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巨浪 >

第437部分

巨浪-第437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安排的,就是按序交战就行了
    当时,杨定方也跟白佑彬一样,扛着帝国海军中将的肩章,以第四舰队司令官的身份指挥“黄岩岛”号对付美军驱逐舰!
    结果,等杨定方回过神来的时候,主力编队已经完成了编队转向
    毫无疑问,二万三千米的距离肯定偏远
    “安徽”号的舰长是按照对付“罗得岛”级战列舰的经验来确定交战距离的,却没有考虑到“蒙大拿”级战列舰的真实防护性能
    不说别的,“蒙大拿”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就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二点五英寸(五百七十二毫米),顶部装甲的厚度为二百三十二毫米,并且在前端(最容易中弹,且容易摧毁炮塔的部位)还有一层八十八毫米厚的加强装甲另外,其水平装甲的厚度也为二百三十二毫米,在关键部位还有厚度为三十八毫米的露天装甲,以及厚度为八十八毫米的强化装甲,总厚度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五十八毫米而“罗得岛”级战列舰的水平防护装甲总厚度也不到二百八十毫米!
    就算按照理想情况计算,在使用复合穿甲弹的时候,“蒙大拿”级战列舰的避弹区近界也在一万九千米左右也就是说,超过了一万九千米,只要没有超过避弹区的远界,“省”级乙型战列舰打出的穿甲弹就不可能击穿“蒙大拿”级战列舰关键部位的水平防护装甲,也就不可能对其构成致命打击
    二点四十一分,“安徽”号首先向美军一号主力舰开火
    在接下来的三分钟之内,编队里的另外七艘战列舰也陆续向选定的交战对手开火
    美军的还击从二点四十三分开始,并且在二点四十五分的时候,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全部投入了战斗
    到此时,双方都别想离开战场了
    当然,就算不考虑第四舰队的辅助战舰,胜利的天平仍然倒向了第四舰队
    不说别的,美军没有复合穿甲弹,就算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六千米,美军使用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不见得能够砸穿“省”级乙型战列舰的水平防护装甲
    如果算上杨定方手上的其他筹码,那么这场舰队决战几乎毫无悬念
    二点五十分,4…3巡洋舰编'
    杨定方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命令4…3洋舰编队与第4…6驱逐舰编队从美军主力编队后方向南机动十分钟后,他由命令重新编好了队伍的第4…2巡洋舰编队与4…7驱逐舰编队以全速向东突击,争取尽快赶到美军主力编队的前方去
    三点过五分,在收到了杨定方的命令后,“安徽”号首先将航向向右偏了大概十五度
    现在,决战的所有工作都已安排到位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六十章 第一要素
     更新时间:2009…10…6 9:36:22 本章字数:3640
    战从二万三千米开始,交战距离很快就缩短到了二万
    因为双方各有八艘战列舰,且战斗力都算完备,所以从一开始,交战双方的主力舰就是捉对厮杀,并没有混战在一起
    与“安徽”号对阵的正是美军旗舰“蒙大拿”号
    虽然美国海军的将领也早在二年多前提出应该建造,或者改造专门的旗舰,而不是由战列舰充当旗舰,以免舰队司令部在战斗中被摧毁,从而导致舰队失去统一的指挥但是美国的各大造船厂一直在忙着建造各类作战舰艇,根本无力建造专业旗舰,甚至没有多余的大型战舰可以用来改造为旗舰,而那些小型舰艇又无法跟随舰队进行远洋作战,更难以承担起舰队指挥的重任拖了二年多,美国海军也仅仅是完成了一种专业旗舰的设计工作,而没有正式动工建造
    论性能,“蒙大拿”级确实拥有与“省”级乙型战列舰一拼的实力
    当初,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实际上就是在已经上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建造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防护发展而来的“战列舰”,也难怪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了
    “衣阿华”级还在建造中的时候,其性能就已经落后了
    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衣阿华”级的后继舰就是“蒙大拿”级,甚至早在“衣阿华”级开工建造的时候,美国海军就已经为“蒙大拿”级命名了(这也正是“蒙大拿”这个名字没有出现在“罗得岛”级战列舰中的根本原因)因为“蒙大拿”级的设计工作并不顺利,所以美国海军才不得不建造了十二艘从“衣阿华”级改进而来的,性能上勉强与帝国海军的“省”级战列舰持平的“罗得岛”级战列舰
