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隋 >

第111部分

逆隋-第111部分

小说: 逆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气势汹汹的攻入内地,只是大隋基业稳固,除了慕容家所撑握的两州之地,无人响应,高句丽一路又被领护东夷将军罗艺的军队所阻,只能担当摇旗呐喊的角色。
就在慕容三藏与突厥大军联合进攻马邑,以打通这个阻挡突厥大军南下的重城时,突厥人与慕容三藏突然翻脸了,慕容家鬼军只是象征性的进攻了一下马邑城墙,在突厥大军要动手前,先行发动攻击,措不及防的突厥大军来不及上马就被全身甲胄的慕容私军攻进大营,结果死伤惨重。
论步战,十个突厥人也不一定打得过一个慕容鬼军,何况突厥人一心计算慕容鬼军,没想到反被别人计算,这种心里落差之下,让突厥人惊慌失措,就是勉强跳上马也顾不得反击,只顾逃命。
好在突厥人到底是慕容私军的三倍,加上这次是大汗亲来。其护卫的金狼骑最为骁勇,勉强在最后关头挡住了慕容军地进攻,没有崩溃,渐渐开头那些奔跑的突厥人也返回作战,双方渐渐转入相持。
这一相持,慕容军人少的劣势就暴露了出来。慕容三藏看淮时机后只得引军退走,而突厥人还没有从先前的打击中完全回过神来。也无法追赶,两军才脱离接触。
慕容鬼军退走后,突利捡点损失,自家死伤了近万人。马匹损失五万匹。这个损失让突利暴跳如雷,如果就这样让慕容家的私军退走,他这个大汗就不用做了,花了一段时间整顿好兵马后,毫不犹豫的追了下去,好在突厥人都是一人双骑甚至三骑,虽然损失了五万多匹马,倒也不怕没有马用。林雷慕容三藏已料到了突厥人地追击,一直且战且走。突厥人虽然占着兵力优势,要想击破慕容三藏的人马也不是易事,双方缠战在一起,每天数百人数百人地损失,就象是用砘刀子割肉。让慕容三藏大为心痛。
这些人都是慕容家立足的根本。死一人就少一人,无奈之下。慕容三藏派人向突利求和,虽然每天的攻击,突厥人的损失并不比慕容三藏少,突厥人是心痛万分,只是突利已吃了大亏,现在胜卷在握,又加上有长孙晟在旁边监督,突利如何肯答应和解,每天指挥着人马对慕容三藏猛攻。
慕容三藏无奈,只得死了和解地心思,最终被突厥大军围困在离马邑百里左右地一个山头。
战事的变化让马邑太守裴蕴看得目瞪口呆,他开始还为马邑防守日夜担心,没想到根本就不用他出手,顿时对长孙晟产生了无限的敬仰。
就在突厥人将慕容三藏人马包围起来数天后,朝庭的大军到了,由杨谅,屈突通,张行之三人统领的十万隋军将突厥人连同慕容三藏的叛军一同包围在一起。
突利和其余突厥贵族才如梦方醒,深知上了长孙晟的大当,突利现在的可贺敦是大隋宗室之女,突利还想借着大隋驸马的身份亲自见杨谅,想向杨谅求情,将功折罪,原谅他这次入侵大隋边境之事,重申两家地睦邻友好。
只是突利一到隋军军营,马上被杨谅下令扣除,不要说已有皇帝的密令,就是没有,杨谅也不会让到手功绩溜走,当日,隋军休整了一夜,第二天就发动了对突厥人和慕容叛军的进攻。
十数万大军在方圆不过数十里的地方展开激战,面对着隋军绝对的优势,无论是突厥人还是慕容私军,全部胆丧,何况他们经过前面地激战,早已疲惫不堪,为了抵挡住突厥人地进攻,慕容私军带出来的大部分威力巨大地远程武器都消耗完毕,就连手中的刀枪也有不少缺口,突厥人也是如此,他们最具威利的狼牙箭只剩下一小部分,根本不够作战之用。
没有了狼牙箭,突厥人就失去了一大半战力,没有了强弩,投枪等物,慕容私军的战力也下降了一大半,隋军准备充分,物质充足,弩箭就象不要钱一样发射,整个天空仿佛都要被隋军发射的弩箭遮盖,这些弩箭带着夺命的呼啸落下时,突厥人和慕容私军都是成片成片的倒下。
突厥人与慕容联军只抵抗了半天就宣告崩溃,先是突厥人夺路而逃,接着慕容私军也开始了逃命,整个战场到处是丢下的联军尸体和伤兵。
隋军虽然有十万大军,当然不可能将数万人包围的没有一点空隙,不过,要从空隙中逃出去也不容易,到处是隋军发出的弩箭飞舞,一不小心就做了箭下之鬼,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残军冲出了包围。
那些冲出包围的残军来不及高兴,就要面对另一部分养精蓄锐的隋军追击,人困马泛之下,多数人要么半道投降,要么死于隋军追击之下,最后真正逃出去的,十不存一。突厥贵族大部分成擒,只逃了一个三王子咄,慕容三藏的弟弟慕容建中,侄儿慕容贵,慕容昆等人也没于阵中。
事后打扫战场,四万突厥狼骑,战死了一万一千余人,另有二万多人做了俘虏,而一万五千慕容私军,减去先前的死伤还有一万三千人,死伤八千余人,三千人做了俘虏,只逃走了千余残论起伤亡比例来,慕容私军远远大于突厥人,这是因为慕容私军是叛军,生怕被俘后没有好下场,因此拼死力战,而突厥人还心存侥幸,认为隋军还是会和原来一样,把他们交给另一个重新扶起来的突厥贵族当部下。
