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逸史 >

第280部分

中华逸史-第280部分

小说: 中华逸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二百五十四章 讨论时局
     更新时间:2008…12…14 2:43:36 本章字数:6974
  吴命陵接收到林逸那深如大海的目光,他胸有成竹,略着思索道:“在没有外战的情况下,我人民军解决内务,安定边境,尚需三个集团军!”
  王学范深思一会儿,问:“吴部长!此话怎么讲?”其它人也是一副深思模样,均把探究的目光射向吴命陵。
  林逸轻点头,吴命陵受鼓励,接着道:“目前,围困东南太平军与华中湘淮联军,我军投入了古华的第二集团军与许奂的第四集团军,如无政治解决之可能,想要军事圆满解决,我军尚需再投入一个集团军方行。”
  这一点大家均认同,太平军与湘淮联军加在一起总兵力达到一百五十万以上,而且他们还有强大的新兵动员能力,人民军还没有自大到仅凭两个集团军便想解决东南与华中事务。
  “另一个需投入一个集团军的地方我知道!”王学范笑望一眼吴命陵,“应是西南地区吧!”
  吴命陵郑重点头:“正是!我们人民军现在的战略部署是:第一集团军进军西北,置兵于新疆省;第三集团军进军东北;第五集团军将置兵于乌里雅苏台地区;第二集团军与第四集团军置兵于东南与华中。如此,我人民军重兵或东移或北置,西南便极显空虚了,何况,还有一个西藏尚未解决,因此,组建一个集团军解决西藏事务,置兵于西南诸省,并以威慑东南亚诸国,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深以为然,频频点点。“那么,我们哪个地方还需要第三个集团军呢?”朱达不明白地问,大家等待吴命陵的回答。
  吴命陵接着道:“目前,保卫我北京地区安危的是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军,用不了多久,第三集团军的鲁万常将军就会向我们叫苦,讨要他的第十军归制了。到时,第十军出关东北,北京地区的安全谁来保障?因此,组建的第三个集团军便是投入此处。”
  大家都觉有理,林逸笑笑,补充道:“置于北京地区的集团军不仅仅只是北京地区安全的保障力量,它还是北部乌里雅苏台地区第五集团军的后备军,甚至于还是全国各集团军的总预备队!但目前他的任务却是解决山东的清军与捻军!”
  吴命陵总有一种担心,中俄几千公里长的边境线,仅只三个集团军三十余万人驻守,是否少了点?新疆与东北离北京城较远,既便是出了意外,尚有宽阔的纵深,可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以应对,但正北面的蒙古地区,如出意外,北俄兵便可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这是不得不防的问题啊!仅一个第五集团军置于乌里雅苏台地区怎能令人放心?他建议组成的第三个集团军就是出于此战略考虑,只是现在林逸赋予了他更多的内容。
  “好!”林逸望向周炳坤,“我们就新组建三个集团军!周部长应不会感到为难吧!”
  周炳坤甫一接触林逸那锐利的目光,心中惊颤,暗叫不妙。“林主席!一次组建三个集团军恐怕不行啊!这可是人民军史上从未有的事!不说武器装备上不能满足,便是兵源上也不能一下凑足三十万的优质兵员啊!”林逸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人民军总后勤部军工企业生产的极限,也在一次又一次地考验他的心脏承受能力,他已彻底感到害怕,本来他还以为现在好了,新的生产线建成了,战也未打那么多了,他的日子应该好过了,可谁知到头来,他的日子却是越过越紧张!
  林逸怪异地凝视一眼,他有点怀疑周炳坤是不是故意在装“穷”?南方重工下属的军工企业的新生产线早已投产不说,西方重工新建的两家设于西安的军工企业不是也分别有一两条生产线投产了吗?“一时组建三个集团军有点难,但组成两个集团军是一定要的!”林逸没有为难周炳坤,“第三个集团军也要积极筹建中!”他注视周炳坤。
  “这兵源问题&;#8226;&;#8226;&;#8226;&;#8226;&;#8226;&;#8226;”周炳坤还想找点理由。
  “别跟我提兵源不足的问题,除云南、广西、贵州、广东、四川五省的新训练营外,去年不是又在陕西西安与山西太原建了两个新训练营吗?新兵训练三个月,一次便可练出七、八万的人,有可能会兵源不足吗?”林逸加重语气责问。
  周炳坤不敢再言,心里却嘀咕:“一个集团军一个集团军接连不断地组建,哪里停歇过?还有一线作战部队兵员的损失,不需要补充吗?”