    与“省”级乙型战列舰一样,“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上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实际上,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世界各国就开始秘密研制更大口径的舰炮,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有帝国海军的四百五十毫米舰炮,美国海军的十八英寸舰炮,以及日本海军的四百六十毫米舰炮在这三种大口径舰炮中,只有日本的四百六十毫米舰炮赶在战争初期研制成功,而帝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的研制工作非常不顺利归根结底,还是日本海军在技术要求方面低得多,其四百六十毫米舰炮的威力甚至不比帝国海军的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以及美国海军的MK7型十六英寸舰炮高多少
    当时,帝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希望尽快将新式大口径舰炮用在新式战列舰上
    结果“省”级乙型地初始设计指标中就包括了装备四百五十毫米舰炮同样地“蒙大拿”地初始设计指标中也明确提到装备十八英寸舰炮
    仅此一点就足以导致战舰地整体设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毕竟在设计战列舰地时候必须首先确定主炮地口径与数量然后才能够根据主炮火力地配制情况来确定防护水准从而大致上确定排水量再由此确定主机功率以及必须采用什么型号地动力设备才能达到要求最终完成设计
    到最后美国海军做出了与帝国海军同样地选择
    在十八英寸新式舰炮无法顺利研制成功地情况下为“蒙大拿”级战列舰配备第四座三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将主炮火力密度提高三分之一同样地在采用这一设计方式地时候美国海军也留出了今后改进地余地即可以将四座三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换成四座双联装十八英寸主炮炮塔
    实际上这种为今后考虑地设计在战争时期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是帝国海军,还是美国海军,都没有对战时建造的战列舰进行改头换面的大规模改进,更不可能为战列舰更换主炮
    主炮口径缺点下来之后,美国海军还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题
    当时,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工作还没有完成,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新式战列舰的舰体宽度就不能超过“衣阿华”级,即三十三米
    而在三十三米宽的舰体内,很难为战列舰提供足够的防护(“衣阿华”级防护问题突出的关键也就是舰体过窄)要想提高防护水平,必须放宽舰体的宽度,不然“蒙大拿”级也只是一种“战列巡洋舰”
    直到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工程确定下来之后,“蒙大拿”级的宽度标准才了新的依据
    当时,美国海军并没有想到,会如此迅速的输掉太平
    ,结果原本准备通过巴拿马运河派往太平洋战场的“战列舰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留在了大西洋,从来没有进入过太平洋,也就没有经过巴拿马运河
    等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的时候,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连续输掉了好几场关键海战
    结果,在“蒙大拿”级的设计工作完成以前,美国海军开工建造了“罗得岛”级战列舰,希望利用十二艘“罗得岛”级战列舰来稳住太平洋上的战局,为“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在建造期间,“蒙大拿”级战列舰又进行了多次小范围修改
    第一批的八艘中,首舰与五号舰(“堪萨斯”号)都按照舰队旗舰的标准,对司令舰桥,以及其他设施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大量通信与指挥设施,从而具备了舰队指挥能力按照计划,第二批的首艘(“犹他”号,BB97)也将按照舰队旗舰的标准进行建造因此,这三艘战舰的排水量比其他九艘姊妹舰多出了一千多吨,且舰桥显得更加高大,架设在外面的通信天线也多得多
    在设计的时候,“蒙大拿”级战列舰就非常重视水平防护
    后来,根据太平洋战争的经验,美国海军再次要求提高战舰的水平防护能力随着帝国海军的复合穿甲弹问世,远程打击能力迅速提高,美国海军不得不再一次要求在“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关键部位增添强化装甲结果,“蒙大拿”级战列舰的装甲用量比设计时增加了大概百分之十八,排水量也猛增到了六万吨以上如果采用原先选定的动力设备,“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最大速度将降低到可怜的二十八节,甚至有可能降低到二十七节
    显然,这一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战术需要最终,美国海军为“蒙大拿”级战列舰更换了动力设备,使推进输出功率达到了二十一万轴马力,从而使其最高速度保持在了三十节
    这些大改动,导致“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
    比起工艺上的麻烦,这些设计上的改动对施工建造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
