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隋 >

第119部分

逆隋-第119部分

小说: 逆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自己年近七旬。早已老了。王猛脸上露出一片慈爱:“莹儿,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去花园走走?”
“回父亲大人的话。孩儿不想动。”
“这样不好,你还年轻,多到外面走走有好处。”
“是,那孩儿收拾一下就下去。”王莹柔顺的道,虽然她对父亲说自己年轻不以为然,尽管她地容貌依旧,心却早已老了,女人过了三十还没有嫁人,这辈子还能有什么指望,若不是父亲还在,她早已遁入空门,就这么青灯古佛的过一辈子,到花园只会徒乱她的心境罢了。
看到女儿重新迈进绣房,王猛想张嘴说什么,心中却不知该不该对对女儿说皇帝选秀之事,若是女儿有意,他拼着老脸不要也要入宫探一下皇帝口气,若是女儿能够入宫,不管能不能得到皇帝宠爱,总比现在这种情况要好。
不一会儿,王莹换上了一件轻绿色的衣服,重新走了出来,父女两人一齐在花园中踱步,一阵平静后,王猛开口道:“莹儿,父亲对不起你,若当年为父不……”还没有说完,王莹已将王猛的话打断:“父亲大人,不用说了,这样不是很好吗,若是父亲的谋划,琅琊王家又如何能在京城站住脚,孩儿从没有怪过父亲。”
“这……”女儿说的是真话,王猛却不好再说下去,只能叹了一口气。
虽然选秀关系到自己后宫整体素质问题,只是对于如何选秀,杨勇并没有过问,现在可不是后世,即没有电视,也没有相机,他就是想过问也过问不了,何况他若是他太过积极,总有一点不象是明君所为。
杨勇现在关心的学校的教育问题,运河、航海、科举三样,哪样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这事,杨勇没有耐心等一件做完才做第一件,这三件时中,运河,航河二样都已启动,倒是科举还是一件无影之事。
三件事中,运河无疑最耗资金,航海则风险最大,最麻烦的却是科举,毕竟科举要改变地是世家门阀的举荐制度,严重侵犯了世家的利益,相对于运河和航海来讲,只要有足够的钱财投入进去总会有效果,而科举若是一不小心,就要引起门阀世家的动乱。
要想进行科举,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举子才行,而且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寒门子弟,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大隋的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兴到禁的过程,开皇初期,隋文帝极为重视教育,不但设立国子寺,让其从太常寺当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而且于传统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又创立了书学、算学、律学,形成了六学系统,在各州县都设立了官学。
只是仁寿初年。杨坚突然下旨将太学、四门、州县学校一并废除。只保留了国子学七十余名学生,废除的原因是皇帝认为各级学校徒有名录,空度岁时。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从开皇初年大兴教育到仁寿元年将学校废除,中间足足二十年,以十年为一代地话,进入官学读书地学子已经有二代人,开皇初年,进入官学读书之人不过数千人。最高时激增到七八万人,不过,后来又开始减少,到仁寿元年依然有四万余人。
只是这些人即使是学有所成,除了那些本身出身世家之人外,其余人根本找不到出路,而且读书多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难怪隋文帝会认为徒有名录,空度岁时。
纵使一州一县只有一所官学,全国四百多个州府,一千余县,也要近二千所学校,一个学校两至三名教师计,朝庭需要多负担五六千人的俸禄,而全国能吃俸禄地官吏不过三四万人。杨坚晚年虽然奢糜,只是毕竟节俭一生,以上两样,隋文帝选择将学校废除也理所当然。
好在现在离杨坚下旨废除学校不过四年,而且当时地圣旨并严厉,只是说今宜从简,一些地方的州学仍然保留,而且也有些官学转为私学,纵使废除了,生员和教师依然在。只要重新下旨恢复即可。
大业二年四月,随同选秀旨意下发和到州县地还有另一份旨意,那就是重新恢复地方官学,为止,国家特地每年下拨十万贯钱。禄米二十万担作为办学费用。其校舍由地方官自筹。
十万贯钱和二十万担禄米,朝庭算是前所未有的慷慨。以前开皇年间用在办学费用上最多时一年也不过五万贯,禄米八万担。
