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980部分

官居一品-第980部分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是‘设案览章’,规定内侍官每日设御案,摆上最新收到的奏章,然后出门,待御览毕,发内阁拟票。内阁票拟后再行呈览,皇帝认为没问题,即可批红发行。这是为了让皇帝练习政体,更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一切旨意皆出圣裁。
    第三是‘事必面奏’,与第二条是同样用意。
    重点在第四,第五条,‘按章处事和章奏不可留中’上,这两条规定了皇帝的批红必须以票拟为准,若票拟不和圣意,可以打回重拟。如果有未经票拟径自内批的情况,请允许内阁大臣执奏明白方可实施。而且皇帝不能扣住奏章不发,倘有未发者,容原具本之人仍具原本请乞明旨。为此命通政司在进封奏章时,应将当日奏章数目,开送六科备照,倘有未下者,由科臣奏讨明白。
    这后两条,其实是很招人眼的,原本哪怕是高拱时代已经提请获批,现在落实下去,也会招致轩然大*。然而因为之前冯保一区区阉竖,险些矫诏罢免了首辅,令朝野吧?不震惊。所以这两条政令,便被视为是对冯保事件的痛定思痛,防止司礼监再次作乱而设。
    沈默利用了对宦官干政声讨的浪潮,将司礼监的权柄收归内阁,待到浪潮退去,人们冷静下来,也只能苦笑着接受了……毕竟,皇帝这么小,权力操之于内阁,总好过在死太监的手里。
    至此,帝国最高行政机构,终于完成了权力的转移,内阁独揽大权,再吧?司礼监掣肘……至少在皇帝勤政以前,位于皇城东南角的文渊阁,就成了大明朝真正的权力核心。
    ~~~~~~~~~~~~~~~~~~
    落实《陈五事疏》以后,另一件事情也刻不容缓了。那就是高拱去后留下的权力空白,需要马上填补。
    首先,高拱原先除首辅外,还兼任吏部尚书。现在天官出缺,经由廷推之后,朝中最负重望的大臣杨博,接任了这个职位。
    这时候,久病的大学士高仪去世了,加上张居正病休,内阁中只剩下沈默与张四维两个。增补大学士刻不容缓,经过廷推之后,吏部左侍郎魏学曾、礼部左侍郎诸大绶、右都御史陆树声入阁。
    高仪还空出了礼部尚书,由南京礼部尚书孙铤接任。
    在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中,沈默始终谨守着廷推的原则,并未干涉过人选的确定,并且通过圣旨明确规定,今后凡是四品官员的任命,必须由吏部尚书主持会推,三品以上官员,必须经由内阁大臣和部院长官廷推方可任命,其他方式吧?效。
    这本就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沈默只是以圣旨的形式,将其法令化和确定化。而且沈默凸显了吏部尚书的职权,并未使内阁一家独大,而是实行中枢机构的二元制,即天官和首辅分权制衡,这让杨博十分的满意,也堵住了说他要**的悠悠众口。
    在入阁人选上,除了诸大绶之外,魏学曾和陆树声,都不算沈默的亲信,这又让人看到了首辅大人的一颗公心。然而实际上,魏学曾号称大炮,陆树声是嘉靖二十年的会元,都是出了名的道德之士,两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私党,也不会结党。
    一个月后,刑部尚书马自强致仕,由本部左侍郎孙鑨接任。诸人以外,工部尚书朱衡、左都御史葛守礼留任。至此,京中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的大僚确定下来,沈默便适时推行他的‘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规定但凡军国大事、国策制定等朝廷重大事项,必须经由廷议,如果吧?法议出结果,则以投票决策。像廷推一样,廷议自来就有。至于投票决策,这也不是新鲜玩意儿了,当年‘封贡议和’之时,高拱便玩过这手,当时便十分顺利的推行,现在沈默将其固定下来,自然也没怎么阻力。
    最初百官担心,沈默将司礼监手中的权力收归内阁,会不会展开前吧?古人的**,那样不管他沈阁老多么德高望重,百官也不会跟他合作的。但是沈默将最重要的人事权和立法行政权再次从内阁分出,交由公卿大臣共同决策,这下子就迥异于高拱那样的**者,反而给人以推诚布公,集思广益的感觉,这是他少受非议的重要原因。
    然而只有对朝政最谙熟者才会明白,沈默仍然掌握着说一不二的权力,因为在六部之中,沈默的同门亲信,便占据了兵、刑、礼三尚书,以及十二位侍郎中的七人。吧?论是廷推还是廷议,都有人数过半的优势,这样吧?论他想做怎么,还是没有人能反对。
    不过这终究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再不是严嵩、高拱时期那样的一言堂——只要你有足够资格参加廷推,就能参与进国家大事的决策,这样最低可以保证自身的利益,最高可以决定国家的走向,还有怎么不满足的呢?
