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2部分

化工大唐-第2部分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瞎编些神仙鬼怪的故事,达到他们欺世盗名的目的,最终也就演变成了神仙道术这些仙佛故事,流传至今。
    “你会法术?你甚么时间学会法术了?”陈王氏没有化学历史知识,在她的心目中法术是神仙的本事,儿子有这等本事她不知道是吃惊好,还是欢喜好,满脸惊异的打量着陈晚荣。
    陈晚荣怕她想得偏了,忙解释道:“娘,我这法术不是神仙的法术,是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的办法。我这几天就在琢磨这件事。”
    化学反应就是把一种物质转变成看似不相关联的另外一种物质,这种解释准确易懂,对陈王氏这个没有化学知识的人来说很合适。
    “饭好了没?我吃了还要去给李老板送桶。”陈老实拍着身上的木屑进了灶间,不太高兴的埋怨起来。
    陈王氏好象拥有漂亮玩具的玩童,急于与人分享她的玩具:“快来看,水里长石头了!”
    “水里长石头?你别胡说。做个饭都这么胡扯,你啥时间能正经点?老大不小了。”陈老实眼睛一眯,根本不信,站着动都不动。
    陈王氏有点不高兴了,数落起来:“人家说正经的,你不信算了。爱看不看,下次不给你说了。晚荣,石头咋越来越多了?”
    在陈晚荣的搅动下,反应越来越充分,碳酸钙沉钙越来越多。
    两人的表情绝对不是作假,陈老实心下狐疑,走过来脖子一伸,看见水里的沉淀物,吸口凉气,发出丝丝的响声:“这是甚么怪东西?”
    “这叫法术。”陈王氏现学现卖,当起了老师傅,眉梢儿一扬,颇有几分意气风发。
    “法术?”陈老实一脸的错愕。
    陈老实惊讶,陈王氏得意,鲜明的对比,看得陈晚荣直笑,抿着嘴唇才没有笑出来。
    陈王氏不容他把后面的话说出来,给他解释:“就是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晚荣这几天尽琢磨这东西呢。晚荣把纯碱和石灰放在盆里,就长出石头了。你别骂晚荣,就一点纯碱,不值当。”发觉漏嘴了,这才特的叮咛一句,维护陈晚荣。
    她的担心是多余的,陈老实好奇心大起,心思还没有转到那方面去,眼睛放光:“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晚荣,你快把石头变成金子,我就不用起早贪黑侍候庄稼了。不要太多,给再荣整点读书的钱就够了。”
    陈再荣读书是家里的一大负担,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陈再荣几次想辍学,陈老实和陈王氏好劝歹说才把他送回去读书。解决学费是他的一块心头石,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
    点石成金,谁有那本事?陈晚荣真没想到陈老实居然有这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差点喷饭:“爹,这本事我没学到。”把筷子放下,拿过一个瓦罐,把上面澄清的液体倒在瓦罐里,下面的沉淀物倒掉,用清水把盆子清洗干净。
    “还得靠我的手艺赚钱。”要不是他有一手木活,这个赤贫之家肯定过得更加艰难,陈老实既有几分失望,又有几分自豪。
    陈晚荣端起瓦罐:“爹,这东西能卖钱,有了它我可以做出更值钱的东西。”
    陈老实往瓦罐里一瞧,清澄得可以看见罐底,对陈晚荣的话一点不信:“水要是能卖钱,到处都是水,还不人人都在金子上睡觉了?”
    这可是不水,这是火碱溶液,只需要蒸发就可以得到火碱。火碱就是氢氧化钠,又称烧碱、片碱、苛性钠,用途极为广泛,是现代工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强碱,出现在唐朝绝对可以引起轰动。
    古代用的碱主要是纯碱而不是火碱,也就是碳酸钠,又叫苏打、块碱、石碱、口碱,广泛应用于印染、制革、食用。天然纯碱主要存在于盐湖中,产量有限,曾经一度限制了工业的发展,直到“人工苏打”的问世才解决了这一瓶颈,化工才做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工业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草木灰制取的碱汁不是碳酸钠,是碳酸钾。树木燃烧的灰烬主要成份就是碳酸钾,其化学性质和碳酸钠相近,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火碱的用途非常广泛,是很好的化工原料,有了火碱陈晚荣这个化工学院的高材生就可以制出更多的化工产品。可以这样说,唐朝就变成了他的乐园,天高允鸟飞,海阔凭鱼跃,一点也不夸张。
    对陈老实这个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老农,陈晚荣尽可能采取简单的解释:“爹,我放到火上去煮,等到煮干了,你就能看到里面的东西了。”把加热说成煮是便于陈老实理解。
    陈王氏脖子伸得和陈老实有得一拼,看着清澄的溶液:“这是水呢,能有东西?”