不过,对这份旨意地方官还是没有多大热情,大部分地方官都将精力投入到为皇帝选秀当中,若是本地能出一名皇妃那是多大的荣耀,只要皇妃能在皇帝耳边美言几句,升官发财也是容易之事。
至于恢得学校,十万贯分到各州各县,平均下来一县也不过五十余贯钱,米一百余担。这些钱粮要负担二至三名教师的年俸,二十至三十名学生的禀食。
以二十名生员计算,每人每月给米六斗,钱八十文,一年就要去掉近二十贯,一百多担米,还剩三十多贯钱,虽然足够承担先生地俸禄,只是禄米早已不够,肯定要地方垫付,何况校舍,课桌,书本都需要另外计算,朝庭拨下来的钱粮根本不够用。
只是这份旨意也无人反对,上面能拨下钱粮总是好事,虽然地方官都不好意思贪这点钱粮,只要搭上架子,总会有一点肉。打着这样的主意,地方官员还是执行了皇帝的旨意,将学校重新搭了起来,原先被打发回家的教师和生员都请了回来,不过,废弃了四年,多数学校已经挪作他用或者破旧的不象样子,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只有挤在破旧的校舍中上课,有些地方甚至只能把官衙地柴房当成校舍。
与地方官的漫不惊心相比,接到学校重新开通旨意的教师和生员却激动的热泪盈眶,与官员的俸禄相比,教师的俸禄无疑低的可怜,一年不过四五贯钱,加上十石大米。只是这些微薄的俸禄却是他们养活全家的保障,朝庭一下子将学校关闭,这数年,不知有多少以前的教书匠差点逼得上吊自尽。
生员也是如此,凡朝庭给予禀食地学员也可以勉强养活自己,一旦学校关停,他们也等于断了生计,那些年龄小的人也就罢了,若是已经成年而且家中贫困之人一下子就被推到了尴尬地境地,以前虽然是穷读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是有禀食,至少也可以不被饿死,眼下不能读书,只能重新拿起锄头做起农活,勉强维持生计。
对于他们来讲,重新拿起锄头无疑是极为有辱斯文之事,数年过后,以前读书人的傲气顿时丢得一干二净,现在又可以重新读书,等于将以前丢失的尊严重新捡了起来,几乎是一见到官府的告示,无论是以前的教师和生员,都是马上集中起来,对着新帝的牌位三呼万岁,拿起书本朗声读了起来。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地方官对待重建学校之事漫不惊心,随着皇帝的旨意到达,各个州县的官学还是迅速建立了起来,而地方官为之热情的选秀却多少有些阻碍。
虽然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将女儿送入宫中,但确实也有人不想女儿被选秀,偏偏这些不想将女儿送过来选秀的人家都是当地的一些世家大户,只有这样的人家才有胆气在暗中抗旨,不想女儿进宫受苦。
这样的人家女儿也往往最为出色,很有可能就会中选,于是还没有等选秀地告示贴出,先得到消息地地方世家纷纷开始了拉郎配,为自己的女儿赶快找好丈夫成亲,很有可能地方官接到圣旨一看,正高兴着本城哪家女儿合适时,第二天赶去登门一拜访,顿时傻了眼。
“对不起,小人昨天已刚刚招了女婿。”
对于这样地事,地方官当然心知肚明,若关系好的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系不好的,找不到证据也无可奈何,朝庭不会支持选秀而引起地方混乱,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样的人家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愿意将女儿送入宫中。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二十章 突厥人的反击(一)
         东突厥王庭,这里水草丰美,从苍穹上往下看,足足数百万头牲畜分布在数百里范围的地方,正悠闲的啃着青草,在这些牲畜中间,隅尔夹杂着一个个白色的帐蓬,炊烟从帐蓬里袅袅升起,空气中还弥漫着奶茶和羊肉的清香。
在中央一块高处的山地却是另外一种情景,青色的草地被密密麻麻的帐蓬占据,中间一座最大的帐蓬顶上竖着一面猎猎的旗帜,旗子上绣着金色的狼头,仿佛正在抬头对着天空仰天长啸。
山下是一队队来回奔驰的马队,他们扬着手上的弯马,向远处一排排由木头,干草扎成的草人冲去,雪亮的马刀从空中猛然划下,一排排草人的脑袋滚到了地上,原本高低不齐的木桩成了一个个碗口般大的光滑平台,他们的呐喊声一阵高过一阵,围绕着整个山坡四周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练兵平台。
与山下热火朝天的练兵不同,山顶上那面苍狼旗下的帐蓬里却呈现出一股极为压抑的气氛,无论是颉利和一干东突厥新贵,还是原来的老贵族都沉着脸,仿佛家中刚死了爹娘又逢债主上门的孤儿,愤怒中又带着一种惶然。
“大汗,不能等下了,再等下去,我东突厥就要亡了。”一个老贵族跪在颉利的脚下,撕心裂肺的哭喊着。
