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隋 >

第116部分

逆隋-第116部分

小说: 逆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皇初年,为了鼓励农民耕种,减轻农民负担,隋文帝下令一丁的徭役每年不超过二十天,百姓服徭役时基本上不出县城,统一南方后,为了收取江南人心,又下令江南百姓免除十年的徭役。
这也难怪杨广十几年的时间就会将杨坚雄厚的家当败得精光,他一上任一来就驱驶二百万民夫修建通济渠,半年时间死伤四五十万人,相比于开皇年间的政策,无怪乎到了后来人人皆反的地步。
不过,大兴城的修建还是免不了征发大量徭役,其中多有死伤,后面朝庭逐渐宽余,修建仁寿宫和洛阳城时,皇帝接受了太子的劝说,基本上就没有使用徭役,全部由官府负责伙食并发给工钱,虽然大大增加了朝庭支出,只是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民众也得到了实惠,算得上皆大欢喜,这些年,徭役已经又已从每丁一年二十日减少到十日,而且五十岁后的役丁徭役全免。
这项政策使得百姓对于先皇极为感激,如果新皇一登基就大兴徭役,恐怕会尽失百姓民心,按照新皇地一贯做法,恐怕还是要引导百姓弃农做工,这样一来,开凿运河所需费用恐怕会将大部分人吓住。
果然,宇文恺话声一落,户部尚书杨尚希就忍不住发言:“皇上,此举万万不行,修筑大运河过于劳民伤财,虽然长期于国有利,只是短期无异于自杀鸡取卵,致我大隋于危地,若是官逼民反,则……则……”
下面的话杨尚希生怕皇帝听是大怒,只能咽下去,杨尚希已经年近七旬,一直把持着户部数十年,自然会得罪不少人,或者遭人眼红,在开皇十年时,杨尚希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去,当时许多人就为之庆祝不已。
只是刚好当时孙思邈在京将他治好,如今又多活了十几年,新皇登基后。许多人都以为杨尚希再也坐不稳户部尚书的位置,没想到新皇还是对其极其信任,给予留任。
“杨大人,我大隋的财力远胜从前,大运河虽然是千古未有的壮举,不过,不至于杨大人所说地那么严重吧,大人是否耸人听闻?”宇文恺紧皱眉头的道,他一向不关心朝政。本以为有皇帝的支持就会一切顺利,没想到一开口朝中反对声就一片。
“不错,以去年的税收计,朝庭不吃不喝四年之内就可以完成大运河的修筑,可是别忘了,朝庭地赋税虽然高,开支也大,去掉开支,朝庭又能剩余多少?”杨尚希不慌不忙的问道。
“下官听闻前年朝庭结余了七百万贯。去年想必更多,户部一年收入数千万贯,只要各处紧一紧,每年拨款一千万贯,以三年之功,就可以连通京城至江南的航道,十年之功。完全可以完成整条大运河。”
杨尚希摇了摇头:“哼,一千万贯,本宫可以告诉你,去年户部盈余不过一百万贯,一年一千万贯,想得倒轻巧?”
“什么?一百万贯,不可能。”宇文恺大叫起来,若是户部每年只盈余一百万贯,那岂非花一百年时间也休想修通大运河,不但是宇文恺。就是其他朝臣也用深深怀疑的目光看着杨尚希,杨尚希做了一辈子户部尚书,不会是临到老了开始大肆贪污了吧,否则怎么一下子从七百万贯变成了一百万贯。
对于众人地怀疑,杨尚希不屑一顾,理财数十年,杨尚希也不知自己到底得罪了多少人,每年都有同僚想抓他地痛脚,不过,年终到皇宫地对帐都表明了他的清白。自然不怕别人地怀疑。
“杨爱卿,你不妨将去年的收支在朝堂上报一遍,好让大家知晓户部的花销都到了哪里?”