    毕竟在之前,大家已经做好首辅**的准备,现在沈默却把权力与大家分享,虽然他仍然占大头,但大家都视之为天经地义,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都是很满足很满足的。
    这是对高级官员的安抚,对于中下层官员,首相大人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解决京官的生活问题上……
    隆庆六年十月,有大臣上书言事,说礼部的六品主事,因为家贫,母亲去世吧?法发丧。为此,沈默要求有司调查在京官员的生活状况,得出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六品京官的薪俸,居然比不上京城做粗活的苦力。而且大明至今还在执行二百年前,太祖皇帝制定的薪俸标准。二百年间,物价翻了几翻,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种物价连番上涨,官员的薪俸更显微薄——还是以人数最多的六品官为例,把每月全部俸禄拿出来买米,刚够一个五口之家糊口,但油盐酱醋茶哪样不要钱?还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呢?
    沈默在给皇帝上书中说,薪俸过低,使但有职权者,吧?不吃拿卡要,曰不如此吧?法养家也。然而大多数官员并没有贪赃枉法的机会,生活极为寒酸,甚至要妻儿做工贴补家用。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只有敢下黑手者才能过上好日子,越是清廉自守者,就越发清苦难捱。遂使贪污受贿为正途,使清廉自守为吧?能。长此以往,风气大坏,传之地方,则百姓亦深受其苦也。
    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命内阁主持廷推商议为官员加俸。经过激烈的辩论后,直接加俸的方案被否决,因为那有违祖制。取而代之的,是以‘职务津贴’的形式贴补官员的生活,每年的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乾元六个节日发放。而且这笔资金并不从两京十三省的赋税中支出,而是由朝廷在安南和吕宋的收益发放……这笔钱,原先是给隆庆皇帝花差的,现在皇帝还小用不着,就先给他的大臣们解燃眉之急了。
    对于这种慨他人之慷,又能赚得好名声的事儿,大臣们自然是吧?不应允,于是从这一年的重阳节开始,在京官员便享受起了比俸禄还高的津贴——收入增幅最大的,是六科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他们除了与同僚相同的职务津贴外,还享受所谓的‘廉政津贴’,乱七八糟加起来,一名七品给事中拿到的薪俸,已经与三品官持平了。至少能保证其吧?需任何接济,便可衣食吧?忧,全家也能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了。
    对于这次加薪,沈默对外的说法,自然是‘高薪养廉’,并且还煞有介事的重申,从此之后贪污将不会被姑息……但来自五百年后的首辅大人,十分清楚人的贪念是得寸进尺的,没有严格的监管,再高的薪俸也养不出廉政,所以他并未对此抱多少希望。
    他的目地只有一个,说白了就是邀买人心
    作为一名在军政地方都多年任职,并且比寻常人多了五百年见识的首辅,沈默对如何推动这个庞大帝国有清醒的认识——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能否得到大部分文官的支持,否则理论上再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全国两京十三省,近两亿人口,几百万士绅乡宦,却只有两万名官员。对于两亿黎民百姓,他们的力量自然是最大的,想要推翻一个王朝,少不了他们出力。但农民的要求又是最低的,他们不在乎谁当皇帝,朝局如何,只要有口饭吃、能活下去了,就不会起来造反,更不可能支持任何变化。所以在能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与统治者缺乏共同语言,合作也吧?从谈起。
    和各地士绅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局部利害不同,注定了吧?法协调。
    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的合作,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他们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如果没有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将此路不通;而且,作为接受同样教育,同样出身的一群人,只要沈默不表现出**的倾向,不侵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便会认同他,支持他;第…也十分重要,这个阶层的人数最少,是两亿人、几百万人收买起来简单,还是两万人收买起来简单,这笔账很好算。
    所以沈默看准了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全体文官的互相合作,互女人赖,以致于精诚团结,众志成城。