突厥只是一个统一的称呼,包含着许多部族,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诸姓,此外还包含许多附属部落,仆骨、同罗、韦统、拔也古、覆罗都是东突厥的附属。眼下的老贵族就属于蒙陈部,他刚刚接到消息,属于他的部族已在数天前被隋军包围,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牛马羊等牲畜,统统被隋军裹胁走。如今蒙陈部除了这名老贵族,只有跟在这里练兵一百多名战士了。
众人都同情地看着那名老贵族。这一个多月以来,象蒙陈部这样被隋军裹胁的部族不知有多少,不过。象蒙陈部这样数千人的大族隋军一锅端了却是少见,怪只怪蒙陈部太过不小心,落到隋军的包围之中。
“军师,你看该如何?”颉利转头望着下首的一名汉人,此人名赵德言,本来是隋军的军官,因为犯了军纪才逃到草原上。被颉利收留。赵德言能文能武,熟读兵书计策,而且深知隋军详细,三年前颉利得到赵德言之后对其委予重任。
赵德言也没有辜负颉利地信任,马邑之战,正是依靠赵德言练出来的精兵,颉利才冲出了隋军的包围,可惜之前颉利只是一个三王子,手中地亲兵不过数十人。马邑一战,最后跟他冲出来的才十多人,正是依靠着这十多人和三王子的身份,颉利又收容了二千多冲出来的金狼骑,利用数月时间。成为了东突厥新的大汗。
如今他手上整整有五万人。颉利相信有赵德言帮助练兵,只要再给他三年时间。东突厥将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强大,那时凭着手中的五万铁骑,不但可以重新将东西突厥统一,而且可以侵入中原,让隋庭对他俯首称臣。
可惜,不要说三年,眼下他就是三个月时间也没有,一开春隋军就杀入草原,刚好是颉利处于最虚弱之时,颉利只能暂时退让,将王庭建在远离大隋边境之处。
只是他的王庭可退,那么多地部民却不可能都退,眼下正是水草丰美之时,若是不让牲畜在靠近南方之地放牧,北方可容不下那么多牲畜,若是将牲畜和牧民全部牵到北方,非把北方地草根都啃光不可。
草原广大,而且地形复杂,隋军只有十万人,这十万人一撒到草原就等于河流入海,能搜寻的地方总是有限,颉利本以为,那些留在南方的部族大部分也能躲过隋军的搜寻,即使有一些损失,颉利也可以接受。只要忍上数月,隋军得不到多少战利品自然会返回。
只是没想到,隋军会如此大胆,十万大军开始还只是分成三路,见到突厥人只是与他们捉迷藏后,隋军已经由三路变成了数十路,最后以五百人一队变成了一百多路,仿佛筛子一样对草原扫荡,正是这种筛子战术,让留在南方草原的突厥部族失入了回旋的空间,象虫子落入蛛网一样被隋军一个个发现。
如今隋军刚进入草原一个多月,每日接到的损失就让颉利坐不住,忍不住问了出来。
“大汗,不能出兵,我军创促成军,虽然大突厥子民从生下来就会骑马射箭,只是末经训练,面对大隋的精锐府兵,难有胜算。”
赵德言的回答不出颉利所预料,那名蒙陈部地老贵族更是面如死灰,如果可汗不出兵,一个月后他的族人就会押到大隋境内,除非大隋皇帝开恩,否则不可能再返回草原。
“不过,隋军太过嚣张,若是不给他们一点打击,隋军会更加肆无忌惮,小人建议可汗对隋军组织一次打击,狠狠的灭一下隋军威风,只要消灭一路隋军,迫使隋军不敢分兵,留在南方草原上的部民就不怕被隋军再抓住了。”赵德言转道。
营帐中的突厥人眸子一亮,虽然赵德言是汉人,只是这数月后,赵德言已在突厥人面前竖立起了足智多谋地形象,听到可以对隋军进行打击,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起来:“军师,你说吧,怎么打?”
“军师,隋军虽然分成数十上百队,不过,每队相距只有数里至十数里,就算我军能够围住一队,半个时辰不到,至少有两队隋军可以赶到,一天之内,就可以聚起万人地大队,如何能吃掉他们一队?”颉利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
听到隋军分兵时,颉利并不是没有打过隋军地主意,只是隋军相互之意联结紧密,互相呼应,颉利在马邑之战早已试过这支隋军的战力,无数的弩箭就象不要钱一样铺天盖地的发出来,颉利没有把握短时间内吃掉一队五百人的隋军,只能打消念头。
赵德言扫了四周一眼,见所有的突厥高官都望着自己,心中忍不住有一丝得意,这里的生活虽然不能和大隋相比,可是自己却掌握着一人之人,万人之上的权力,相比于享受,他更在意的是权力,当初来到突厥,无疑是极为正确之事。
“大汗,此一时彼一时,原先我们拿隋军无可奈何,那是因为隋军所处的地方都是平原,如今隋军太深入了,沙漠,戈壁都会阻碍隋军彼止之间的联系,只要我军能找到一支凸出的隋军,他的周围又有沙漠,戈壁,就有足够的时间吃掉他,说不定还可以布下陷井,让隋军连吃数个闷亏,连带着消灭数支来援的隋颉利听得舒了一口气:“军师果然高明,只是我军该出动多少人马?”
人多则容易惊动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