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赝品 >

第140部分

赝品-第140部分

小说: 赝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去找魏大中,一定要把他磨下来!”胡天邦非常坚决的说道,“这小子迎面攻击杨大人的队伍,已经是死罪了!可是他居然又跟没事人一样放了出来,还鞍前马后的为新人安抚使大人效力,显然这其中有些关节是我们不知道的!化之,这几天你也不必操心别的事情了,就将魏大中给我死死的缠住,无论如何也要将他给我拿下!这可是关系到我众人的身家性命啊!”
    陈化之了然于胸,点头答道,“小人知道了,此事关乎生死,断然不敢大意!”
    又谈了几句心得后,陈化之告辞离去,胡天邦却叹了口气,坐倒在椅子上,闭目冥思苦想。他岁为小吏,名不见经传,可是为人谨慎,一向精打细算,故而府城中的很多官吏都死于战乱,或是逃离银州,唯有他却留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家业都在这里,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善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一次李继迁全力东侵,以他的看法,朝廷的着眼处都在北方的契丹,并无余力西顾,因此西北疆域丧失严重,李继迁应该大有可为,谁知道朝廷居然下了血本儿,不但出兵了,而且还一举击溃了李继迁的主力,使其不得不放弃新占据的银夏诸州,仓皇而退。
    “李继迁退了倒是好事,只是可怜了我们。”胡天邦苦笑不已,谁能料到形势会突然逆转,数日之间,不可一世的党项人就连夜撤兵?真是时也,命也!
    又在焦急烦躁中度过了两日后,陈化之终于不负重托,从魏大中那里得到了准信儿,陕西安抚使、大宋枢密院副使兼崇仪正使杨大人答应接见他们了。
    “化之,辛苦了!为兄替满城的士绅们谢谢你。”胡天邦看见陈化之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他嘴上突然暴起的几个水泡,怎么会不知道他的辛苦,不由得深深感激道。
    “胡兄何须如此客气?”陈化之办成了事情,心中高兴,见自己一向仰仗的胡天邦如此神情的望着自己,不由得非常舒心,连忙谦虚道,“兄弟都是为银州人办事。应该!”
    次日清晨,全银州城有头有脸的土豪劣绅们都早早的集中起来了。怀里揣着数目不等的金子银子票子等物,满怀希望的又有些惴惴不安的来到安抚使衙门后面的小校场中,等候召见。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我一到校场,自己也被吓了一跳。
    满眼所见,都是攒动的人头。我粗略的数了一下,竟然远远的超过了原先估计的数目,多大三百人有余。
    “大人,除了小人名单上列出来的,还有不少人想要趁此机会,见见大人。”魏大中悄悄在我耳边解释道,然后不忘补充一句,“他们倒是没人准备了百两纹银作为见面礼,小人想着反正也不在乎多这么百十号人,于是就答应了。连带着前些日子收取的历尽,小人不敢擅专,全数交给大人了。这是银票。”说着讲衣袖一遮掩小说整理发布于ωωω.ㄧбk.cn,将一叠银票塞了过来。
    魏大中想得非常清楚,除非是死心塌地的为我办事,才有翻身的机会,否则若是被我翻出以前的罪状来,那是吃不了兜着走啊,些须的银子,却是小事了。
    “咳,”我咳嗽了一声,将银票接了过来。仔细一看可真不少,约有四五万两银子,于是喜道,“恩,魏先生办事,果然很老到。这个,银州城的父老们,也很淳朴啊。”
    眼下正是大举兴兵,平白多出这么多银子来,确实可以大用,我的脸色顿时也舒展了许多,眉眼之间带出了些笑容出来。
    众人看在心里,喜在脸上,顿时互相张望,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我看了看,发现众人都站在场地里面,一个个身体僵硬,想必是已经等候多时了,于是便吩咐身边的卫士道,“这些都是银州城的父老兄弟,怎么能如此对待?还不快去搬些椅子来?”
    卫士面露难色,“大人,今天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椅子啊。”
    我两眼一瞪,“大胆!没有椅子不会想办法吗?本官的军令,你们也敢违抗不成?来人,给我拖下去,重责一百军棍!”
    众人听了都是一阵恶寒,没有想到新来的大人如此凶悍,动辄军棍责罚。
    立刻有两个人将那卫士拖了出去,按倒在地,军棍狠狠的照着屁股敲了上去,几十军棍下去,那卫士的声音就小了,一百军棍下来,几乎就没有出的气儿了。众人看的分明,一共打断了四条棍子,心中惴惴,不知道接下来会如何,再看我的目光就很有一些畏惧了。
    “本官御下不严,治军无方,让银州的诸位父老见笑了。”我靠着太师椅坐了下来,慢条斯理的对众人说道,“以后本官一定严加管束,以重典治军,呵呵。”
    作为银州城士绅们的代表,胡天邦只得站了出来,小心谨慎的回答道,“大人军纪严明,社稷之幸!我等深感佩服。”
    我没有当下回应胡天邦,而是对身旁的人吩咐道,“还不快去取些军中所用的马扎来,给众位父老坐下?”