不过,等这些俘虏得知自己的命运时,所有人都恨不得当初就在战场上死了也好,否则不用受那么重的罪。
由于准备充分,物质充足,隋军的伤亡微乎其微,死伤不过千余人,美中不足的是叛军首领慕容三藏和一名侄儿慕容邵逃了出去。
隋军事后统计,半天的攻击中,隋军共发射了二百余万支弩箭,对于隋军来讲,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消息传到京城时,已经接近大业元年的十二月底,新年马上就要到了,京城也被第一场白雪覆盖,变得晶莹剔透起来,顾不得寒冷,大街上都挤满了喜笑颜开的居民,他们开始采买各种东西,准备高高兴兴的过年。
由于先皇的离去,全国必须守孝三个月,从八月份开始,整个京城就停止了各种娱乐,婚嫁等活动,如今刚刚离解除守孝不久,因此,除了过年,以前因为先皇离去停止的婚嫁也重新热闹起来,京城一百一十四坊,坊坊每天都有人办喜事,因此越发的热闹。
这个时候,大隋军队在边境大胜突厥人与叛军的消息传来,将这份热闹又催上了一层,整个京城都陷入了鞭炮声中,见面的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打着招乎,分享着彼止的喜悦,原先的一点担心也不翼而飞。
大隋建立后,不但结束了南北数百年的分裂,而且国丰民足,杨坚在民众中的威望可以说是非常高,虽然太子素有贤名,只是杨坚的骤然离去,对于多数人来讲心中还是有一定的打击,这也是高句丽和突厥人会借机入侵的原因。
突厥人的强盛还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就在二十多年前,面对着突厥人的入侵,许多京城富商贵人生怕突厥人兵临城下,甚至纷纷卷起细软逃出京城,如今虽然大隋兵强马盛,只是刚刚换了皇帝,没有分出胜负前百姓还是隐约担心,如今好了,大胜及时到了,再也无需以前的担刚得到消息的大臣也纷纷向皇帝道贺,己身千余人的伤亡,换得俘敌数万,歼敌数万的战绩,即使是在文皇帝当政的二十多年也从来没有过,一些大臣干脆拍了新皇的武功已经超过了先皇的马屁。
好在杨勇还算清醒,这次大胜他除了动动嘴皮子根本就没有什么事,不过,杨勇心中也难免高兴,发下旨意,除了等立功将士回来厚赏外,京城的百姓也得到实惠,每户居民可领米面各二斗,钱一百作为喜钱,而百官也可以多领一个月的俸禄过年,一时京城更是喜气洋洋,沉浸在欢乐之中。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八章 晋王之议
         “万岁!万岁!万万岁!”太极殿内,文武百官都向皇帝跪拜下去。
今天是大业元年的最后一天早朝,过了今天,朝庭就要开始一段长长的假日,直到正月十五后才重新上朝,除了皇帝主动招见,大臣们都可以不用每天早起前来上朝。
“诸位爱卿免礼。”
“谢皇上!”百官起身后,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一阵佩器交响的声音后,朝堂上寂静下来。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一名内侍的声音尖厉响起。
百官的脸上都带着喜气,一幅轻松之色,左右相看,却是无人说话。
这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又恰逢大胜突厥人,虽然放假了,过年时皇宫肯定会有不少庆祝活动,一些重臣往往需要作陪,他们还是难得有多少时间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因此所有的政事在昨天就已处理完毕,今天过来,只是作为一个形式,这样的日子,大家都巴不得早点结束早朝回家,趁着还没过年之极多点时间和家人团聚。
杨勇等了半响,见无人出来,正要让内待就此宣布退朝时,一名官员从中站了出来:“禀皇上,微臣有事启奏。”
杨勇定眼一看,见是宗正寺卿薛道衡,心中纳闷不已,不知在这个时刻薛道衡会有何话可说,还是点了点头:“准奏。”
薛道衡才名,官声都非常显箸,杨勇虽然将他从刑部尚书上拿了下来,却没有将他贬摘。而是调任宗正寺卿,宗正寺卿是宗正寺最高长官,论品级与刑部尚书相当,只是宗政寺在大隋三省六部十一寺中,算是权力最小的一个部门。平时只负责皇族宗谱等事务,整个编置加上吏员仅有九人,这一调任,谁都知道薛道衡不为新皇所喜。
“禀皇上。先皇骤然离逝,臣等悲痛欲绝,幸皇上天资聪慧,仁政爱民。虽有突厥,高句丽北犯,亦被我大隋忠勇将士击退,如今天下已定,百官臣民归心,眼下新年将近,京城百姓纷纷回家团聚,先皇所留子嗣中。秦王已逝,蜀王,汉王远在外地,唯有晋王留在京城,皇上何不将晋王放归,许其自由,则不但晋王可以一家团聚,皇上亦可与之兄弟相聚,如此,先皇在九泉之下亦可欣慰含笑。林雷”
