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

第19部分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第19部分

小说: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另一只却安然无恙,原因是它听天由命,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太平无事。在二次大战期间,伦敦居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空前增多,因为正处于德国人向伦敦狂轰滥炸的时刻,人们经常处于惊恐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害

    怕的时候,会引起胃痉挛,不止是胃的肌肉,甚至连供给胃壁营养的血管平滑肌也处于痉挛状态,使胃壁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胃液酸度增高,对胃壁起到了腐蚀作用,所以容易生溃疡病。

    ②情绪与高血压。祖国医学一般把高血压病归于眩晕症的范畴,在分析病因时,除了指出与过食肥甘厚味,嗜食烟酒辛辣等因素外,还特别强调思虑过度或经常郁闷烦恼最易引起本病。

    《内经》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

    一时性的愤怒情绪,虽然扰乱了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步调,使血压升高,但只要愤怒情绪平息下来,血压也很快恢复正常。如果经常受到外界不良刺激,血压反复升高,就有可能引起高血压病。这也是战争时期高血压的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大量观察表明,经常处于矛盾心理状态的人,经常处于惊恐情绪和性格不稳定的人,也比较容易患高血压病。

    也有些人虽然并没有惊恐、焦虑、忧郁、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也没有经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但由于环境和职业的关系,思想上高度紧张,也比其他人容易得高血压病。此外,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比从事体力劳动的多。特别是那些不讲究用脑卫生的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又缺乏必要的体力劳动和锻炼,更容易患高血压病。

    这是因为,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从而使血管的神经调节发生紊乱,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管腔变小,血流通过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③情绪与冠心病。冠心病,中医称为真心痛。

    《内经》把

    这种痛作了形象的描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和心绞痛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古代医学认为,经常忧思恼怒的人,最容易发生真心痛。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脾气和性格对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也观察到,经常忧思恼怒的人,不但容易产生真心痛而且容易引起暴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出现心肌梗塞的人,他们的情绪比一般人更容易焦虑,忧郁,愤怒。美国心脏专家对117名心律紊乱和早搏患者的病因作了调查,结果发现,由急性情绪紊乱引起的占25名;由情绪低落或发怒引起的占17名;其他病人则表现为沮丧、忧愁、悲伤、焦虑或紧张。而病人之所以出现心跳不规则,脉搏不整,常是由于患有冠心病的缘故。环绕心脏顶端的冠状动脉硬化,是产生冠心病的直接原因,血中胆固醇增高又是造成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而情绪紧张对胆固醇的增高有明显的影响。

    ④情绪与癌症。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

    祖国医学早已指出:忧思恼怒,情志紧张,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例如乳腺癌,古人就认为是“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果成核”。当前,患癌症的因素不止是由内因情志,还有其它诸种外因的作用。目前,从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虽然还难以准确判断情绪与癌症发生的必然联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严重的精神创伤,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以及忧郁,失望等不良情绪,往往增加了人们患癌症的机会,所以说“情志失调易患癌”。

    《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这“气”,就是指的七情

    失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许多疾病都与七情不调密切相关,诸如精神病,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结肠炎,月经病,遗精症,各种癌症……。如果详细说来,与情绪有关的疾病还有很多种。

    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消瘅”)与愤怒致使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现代医学也发现,战争时期由于精神紧张,忧郁焦虑,糖尿病人增加。糖尿病人在情绪不佳时,往往病情恶化。哮喘病也可以由于情绪诱发或加重发作。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一些皮肤病人,荨麻疹病人等,均与情绪波动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正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情绪的好坏对人体的正气强弱又有明显影响。现代医学认为,经常处于情绪不发的人,由此促使免疫机能的低下,从而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病。所以有人提出“精神免疫”这一新概念。当“精神免疫”不足时,就容易感染发病。

    上述种种事实说明,虽然不少疾病的主要病因并非全属精神因素,但与情志有关的疾病却相当多,涉及身体上下,表里。因此,无论预防疾病或治疗疾病,都应注意保持情绪的乐观。

    “欢乐胜似良药,悲伤耗人血肉。”

    2常见心身疾病A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很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疾病缓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血管过敏性鼻炎、抗草热等疾病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神经性太原厌食、神疾病经性哎吐、习惯性便秘、食管或贲门痉挛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心因性多饮,更年期综合疾病症泌尿系统阳痿、早汇、性欲减退或缺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症、痛疾病经、神经性多尿症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瘙痹症、慢性荨麻诊、过敏性皮炎、湿诊等疾病肌肉骨骼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紧张性头痛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疾病其它恶性肿瘤、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

    3.心理与常见病的关系

    ①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发病前多数具有异常的精神变化,曾有人把病人分为两组进行心理因素分析,甲组是发病前精神高度紧张者,乙组是处于一般精神状态者。其结果甲组病人的心绞痛发生率是乙组的两倍。我们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凡中年以后出现妻子丧亡的男性病人,冠心病发病率高达40%以上。