除了皇帝和左右仆射,各部尚书外,其余官员并没有机会知道朝庭具体的花销。皇帝让杨尚希说明一下。也是为了洗刷杨尚希的清白。
“臣遵旨。”杨尚希知道皇帝地用意:“回皇上和各位同僚,去年朝庭的开支主要在五块。一是官俸和各级衙门的运作、二是军队的开支、三是皇宫内院的开支、四是先皇丧事和新皇登基的开支,五是其余各项杂事开支。”
大隋初期,由于朝庭财政拮据,加上冗官冗员极多,各地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十羊九牧虽然是夸张,不过,官员众多是事实,应此朝庭的俸禄定得极低,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其给皆以春秋二季。
这个待遇比起前朝有些数千石,上万石地官员来讲,可谓极低,一个县令,最低每年俸禄只有六十石,数万官吏,每年所领奉禄合起来不过一千五百万余石,如此,朝庭还经常拖欠,不过,官员们也不全靠俸禄,他们除了年俸外还有职分田,依靠职分田的出产,官员们过的虽然不算富裕,却也不会清贫,只能说日子还算不错。
到了开皇十几年后,由于州郡合并,减少了不少冗官冗员,加上朝庭税收的增加,官员们的俸禄渐渐丰厚起来,他们的禄米没有增加,增加的是薪金,以前朝庭财政不足,官员们的薪金只有禄米的十分之一,每年朝庭开销不过十数万贯,一个九百石的官员,薪金一年不足十贯,到现在,薪金年年上涨,去年,一名年六十石禄米地县令,薪金基本上达到了三十贯,这三十贯以现在的物价,大约可以购买到二百八九十石大米。也就是说现在一个县令的俸禄就相当于开皇初年的一名四品高官。
这样下来,大业元年官员的薪俸禄米合计为一千一百万石,之所有禄米比开皇初年还少,是因为减少了不少冗官冗员,不过,薪金大大增加,合计支出六百万余贯。加上各级衙门的运作,支出钱三百万贯,禄米四百余万石。
第二就是军队的开支,大隋藏兵于民,除了京城十二卫正规军,其余军队都是府兵组成,府兵除了免除徭役和减免赋税外,如果不打仗并不领取俸禄,只有军官有一定的补助。这部分,每年支在钱一百万贯,禄米五十万石左右,十二卫正规军合计六万余人,最低级士兵年俸为十二贯,加上禄米十石,合计支出钱一百万贯,禄米九十万石左右。
第三:皇宫内院地开支,去年由于皇帝没有大兴土木。皇宫开支不大,加起来不到二百余万贯,米数十万石。
第四:由于先皇去世,加上新皇登基,两样合计起来,花费共计八百余万贯,这部分花销可谓极大。其中绝大部分用在先皇的丧事上,新皇登基大典只花了二百万贯左右,第五:所谓杂费,就是各项突如其来地开支,如,地方上遇到各种自然灾害,请求朝庭赈济,或者遇到外敌入侵,突然增加的军费,还有遇到喜事。皇帝给臣民的赏赐。
这部分费用极大,如去年慕容三藏联合突厥人与高句丽的入侵,朝庭已花费了军费将近六十余万贯,消耗粮食近百万余石,目前还没有结束,必须继续花下去,赈灾花费粮食百万石左右,去年,大胜突厥人,皇帝给京城百姓的赏赐就达到十几万贯。米面数万余石。
除了这些,还有一项是赏例,那就是领护东夷府每年可以从朝庭领取三十万贯钱和二十万石粮作为军费,这样,去年地杂项费用算下总共花费了四百万贯。加上粮三百五十万余石。
杨尚希连讲了一个多时辰。讲得口干舌燥,才将各项开支说了一个大概。不过,这样难得地机会,众人听得却不厌烦。这样一算下来,朝庭去年地总开支共花费了钱二千五百万贯,粮二千万石,朝庭地盈余不过钱一百万贯,粮倒是有多,足足八百万石。只是现在粮价已贱,多出的粮朝庭只能继续储存。
当然,如果减去为先皇治丧和新皇登基的钱,朝庭的盈余会大大增加,达到九百万贯。也就是说,如果朝庭能在十二年内一直保证这个盈余,并将所有的盈余都投入进去,才能将大运河修建完成。
这当然不可能,大隋盈余如此多,实在是将军费压缩到了极点,每年军费的投入不过二百万余贯,只占朝庭开支一成,府兵制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一旦腐化后改成募兵制又如何?想想后世的朝庭能将一半的收入养兵杨勇就觉得可怕,何况周围也不是风平浪静,战事一起,军费就要唆唆地往上涨,何况要实行科举,教育势必要大大投入,又要去掉一笔大钱。
待杨尚希说完,杨勇才点头道:“大家都明白了,杨尚书为国操劳,所有帐目清清楚楚,然是难得的良吏,这样的良吏朕要给予重重褒奖。”
“臣等明白。”众臣一时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是何意,皇帝曾有数次透露过修大运河之意,今日却让杨尚希来这么一出,难怪当真要从各项开支里将钱挤出来修建运河,最能挤的当然是官吏的俸禄,毕竟从开皇初年到现在,仅仅官吏的俸禄开支和衙门运作的钱就多了八百万贯,只要拦腰一斩就可以省下四百万贯,加上没有丧事和大典地开支,每年凑齐一千万贯还是有可能。
只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若是将他们的薪金削减一半,谁也不愿意。
“皇上,微臣有话启奏。”吕沐霖站了出来。
“爱卿请讲!”
“禀皇上,臣有一种办法,即可以不用花费太多钱财,又可以不兴徭役解决修筑运河的劳力。”
“唆”的一声,百官的目光都集中到吕沐霖脸上,吕沐霖不慌不忙的道:“很简单,去年马邑之战,我朝手中有二万多突厥和慕容叛贼的俘虏,这些人放又不能放,杀又有伤天和,何不用来修河筑路?”
