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智愚配 >

第26部分

智愚配-第26部分

小说: 智愚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监工见话蹊跷,抬头仔细一看,见这个卖帽子的有些和那个卖蝈蝈笼子的相似。再看那帽子,前后垂旒,酷似皇冕,给玉皇爷佩戴再合适不过了。就换了一副笑脸,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帽子我们买下拉。您老人家见多识广,请您费神帮帮我们,用什么法子才能把头铸上去?”
    卖帽子的老头说:“我都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能帮你们什么忙呢?”说完,放下帽子,钱也没收就走了。
    张监工顿时领悟,忙叫人在玉皇爷的坐身像周围屯起土来,直屯到脖子上。工匠们再在土堆上安模具、化铜水,铸成了头像。又按卖帽子老人留下的帽样,给玉皇爷加上了前后垂旒的皇冕。
    玉皇庙终于修起来了。每年五月十五庙会。客商游人多达数十万人。因此庙是“叫街的”给的钱,“剌脸的”给的木料,“卖玩具的要饭的”提供的图样,人们念其建庙有功,多有施舍。所以,每年庙会上总有达几百名乞丐,其中“叫街的”、“剌脸的”、“卖玩具的要饭的”不下百名。
    故事刚讲完,一个“叫街的”狂喊着向这边走来。三个姑娘忙把手伸向自己的衣袋,各取了些钱物,施舍给了“叫街的”。
第二十二章 安仙姑的传说
    玉皇庙会上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男女老幼、穷富尊卑都有。尤其是玉皇庙正前方的一条大街上,各类小商贩摆满了大街两旁。叫卖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玩儿猴的,变魔术的,演木偶戏的,到处都是。无论哪种杂耍,都吸引的人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不绝于耳。
    甄艳茹和王灿菊就像刚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两个人牵着手,舞动着小脚,袅袅娜娜的一会儿上这里一会儿又看那里,嘴里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望着两个人的亲热劲,不亚于过门后的和谐姑嫂。
    梅兰花心里装着事儿,无心和她们一起观看完杂耍的。边与她们拉开一段距离,仰着脸在人群中寻找起来。
    一天下来,脖子累得发酸,眼睛望的发涩,却一无所获。
    回来的路上,甄艳茹和王灿菊因玩得痛快而高高兴兴,梅兰花却有些心灰意冷。
    “干娘,咱这里还有哪里的庙香火盛啊?”梅兰花不甘心就这样算了,心里又打起了别的主意。
    “有啊,离我们村二十里处,有一个安仙寺。寺里塑有安仙姑的神像,香火一直很盛。
    平常时候进香的人也特别多。”李二嫂回答说。
    “咱明天去那里玩玩呀!”梅兰花不失时机地怂恿道。
    “好,只要你们高兴,上哪里都行。”李二嫂正罢不能够呢!常言说得好:亲戚越走越近,越撂越远。更何况是刚刚认得干亲?三个姑娘的家庭都很富有,自己一个穷老婆子不可能去看望干女儿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拢住她们的心,让她们多在这里逗留。
    “干娘,那安仙寺是不是也和玉皇庙一样,有个传说啊?”甄艳如从来没听说过有关民间传说之类的故事,觉得很有趣,欣喜地追问了一句。
    “有。有。”李二嫂话语里充满了兴奋。“安仙寺原来叫紫云观。因为安仙姑地缘故才改名叫安仙寺地。这个安仙姑。就是我们这一带地人。关于她地出家成佛。就又一个很大地传说。”
    “你快给我们讲讲吧!”三个姑娘都很感兴趣。一致要求说。
    于是。李二嫂坐在车前板上。一边赶着小毛驴。一边讲起了安仙寺地传说:
    传说。安仙姑姐妹三个。她排行老三。人们都叫她“三妮儿”。
    三妮儿小地时候。家里很穷。她一出世。就没了父亲。五岁上。母亲又害眼病双目失明。两个姐姐嫁了人家以后。家里地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三妮儿地肩上了。她每天提着小竹篮到地里去挖野菜。
    一天。三妮儿正在挖野菜。恰巧被去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地南海观音看见。南海观音见她挖野菜还手下留情。挖一棵留一棵。就落下云头。变成一个老婆婆前去询问。
    老婆婆说:“小姑娘,这野菜是地里生,自己长的,谁都能挖,你怎么挖一棵留一棵呢?”
    三妮儿说:“老奶奶有所不知,我家里穷,等着这野菜下锅,可还有比我更穷的小姐妹们哩。我要全挖了走,别的小姐妹们不就一棵也挖不着了嘛!”