    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发病前六个月期间,多数有因为生活变故而

    引起的精神刺激史。

    ②高血压症,虽然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但是心理因素对它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从事高度紧张工作的人员,其高血压发病率是一般工作人员的4倍。这一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③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目前都以侵袭——防御体系学说来说明它的发病机理,但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看到,心理因素在溃疡病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精神刺激能造成大脑皮层功能障碍,从而使皮层下中枢,植物神经,对胃的分泌、运动、消化、胃壁营养等调节紊乱,最后形成溃疡病。

    ④过敏性便秘或腹泄。

    精神紧张,使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肠道的神经末梢产生过度兴奋,使肠道的正常机能失调,而出现腹泄或便秘。

    ⑤癌症的发病,同样是和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有人曾对397例乳腺癌症病人进行分析以后发现,亲人丧亡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位英国医生对280例癌症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150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第一,工作和学习上长期的紧张;第二,工作和家庭中人们的关系不协调,第三,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是致癌的三方面心理因素。

    以上这些实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对人体机能有着重要影响。

    (五)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关于中年期的起迄年龄,发展心理学是把14~15岁到24~25岁作为青年期,把25~26岁到60岁作为中年期,但按一般习惯,则把30~55岁或60岁划为中年期。无论按那种方法划分,中年期都是一个相当长的人生阶段。

    不难看出,一个26~30岁的人与55~60岁的人相比,无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差异都是很大的,然而他们都属于中年期。

    1.中年期的一般特征

    人到中年期,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主要表现在认识事物的程度,适应环境的程度,控制自身的程度,承受压力的程度以及实现目标的程度上都较青年时期更为深入、稳定。从生理功能看,人体绝大多数组织器官已经定型;脑循环代谢储量比老年人高20%以上,因此,中年时期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年人思维发达,善于联想,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能力强,看问题比较全面、深刻,有自己独立见解;情绪稳定,自制力强,遇事一般能妥善处理,不再像青年人那样容易冲动;从个性心理特征来看,性格、气质更加鲜明。

    2.中年人的使命与意志

    一个人进入中年期,正是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时期,也

    是人的一生中奠定事业基础,出成果、创奇绩的时期。但是,他们不仅工作任务繁重,而且肩负着家庭生活重担,不少人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教养儿女,因此,这个时期,又是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此时要想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建树,非有顽强的意志不可。顽强意志,是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标的保证。

    中年人若无顽强意志,工作稍有成绩,便会骄傲自满,停步不前;遇到挫折,就怨天忧人,心灰意懒。因此,坚强意志是中年人永葆心理上的青春,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人进行了40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发明需要借助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坚强的意志则是中年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一些实验也证明,事业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与无所作为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意志品质不同。前者的进取心、自信心、不屈不挠的精神明显地高于后者。

    3.中年人的重担与疾病

    中年人由于事业的忙碌和家务负担,明显地改变着青年时期的生活习惯。他们起早睡晚,整天忙个不停,不但忽视了体育锻炼,就连文娱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一时期的中年人生理上变化大,心理上压力大,外界环境变化大,人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改变了中年人的性格、容貌和体态,也使其身体内部各器官开始衰退。因此,特别需要注意和加强中年的心理保健,这是顺利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条件之一。

    进入中年期的人,心理压力加重,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如心脏的工作能力,从30岁便开始走下坡路。中年每过10年心脏的输血能力就下降6%~8%,而血压则上升5%~6%。若不注意保护,高血压、冠心病等就会过早地找上门来。由于中年人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引起身体发胖。临床观察发现,和青年人相比,中年人得高血压的增加8倍,患心脏病的机会多50%,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7倍。此外,动脉硬化和肾脏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据对某市近七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看,其中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受检总数的46%。

    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了心理压力。

    这是进入中年以后一些人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进入中年期后,在生理上进入更年期,又会反过来加重心理压力,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都很重要,对于一般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也应注重心理卫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人步入中年,业务上要独当一面,肩上的担子较重;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成熟、紧张、劳累、繁忙,这就是中年期这个群体的特点。因此,这种内外向的自身压力增加,必然要加重人的心理压力,造成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由于本人年龄大或体弱多病,开始退居二线或退休;子女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或组织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给人们造成很多烦恼和心理的压力,生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处理切身问题,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这时期心理

    保健的任务。

    据研究,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又叫更年期)比较其年龄阶段更容易患神经忧郁症。这与更年期人体某些生理功能老化,内分泌功能衰退有密切关系。此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左右,女性比男性要早几年。这种病起病缓慢,开始有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痛等症候;有些人到了这个时期这会出现健忘,工作能力减退,感觉过敏或迟钝,情绪急躁,喜怒无常或猜疑等心理症状。当然,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全是同一个模式或同一个水平,除了自然环境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

    事实证明,只要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中年时期,生命之火就会更加旺盛。

    4.中年期的卫生保健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中年人的身体,正处于由壮及老,到达顶峰复趋下坡的阶段,所以,加强卫生保健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早操、工间操,有条件时要适当参加一些别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健身舞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能够减缓骨质损失速度,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营养,多吃蔬菜,少吃动物脂肪。

    其次,工作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生活要有节奏,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要睡懒觉。再次,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