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23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23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为首的一班武将。 
  对于刘备的入川,益州文武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文官以张松献地图为代表是热烈欢迎,刘皇叔的名望势力,雄才大略,对于有政治战略眼光的文人来说,更是“良木”,值得择而栖之。武将以张任为代表,从军人角度,只知道保家卫国,大摆“鸿门宴”强烈抵触刘备的入侵。 
  “攻城其次;攻心为上”,刘备进占西川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理应用怀柔政策安抚益州文武之心。大概是因为庞统之死的刺激,亦或是对于自己的“仁义”在西川没有取得他所期望的那种回应,刘备充满了复仇心理,当泠苞诈降再次被擒时,刘备气冲冲毫不犹豫地把他推出去斩首。可惜!泠苞的降而复叛确实理亏,他再次被绑入中军帐时脸上有惭愧之色,泠苞武功并不弱,可以和刘封、关平匹敌,如果刘备能给他一个机会,必定以死相报。同时也可以彰显刘皇叔的仁义,令人失望的是刘备没有这样的度量。 
  反而是粗暴好杀的张飞在捉住顽强抵抗的严颜时,没有去计较严颜的强硬态度以及让自己吃够苦头的旧帐,而是从大哥的西川大计考虑,好言相劝,终于使钢板一块,视死如归的严颜归降,留住了正在失去的益州武将的心,张飞入川进兵的速度因此超过了老谋深算的诸葛孔明,《三国志》中更是因此而称赞张飞有“国士之风”。只可惜严颜已经老迈,他的号召力和利用价值远不及张任。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任,蜀郡人,家世贫寒,少有胆量,有志节,仕州为从事。”张任是西川武将的首领,以忠勇而闻名,也是益州武将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他文武双全,白马银枪,弓刀石,马步箭无所不精,他的武艺和程普、于禁等在伯仲之间;且他兵书战策样样通晓。是一位不可多得帅才。《三国演义》中正是他的指挥部队在雒城外围设伏,巧妙利用地形将大军师凤雏庞统射死在落凤坡(史实中是有出入的)。而使刘备的大军进退两难,不得不向荆州紧急求援。涪城、雒城战役显示出了张任卓越,甚至超越身经百战、久历沙场的刘备的指挥才华和精湛的武艺。 
  经过增兵(其实《华阳国志》等资料显示,孔明方面军于建安十九年夏雒城攻破后才与刘备方面军会师于成都,并没有参与雒城攻城战。)后的刘备军在雁桥战役擒获了张任,张任厉声说,“老臣终不复事二主。”(和黄忠、严颜一样,)刘备还想劝说,而诸葛亮却阻止了刘备,命人把他推出去斩首,美其名曰“成其名节”。事后刘备后悔惋惜不已。是啊,这种所谓的“成其名节”并不能对刘备的霸业有太多补益。其实在张任问题上刘备完全有另一种更好的选择,暂时将张任收监,等到刘璋投降后还怕张任不降?当年老黄忠就是这么被招降的。在国家远远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这样做既可以收买益州的人心,又可为西蜀保留了一员大将。 
  刘备为什么没有坚持劝说?张任很需要这样的名节吗?张任并非士族出身,恐怕是他被斩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三国时期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对于君主起用人才的影响。 
  我们能看得到这样做的后果,斩掉张任并没有使益州人很恐惧,起不到诸葛亮预想的那种吓阻作用,顽强的抵抗仍然在继续,有的人即使被迫投降后也不是心悦诚服,后来就有怀才不遇的彭漾竟然想出唆使马超谋反(未遂)这样明显带泄恨性质的事件,彭漾尽管一再表示忏悔,但仍然被处死。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再也看不到对于刘备“仁义”的歌颂了。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援兵马超部投降和另一位益州重量级人物李严的投降事件,才导致大批益州武将不假思索地倒戈,促成了西川的平定。 
