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42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42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仗的机会)除了第一次稍微像点样,后来的所谓“北伐”却从未见分兵几路,先攻哪里後攻哪里,准备多少天攻下(准备粮食),这样最基本的作战计划,纯粹是骚扰式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有人会说弱小的蜀国如果不持续主动进攻,就会马上被魏国消灭,但史实告诉我们,诸葛亮死后北伐曾经中断,蜀国还是完好的存在了二十多年,可见诸葛亮骚扰式北伐,是立国必须的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军权是权力之本,诸葛亮虽已执行政大权,在北伐的过程中却可以全集刘备本没全授的军权,而有了完全的军权(剥夺李严等其他政治对手的独立带兵权)才能保证权利巅峰的稳固。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除了意图调李严,想集军权外,其他的确实还有为国立功之心,那后来多次没有明确战略谋划的“骚扰”式北伐,则大都是他为了集权和树立威信的意图捞功,不论国家及人民是否得利益与能否承受,而搞的“政绩工程”,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他必须跟着、而不是驾御着北伐这辆战车向前冲下去,因为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和北伐已经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通过上面对诸葛亮相关行为的分析,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为何会如此不顾国家实际的利弊和承受力,这么不谨慎的一次次发动战略目的不明确的战争,原因恐怕只有用他希望在战时状态中保持和享受集权,并希冀获取和他地位相当的功名,这样完全凌驾于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的纯个人出发点,才能解释得通。虽然在一次次北伐的集权中,他已经“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但却始终没能安心。同时,他需要不断行使权利维护自己已有的地位,需要“功名”增加自己地位的说服力。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老干那些“劳师动众,伤民伤才”,对国家来说又不得多少好的事,就能解释得通了,诸葛亮北伐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是他要那样坐在位置上被逼而成的。 
  有人会问,诸葛亮在刘备刚死后,就已经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先决于亮”,已经有了大权,他还有必要通过一次次的北伐,来集权吗? 
  其实不然,诸葛亮掌权之初,重要的人事任命在第一次北伐时未必完全具备,诸葛亮正是借了北伐,牢牢的掌握了刘备并未全授的军权,才有了对皇帝颐指气使的特权。而且行使权力本来就是一个享受,那些曾有权的有几个想得开愿意歇下来。为何以前的那些老红军,七老八十的还不愿退下来?就想着整天没事找事,诸葛亮不断骚扰式的北伐,而且打二十的小事都要亲自决定,难说不是享受在军中“指挥”的特权。而且军权是保持政权的更本,诸葛亮只有通过一次次北伐,牢牢抓住军队,才能保持他权力巅峰的地位。    当一种过度的集权,失去制约,就会出现个人利益和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基础上的“政绩工程”的普遍情况。作为诸葛的侄子诸葛恪,后来劳师动众,北伐攻打新城,也是出于差不多的情况,正因如此,他才会炮制出《後出师表》(已有历史专家考证)来,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把北伐不是作为真正的目的,而只是作为个人权利上的砝码,只是诸葛恪的运气不好,或水平不及老叔,北伐大败不算还搞不定内部的反对者,要是他也学学老叔,用向宠这样类似的手下,取代掌管宫廷的孙氏警卫军,还有失败后需要假装自贬几级,这些方面,如果他能像老叔好好多学学,最后未必会身败名裂。这方面讲诸葛亮确实是伟大的政治家,无人能及。    同样,后来的姜维也有类似倾向,如果不搞个“九伐中原”他的大将军的职权和作用价值又如何体现?类似的,把个人的政治生命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为了所谓表面的“政绩”不顾实际的情况,更甚至不顾伤害国家和人民,这样的事到我们现代社会还在发生,这是集权下的必然产物,不见前几年,一些地方搞得“数字工程”“政绩工程”最后弄等财伤民怨,从深层次而言,不都是接了诸葛亮和姜维的衣钵了吗。 
