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25部分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25部分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哲威道:“三哥放心,具体的酒坊都已经弄好,现在我已经准备按照酒方开始酿造,肯定会在年底酿出好酒。”
    李恪担心的问道:“不知你找的是哪家酒坊,利益可曾言明,分的清楚?”
    柴哲威道:“三哥放心,我找的酒坊的府上管家的一个亲戚在建康坊的酒坊,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至于利润已经说好,酒坊四成,你五成,我一成。”
    李恪觉得利益分的有点不均,所以,对柴哲威道:“不行哲威,你的分成太少了。”
    柴哲威笑道:“三哥不必计较,你以后需要钱的地方还很多,五成还是你吃亏了呢,我的一成不要也罢,反正我不缺钱。”然后,又道:“三哥这次建蹴鞠场的钱我这个弟弟就帮你出了吧。”
    李恪哪会答应让他出,忙道:“哲威,这怎么行,此事万万不可。”
    柴哲威跟李恪犟上了,他道:“三哥既然我们是兄弟,做弟弟的为你做这点是应该的,你何须推辞呢,至于,以后用到钱的时候,可以跟我直说。”
    李恪听柴哲威如此说,心里感动:“哲威,三哥先在这里谢谢你了。”
    柴哲威哈哈一笑道:“看三哥说的这是什么话,兄弟之间可以同生共死,何况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呢。”
    李恪见柴哲威如此说,便不再推辞。随后,两人又说了一会话,柴哲威才起身回府。
第三十八章 组建蹴鞠寺(下)
    晚上,李恪正在书房练习书法,门外陈其通报说马周求见。李恪让陈其请马周进来,两人分宾主落座后,马周直接对李恪道:“殿下,关于蹴鞠比赛的陈条,臣已经帮你写好,请你过目。”说罢,便从袖子中掏出一本册子。
    李恪细心观看马周的陈条,颇感惊讶,马周陈条中所写的和后世足球的比赛规则很像,如果,李恪不是确定马周是实实在在的唐朝人,他差点以为马周就是后世的一个球迷呢。
    马周的大唐蹴鞠比赛基本规章制度是这样写的:
    为了繁荣大唐蹴鞠,使蹴鞠成为大唐所有人强身健体的竞技。拟定进行蹴鞠赛,赛事以长安赛开始。
    长安赛赛事规则和细节如下:
    一、参赛队伍:鉴于长安城内会出现的球队较多,故要求长安各坊之间先进行入围赛,根据排名确定入围长安赛资格。其中,为了公平起见,长安西城和东城有八支入围名额,最后共计十六支队伍参加长安赛。
    二、比赛方式:长安赛分四轮进行,第一轮小组赛,参赛的十六支队伍抽签分为四组,每组四队,分别对阵,每组一共比赛六场。按积分排名,每组前两名晋级第二轮。第二轮是淘汰赛,晋级的八支队伍两两对阵,具体细则是:第一组第一和第二名分别对阵第二组第二和第一名,获胜的队伍晋级,败的队伍则被淘汰。第三轮是半决赛,晋级的四支队伍按照淘汰制进行比赛,胜者进入决赛。第四轮是决赛:半决赛胜出的两支队伍一场定输赢。
    三、、参赛队伍要求:1,有自己的蹴鞠队的名称,标志和队服。2,全队人员不得超过三十二人,其中,有一位管理者,两位教练者,二十九名队员。比赛中,每队出十一名参赛,中间允许每队有三次换人机会。
    四、关于联赛的一些补充:1,比赛分上下半场,每半场三刻时间,淘汰赛和决赛中,如果规定时间内无法决出胜负,再加两刻时间继续,仍分上下半场,如果加时赛后仍旧比分持平,则以点球定输赢,每队出五名队员,轮流发点球,最终决出第一名。2,比赛中小组积分设定:赢一场计三分,平一场计一分,输一场计零分。
    长安赛后,为了将蹴鞠赛发扬光大,将会每年举办一次比赛,比赛名称为大唐甲级联赛,具体事宜如下:
    一、联赛等级:按照实力把蹴鞠队分成档次,依次甲乙丙丁,实力强的参加甲级比赛,中上的可以参加乙级比赛,在乙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有资格参加甲级比赛,而甲级比赛中的最后一名,第二年也只能有参加乙级比赛的资格。
    二、联赛队伍:全国各道都可以组建蹴鞠队伍,甲等队伍从各道中选十二支,长安城内选四支,共十六支甲等球队。乙等球队依次选取。(武德九年,李世民还没有把全国划分为十二道,为了以后方便起见,提前就以道划分比赛队伍所代表的行政区域。)
    三、联赛赛制:采用循环赛积分制,每一支球队按次序和其它各队进行比赛,最后按积分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奖励御赐圣物以示嘉奖。
    四、联赛时间:每年九月再次开始,到次年六月结束。中间过年时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
    看完马周的陈条,李恪满意道:“宾王大才啊,陈条中所写涉及周全,无一疏漏,明天朝会,我觐见父皇,就将这份陈条呈上,让父皇过目。”
    对李恪的夸奖,马周有些赧然一笑,拱手道:“殿下取笑微臣了,这都是殿下的方案,臣只是稍微修饰一番而已。”
    李恪不再和马周推让,把自己刚才所想关于建立蹴鞠监管部门的册子拿给马周看。马周接过册子,疑惑的问道:“殿下,这是?”
