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

第12部分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第12部分

小说: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放射线的地方。

    因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长寿不利。

    在住宅旁种植些树木、花草,有防尘、减低噪音和调节空气的作用,应大力提倡。当然,对于卧室、浴室、厕所、厨房的布局,空间的大小,都应符合卫生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住房的要求,在城市中一时还很难达到,只能量力而行。

    ①居室容积:通常是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程度的间接指标。一般居室每小时能自然换气2.5~3次,因此居室容积以每人占13~15立方米左右为宜。

    但是,这种住房容积,目前只能在农村、山区可以达到,而在城市只能逐步实现。

    ②居室高度:居室的高度是指由地板到天花板的净高度或平均高度。居室讲究有一定的高度,是为了保证居室有必要的容积,满足居室采光的要求,改善室内微小气候,减低夏季居室的温度,保持室内呼吸带的空气新鲜,使居住室内的人有宽敞舒适的感觉,对体温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不致有不良影响。

    关于居室高度的卫生标准,现在各方面的看法还未完全一致。

    武汉医学院对武汉地区居室高度标准进行了实验研究。

    试验室高为2.2米,2.5米,2.8米,3.1米和3.4米。

    观察结果表明:室高的降低对夏季室温影响不大,其温度差最大仅0.6℃,并且看不到室内温度随室高的增加而降低的明显现象;他们认为2.5米至2.8米的室高是卫生上可以容许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卫生教研组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室高居室中二氧化碳的污染程度不同,从而建设以2.6米作为居室高的最低限。他们与重庆建筑工程院一起,从房间的热稳定性理论对室高变化与室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也认为用增加室高来降低室温是不明智的方法。

    总的说来,根据我国各方面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结果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用2.6米至2.8米左右的室高还是可以的。

    ③居室面积:大小视家庭成员多少及生活方式而定。如按每人需居室容积15立方米计算,居室高度设为3米,则每人所需居住面积为5平方米。

    决定每人平均居住面积的另一个因素,是能够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活动,避免过分拥挤和减少传染病传播。

    一般说来,居室对人的健康长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按具体条件灵活对待,因时因地制宜,如果不切实际地强调住房对健康的作用,造成精神负担,反而对健康长寿不利。

    ④居室进深:居室的进深与采光和通风有关。在进深大

    的居室中,离外墙较远地点的空气停滞不动,换气困难;自然采光在靠近门窗的地方最大,离窗较远(2~2.5米)即显著下降。距窗户远的地方,其自然采光系数可减少至相当于窗口处的11~113.5。此外,窗户越高,窗户上缘距天花B B板愈近,直射和散射的阳光越容易深入到室内,室内距窗户较远处就能得到较好采光。如果居室较大,最好是居室的两对面开窗或门,形成空气对流。

    2.住宅微小气候

    住宅的微小气候是住宅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四个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微小气候,综合地作用于人体。

    ①温度:温度对人体的热平衡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气温过高或过低对皮肤的温度均有密切的关系。皮肤温度一般变化的规律是气温愈高,皮肤温度也愈高,反之亦然。根据前苏联资料,当气温为18~20℃时,皮肤温度基本上没有变化。

    说明在这温度范围内,机体和外界环境维持着良好的热平衡。

    哈尔滨医科大学所进行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他们发现,当空温在17~22℃之间时,胸部皮肤温度很稳定(波动于34.5~34.7℃之间),当室温降至17℃以下时,胸部皮肤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室温升至22℃以上时,胸部皮肤温度开始上升,至于手背的皮肤温度,亦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这表明当室温降至17℃以下或升高至22℃以上时,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开始逐渐紧张,以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②湿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健康也有相当重大影响。

    实验证明,在高温和低温的情况下,人对湿度改变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工作,体温和脉搏均有不同的变化。一般说来,如果温度高,相对湿度亦大,脉搏和体温的增加亦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湿度高的热空气妨碍了人体汗腺的蒸发,由于机体产生热蓄积现象,导致机体过热而生病。如果在低温情况下,空气湿度增高可加速机体散热,此时身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的水蒸气所吸收,同时衣服潮湿的环境中吸收水分后,其导热性增高,使人体更感寒冷。寒冷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苍白,代谢减低,组织营养失调。

    ③风速:不同季节,风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大能使机体的热量较快散发;冬季,风可使机体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热量,而造成冻僵或冻伤,因为风能带走机体较多的热量,促进人体散热。

    ④辐射:在炎热的夏季,住宅围护结构(四周墙壁,屋顶等)的表面温度比室内空气温度高,有时甚至高出皮肤温度,由于人体吸收围护结构热,这种现象称为正辐射。在冬季由于住宅围护结构辐射散热,这种现象称为负辐射。有人研究证明,当室内墙壁的表面温度比室温低5℃时,人在距离0.25米处就会感到寒冷。

    因此认为墙壁内表面温度与室温之差不宜超过5℃,最多不得超过6℃。

    因为人体对辐射散热的条件反射性调节不很敏感,容易造成由负辐射而丧失大量的热,使人受凉。

    ⑤住宅微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居室内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如前所述,室内不同地点的温度差异也不宜太大,这一点在寒冷季节应特别注意。

    居室的水平气温差(外墙内表面附近离地面某一高度的气温与室内离外墙较远处同一平面上的气温之差),不宜超过2~3℃。

    居室的垂直温度差(近地板处的气温与室内不同高度处的气温之差),平均不宜超过3℃。当地板处的气温与离地一米高处的气温差大于4℃时,脚底皮肤温度可较平均皮肤温度降低7~10℃,使人有不舒适的感觉。

    三、四季养生法

    (一)春季养生法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气,在我国民间被作为春季开始的日子。宋朝张栻《立春偶成》诗:“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清楚地表达了立春的含义:春风送暖,百草发青,春回大地。

    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三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春风解冻,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人怎样适应春季?