  我们现在反视两千年前,用诸葛亮的行为和结果,分析他潜在的动机,可以让后世的人,更明确的认识到集权的危害,只有以诸葛亮,诸葛恪等人为戒,对一把手的职权进行制约,贯彻统治阶层内部的民主评议,决策者行为的利弊评估,才能更好的减少“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多一些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我这个通过诸葛亮的行为,来分析诸葛亮北伐未必“全是私心”,却还有其他如“集权”“捞功增加权势砝码”等,为个人私利的动机存在着的相关文字在他处发表后,曾引起不少靠习惯思维崇拜诸葛亮的fans 的非议,有的人胡乱在此文头上套上“北伐就是集权”的名义,妄图用其他一样北伐的岳飞,戚寄光等人来偷换概念,还有的人说,说诸葛亮不好就是哗众取宠,其实,我这片文字并不是纯粹针对诸葛亮的伐亮文字,原是想谈一些想法,从诸葛亮的北伐有集权造功的个人动机,引申到现在的一些“政绩工程数字工程”的现象,还谈了另两个人物姜维同诸葛恪,所以分析这样的问题也有些现实意义。 另外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通过史料记载分析问题,而不应被习惯思维世俗说法所左右,如有的人一说诸葛亮就认为他是“大公无私”“生活简朴”的模范,但史实未必全如此,诸葛亮临死说家里只几百棵树十几顷,这就和他自己宣称的已受待遇“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很矛盾,难道这些禄赐的百亿,在身前都花完啦?如此的话生活非常的腐朽啊!如果诸葛亮真的很“简朴无私”的话,人民这么穷困,国家打仗也要好多钱,诸葛亮能像吕蒙那样退点“百亿”的十分之一也好啊?可惜没见过他退一分,所有的开销全是国家报效(具仰于官)高官厚禄安然享之,至少比不上吕蒙退钱的“无私”。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政治家,这除了他有非常好的排斥异己架御权力的能力外,三国志曾引孟子之言说诸葛亮“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就是说诸葛亮有本事(或者宣传攻势厉害),可以害了你苦了你杀了你,你都不会怨。(李严就如此)所以虽然诸葛亮在统治期,确实在不断的劳民伤人(因频繁战争伤自己人)但老百姓对他还是有好感,后世的人也为之敬佩,同时这也说明诸葛亮作为手腕高超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多有前后矛盾,言不由实的情况。他表面的言论和行为也有好大的欺骗性,因此必须根据拨开那些唐而黄之的口号与政治手腕,才能看清他的本质动机与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本文写了那么多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隆中对之重新解读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学者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然而,就笔者所见,这些论述大都集中于隆中方略是否合乎当时的实际,它为什么会失败,责任该由谁来负,以及该如何评价诸葛亮的才干等方面。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大体不出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论的范围。笔者认为《隆中对》研究中还有未尽之处。在下面的论述中,将隆中方略看作一个逐渐成形的战略思想体系,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的演变,对有限的史料进行分析,力图勾画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脉络。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从而对《隆中对》进行重新解读。 
  一 隆中方略是诸葛亮十年隐居生活的结晶。这一点为大多数人所承认。一则诸葛亮素有远大的抱负,而要实现这一远大抱负,必需有一定的方法策略。这就是隆中方略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再则诸葛亮17岁即能脱离刘表的庇护,独立隐居生活,在隆中待时,一呆就是十年。也说明他人格上的成熟独立,已具备了酝酿隆中方略思想的心理条件。三则当时天下战乱,学者名士荟集荆州,当地文化繁荣。为隆中方略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笔者认为隆中方略思想应当发萌于诸葛亮开始隐居的公元197年,而最终出炉于刘备三顾草庐的公元207年。其间的十年中,隆中方略思想有一个逐渐成形的过程。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按《三国志》的记载,隆中方略的核心思想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由于隆中方略思想在其酝酿过程中,更主要地,是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东西,不大可能形诸文字。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史料直接寻出它的形成脉络。但隆中方略思想体系是由几个小策略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先分析这些小策略可能出现的时间,它们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在整个隆中方略思想体系中的地为,再综合得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脉络。 