  随着法正、严颜等得宠益州旧臣的病故,西蜀政权的任人唯亲,等级森严,派系斗争,山头主义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朝天子一朝臣,翻开《三国志?蜀书》,除刘氏家族外,立传者有59人,其中刘备荆州嫡系派的有近40人,原益州本土系的只有19人。而在这19人中,所授予的官位也不过是一般的郡守、将军和谏议大夫等职务,没有几个人进入了西蜀的最高决策层,因而也不会有人去代表益州本土系的利益来说话。占其地而不用其人,西蜀的江山怎么可能稳固?在荆州嫡系派当权后,原西川文武和刘氏政权的离心离德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看看在战局或形势不利时,益州本土系的将领的表现和遭遇: 
  巴西阆中名士周群因为言语冒犯刘备,被刘备借故杀死。 
  因关羽被杀负有救援不力责任的孟达,害怕刘备的报复和部将申氏昆仲将上庸献给曹魏;夷陵战役中,刘宁、杜路投降东吴,倍受器重的黄权尽管有妻室在西川也选择投降曹魏;刘备尸骨未寒,南中西川旧将雍恺、高定就勾结孟获叛乱;西蜀在面对北面强大的曹魏进攻的同时,还不得不抽调兵力来安定自己的后方,并有数名重要将领死于平叛;后主刘禅与蜀中旧臣都乡侯刘琰的妻子胡氏有染,这种羞辱大臣的事一时闹得满城风雨;李严是西蜀后期的五虎将之一,武功略逊色于魏延,因为和诸葛亮不和,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被重任过,最后在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扯谎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蒋舒向兵力并不占优的邓艾投降。 
  曹魏大将邓艾率军兵临成都,西川本土系唯一一个高官实权派谯周力主投降,后主听从,蜀汉灭亡。 
  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更是西蜀后期人才策略的一个致命伤。为了使刘禅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刘备不惜借关羽事件斩杀战功彪炳的干儿子悍将刘封;外来的”和尚”无门无派的号称为“吕布第二”曾纵横于西凉的虎将马超虽然被冠以骠骑将军凉州牧“五虎上将”这样的虚衔,但一直不予兵权,最后在西蜀壮志难酬,郁闷而终;马谡这样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将领凭着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却担纲要职,最后害人害已;诸葛亮看不顺眼的后期的重要将领魏延更是以反叛罪名满门斩杀。 
  诸葛亮以后的费炜、杨仪及宦官黄皓专权更是把西蜀带向可怕的深渊上述事件虽然各有自身的原因,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以斩张任为典型事例,刘氏政权不尊重人才,或不能正确使用、发挥人才的特长,搞“山头主义”派系斗争最终使西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看西蜀后期人才凋零,无人可用的窘境,就不足为奇。 
  怀着美好愿望的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甚至十三伐中原),在客观上只能是穷兵黩武,耗竭国力,更加加速了西蜀的败亡。            
谈刘备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刘备当年在市集遇到张飞和关羽见他们相貌不凡,马上就跟他们来个 桃圆三结义,而被后人所景仰。同时也证明了刘备的有极高的识人能力,后来赵云来找他,诸葛和庞统也被他搞定了后来的马超,黄忠,魏延啊都是些人才,可是为什么他就不能统一三国呢? 第一他不太惜才:他当年征战益州时被捉的有冷雹他能战平关平和刘封武力总不会太差吧!虽然他第一次他虽然是诈降,他也是不愿背叛刘樟,这样看来他也是个忠心的将领,能相信他第一次就可以再相信一次对他动之已情他总会知恩图报吧。可惜却被刘备咔嚓了。还有那个张任虽然宁死不降,诸葛亮就算再怎么执意要砍了他,总不会连刘备的话也不听吧。他就算再怎么固执等到刘樟投降了再跟他商量一下再不行叫他老大来劝他嘛降了后以他的聪明才智应该能和法正平起平坐吧! 