    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了熟石灰,也就是氢氧化钙。生石灰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溶解在水里,一加热水份蒸发掉就可以得到火碱。
    这是初中化学课程,闭着眼睛都不会出错,陈晚荣信心十足:“娘,您放心。”把瓦罐放到火炉上加热。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陈王氏和陈老实搬过一张凳子,坐到火炉边,睁大眼睛看着瓦罐里翻滚的沸水,准备来个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等出结果不走了,焦急得好象馋猫盯着河里欢蹦的鱼儿似的:“遮莫是没有?”
    才放下去,哪里会有,没想到两个老人家如此耐不住性子,陈晚荣忍住笑,**鼻子:“什么东西这么臭?好象是东西烧糊了。”
    “臭?啊,锅里!”陈王氏终于从急于得到实验结果的专注中回过神来,偷瞄了一眼陈老实,怕他发火,小跑着冲进灶间。
    “煮焦了?”陈老实先是一愣,继而就是埋怨:“你这人,叫你煮饭,你要乱跑,煮焦了还吃甚?”站起来,绷着一张脸去了灶间,庄稼人总是心疼粮食。
    陈晚荣率先一步赶到灶边,揭起盖子一瞧,锅里的水都干了,锅底都给烧红了,放馒头的竹篱边上正冒着青烟,要是再烧下去就会燃起来。还好,馒头没问题。(乡下农村蒸馒头不是用蒸笼,而是用一块干净的竹篱。原因很简单,四口之家用蒸笼太麻烦。)
    陈老实略松一口气,抱怨一句:“种点庄稼不容易。”
    陈王氏自觉有点理亏,也不去和他顶嘴,向旁边挪了两步,离他远点,这才忙着捡馒头,陈晚荣帮着把菜端到桌上。陈老实舀了三碗小米粥,端上桌。
    一盆馒头,三碗粥,一碟咸菜,这就是午饭。陈晚荣心想作早餐还合适,当午饭不合宜。要不是陈晚荣病了几天特的开小灶,只有吃小米饭的份,哪里能吃上馒头。
    陈老实白了一眼陈王氏:“晚荣才好,你也不给煮点肉,补补身子。”
    他这是一番好意,只可惜他忘了家里的境况不好根本就没有肉,陈王氏瞪了他一眼:“没肉我拿甚么煮?把你身上的肉割下来,行么?”
    这话是在骂陈老实是猪,陈老实这才记起要供陈再荣读书,家里省吃俭用,十天才吃一回肉,那还是因为陈再荣回来,既打牙祭又给他补身子,叨咕一句没底气的话:“我不就说一下嘛,你用得着骂么?”
    “爹,娘,给!”陈晚荣听了他们的话,心里暖暖的,拿起两个馒头一人递一个,适时化解二人的争吵。陈王氏应一声,欢喜的接过。陈老实嘴里唠叨一句:“放着,我自己来。”伸手接过了。
    事儿虽小,但是其中的亲情谁都明白,喜在心头,写在脸上,陈老实脸上泛起了光辉,陈王氏脸上更是绽出一朵花儿。
    “晚荣,你也吃。”陈王氏夹一个馒头递到陈晚荣面前。陈晚荣谢一声,接过吃了起来,只觉这不是平生不知道吃过多少次的馒头,而是山珍海味,就是山珍海味也不会如此有味。
    围桌用餐,融融气氛,深深亲情暖着陈晚荣的心头,这种感觉无比温馨!
    吃完饭陈晚荣帮着收拾碗筷,把个陈王氏乐得一个劲的夸他能干。陈老实摸摸颏下凌乱的胡须:“娶媳妇可以省钱了。哎!”后面的话没有说也明白,那就是家里穷,害得陈晚荣娶不上媳妇。
    收拾完碗筷,陈晚荣这才去看火碱,水也蒸发完了,白色的晶体出现在瓦罐里。
    陈老实很是吃惊,吸着凉气,发出丝丝的响声:“我这眼睛不中用了,这么多东西都没有看见,人老了。”他不知道溶解的意义,还以为自己老眼昏花了。
    溶解在水里,再好的视力也看不见,陈晚荣安慰他:“爹,不是您老了,这东西在水里是看不见。”
    “这是甚么东西?”陈王氏右手食指伸出,就要去捅一下。陈晚荣忙把她的手格开:“娘,摸不得。这东西很厉害,能把手烧个洞。”
    陈王氏眨巴着眼睛,打量着陈晚荣,很难相信有那么神奇,可是陈晚荣一脸认真,绝对没有骗她,迟疑了一下这才问道:“真的?”