    首先应该早睡早起,在院子里多散步,以发布“生”气,注意举动和缓轻柔,并使身心保持舒畅、活跃状态以适应春生之气;切忌恼怒,从而使肝气正常生发、调畅。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会使人体适应夏季盛长之气能力减低,易产生寒性病变。

    中医认为,养生效果,不仅见于本季节,还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也就是说,这一季节不很好养生,下一季节会有损于人的健康,不少疾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如春季注意调养“生发之气”,本季节就不患病或少患病;若不注意,

    不仅损在当时,且遗患于日后。中医认为,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好,会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尤其是早春,常有寒潮来袭,多出现乍暖还寒的情况。加之人体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泄,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当此之际,应及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俗语云:“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老年人、小儿和身体弱的人,应该随时注意增减衣被,切忌过早地贪凉。

    临床资料证明,这个季节,人们极易上火,如小便发黄、便秘、头晕、舌苔黄。内火可以引来外感,患感冒、肺炎、流脑者人数往往增多。肝气升发,还会引起旧病复发,脾胃病、肝炎和心肌梗塞等病,在这个季节也最容易诱发。肝火上升使体弱者肺阴更虚,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人体神经调节激素的变化,也会引起精神病的复发,体弱人经不起肝气的侵袭,会引发腹泻。

    古人在认识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统一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法于阴阳”,这对我们启发很大。饮食方面人们春季应注意少吃辛辣,多吃青菜、水果等清凉滋润的食物。

    煮橘皮水喝可以化痰止咳,理气和胃;茅根、芦根沏水,或鸭梨、荸荠去皮煮水喝,可清热、润肺。风热型的感冒可多饮芦根水。

    胃肠消化能力差的,可多吃萝卜,以理气、化痰、和胃。药物方面,防风通圣丸是春天的良药,可用来“败”火和预防感冒。这种药还可以减肥,治疗荨麻

    疹。体质强壮的人服黄连上清丸,可清内火,御外邪。

    除以上几方面外,人们还应适应春季特点,加强身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多补充营养,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二)夏季养生法

    立夏系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我国习惯,夏季从立夏开始,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至立秋前一天为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时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渐繁忙。

    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合,正是万物繁荣、群芳斗艳、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

    人们应该适应夏季气候,使机体积蓄充足的阳气,提高体内抗病能力,为适应寒冬作好准备。晚点睡觉,早点起床,不要畏惧或厌恶炎热,而应迎着初升的太阳进行户外锻炼,一方面使体内的废物及时得到排泄,吸入新鲜空气,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另一方面在强筋骨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充足的日光浴。切忌急躁发怒,应终日保持乐观的情绪。如果违背了这种养生之道,人就会损伤心气,消弱适应秋天的能力,到了秋天,容易发生咳症,“奉收者少”,到了冬日阴寒季节就更加难以适应,会重复犯病。

    夏日酷热多雨,暑气易乘虚而入。我国北方自6月末至7月初,即序属盛夏,进入赤日炎炎季节。气温、气压和湿度均有所改变,容易造成疰夏、中暑。

    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

    大便稀薄,微热嗜睡,汗多和人体日渐消瘦。疰夏反映人的胃肠消化功能减退,所以,减食量、少油腻,减轻胃肠负担,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是预防疰夏的主要措施。

    中暑大多因较长时间日光曝晒或处于高温环境而引起。

    之所以发生除与气温、湿度及健康水平有关外,还与体内的水分、电解质平衡状态有重要关联。为防止中暑,除应采取室内通风、降温、遮阳等措施外,更应注意保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要随汗出的多少,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类。西瓜和各种果汁,除能“消烦止渴”,“解暑热”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丰富的矿物质和钾盐,有利尿清热作用;绿豆汤、赤小豆汤是民间简易消热饮料,起到清热解毒利水的作用;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茶碱、糖类、有机酸等,不但能提神开胃,还可促进汗腺分泌,调节人体散热功能。最为简易的方法是饮用加少量食盐(1%)的白开水,这既能解渴、补充水分,又能补充从汗中丢失的电解质,还可以提高胃酸浓度,改善消化机能;高血压、心脏病、胃炎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盛夏季节,昼长夜短,多数人因闷热而难以入睡,清晨又醒得较早,从晨起活动至吃完午餐约历时六七小时,因而午睡1~2小时,对健康极有裨益(中、老年人尤其如此)。

    患高血压或其它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更应安排好暑季生活。室内温度、湿度的相对稳定,对防止疾病的发作或恶化具有重要意义。统计资料表明,在锋面天气过程、大雷雨、闷热天气,常是心血管病多发时间。应组织这类病患者经常去公园树荫下乘凉,这样做既可调剂生活,防止中暑,

    又可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此外,对一些卧床不起的病人,除采用上述措施外,还应经常协助他们活动肢体,经常用温水擦澡,用70%酒精擦皮肤,防止褥疮形成。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这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剩饭剩菜要回锅加热,某些开始腐烂的鱼、虾、肉类或变质的残羹剩饭,宁弃勿食。经常使用的饮具、饭具、茶具等,要经常消毒,保持卫生。饮食安排应讲究科学,饭菜尽量不剩。

    适当吃些大蒜,喝些柠檬汁、橘子汁,对肠道感染有一定预防作用。老年人、小儿体质不如青、壮年人强壮,对过热过冷刺激反应较大,冷饮之类不可过贪。

    此外,应消灭苍蝇、蚊子,采取防护措施。这样做一则可减少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二则可防止皮肤感染及皮肤过敏反应,特别是患糖尿病患者,一旦皮肤感染,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

    (三)秋季养生法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