  见周炳坤闷声不语,林逸缓缓语气道:“可以在北京再成立一个新兵训练营,但这是我人民军最后一个训练营了。”
  周炳坤长舒出一口气,但林逸的下一句话却又差点使他窒息了过去。“第三个集团军可以缓建,但海军的第二舰队一定要抓紧时间筹建!有了它,北京地区东面海洋方面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我们睡觉才能安稳啊!”林逸不看周炳坤,不是不想看,而是不忍看。
  “我看就这样吧!组建第六集团军参与解决东南事务与华中事务;组建第七集团军,驻于蒙古、北京、天津地区,解决山东事务;组建第八集团军驻于西南,解决西藏事务!总后勤部首先保证第六集团军与第七集团军的组建,西藏事务可以留待最后解决,在各新集团军组建期间,总政治部主动寻找与各势力政治解决的方案。”林逸命令。
  “有关三个集团军的人事安排问题,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林逸扫视四人一眼,“其它的人事我们暂可不讨论,主要讨论三个集团军的牵头组建人吧!”
  虽然总政治部负责军队人事,可朱达是人民党的组织部长,任何一个高级将领的提命与任免,首先得通过人民党组织部的政审。朱达想了想,说出几个人:“三个集团军司令的人选,我提议由第六军军长伍则凯、第一集团军副司令许都、第二集团军副司令孙定军担任!”这几位都是人民军建军时的元老,伍则凯还是原琼台讲武堂的老师!
  林逸平视,问:“你们有什么意见?”
  王学范沉思片刻,道:“这两个人也可考虑,一个是第九军军长周宁涛,一个是第三军军长潘攀!”
  吴命陵跟着道:“我提一个,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兼第十军军长杨诚志。”
  周炳坤对人事不了解,本不欲表意见,但见大家都提了,他也提出一个:“第八军军长陈辞也可作考虑!”
  林逸没想到大家都有心目中的人选,不过见他们所提之人,均与己无甚关系,还算就事议事,他抿抿嘴道:“你们所提的这些人都不错,我来说说意见!”
  “第六军军长伍则凯镇守南疆多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稳成之将,有他守着祖国边陲,令人放心!不过,由于第六军守卫边关的性质,令他少有立功之机会,而在人民军中,如无战功获得提升,恐有人不服。”
  “第九军军长周宁涛是一员猛将,有勇有谋,但还需磨练,以后可担大任!”
  “第三军军长潘攀,我非常看好他,三个集团军中理应由他挑起一位重担的,可他在北京战役中,其下的第11师判断有误,令蒙古骑兵有隙突入,致使第一军损失惨重,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次,我看就免了吧!”
  “第八军军长陈辞政治过硬,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将领,不过,他更适合做政治工作,就让他在三集团军中担任一个政委吧!”林逸逐一分析四个人,却停下来不说了。
  大家都认真听着,既然林逸已否定了四个,那么剩下的三个就是当然人选了,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
  林逸喝一口茶,停顿片刻,才郑重道:“我建议让杨诚志担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许都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第七集团军司令由&;#8226;&;#8226;&;#8226;&;#8226;&;#8226;&;#8226;!”他故意又停顿一会儿,“由第十一军军长薛青担任!”
  “啊!”大家都感意外,想想又不觉意外了,毕竟薛青曾任过林逸的军务秘书,林逸一直对他青睐有加。
  “林主席!此有不妥!”王学范直言。
  “王部长请说!”林逸喜欢大家有什么意见都提出来。
  “第二集团军副司令孙定军,曾为人民军总参谋部部长,又贵为人民军三大上将之一,前番第四集团军与第五集团军的成立,未让孙定军将军担任司令,都已说不过去了,此番再次成立三个集团军又没有他的份,恐孙定军有想法!而其它人也会对孙定军将军另眼相看。”王学范从爱护一个将领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
  林逸轻叹,暗忖:“这一线部队的指挥官当然只能唯才是用了,岂能讲资格,顾情绪?”沉思片晌,接道:“这方面我有考虑,我人民军南面有南宁军校,北面也应有一所军校,暂命其名为北京军校吧,我准备让孙定军将军出任北京军校校长。”
  林逸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林逸本人还兼任着南宁军校校长之职,孙定军出任北京军校校长之职,不是与林逸平起平坐了吗?大家体会林逸的良苦用心,都觉此不失为妥善之举。
  “林主席!还有一个问题,薛青与杨诚志均是中将,担任集团军司令尚可,可许都还是少将军衔,是否有不妥?”周炳坤道。
