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1辽史 >

第38部分

21辽史-第38部分

小说: 21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火烧山,有火井。统县二:

  永宁县。户一万。

  顺圣县。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高勋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坂。县一:

  宣德县。本汉桐过县地,属云中郡,後隶定襄郡,汉末废。高齐置紫阿镇。唐会昌中置县。户三千。

  丰州,天德军,节度使。秦为上郡北境,汉属五原郡。地碛卤,少田畴。自晋永嘉之乱,属赫连勃勃。後周置永丰镇。隋开皇中升永丰县,改丰州。大业七年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奏改归顺郡。唐武德元年为丰州总管府。六年省,迁民於白马县,遂废。贞观四年分灵州境,置丰州都督府,领蕃户。天宝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丰州,後入回鹘。会昌中克之,後唐改天德军。太祖神册五年攻下,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有大盐泺、九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青冢  即王昭君墓。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富民县。本汉临戎县,辽改今名。户一千二百。

  振武县。本汉定襄郡盛乐县。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元魏尝都盛乐,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云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单于大都督府。圣历元年又改安北都督。开元七年割隶东受降城。八年置振武军节度使。会昌五年为安北都护府。後唐庄宗以兄嗣本为振武节度使。太祖神册元年,伐吐浑还,攻之,尽俘其民以东,唯存乡兵三百人防戍。後更为县。

  云内州,开远军,下,节度。本中受降城地。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清宁初升。有威塞军、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柔服县。

  宁人县。

  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於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今治是也。太祖平项,遂破天德,尽掠吏民以东。後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乃以国族为天德军节度使。有黄河、黑山峪、庐城、威塞军、秦长城、唐长城;又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其北。

  宁边州,镇西军,下,刺史。本唐隆镇,辽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

  奉圣州,武定军,上,节度。本唐新州。後唐置团练使,总山後八军,庄宗以弟存榘为之。军乱,杀存榘于祁州,拥大将卢文进亡归。太祖克新州,庄宗遣李嗣源复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军。石晋高祖割献,太宗改升。有两河会、温泉、龙门山、涿鹿山。东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三、县四:

  永兴县。本汉涿鹿县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此。户八千。

  矾山县。本汉军都县。山出白绿矾,故名。有矾山、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户三千。

  龙门县。有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趣海。雨则俄顷水十仞,晴则清浅可涉,实塞北控扼之冲要也。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户四千。

  望云县。本望云川地。景宗於此建潜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绍国统,号御庄。後置望云县,直隶彰愍宫,附庸于此。在州东北二百六十里。户一千。

  归化州,雄武军,上,刺史。本汉下洛县。元魏改文德县。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复武州,明宗又为毅州,潞王仍为武州。晋高祖割献于辽,改今名。有桑乾河;会河川;爱阳川;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於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於此,唯松棚数陉而已;断云岭,极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统县一:

  文德县。本汉女祁县地。元魏置。户一万。

  可汗州,清平军,下,刺史。本汉潘县,元魏废。北齐置北燕郡,改怀戎县。隋废郡,属涿郡。唐武德中复置北燕州,县仍旧。贞观八年改妫州。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自别为西奚,号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妫泉在城中,相传舜嫔二女於此。又有温泉、版泉、磨笄山、鸡鸣山、乔山、历山。统县一:

  怀来县。本怀戎县,太祖改。户三千。

  儒州,缙阳军,中,刺史。唐置。後唐同光二年隶新州。太宗改奉圣州,仍属。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统县一:

  缙山县。本汉广宁县地。唐天宝中割妫川县置。户五千。

  蔚州,忠顺军,上,节度。周职方,并州川曰沤夷,在州境飞狐县。赵襄子灭代;武灵王置代郡;项羽徙赵歇为代王;歇还赵,立陈馀王代;汉韩信斩馀,复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开皇中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至德二年改兴唐县。乾元元年仍旧。大中後,朱邪执宜为刺史,有功,赐姓名李国昌。子克用乞为留後,僖宗不许。广明初,攻败国昌,代北无备,太祖来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晋献地,升忠顺军,後更武安军。统和四年入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五:

  灵仙县。唐置兴唐县,梁改隆化县,後唐同光初复置,晋改今名。户二万。

  定安县。本汉东安阳县地,久废。後唐太祖伐刘仁恭,次蔚州,晨雾晦冥,占,不利深入,会雷电大作,燕军解去,即此。辽置定安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户一万。

  飞狐县。後周大象二年置广昌县于五龙城,即此。隋仁寿元年改名飞狐。相传有狐於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云。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户五千。

  灵丘县。汉置。後汉省。东魏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中罢郡来属。大业初改隶代州。唐武德六年仍旧。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户三千。

  广陵县。本汉延陵县。隋唐为镇州。後唐同光初分兴唐县置。石晋割属辽。东南至州四十里。户三千。

  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後改应州。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隶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雁门。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县。本汉阴馆县地,汉末废为阴馆城。隋大业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县,辽因之。户八千。