    在“蒙大拿”级战列舰正式开工建造的时候,美国海军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那就是其使用的十六英寸主装甲板,以及炮塔正面的二十二点五英寸装甲板,炮座的二十一点三英寸装甲,司令塔的十八英寸装甲板的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不但生产困难,而且废品率太高,导致产量上不去
    这不是美国海军的问题,而是美国工业的问题
    战列舰所配备装甲板的厚度,以及质量直接由一个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实力决定
    之前,美国海军从“北卡罗来纳”级到“南达科他”级,再到“衣阿华”级,其主装甲带的厚度只有三百毫米出头,就是因为美国的工厂只能生产这么厚的装甲板,直到“罗得岛”级战列舰,其主装甲板的厚度才提高到了三百五十六毫米
    虽然在设计“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时候,美国就想方设法的提高了工业技术,特别是装甲板的生产技术,为生产十六英寸主装甲板做好了准备,但是新建工厂的生产率肯定难以与以往的工厂相比,且新的工业生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如果不是装甲生产方面的问题,恐怕第一批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在七十六年44年)下半年就能建成
    由此可见,工业实力对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
    在花费了巨大的力气之后,“蒙大拿”级战列舰终于建成,但是与“衣阿华”级战列舰一样,在服役的时候,“蒙大拿”级就已经落后了当时,帝国海军的“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已经顺利服役,并且在为参加实战做最后的准备
    即便在“省”级乙型战列舰面前,“蒙大拿”级除了没有配备威力强大的复合穿甲弹,导致远程交战能力不如对手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没有太多的欠缺,甚至比“省”级乙型战列舰还要出色可是,八艘刚刚服役的战列舰,在官兵素质方面肯定无法与八艘已经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了数个月,参加了数场海战的战列舰相提并论
    相对而言,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中,装备性能只能排在第二位,而派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官兵的素质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都是战争的第一要素!(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六十一章 完美战果
     更新时间:2009…10…6 10:20:59 本章字数:3842
    斗打响之后,“安徽”号就用五轮极为漂亮的齐射教TT
    如同以往一样,前五轮齐射都是急促炮击,枪炮长利用了望员提供的弹着点数据计算出炮弹的撒布范围,然后再根据炮弹的撒布范围来确定新的瞄准点,从而尽量提高远程交战时的命中率
    这种炮击战术是帝国海军的官兵在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
    远程炮战与近程炮战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炮手无法直接观察目标,了望员难以准确判断出弹着点等等在战争初期,甚至没有一套有效的远程炮战战术,一切都得从头做起,都得依靠前线军官从实战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战争打到现在,帝国海军的远程交战战术已经变更了好几次
    最初的一套战术就是由以白佑彬为代表的,第一批枪炮长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即利用雷达提供的数据,在完全不依靠目视的情况下瞄准敌人,并且向敌人开火,连校准的工作也由雷达负责,枪炮班组的成员只负责火炮的操作
    到现在,远程炮战的战术又发生了变化
    前五轮齐射中,命中敌人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迅速估算出炮弹的撒布范围,从而确定出击中敌舰的概率,再由此来确定新的瞄准点,争取让炮弹集中撒布在敌舰的周围,从而保证尽可能的打中敌舰
    说简单点,这就是一种“概率战”
    炮击打的就是概率,击中敌人的概率
    当然,实战中,往往会在前五轮齐射的时候就收获战果
    这次也不另外在第三轮齐射地时候“安徽”号就击中了“蒙大拿”号一次打到第五轮齐射地时候又击中了“蒙大拿”号一次而据“蒙大拿”号幸存地美军官兵回忆“安徽”号地第五轮齐射一共打中了“蒙大拿”号二次只是有一枚穿甲弹直接打穿了舰体地边缘部位没有在舰体内发生爆炸
    六十枚炮弹击中对手三次百分之五地命中率已经非常不错了
    问题是交战距离过远除了那枚直接打穿了舰体边缘部位地穿甲弹之外另外二枚穿甲弹都没有能够击穿“蒙大拿”号地水平装甲只是在战舰地上层建筑上开了二个巨大地窟窿并没有对舰体构成多大地损伤
    在转向之前“安徽”号又打中了“蒙大拿”号三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