  人民军讲究唯才是用,但军衔与职务亦不能相差太远,不然,会造成部队管理上的混乱。“可以提升许都将军为中将军衔,北京战役的伟大胜利,他也是有功之臣之一嘛!如不是他早期犯了一点错误,凭他在防城地区歼灭联军一个陆战师及在北海地区打残联军两个陆战师的战功,他早就可担任一方集团军司令了!”林逸感叹。
  这一点大家都认同,许都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林逸扫视一眼,见都摇头,又问:“大家还有其它事没有?”这是一句结束语。
  吴命陵来事了,他从文件包里抽出一份报告,道:“林主席!临翼研究中心(一家民间军事战略研究机构,由退出军职的各类有名望有才华的将军组成,有人民军民间军事智库之称。)由程启龙执笔提交了一份有关对东南太平军与华中湘淮联军的战略研究报告。”
  “他们怎么说了?”林逸有兴趣地问,其它人也充满好奇,既然能得吴命陵如此郑重地拿出来,想来有点料。
  “这份研究报告分成两个部分,一为太平军部分,一为湘淮联军部分;两种手段,一为政治手段,一为军事手段。”吴命陵简明扼要道。
  “他们认为政治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少?”林逸关注地问。
  “他们从两股势力决策层将领的心态、文化、思想、及两势力的军事力量强度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太平军与湘淮联军均无太可能向人民军妥协,如硬说有可能的话,太平军与湘淮联军两军之比较,太平军向人民军妥协的可能性要比湘淮联军大!”吴命陵道。
  “你们自己认为呢?”林逸不动声色地问。
  “人民军总参谋部的战略研究中心的报告也认为太平军与湘淮联军向我人民军妥协的可能性为零,但对太平军与湘淮联军谁会更有可能向人民军妥协之比较上,他们则认为湘淮联军多于太平军。”吴命陵把人民军另一军事智库的研究报告拿出来。
  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支持人民军总参谋部战略研究中心的报告。而林逸则不然,他认同临翼研究中心程启龙的报告,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他觉得作为从清朝廷出来的旧将,程启龙应更了解曾国藩与李鸿章这些清廷将领的思想,受封建忠君思想毒害甚深的他们应比杨秀清与石达开等人的信念与毅志更坚定。因为他知道在后世历史上,太平军投降的将领有许多,而湘军与淮军投降的却很少。
  “太平军与湘淮联军有没有合作,甚至于合并的可能?”林逸很关心这个问题,可这个问题,两份报告上都没有说明。
  大家愕然,在他们的意识里,太平军与湘淮联军是死敌,他们双方之间的交战史充分说明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可能出现合并的情况。
  “合并应是不可能的,合作倒有可能!面对强大的对手,较小的几方抛开成见恩怨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一方,这是常有的事,古战国时期及三国时期,都有这样的实例。”吴命陵肯定道,“但他们的这种合作的程度也应极有限!”
  林逸认真想想,觉得太平军与湘淮联军合并确实无甚可能,他抛开这个问题道:“不管怎么样,我们一方面尽一切努力寻找与各势力和平解决的途径,一方面我们还需作最后军事解决的打算。说说他们政治解决与军事解决太平军与湘淮联军方面有什么好建议吧!”
  “政治解决手段程启龙报告中未详说,主要是他们不知人民根据地底线是什么,但他们自告奋勇愿意去湘淮联军劝降曾国藩与李鸿章。”吴命陵笑笑。
  “难得他们一片好心!到时用得着时,可以考虑!”林逸高兴道。他转又问:“军事解决的手段有什么?”
  “程启龙的报告中对湘淮联军的军事解决很简单,他认为人民军只需占领湖南全境,以湖南为根基的湘淮联军将不击自溃,而以人民军强大的战力,占领湖南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太平军就有些复杂了,太平军善于鼓动群众,善于流窜作战,击溃他们容易,但想根除他们难!”吴命陵如实报告。
  “哈哈!太平军的特点,正是我人民军的特点,他们善于鼓动群众,我人民军更善于发动群众,因为我们的政策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更得民心;太平军善于流窜作战,我人民军特种部队的特种战是游击战的最高境界,谁能打败谁?”朱达好笑道。大家觉得朱达说得有趣,不过却不无道理,也笑出声来。
  “程启龙对击溃太平军怎么说的?”林逸问。
  “程启龙建议我人民海军打下台湾,建立海上基地,真正完成对太平天国的包围,待人民军从山东、河南、福建三个方向太平军发起攻击之时,再从浙江、江苏沿海选择一登陆点,实施突然登陆战,从太平天国的后方内部开花,必可加速太平军的崩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