  第二他用人不当:蜀国的失败都是由荆州引起的,当时荆州守将有:关羽,周仓,廖化,关平,关索,王莆等人。后来关羽败走麦城,派廖化到上庸借兵,谁知刘封竟然听信孟达那个小人的话不肯出兵救援。关羽因为威镇华夏而变的骄傲自大,这样让他坐守荆州定会失败。不过关羽他的确能打水战可是刘备忽略了关羽的最大缺点—自大,刘备应该派多一个大将去助他守城如:赵云,他成熟稳重由他守城或攻敌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可惜刘备并不这样想,他太高估了关羽,甚至认为他是天下第一,关羽是勇猛可是双拳难低四腿。。继而导致死了蜀75万精兵和傅彤等将领。            
论刘备的正统地位     
  《三国演义》将刘备尊为正统,给人的感觉就是刘备是代表正义的,是忠于汉室、欲匡扶汉室的;而其他诸侯包括曹操、孙权等是要夺取汉室天下,所以是汉贼。这种态度影响深远,我以前也是这种观点。但现在则不然:我认为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孙权等其他诸侯一样,其志向都是夺取天下、自己当皇帝。以下是毛本《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一、第1回三结义:(刘备)素有大志。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刘备的大志是什么?他小时候就亲口说了,就是“为天子”。 二、第34回依荆州:(刘)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   刘备的真性情,基本上只有在酒后才表露的。刘备在这里所说的“基本”,就是根据地吧。如果是忠心不二的汉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怎么会想着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三、第54回甘露寺:玄德更衣出殿前,见庭下有一石块。玄德拔从者所佩之剑,仰天祝曰:“若刘备能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言讫,手起剑落,火光迸溅,砍石为两段。   这里刘备表达得更直接更清楚了:他的志向就是“成王霸之业”;这可不是一个忠心不二的臣子所应想的。 
  四、第62回取涪关:大军一拥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蜀兵皆降。玄德各加重赏,遂即分兵前后守把。次日劳军,设宴于公厅。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后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又是一次酒后吐真言。刘备一贯声称自己不忍夺刘璋基业,这时喝高了,他内心真实的一面就表露无遗了。仅仅才“夺得涪关”,还未真正夺得西蜀,刘备就已经难掩兴奋了。虽然酒醒了以后大悔,很想补救,但庞统对刘备的心思早就瞎子吃混沌――心中有数,所以谈笑自若。大家心照不宣,又何必多言? 
  以上都是毛本《三国演义》的情节,而毛本是公认最尊刘的,应该不会是对刘备无中生有的抹黑吧。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刘备“成王霸之业”的祝祷是心理活动,别人如何知之?本文只是讨论演义(论坛上很多尊刘备为正统的其实也都是论演义的),而演义是允许对心理活动描写的,否则,整部《三国演义》里心理活动太多了,都当不得数?那么整部《三国演义》也就被否决了。   所以,很明显,刘备从小就有当皇帝的志向(这个志向不是贬义的),而不是所谓匡扶汉室。也就是说:如果刘备有生之年打败曹操、孙权等诸侯统一了天下,他肯定会自己当皇帝(或者留给他的儿子当,象曹操、司马懿那样),而不会把皇权老老实实地交还给原来的皇室。 另外,刘备的出身也是他被尊为正统的重要依据,这就是所谓“汉室宗亲”了。但我们来看看刘备的出身:   第1回:“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酌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支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孤幼,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这里交代得很清楚了,刘备不过是一个完全败落成庶民的皇族后裔,他的父亲刘弘也不过是“举孝廉,亦尝作吏”,到刘备这一代则是“家贫,贩屦织席为业”。我不是瞧不起贩屦织席,英雄莫问出处,但因为太多的人拿刘备的出身说事,那我也不得不提醒一下:   第20回: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不知上面为何又言尝作吏?)。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象刘备这样已经经过了N代相传,远离了皇室、流落民间、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出身,实在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如果非要论这样的正统血缘,那么象刘备这样的皇族后裔不知有多少人,比他血缘更正统的也不知有多少人了。   更主要的是,所谓“汉室宗亲”的观念是可笑的,完全是封建制度下“皇权世袭”的观念。如果按照这样的观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奴隶社会),应该一直由夏朝的皇族后裔做皇帝,这才正统,其他的都是逆贼了;如果从封建社会开始算,那么就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