对废长立幼,与吕蒙正一条心的大臣们不在少数,反倒是职位较低的京官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巴结新主子的大好时机,因此整个京师都行动起来了,到处搜刮奇栽异宝来为韩王元休做贺礼,几乎把整个地皮都翻遍了。
    官员们的这些动作当然瞒不过太宗皇帝,不过在这个向大臣们显示自己立储决心的节骨眼儿上,他当然不会去追究这些人的行为,反倒有些推波助懈的意思,吩咐王继恩将自己的几件残藏高调地送给了韩王元休作贺礼。
    现在,再迟钝的人也知道皇帝的心思了,很多原本立场就不是很坚定的大臣们立刻改弦更张,投入了韩王这一前途光明的强势阵营,为自己的新主子献上了自己的决心书和投名状。
    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宰相吕蒙正终于盯不住了,他虽然固执,却不糊涂,眼看大势已去,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但是书生的尊严令他选择了无言的反抗,次日早朝,这位当了两年多宰相的老臣终于自动去相,将相位让给了新贵吕端。
    韩王元休的婚事办得很热闹,在婚礼当日,太宗又送给他一个更大的礼物,在百官面前,策立韩王元休为太子,改名为赵恒。
    “六哥,你这么大把微银子,难道不心疼?”七郎问我道。
    “心疼不心疼,过两天就知道了。”我卖了个关子。
    结果没有等到过两天,皇帝的圣谕就下来了,原来的三千禁军直接追加了五千,总共八千的精锐禁军,并且附带这军械建造营的两百余名工匠随军,中型的攻守利器也配备了不少。
    我得到圣谕以后,二话不说,立刻开营拔寨,连夜赶赴西北。
    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浩浩荡荡的西征大军掀起了大片的风尘,心中不禁有些感慨。
    正所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管虚设,当我再次见到汴梁城的时候,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了。
    第十一卷 长安北望 第五章 西北重镇
     更新时间:2009…7…3 17:00:40 本章字数:5272
    长安城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
    原因无他,就是出于一个资深的地下文物工作者的私心,这里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北宋这个时期,有多少的宝藏静静地趟在地下等待我去发掘它们啊!
    一想到这一点,我就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作为西汉和隋唐的都城,长安曾经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繁荣城市,较之同时期的罗马,大上不止四倍,昆明池与上林苑更是规模浩大盛况空前的皇家园林。
    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了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当时的长安城内有纵横大街各十余条,各街两侧都有宽丈余的水沟,纵横交错,构成遍布全城的水网,既有输水作用,又可以改善环境,与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中的多处水体一起,构成了长安城优美的环境。五代以后,长安城区缩小水利设施大半废毁。
    我们是在一阵阵小雨中进入长安城的。
    眼前的长安城距离我想像当中的长安城相去甚远,经过了五代兵火的锤炼,原本傲然挺立于世间的雄城早已经破败不看。昔日地皇家园林也变成了山野村夫们地耕作之地。真正地应了那句话,世事无常。
    我摸着一块长满了清苔的厚重青石,心情有些沉重,眼前的长安城虽然在规模上同很多城市比起来都要大得多,但是城防与基础设施大多损毁,要是想恢复原貌,怕是很难。
    毕竟,当初汉建长安前后共计百年之久。至于唐长安的建立也是在隋朝时候大兴城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其间并没有受什么兵火的影响。
    唯一可取之处。就是长安城的供水设施保存比较完好,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分别自城东严水、城西南和城南地狡水和橘水引水,全而利用城附近的地表水资源。城东南还有黄渠引义峪水入城。这些渠道在城内屈曲回转,流经大部分坊巷和皇城宫苑,用水方便。另在渭水上建兴成堰取水入漕渠。是漕粮运输干线,城郊和城内建有多处停泊港和码头,其中城东九里地广运潭是长安对外交通的总枢纽。将来若是重新修建新城,借助这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安城是京兆府的驻节之地,我们入城之后,便有京兆府尹前来相迎。
    “下官京兆府王风仆尹拜见安抚使大人!”京花府尹是个年纪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儿。相貌清瘦,看起来比较古板地那种。
    “不必多礼!”我摆了摆手道:“本使皇命在身,很快就要赶赴西北,处理党项人之乱,最多只在此地停留一日,补充一下给养,王大人无须客套。”
    “这么急啊?”王风仆听了似乎有些吃惊。
    我点了点头道。”不错!西北边境一日不安定,则皇上多忧心一日,事关社稷安危,本使岂敢怠慢?”
    “杨大人勤于王事,下官深感佩服!馆驿已经安排好了,请大人入城。”王风仆恭维道。
    我看了看身后的大队人马,摇了摇头道:“不必了,本使随同大军一道扎营,倒是有事情要问问王大人,还请据实以告!”
    “杨大人请问,下官知无不言!”王风仆立刻向我保证道。
    “近日以来,长安附近的物价如何?”我突然问了一个看似毫无道理的问题。
    王风仆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有些佩服地看着我说道:“尚且比较稳定,只是过了延安府就很难说了!但不知大人准备驻节何处,下官也好早日征调粮草,为大军安排好民夫器械。”
    “本使自然是要到延安府去的,没有彻底消弭党项人的叛乱之前,不会回到长安来。”我立刻做出了决定。
    既然延安府已经有些不稳定地苗头,那我自然不能放任自流,一旦李继迁的人马在长城以内站稳了脚跟,可就不好对付了!为今之计,必须迎头痛击,将他们聚拢起来的士气给打散了!这样才能确保边境的安全有所保障!