  跨有荆益,待机北伐。这无疑是整个隆中方略思想的核心。因为,无论是内修政理,还是外结好孙权,都需要有一定的地盘作基础。而有否北伐,这是判断隆中方略是一个统一全国的方略,还是一个只求割据一方的方略的标准。我们首先来分析跨有荆益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情况。 
  首先,按照一般的规律,当一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它就包含了其成熟状态时的基本特征。因此,当隆中方略还处于酝酿阶段的时侯,它就应该包含了它成熟状态时的基本思想:跨有荆益,待机北伐。 
  其次,当时荆州地区的豪族主要有:蒯、蔡、庞、黄、习、马等大姓。诸葛亮与他们关系密切: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和蒯家的蒯祺,而他自己则娶了黄家黄承彦的女儿。而且,由于这些大姓之间的互相通婚,诸葛亮又间接地和习家、蔡家也搭上了姻亲关系。诸葛亮和这些大姓结成了姻亲集团。考虑到诸葛亮隐居时已17岁,而汉代婚龄较低:男子14至18岁,女子13至17岁。这种姻亲关系的形成,当在诸葛亮开始隐居后不久即已形成。与此同时,诸葛亮与荆州名士集团的代表人物或为师,如庞德公和司马徽;或为友,如庞统与马氏兄弟,具有亲密的关系。(这些荆州名士后来大多随刘备入蜀,与诸葛亮共立于一个朝堂之上,成为蜀汉政权的基本依靠力量。)可以说,诸葛亮已经融入了荆州地主集团中,成了他们利益的代言人。所以他才会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耶?”因此,诸葛亮制定隆中方略时,以荆州为本位,是有其集团利益为根据的。   再次,从当时(197年)的外部形势(也是诸葛亮制定隆中方略思想的基本依据之一)看,天下割据方兴未艾: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占据扬州的一部分,张绣占据南阳,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刘璋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在这种群雄逐鹿的形势下,一种新兴势力想要保护和发展自己,最终统一天下,必需要有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作为依托。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进可以兵发宛洛,直指中原腹地;退可以依托汉水优越的地势,抵御北方的进攻。如能相机夺取益州,则更是如虎添翼。因此,以荆州作为隆中方略的立足点,有其地理优势为根据。而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也是隆中方略思想的酝酿过程)中,特别是官渡之战以后,北方渐趋统一,而江东孙权的统治也日趋巩固,可选择的地区只剩下荆州和益州。因此,跨有荆益的思想在隆中方略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不仅不可能动摇,反而只会加强。 
  总之,诸葛亮选择荆州为立足点酝酿一个统一天下的方略,不仅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跨有荆益,待机北伐作为隆中方略的核心思想,最先出现于隆中方略思想体系,并且始终伴随着隆中方略的酝酿过程。 
  再看联孙拒曹思想的萌发:到公元207年,曹操无疑是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但他的发展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其统治区内,长期存在豪强抗命和黄巾余众的叛乱问题。与其他军阀的战事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与南阳张绣的战事,就一波三折。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对曹操集团的一大考验,当时外有袁绍的大军压境,江东孙策也在密谋袭击许都,刘表则在荆州鼠首两端;内有汝南降贼刘辟等人叛乱响应袁军,攻略许下,袁绍还派刘备前去联络。即使在曹营内部,也有很多人不相信曹军能够取胜,而和袁绍暗通音信,事后连曹操也感慨:“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可见,连曹操自己都认为官渡之战赢得侥幸。因此说,官渡之战前的曹操还不是一个不可与争锋的角色。只是经过此战,才“公破绍,天下莫敌”。 
  再看江东孙氏势力的发展:虽然孙坚孙策父子,特别孙策的努力,为孙氏集团的发展打了基础。但是,在孙权接位之初还是:“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指出了当时孙权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山越问题,江东大姓和江东游士不与孙氏合作问题。只是在孙权接位后,一方面对山越进行讨伐,另一方面争取大族的合作才因此说,无论是曹操的不可与争锋,还是孙权的不可图,都是公元200年以后一段时间内才出现的。也就是说,联孙拒曹思想是在官渡之战后,才有可能产生的。官渡之战是隆中方略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调整。 
  作为一个完整的方略,它应该包括执行主体,执行对像,目标,过程等方面。隆中方略思想发萌于公元197年,而刘备三顾草庐是在207年,这就引出一个问题:隆中方略本来就是为刘备考虑的吗?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