    “娘,我哪会骗您呢。”陈晚荣把火碱用筷子挑了些装在瓷瓶里,往怀里一揣:“爹,送桶我去。”
    陈老实拍拍脑袋,有点糊涂,问道:“你拿这东西做甚么?”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三章 大唐气象
     更新时间:2009…3…8 23:01:03 本章字数:3936
    “你们去抬桶,我去借车。”陈王氏交待一句,就要出屋。
    唐朝以农为本,极为重视农业生产,经过贞观之治之后,唐朝国力强盛,民间殷实,农民有牛已经很普遍了。在当时,拥有一头牛和我们现在拥有一台拖拉机差不多,那是富裕的象征,陈老实这个赤贫之家哪里买得起。每到用牛的时候就得向别人借。
    陈老实有点迟疑:“你到哪里去借?借了又得给人家还工。就这么点路,背也能背去,还要甚车呢?”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农村那些没有牛的人户和有牛人户“换工”耕地,而不是用人来拉犁。在耕牛稀缺的情况下用人拉犁那是没办法的事,在耕牛普遍的情况下用人来拉犁更多的是存在于想象中和小说家的笔下。
    乡下人质朴,需要帮忙说一声,不会不来。要真到了用人犁地的程度,只能说明做人太失败了,失败得没有人愿意和你打交道。陈老实穷,但做人不失败,他会木活,乡亲们都愿意和他“换工”。
    所谓换工就是张三给陈老实耕三天地,那么陈老实就要给张三做三天木活,这还是张三够意思,没有算“牛工”。
    人有人工,牛有牛工,至于牛工算多少这要看主人家的态度了,有一头牛顶一个人工的算法,也有顶半个人工的算法,遇到好人家不算牛工,算个人工就是了。
    陈晚荣在另一个世界就是农村出身,对农村的事儿很是了解,陈晚荣本人就是个人穷志不短的人,陈老实这种不愿求人的心态暗合他的心意:“娘,不用借了,我背就是了。”陈晚荣以前的家境也是不好,从八岁起就在帮父母干活,背点东西不在话下,只当体育煅炼。
    醉翁之意不在酒最能说明陈晚荣的目的,就这个赤贫之家要想过上好日子,靠陈老实的木工手艺是不可能实现的,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专长就是化工,今儿趁送桶的机会出去转转,说不定能找到机会。
    机会不等人,应该由我去寻找,这才是一个有志青年该做的事!
    陈王氏怜爱的打量着陈晚荣,很是不放心:“晚荣,你才好,这不苦了你?”
    “娘,我又不是没背过。”陈晚荣对她的关爱很是感动,热血上腾,不要说背点东西,就是再苦再累的事情也不在乎。
    陈王氏仍是为有点不放心,叮嘱道:“晚荣,那你得小心点。背不动就少背点。”
    陈晚荣应一声,走到左边屋里,屋里很凌乱,砍下的木块满屋都是。地上放着两个木桶,摞在一起有半人高,木板足有一寸厚,很结实,差不多有一百斤。
    陈晚荣抓住木桶上的棕绳抬起来,和陈老实合力把木桶抬出屋去。
    把木桶横放,用草绳拴了,打横背起来。背圆形东西,立着背会左右晃荡,很硌背,打横背就舒服多了,多年农村生活积累的经验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陈老实催起来:“早去早回。马上要下种了,家里的活儿比地上的灰还多。不准乱逛啊!”
    家长派头不小,陈晚荣哪会和他计较,为了让他高兴,顺着他的话应承:“知道啦,爹。”
    “把桶钱支了,买两斤肉。再荣今儿要回来,给他好好补补身子。钱要省着,不准乱花,再荣的学费就指望这点钱了。”陈老实交待事务了。
    哪个做爹的不关心儿子呢?何况还是就读于县学馆的聪明儿子,陈老实一想到宝贝儿子就要回来了,脸上都泛起了红光。
    唐朝的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私学就是我们熟知的私塾,那些屡考不中的落第读书人开的私塾馆。
    官学当然是朝廷开办的学馆,唐太宗继位后扩大了国学,开办了县馆,招收聪明良家子弟就读。当时的县馆和我们现在的重点中学差不多,能够考进重点中学在“全民教育”时代都是很荣耀的事儿,更别说在读书人很受人尊敬的唐朝更是得到祖宗福荫的庇护,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陈老实往往以此自傲。
    唐朝实行的是十天休息一天的休假制度,陈再荣就读于宁县学馆,因离家远,陈老实在县里租了一间房子由陈再荣寄读。明天就是休息天,和我们现在的“周未大逃亡”相似,陈再荣今儿可以回家蹭吃蹭喝了。
    同样是在一个锅里吃饭,陈王氏说出的话就温馨多了:“晚荣,天很冷,少逛会,不要给冻着了。”
    陈晚荣应一声,抖抖肩,感觉百来斤的东西也不重,迈开步子出发了。
    背东西的经历已经多年没有过了,陈晚荣仿佛回到了从前与父母一起背着东西爬坡下坎,心里暖暖的,一点也没感觉到负担,脚下生风,好象踏着风火轮,走得异常轻快,一会儿功夫就走了老大一程。
    陈老实冲陈王氏道:“还看?又不是出远门。”径自回屋去了,屋里又传出砰砰的响声。
    “看看不行么?你就知道催。”陈王氏不理他,站在屋檐下看着陈晚荣。
    行了老远一程,陈晚荣回头一瞧,只见陈王氏还站在屋檐下看着自己,心里一暖,以前他每次离家,爸妈都要看着他,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