  浑源县。唐置。有浑源川。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户三千。

  朔州,顺义军,下,节度。本汉马邑县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荣乱,废。高齐天保六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改马邑郡。唐武德四年复朔州。辽升顺义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三。

  鄯阳县。本汉定襄县地。建安中置新兴郡。元魏置桑乾郡。高齐置招远县,郡仍旧。隋开皇三年罢郡,隶朔州。大业元年初名鄯阳县,辽因之。户四千。

  宁远县。齐天保六年,於朔州西置招远县。唐乾元元年改今名,辽因之。有宁远镇。东至朔州八十里。户二千。

  马邑县。汉置,属雁门郡。唐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南至朔州四十里。户三千。

  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後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

  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隶朔州,後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户五千。

  东胜州,武兴军,下,刺史。隋开皇七年置胜州。大业五年改榆林郡。唐贞观五年於南河地置决胜州,故谓此为东胜州。天宝七年又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榆林县。

  河滨县。

  金肃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户,防秋军一千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河清军。西夏归辽,开直路以趋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号河清军。徙民五百户,防秋兵一千人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校勘记

  一:唐武德四年置北州按新唐书地理志作武德元年置。旧唐书地理志作武德六年。

  二:开元十八年置云州云州,原误「云中州」。据新唐书地理志改。旧唐书地理志作开元二十年。

  三:克用取云州州,原误「南」。据太祖纪及新五代史四改。

  四:天成县金史地理志作天城县。

  五:长青县兵卫志下同。辽文汇续编董匡信墓志、金史地理志并作长清县。

  六:奏景宗分永兴县置据纪应历十三年正月、卷八五高勋传及金史地理志,景宗应作穆宗。

  七:唐会昌中置县按纪开泰八年十一月,置云州宣德县。新、旧唐书地理志无宣德县。

  八: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按金史地理志丰州天德军,辽尝更名应天,寻复。

  九:改单于大都督府索隐:「督,当作护。」新、旧唐书地理志并作「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为单于大都护府」。

  一○:会昌五年为安北都护府索隐:「案方镇表会昌三年改。」

  一一:大同川川,原作「州」。据下文及新唐书地理志改。

  一二:宁人县按即宁仁县。纪开泰六年七月以西南路招讨请,置宁仁县于胜州。此隶云内,或是以後改属。金史地理志云内州有宁仁旧县。

  一三:杀存榘于祁州祁州,新五代史四八及通鉴并作祁沟关。

  一四:升威塞军通考三一六作威胜军。

  一五:北齐置北燕郡索隐:「郡,当作州。隋志,後齐置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

  一六: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徙,原误「欲」。据新五代史附录改。

  一七:升观察按纪,统和二十九年六月升。

  一八:隋大业末陷突厥隋字原脱。大业为隋年号,据补。

  一九:鄯阳县隋书、唐书地理志及通考三一六作善阳。辽文汇一○宁鉴墓志、元和郡县志作鄯阳。

  二○:後唐改毅州後字原脱,据上文「唐末」及通考三一六补。

  二一:东胜州按纪开泰六年七月作胜州。纪清宁四年三月、保大二年四月、四年七月、百官志四并作东胜州。

 





第四十二卷  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馀年。今奉诏修,体与宋、金拟,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以冲之法算,而至於辽更历之年,以起元数,是盖辽大明历。辽历因是固可补,然弗之补,史贵阙文也。外史纪其法,司天存其职,志是足矣。作历象志。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历。先是,梁、唐仍用唐景福崇玄历。晋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奏上乙未元历,号调元历,太宗所收于汴是也。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盖乙未元历也。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则大明历是也。高丽所志大辽古今录称统和十二年始颁正朔改历,验矣。大明历本宋祖冲之法,具见沈约宋书。具如左。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甲子元历法,未及施用,因名大明历。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算外。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馀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馀: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万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会周: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

  通法: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三十九。

  推朔术: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满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馀。闰馀二百四十七以上,其年有闰。以月法乘积月,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馀。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馀。大馀命以甲子,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小馀千八百四十九以上,其月大。

  求次月:

  加大馀二十九,小馀二千九十。小馀满日法从大馀,大馀满六旬去之,命如前,次月朔也。

  求弦望:

  加朔大馀七,小馀千五百七,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馀,小馀满日法从大馀,命如前,上弦日也。又加得望,又加得下弦,又加得後月朔也。

  推闰术:

  以闰馀减章岁,馀满闰法得一月,命以天正,算外,闰所在也。闰有进退,以无中气为正。

  推二十四气: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馀数乘之,满纪法为积日,不尽为小馀。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馀。大馀命以甲子,算外,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也。

  求次气:

  加大馀十五,小馀八千六百二十六,小分五。小分满六从小馀,小馀满纪法从大馀,命如前,次气日也。

  求土王用事:

  加冬至大馀二十七,小馀万五千五百二十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