    老婆婆点点头,心里说:“好个仁慈的孩子。”不觉就有了三分喜爱。有一想,她穷的时候想到了穷姐妹,不知她有了的时候还能不能这样做?且考验考验她。于是,就对她说:“小姑娘,你人这么小,在野外挖菜很不方便。我这里有很多的菜籽儿,每样送给你三粒。你把它们种在你家门前的园子里,等它们长大了,你自己收一棵,施舍一棵,留一棵。这样,你就有吃不完的菜了。我再给你三个大钱儿,你自己花一个,施舍出去一个,留一个。这样,你就有花不完的钱了。我还给你三块布料,你自己用一块做衣服,施舍出去一块,留一块。这样,你就有穿不完的衣服了。”老婆婆说完,每样都给了她仨,转身走了。
    三妮儿遵照老婆婆的吩咐,该种的种到了门前的园子里,能花的自己花一个,施舍出一个,留一个;能用的先给母亲做了身衣服,施舍出一块,留一块。说也怪,种到园子地里的菜籽儿,第二天就长大了,成熟了;留下的钱和布料,第二天又都成了三个了。园子里的菜,三妮儿每样收一棵,施舍出一棵,留一棵。到了第二天,又都是三棵了。三妮儿遵照老婆婆的吩咐,自己一点也不多要。每天收自己该收的,施舍该施舍的,留该留的。天天这样。我们这一代的穷人们,都得到了三妮儿的施舍,日子都慢慢地好起来了。
    南海观音在王母娘娘那里逗留了五天。神仙五天日子,人世间便是五个年头。难改观音掐指一算,心里说,那小女孩儿算来也十来岁,到了出家的年龄。有一想,常言说,富贵移志,也不知她的心变没变。于是,在回南海的途中,又落下云头,变成了一个又秃又癞又病又瞎的老大娘,到三妮儿家里去查访。
    老大娘来到三妮儿的家门口,双手捂肚子,疼的“哎哟哎哟”直打滚。三妮儿忙走上前去问道:
    “老大娘,您怎么啦?”
    那老大娘说:“我得了一种怪病,每天发作两三次,一发作就浑身疼痛。今天刚走到这里,又发作了。我死了倒不要紧,只可怜我那一堆不懂事的孩子没人养活了。”
    三妮儿说:“老大娘,不要着急,我去请医生给你看看。”
    老大娘叹口气说:“孩子,谢谢你的好心。这病,已经整整折磨了我十年了。我也找名医看过,名医说,要想治好我这种病,药方就是所有的蔬菜。每种取三棵,砸烂取汁喝,才能治好。孩子,到哪里去讨换这所有的蔬菜去呀?”
    三妮儿见说,望了望满园子绿油油的蔬菜,心里说,我这园子里的菜倒是全,每种正好三棵。可是,老奶奶吩咐说让留一棵。如果全拔了,往后就没了。有一想,为了救老大娘和她的那些孩子们,没了就没了,再去挖野菜也值得。于是,就把满园子的菜全拔了,砸烂,取汁给老大娘喝了。老大娘立时就不肚子疼了。
    刚才因肚子疼,老大娘出了一身汗,这会儿汗一落,老大娘冻得打起哆嗦来。三妮儿说:
    “老大娘,我给您做件衣服吧,您穿得太单薄了。”
    老大娘说:“孩子,谢谢你的好意,你做了衣服我也不能穿。”
    “这又是为什么呢?”三妮儿问道。
    “因为医生告诉过我,我这个人离了三就活不了,做衣服也必须用三块布料。否则,我穿上以后,还会犯病。”
    三妮儿说:“正好,我这里有三块布料,就给您做上吧!”于是,三妮儿把三块布料全给老大娘做了衣服。老大娘一穿上,秃疮和癞斑立时脱落了,头发也长出来了。老大娘用手一摸,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谁知,那双瞎眼经泪水这么一泡,立时又红又肿起来。老大娘手捂双眼,痛得瘫在了地上。三妮儿忙扶起老大娘,问道:
    “老大娘,你这是怎么了?”
    老大娘答道:“孩子,我这双瞎眼不能流泪。一流泪,我就得活活疼死。是我一时激动,给忘了,让眼泪流了出来。哎哟,疼死我了。”
    三妮儿说:“老大娘,甭着急,我去买眼药水。”
    老大娘说:“谢谢你,好孩子。你要买眼药水,一定得买三个大钱儿的,不然,买来也不管用。”
    三妮儿说:“行,三个大钱儿就三个大钱儿的,救人性命要紧。”说着,拔腿就去了药铺,买回来三个大钱儿的眼药水。
    老大娘又叹口气说:“咳,孩子,忘了告诉你,我这眼要用人的鲜血调药才行。上一次犯病,是在县城,正巧遇上了开斩的犯人,我就接了点儿人血。如今,在这乡村里,到哪儿找人血去呀?”