    “大人高见!”王风仆立刻赞同道。
    “王夫人可是本地人?”我听王风仆的话音似乎是关中一带人士,于是好奇地问道。
    王风仆笑着回答道:“下官是扶风人,在此地为官已有二十余载,算得上是老西北了。”
    “对于党项人之乱,王大人有什么看法?如今我军方至,对于西北的地形与风物都不是很了解,急需要有通晓地理熟悉军务的人参赞,王大人是否能够推荐几个当地人参与到本使的大军中来?”我听了王风仆的话后,有些意动,于是便试着说道。
    “此事不难办!”王风仆没有考虑,立刻回答道:“老朽有个远房侄子,就在延安府居住,此人从小就喜欢游离四方,长城内外的环境都很熟悉,本人也熟读经书,颇具才情,大人若是有意,下官可以修书一封,请他为大人至军中效力。”
    王风仆没有回答我前面所提的问题,倒是推荐了一个亲戚给我,这让我对他的为人有些怀疑,是徒有其表,还是另有所目?久居西北的人,不可能不熟悉势力如此庞大的党项李氏的,他之所以选择不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这个安抚使并不为他所看好而已。
    想一想他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地。党项之乱爆发以后。大宋在西北边疆诸州的几位高官接连被杀害,长城以北尽数陷入敌手,关内众人也是人人自危,颇有朝不保夕的味道,王风仆常年待在西北,自然是知道其中内情的,西北边患,应该是人祸多一些。
    “如此就劳烦王大人了。粮草最好尽快征集,本使大军明日开拔。没有粮草会延误时机的。”我按捺下想要打探王风仆底细的想法,尽量平和地说道。
    王风仆微微一笑道:“粮草早已经安排就绪,单等大人提取。”
    “这么快?”我为之一愣,没有料到王风仆的动作这么快了就是事先得知了我要来西北的消息,也不过三两日的时间,要调集近万人所需的粮草,时间不是那么充裕。
    “下官眼见西北局势紧张,李贼气焰嚣张,连连攻城略地了伤我百姓,便猜测到朝廷一定会发兵来援,因此粮草之事一早就留心布置,前几日就准备妥当了。”王风仆淡然答道。
    “王大人办事利索,勤于政务,眼光深远,老成持重,本使向朝廷奏报时定然会向皇上先表大人之功!”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王风仆许诺道。
    王风仆谦虚道:“大人在前线冲杀,下官只不过支应一下粮草而已,岂敢居功?”
    我呵呵笑道:“这话就不对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地将士也不能饿着肚子去跟敌人厮杀吧?粮草之事,干系重大,关乎国事兵运,王大人身上的担子,还很重啊!”
    “安抚使夫人尽管放心,大人的兵马走到哪里,下官的粮草就运到哪里。”见我一味强调粮草的重要性,王风仆也很担心万一我在前方战事不利,会将责任推到后方供给缓慢的原因上,只得先用话将这个可能性给堵死了,以免我在他身上动什么歪脑筋。为官数十载,宦海浮沉,这种事情王风仆实在是见得太多了!
    “王大人多心了,本使只是强调一下粮草的重要,没有别的意思,你不必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要不影响战事,就算你的首功一件!”我见目的达到,立刻温言安慰道。
    “要是没有什么别的事情,下官就不影响大人休息了?”王风仆揣摩着我的脸色说道。
    “王大人请自便!”我点头应道。
    王风仆寒暄了几句后,告辞离去。
    “一个老头儿,六哥你跟他那么多废话?”七郎见王风仆离去后,有些埋怨地说道。
    “人家可是西北道儿上的地头蛇,能在这里盘踞二十年不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意味深长地说道。
    七郎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二十多年才混到一个府尹的位子?这也太逊了一些!起码也要入直中书,弄个参知政事或者枢密院副使才是,否则岂非连你都不如?”
    我笑道:“你以为做大官就那么容易?这种事情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若不是我们爹爹把天波府的名号早就打了出去,又受到皇帝的倚重,你以为像我扪这样年纪轻轻的后辈就能官至二三品,爵位数万担?要知道,像我们这个年纪地读书人,正忙这读书科考,谋一个进士出身呢!即便是宰相子弟,起初也不过承荫八品而已,可是在普通人的眼睛里面,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普通人走仕途这一条路,若非极为出色,兼且运气又好,能升到四品的府尹任上已经是羡煞旁人了,你还在这里嫌弃人家官阶太低?”
    “呵呵——“七郎搔了搔头发干笑道:“六哥说的也很有些道理,我是以己度人,失之偏颇了!”
    “老七最近很用功啊?居然能够连用成语了!”我有些惊奇地叹道。
    七郎有些不满道:“莫非在六哥你的眼里面,小弟我该是那种粗鄙无文的武夫不成?”
    “不是最好,啥时候老七你也给咱们家考个状元回来,装点一下文面。到时候我扪天波府一门两状元,那可是风光无限啊!”我笑呵呵地说道。
    “嗨——“七郎立刻蔫了下来,苦着脸说道。”考个进士回来行不行?”
    趁着大军扎营的机会。我同七郎带着几名某卫登上了长安城强。
    小雨依然没有停下,站在城头运眺,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城外荠麦在地,遍地嫩绿,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这一场雨来得恰到好处。
    长安城高四丈,宽有五丈多。周长二十余里,城墙地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马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杖、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确是雄城一座。
    穿过城门,形如弯月地小城叫月城,它是进入城门后必须经过的第一道城。要进入城内。还必须经过第二道城——瓮城。在战争中,月城和瓮城一方面卫护城门,加深城门的纵向防线,另一方面,也易于守城部队迅速集合,打垮已冲进月城和瓮城的敌人。
    只是可惜的是,由于大宋开国以来,西北一直没有太过强大的敌人威胁,城墙缺乏修缮,很多设施都废弃了,眼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