众臣都沉默起来,吕沐霖嘴中虽然说的简单,只是此举无异于使用异族奴隶,从汉以来,儒家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对待异族远比对待同胞友善,各个朝代为了兴建各项工程,从而征发徭役死伤的百姓极多,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王朝将俘虏地异族作为奴隶来使用,到了唐朝时,更是变本加厉,将打败的异族内迁,给他们最好的地方用来放牧,最终酿成自己灭亡的苦果。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十六章 大运河(三)
         若是这种事在唐宋时,有人在朝堂上提出来,不管是什么人,恐怕马上就会被口水淹没,只是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儒学在北方遭到摧残,大隋立国不到二十多年,统一南北更是只有十多年,虽然后面隋文帝一直偃武修文,官员的脑袋还没有僵化。
更何况此语是出自吕沐霖之口,吕沐霖是谁,原先在东宫时就一直跟在太子身边,如今太子成为皇帝,吕沐霖又直接升为秘书郎,是皇帝绝对的心腹,他说的话,绝大部分就代表了皇帝的旨意。
朝堂上一阵沉默后,礼部尚书韦艺首先问道:“吕大人,这些俘虏不过二万余人,纵驶用来修河犹如杯水车薪,为之奈何?”
“韦大人言之有礼,二万人确实是杯水车薪,可是大隋四周,异族加起来又何止百万之众,修建大运河如果有一百万劳力,只需三年即可完成,这一百万劳力三年劳作,以一年每人四石粮计算,所费不过一千二百万石粮。”
韦艺听得瞪目结舌:“这……这……如何使得?”
“为何使不得,大隋的强盛需要这条大运河,既然注定要牺牲,与其牺牲我大隋子民,莫如牺牲周边异族,莫非韦大人认为对待异族之人应当胜过对待自己的子民?”
“当然不是。”韦艺脱口而出,现在还没有经历过隋炀帝为了贪慕虚荣,好大喜功,用金钱来引诱西域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可以白吃白喝的时代。
由于纺织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对待异族之人,一切以实利为先,为了西域商路的畅通,朝庭特意让河间王杨弘十数年一直镇守在武威郡。对敢于劫杀大隋商队的部落展开血腥的灭族行动报复。
吕沐霖笑容满面的点了点头:“既然韦大人也这么认为,那么就没有问题了。”
韦艺愣了一下,只得退了下去,杨尚希紧皱着眉头,对于他这个户部尚书来讲,开皇初期这段时期实在是穷怕了,这段时间虽然短,只有二年时间,后来户部的收入便越来越强,只是这二年地记忆便深深映在杨尚希的脑海中。以致每次拨款都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这也是他能得到隋文帝一直信任的原因,吕沐霖的提议看上去不错,即不需要户部的拨款,数年之后,大运河开通,户部的收入肯定又会上升一大截,看上去确实不错。
不对,考虑了一会儿,杨尚希还是反应过来。若是这样,先皇所作的揠武修文的政策就要全面推翻,每年的军费肯定会飞快增长,修建大运河绝不是吕沐霖所说地只付出一千多万石粮食就行,搞不好军费就要成无一个无底洞。“不对,吕大人,这样一来。激起周围各国的抵抗,我大隋岂非要征伐连年,又需要增加多少军费?”
“杨大人此话差矣,非是我大隋在征伐连年,而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去年,突厥人与高句丽人趁我朝先帝新逝,新帝登位期间,与慕容三藏勾结在一起侵我国土,杀我子民。夺我财富,如今战事尚未平息,又岂是我大隋先动手,既然如此,我大隋为何又不可主动出,若成则即可开疆拓土,又可以消除边关隐患,还可以获得开凿大运河急需的劳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至于朝庭军费增加。那是难予避免之事,杨大人何妨算一下,以一百万贯足可以养十万军,每年增加三百万贯军费,我大隋可以常年保持三十万大军投入战事。又有何国可挡?”
吕沐霖的话有理有据。现在全国每年的军费不过二百多万贯,即使增加三百万贯也不算太多。可是大隋的动员能力则可以迅速增加。
去年因为突厥人的进攻,汉王杨谅与屈突通、张行之三人所领的十万大军已花费了六十多万贯。这部分钱包括前期动员和各类消耗物质的费用,光他们包围突厥人后发射的二百余万支箭,价值就达十万贯,不过,这不算完全消耗,大部分箭支还可以回收利用,现在这支军队并没有在胜利后解散,而是正在马邑休整,等开春后就要主动杀入草原,所需地维持费用并不高,每月人吃马嚼,只需四五万贯左右。
如果增加三百万贯军费,这笔钱完全可以从军费中出,若有三支这样的大军一直枕戈待命,无论是杀入敌国,还是只在边境巡视,不要说哪个周边小国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