    三妮儿也发了愁:“这……这……”
    “谢谢你,好心的孩子,这眼我不治了。反正我也是个死,就不管那堆孩子们了。”
    不能见死不救哇!三妮儿听老大娘这么一说,更急了。一急,忽然想到了自己的鲜血,忙说:“老大娘,有了。”说罢,用镰刀割破自己的手指,让鲜血滴进眼药水中。十指连心啊,疼得额头沁出黄豆大的汗珠来。可三妮儿咬紧牙关,一声没吭。配上药水,把眼药亲自点在了老大娘的眼里。
    一会儿,老大娘的眼睛好了,看得清了。当老大娘看到三妮儿的手指上还有血迹时,连声感谢说:“孩子,你太善良了,必有好报应。”老大娘回头看见三妮儿双目失明的母亲,就对三妮儿说:“孩子,把剩下的眼药水点在你母亲的眼里吧,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妮儿自是高兴。就亲自把剩下的眼药水点在了母亲的眼里。说也怪,不一会儿,她母亲的双眼也复明了。三妮儿见了,高兴得直蹦高。忙回过身来拜谢老大娘的指点。一拜之后,抬头一看,眼前哪有老大娘?倒是五年前在野地里遇到的那位老婆婆。三妮儿揉揉眼,眼前又是老大娘。三妮儿又赶忙拜谢。再拜之后,抬头又看,老大娘不见了,面前站着的是观音菩萨。三妮儿心里明白了。叩头道:“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请你再发仁慈,保佑这一方百姓吧。”
    观音菩萨摇摇头,说:“天生万物,就是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互相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如光吃现成饭,穿现成衣,迟早会在天地间消失的。”
    “这……怎样做才能保佑他们呢?”
    “在你家的北边,有一座紫云观,你可出家到那里坐禅诵经,普度众生。那观内,有一口金钟,一个玉笸箩,一眼八宝琉璃井,都是仙家宝物。你去了,早晨敲那金钟,晚上抚那玉笸箩,白日,用八宝琉璃井里的水恩泽于人,可保方圆百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如你心诚,日后还可得道成仙。”说完,乘着祥云飞上天去了。
    三妮儿伏在地上,拜谢了观音,然后辞别母亲,就到紫云观中当了道姑。因她俗姓姓安,人们就称她安道姑。
    那紫云观内,果然有一口合抱粗的大金钟。那金钟,明晃晃光闪闪,还能随了人的情绪发出不同的音响。激昂时,如松涛奔腾。委婉时,似百鸟争鸣。那玉笸箩,也晶莹剔透,光泽照人。只要一抚摸它,立时就觉得神清气爽。那八宝琉璃井,井水清澈甘甜,永无枯竭。紫云观里有了这三件宝物,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得到了荫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安道姑在紫云观了整整修行了六十年。当年的小姐妹们都已过世,她还像三十来岁的一般。
    开元初,紫云观摇摇欲坠。一日,正逢观会,安道姑忽然挥舞着彩绸,向天狂喊道:“我要上天,请给我上天梯。”话音刚落,人群中有一老者,指了指欲倒的观宇,说:“上吧,这里就有梯子。”
    安道姑“哈哈”笑了两声,抱起金钟、玉笸箩,扔到了观内的八宝琉璃井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地说:“八宝琉璃井,九子捞金钟。”说完,又舞了一会儿彩绸,就徐徐地飞上天去了。紫云观也随即倾倒。人们再回头看那发话的老者时,早已无影无踪了。
    原来,那就是来引度安仙姑的观音菩萨。
    后来,官府为了弘扬这一壮观奇闻,在紫云观前立了碑,褒扬其美名。尊安道姑为安仙姑,赠丹台真人称号。并在原观址上新修了一座寺,起名安仙寺。寺内塑安仙姑神像。香火延续了三、四百年了,直到现在还很兴盛。
    三个女孩听得都很入神。梅兰花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在嘱咐两个干妹妹:“明天我们也到那里进香许愿,祈求安仙姑保佑我们心想事成。”
第二十三章 催母庙感怀
    安仙寺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梅兰花进了香许了愿后,推说身体不适,让李二嫂陪着甄艳茹和王灿菊到别处去转,自己则坐在庙门前的石凳上观看起人流来。
    进香的人有男有女,看了半天,也没发现体貌特征与王仕峰相接近的。心里沮丧的很。回去的路上,又提议明天到附近的崔母庙去逛逛。
    关于崔母庙,前世里她曾搜集过这方面的资料。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传说,三仙岛有姊妹三人。大的叫云霄,二的叫琼霄,三的叫碧霄,都是得道成仙的人。在姜子牙封神时,她们不知怎么给挤上了封神台,被封了个送子娘娘,掌管仙、凡、人、圣、贵、贱、贤、愚的投胎、托生之事项。
    三姊妹听罢封号,叩头谢恩后出了封神台,大姐云霄对两个妹妹说:“三山五岳,数泰山风水最佳。我们一同到那里铺佑生灵、接受香火去吧。”琼霄碧霄欣然同意。于是,云霄跨青鸾,琼霄乘鸿鹄,只有碧霄的花翎鸟不知了去向,情急之中,抓过一头骡子骑了上去。三姐妹正行间,忽听背后有人喊道:“三位娘娘哪里去呀?”三人一回头,见是柴王爷赶了上来。三人忙下坐骑施礼,并说明了去向。柴王爷手拈银须“哈哈”笑道:“老神也正要去泰山安位,我看三位娘娘还是不要去了吧。”三人不服气地说:“风水宝地,你去得,我们怎么就去不得呢?”柴王爷笑笑说:“你们不要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