    立刻有人退下,很快带了几百名士兵过来,将马扎分发下去,整齐的码成一排一排,银州城的士绅们按照士兵们的指引,井然有序的坐了下来,一时间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咳,”我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的对众人说道,“本官自受皇命,远赴西北,担当大任,一举击溃李贼主力,今边陲暂定,人民需要修养生息,原本,是不准备扰民的。奈何银州城的各位父老兄弟,对兄弟抬爱有加,渴望一聚,本官只好在百忙之中抽空相见,一酬诸位的盛情了。不过,校场之中,环境简陋,还请各位多多体谅才是。边事繁杂,军费紧张,如此慢待诸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大人体恤民情,实乃我银州百姓之福啊。”
    “久闻杨大人文武全才,忠心国事,今日一见,果然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有杨大任坐镇西北,何愁李贼不灭,边界不靖?”
    “诸位都太浅薄了,以杨大人之威名,必然是要收复河西诸地。用兵西陲,扬我大宋之威于西域诸邦的。”
    众人见我的话似乎比较平和。连忙阿谀奉承起来,唯恐自己落到别人的后面。
    魏大中在众人之间说道,“今日大人肯接见我等,就是对诸位的肯定,只要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御外辱,少不得是有好处的!”
    胡天邦见自己的风头被人抢去,虽然有些不忿,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现在是安抚使衙门的红人。自己也要仰仗魏大中来疏通关节的,当写只能唯唯诺诺。
    我看在眼里,心中一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于是便微笑着指着胡天邦说道,“这位仁兄,方才说话的便是你吧?兄弟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见点到自己的名字。胡天邦立刻精神一振,挺直了身子,拱手答道,“有劳大人过问,实在是罪过,在下姓胡,名字叫做天邦,以前中过科举,在府城中做过小吏。闻得大人光复银夏,特来瞻仰英姿,聆听教诲。”
    我点了点头,温言道,“原来也是圣人弟子,难怪我看胡先生面善的很。”
    胡天邦不知道我话中的意思,又不好对答,只得讪讪的应了两声,尴尬的站在那里。
    “胡先生方才说了一句,军纪严明,乃是社稷之幸,此话深的我心啊!”我转头对众人说道,“我大宋自太祖皇帝受后周禅让,至今已有数十年,而西北边疆久经战火,人民生活不能安定,城池村镇饱经风霜,本官一想起来,不禁扼腕叹息,恨不得一日扫平边患,澄清万里尘埃。”
    众人听了纷纷鼓掌,大声称赞我忧国忧民,实乃社稷重臣,西北百姓的救星。
    “然则本官自至西北,目睹各州各县之怪状,犹如梗塞在喉,不吐不快也!”我话锋一转,声色俱厉。
    眼看晴转多云,又有转阴的迹象,胡天邦等人的心情又紧张起来,惴惴的看着我不敢说话。
    我从椅子上离开,站了起来,在众人的面前走来走去,痛心疾首的说道,“可怕啊!可悲啊!可耻啊!堂堂的华夏后裔大宋子民,不思忠心报国,却与异族勾结,搜刮我大宋子民的民脂民膏,用以讨好党项贼首,此等卖国求荣之事,岂能容忍?”说罢一掌击在身旁的半人多高的石兽上,顿时石屑纷飞,整只石兽化作碎片散落在地上。
    胡天邦等人看了,无不神色大变,艾艾不可出言。
    冷眼看了一圈儿后,我慢慢的坐了回去,端起桌子上面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冲着身后的侍卫使了个眼色,立刻有人捧了几十本册子上来,发给众人观看。
    接到册子的都是银州城中的豪绅,只不过看过册子以后,众人的脸色都很菜,有几个心理素质不好的直接软倒下去。无他,只是因为册子上面记载的斗士他们同党项人结交的大事小事,还有资金往来等,如何能不惊得他们胆战心寒?