此话一出。大殿上静无声息,晋王从软禁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为他求情,没想到这个薛道衡从刑部尚书上退下来,还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一些平时与薛道衡交好之人纷纷为他担心起来。偷偷向皇帝脸上看去。
出突百官意料的是,皇上脸上神色如常。好象并没有如何震怒,只是皱了一下眉,平淡的道:“薛爱卿,晋王所犯国法不容,朕念其兄弟之情,只将其软禁,一日三餐不缺,衣食无忧,已是法外容情,朕如何能一误再误,退下去吧。”
众人都为薛道衡松了一口气,盼着薛道衡能就此打消提议,只是薛道衡却明显辜负了大家地期盼,反而扑通了一声跪了下来:“皇上,法理不外乎人情,先皇只有五名子嗣,全是一母所生,古来皇室何尝有过此景,如今晋王虽然犯错,皇上念在其同袍兄弟的份上,若能对晋王网开一面,天下臣民必定会咬口称赞皇上对兄弟的仁爱之情,以致仿效,家和万事兴,若天下百姓皆能家和,何愁我大隋不富强兴盛。”
“够了,你是说若朕不赦免晋王,天下百姓就都会对朕有怨言是不是?”杨勇重重的一掌拍在龙椅上,顿时整个朝堂为之一惊。
对于杨广之事,杨勇自然早有考量,虽然杨勇对历史并不精通,可是杨勇至少知道,汉人眼下无论是科技,武力都全面领先于世界之时,若不趁此机会扩张,为后世打下一个丰厚的遗产更待何时。
眼下虽然不怕杨广会再翻起什么风浪,只是放任杨广出去却绝不可能,杨勇可不想让自己地精力花在内耗上,白白错过时机,无论是为自己作想,还是为杨广着想,自己都不能让杨广脱离掌控,过上十年八年,将杨广的性子磨去后,在中原之外为杨广找一个封地倒有是有可能,如此不但于自己名声无损,对杨广也算最好的结局。
只是薛道衡书呆子的脾气发作,却不在乎皇帝是否发怒,他这个宗正卿反正做得没有意思,脖子一梗道:“回皇上,臣并无此意,只是先皇厉行节约之时,每日所食不过一肉食,以至天下仿效,我大隋能有今日之盛,皆赖先皇以身作则之功,如今皇上若能为天下百姓作出表率,教华百姓之功自然如水到渠成。”
百官听得暗暗咋舌,这个薛道衡还真敢说,事实上也是如此,薛道衡诗才虽然好,对于如何与人相处做得极为欠缺,历史上杨广登基后,薛道衡从地方回到京师。当时杨广本打算对薛道衡委以秘书监显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写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奏上。
杨广当是正是雄心勃勃,想做出一番超越父亲地大业,薛道衡的奏章无异给杨广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杨广看了后极为恼怒,对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鱼藻》是《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言明,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刺周幽王。从此薛道衡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秘书郎之职也不翼而飞。
杨广曾言:“他人以为朕是承接先帝而得帝位,其实论文才,帝位也该属朕。”偏偏薛道衡在诗词方面远胜杨广,而且毫不掩饰,每次杨广召聚群臣吟诗作对,都以薛道衡诗词胜出,对皇帝毫不相让,最终大业三年薛道衡就被杨广下令斩首,据说薛道衡被斩之后,杨广尤自恨恨的道:“看你还能再作出空梁落燕泥否!”
只是此时杨广争位失败,却只有一个薛道衡为了他向皇帝苦苦求情,真不知道若薛道衡知道自己本来应该死在杨广手下时,还会不会这么甘冒奇险为杨广求情?
杨勇面沉如水,虽然登基不过四月,杨勇已习惯于官员对自己地旨意言听计从,薛道衡如此不知进退,让杨勇着实起了几分恼怒,好在杨勇毕竟有后世的记忆,若非必要,并不会随便杀人,冷冷的扫了百官一眼,问道:“你们呢,也如此认为么?”
“皇上,薛道衡胡言乱语,狂勃异常,只是片面之词,国法无情,晋王若是还有良知,当对皇上感恩才是。”苏威首先站了出来顿首道,与薛道衡书呆子的脾气不同,百官无人为晋王求情,并不一定都是害怕君威莫测,而是许多人也认为晋王只是被软禁是最好的结局,帝位之争从来就没有亲情,若是赦免杨广,倒会有许多大臣拼命反对。
“皇上,臣亦认为薛道衡胡言乱语,晋王之事,皇上处置甚宜。”
“皇上,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