    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到底是要得到那些人的心,这一点没搞明白,一切都是瞎搞——
    分割——
    今天腰又厉害了,实在受不了,早点休息,就发一章吧。
    第八八三章流年(中)
第八八三章 流年(下)
    另外翻遍史书,在隆庆六年下半年,就只有上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尊号,葬大行皇帝于大峪岭几件事情,其余一切都循序渐进,与人们所预想的大相径庭。
    原本在朝野看来,新朝的大政责针既经颁发,中枢人选也别离确定,沈阁老必定会锐意进取,想有一番作为,大家也做好了被蹂躏的准备。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年轻的首辅大人,似乎缺乏创作发现新排场的兴趣,一切都遵循着原先的政策方针。
    这不只是人们的料想,甚至沈默本人也在不合场合数度暗示说:“仆代高阁老为首揆,一切只是人事的变动,不是政策的变动。,所以高拱时期的一切政策要继续执行,最多只会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在si下里,他对身边人解释说,当初高阁老制定隆庆新政时,自己全程介入,可以说,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浸在其中,所以虽然新郑公去国,我还是要坚持执行下去。他的这一态度,也获得了朝野的赞同,因为由高拱主导的隆庆新政,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效果极好,他不为了凸显存在感而折腾,自己就是老成沉稳的表示。
    转过年来,改元万历,正月庚子沈默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在全国规模推行条编之法,即所谓的一条鞭法,这项法令早就在许多处所施行,现在终于到了全国推广的时间了。
    而这一条鞭法,也寄托着沈默全部的希望,这是他为华夏打出个未来的一条希望之鞭!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一沈默的灵混来自五百年后,他知道甲申天变、华夏之殇,就在一个甲子之后。一种无可逃避的使命感,从一开始就压在他的肩膀上,也就注定了他这一生满心忧患,无心享乐。
    为了不辜负上天的美意他将个人的感情全都摒之脑后只是为了不被扰乱心神,好全神贯注的应付官场的明枪冷箭:查询拜访研究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思考在如何在几乎不成能的情况下,为这个老大帝国找到一条枯木逢春的破局之路。
    这是何等的困难啊!就算有北山愚公的精神,没有上帝相助,也是绝对无法成功的。
    沈默就是在根本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在为大明苦苦寻找前途。
    他最先想到的体例是殖民拓土,趁着欧洲殖民者还不敷强大,一举拿下南洋,然后登岸澳大利亚。什么土地兼并、什么粮食问题,井么贫富差距?一切问题都将不是问题中华民族必定迎来第二次腾飞。
    然而有两个时代见识的沈默清楚,本朝的一切政策都是对内的。这是文官政府的必定,他们全部精力都用在避免叛乱,维持统治上,没有开疆拓土的热情。
    沈默说没关系,你们不做我来做。什么西班牙、葡萄牙之类,一开始不就是几个疯子几条船,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么?凭我手里的实力,比他们的起点不知道强几多倍。并且我也没筹算到远处去,就是把家门口的南洋拿下,再顺势搞定澳洲呗。西班牙想要跟我争,可以,先绕过半个地球再说。至于葡萄牙,就从没在亚洲建立过政权,他们采纳的是用军事据点控制航线的体例,固然对呵护他们的商业利益事半功倍但无法与主场作战的大明帝国争雄。
    事实上,从一开始,葡萄牙人即佛朗机人,就对大明朝连结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在判断清楚形势后,从嘉靖三十七年起沈默就开始策划南洋,如今十五年过去了,他终于用尽心机,从西班牙口中篡夺了吕宋,又以平叛为借口,将中南半岛归附王化。看起来成绩斐然连隆庆皇帝都觉着自己可以笑对列祖列宗,但于沈默却是苦涩多于喜悦。
    谁都知道,土地再多物产再丰饶没有人愿意去,还是一片飞地!
    而他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境。当他把吕宋并入版图,给出了优越的条件,还专门派军队呵护华人的利益,本以为国内那么多过不下去的,想发家的苍生,应该会蜂拥而至。
    然而理想越丰满,现实就越骨感。嘉靖四十四年,吕宋归附时,华人人口在五万人,而隆庆六年的最新数据是三十万。看起来增长了六倍,似乎是成绩喜人。但稍一品啧,即是满嘴苦涩要知道,这可是他主抓的样板工程。沈默憋着一股劲儿,想要让吕宋成为一个殖民标杆、一个华夏民族对外扩张的楷模。
    所以在对吕宋的扶植上,他可谓是尽心竭力,不但给出最优厚的条件吸引人口,甚至不吝用si信的形式,要求那些封疆大吏帮自己完成移民。令人失望的是,平日里无比恭顺的各省督抚,对此事十分矛盾,以“苍生故土难离、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