    “大人,小民有罪啊。”胡天邦看着册子,知道万无幸免之理,索性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起来。
    顿时众人有样学样的跪倒了一片,校场之上尽是嚎啕之声,何其壮观。
    待到众人哭了个昏天黑地之后,我方才摆了摆手,制止了众人,不无动情的说道,“唉,本官也不是那不近情理之人!尔等虽然很有一些人同李贼打过交道,却也是无奈的很,倘若朝廷早日就能重视西北防务,跃马开疆,又岂能容忍些须外族跳梁,使你们有家归不得,有国无法报?说起来,此事的责任也不全在你们身上。”
    “大人明鉴啊。”感觉自己已经死了的胡天邦依稀之间听到我这么说,顿时感到又有了一线生机,跪行到我的面前连连叩首不已,如杜鹃啼血,看样子比窦娥还冤。
    我很无奈的说道,“也是本官心软,不忍银州城才出战火,又入血腥,因此不惜担了很大的干系,决议将你们暂且放过,以观后效。”
    “青天大老爷啊。”
    “杨大人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再造爹娘啊。”
    “且住!”我看着跪了一地的老不老,小不小,头发花不花白不白的奸诈之徒们,心中虽然有些不屑,可也知道把他们都法办了也不合适,“本官已经把机会给了你们,你们也要给本官争一口气,拿出些忠君爱国的实际行动来!否则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本官有战功护佑,你们的脑袋可不是铁打的!”
    “大人恩德,小人岂敢或忘。”胡天邦知道自己带头的时机到了,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巴掌来大声呼道,“为支持杨大人建设银州城,出兵打败李继迁,小人捐银五万两!”
    “我们也要捐。”众人争先恐后的冲了过来,纷纷标明心迹。
    “不要急,也不要挤!”站在桌案旁边的刀笔客们一面维持着秩序,一面将众人的姓名与捐献数字记录在案。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下子不愁军费没有出处了,我得意的笑了起来。
    第十二卷 青羊血誓 第九章 屯边大计
     更新时间:2009…7…3 17:05:55 本章字数:5477
    银州城光复后的第一阵风波,终于以涉案豪绅们交钱赎罪而告终,在我而言,尽量不影响到银州的正常秩序是首要的,况且又能有不少的进项,可谓是一石两鸟,而对于城中依附过李继迁的众人来说,避免了远走他乡,不必放弃自己的本地的基业,也是划得来的,只是城中的百姓们少看了一场杨青天怒斩卖国贼的好戏而已。
    一场交易,总共进帐白银四十万两,喜得我心花怒放。
    在西北这个地方,四十万两银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了,比如说可以支持我的人马半年军费,或者买上几万亩地,再或者,可以购买种子农具等物,开垦一万亩荒地了。
    收复银夏两州之后,红柳河、榆林河、芦河以及无定河所覆盖的广阔流域已经尽数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在水资源匮乏的西北,这可算得上是一块儿风水宝地了。
    以往由于兵祸接连的原因,这一地区的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可以说是民生凋弊,粮食全靠外援,如今我一举收复了大片的土地,党项人也向西越过了广阔的沙漠,回到自己的发祥之地河西,这些无主的土地就体现出它们的巨大价值来了。
    早在来到西北之前,我就曾经深入考虑过屯田的问题。
    自宋以后,中原王朝对西北的经营可以说是一团儿糨糊。既没有长远打算也没有战略眼光,致使这一地带地党项人、鲜卑人、回鹘人以及其他一些胡人不断地向南侵吞,长城的控制全都失掉了,单靠关中险阻的支撑,始终是弱了一些,更可惜的时,一旦以党项人为首的西北异族同契丹人为代表的北方强国联合起来。
    再加上西南方吐蕃人与大理的威胁,可以说大宋朝除了面海地东南面之外,到处都是处在战火的边缘。
    站在战略的高度看,我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屯田西北,防止党项人向东向南侵入,更重要的是,要将东北方的契丹人与西北方的党项人彻底隔绝,使之不能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对中原的最大贡献。
    夏州以北。便是苍茫大漠,人兽绝迹,以西,则是洪州、盐州,瀚海,再往西,就是靠着黄河的贺兰、怀州、静州等地了,总体上来看,只要沿着黄河继续西进。便可以将西部逐渐收回到治下。
    可是这一切地基础,便是屯田。
    只有得到充足的粮食和后勤支援,才有可能把这一切都变成现实。
    如今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于取舍。最好的打算。自然是应该先进兵西部,将李继迁的势力彻底消灭掉,这样自然可以将整个西部收入囊中,可惜的是,我的军费和后勤都达不到远程作战的条件,若是以这么一只军队孤军深入地话,别的不用讲,单是供给就可以把我给拖死,估计不等我打到银川。自己的士兵就先都饿上了。
    可是如果按照朝廷地意思,在长城之内屯田养兵,也是一个下策。
    屯田有个基本地要求,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如今四周兵火未靖,李继迁的队伍又在西边不定期地骚扰,朝廷的军队疲于奔命,实在不是忙农活儿的好时候,况且现在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