    李恪解释道:“宾王,无规矩,不成方圆,蹴鞠比赛也是,如果,没有一个合格部门组织,没有一个合格的监管机构,那怎么能够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呢?所以,本王就想出了这么一个蹴鞠寺,为的就是更好的规范蹴鞠比赛,也是防止作弊的事情发生。”说着,指着马周手中的册子道:“你帮本王看看,里面的构想是否合理,还有什么不当的地方,也请宾王指正。”
    马周听李恪这么一说,小心的打开册子,认真看了起来。马周起初以为李恪所想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管理机构,就像是一些商会一样。但是,当他看完整个册子的所有内容时,心中惊叹万分。这岂止是一个普通监管机构啊,这就是朝廷的一个部门啊,一个类似于九寺五监的部门。但马周知道这样的部门只有朝廷能够设立,他汉王府还没有这样权利。所以,忙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要把蹴鞠比赛列入到礼部,并且每年都由朝廷来举办吗?”
    李恪见马周明白自己的意思,就问道:“宾王以为本王的设想如何?”
    马周不解的看着李恪,问道:“为什么不是殿下的汉王府呢?”
    李恪笑道:“宾王,你想如此大的赛事,涉及甚多,岂能是一个王府就能举办得了的?再说,很多事情还要牵扯到地方行政,由朝廷来举办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殿下说的就是各州挑选蹴鞠队伍一事吧。”马周道:“这确实要地方父母官来协助,由此看来,殿下的做法很明智,这样大的事情只有由朝廷来管理。”
    李恪见马周明白了,又问马周道:“宾王觉得本王这份奏章,父皇是否恩准儿臣所凑呢?”
    马周沉思片刻,才道:“只怕会让殿下失望,如今的大唐处在发展阶段,国事繁多,皇上日理万机,似乎无暇顾及此等事务,如果,再过十年,肯定会恩准的。”刚说完,马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立即笑道:“殿下真是好算计啊,原来如此。”
    李恪有心考他,所以,反问道:“宾王,不可妄语,说话要慎言,本王何曾算计过谁?”
    马周依旧笑道:“殿下的凑章呈到皇上那里,皇上肯定不会在朝廷新设立个部门出来。但是,皇上也能看出蹴鞠比赛对大唐有利。所以,会让某个他信得过的皇子来办理这件事情,提前试行。这么一来,能胜任这件差事的就只有殿下。难道,微臣所说有差?”
    李恪见马周识破他的心思,就问马周道:“宾王以为如何?”
    马周赞叹道:“我看此法可行。”
    李恪喜道:“那以后宾王要助我。”
    马周拱手道:“臣敢不从命。”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十九章 朝会风波
    翌日,李恪从校场练武回来,用过早膳,在兰儿是服侍下穿上朝服,在小宝子的陪同和陈其的护卫下直奔太极殿而来。今天是十月十五,他作为亲王,今天又要参加一月两次的朝会。
    在承天门下车之后,李恪让陈其等候,自己带着小宝子来到了早朝的太极殿。距离卯时,还有半刻时间,李恪和众人一样,只能在太极殿前等候。在等候的这段时间里李恪分别跟众人一一行礼问候。
    而李泰在李恪到太极殿不久就出现在了大家面前,这让李恪有种错觉,李泰是不是总喜欢在自己到场之后不多时就出现。如今封为卫王的他,已经不似刚开始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时的萎靡不振了,显得精气十足,和蔼恭谦,让人容易对他产生亲近之感。难怪历史记载,他和李承乾就算没有像长孙无忌、李绩这样的权臣支持,也能斗的旗鼓相当。
    关键是他的作风让那些处在中下游的官员感觉得到了尊敬,意识到了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支持李泰,李泰才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李泰的作法很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大唐朝堂上的大员也就那么几个,这当中还有很多支持李承乾的,他即便争取到他们中部分人支持自己,也不见得斗得过长孙无忌。
    所以,他就走基层路线,和中下层官员建立感情。李世民在位时的朝堂是很注重讨论的,他喜欢让群臣讨论国事,这样一来,这些官员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想到这点,李恪不得不佩服起李泰的智谋来,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啊,能想出这样的曲线争储的路线。就在这时,李泰来到了他身边,行礼道:“青雀见过三哥,听说三哥已经移居汉王府,臣弟很是想念啊。”
    李恪亲热的说道:“为兄谢过四弟挂念,四弟有时间可以到我的汉王府一叙。”
    李泰恭敬的道:“三哥邀请,臣弟敢有不从,等有时间一定到三哥府上唠叨。”
    两人聊得开心,忽见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两人缓缓而来,李恪和李泰给他们行过礼,李恪又跟李承乾说了几句客气的话,而这时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则徐步而来。三人只得按部就班的站好,等待李世民觐见入朝。
    早朝讨论都是悬而未决的事情,所以难免争论不休,李恪和李泰以及李承乾因为现在年纪还小,没有发言权。让他们早朝列席,也只是李世民为了培养他们治理安邦的能力。所以,他们因此听的格外详细,一面不忘默默思考,以便随时准备回答李世民的提问。
    李恪低着头,只听封德彝慢腾腾道:“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这年号之事也不能耽搁,该早做决定。”
    封德彝如此一说,众人无不赞同,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政变的主谋和帮凶,是他们帮李世从李建成的手中抢到了太子之位,又在李渊手里逼的他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李世民的。所以,用武德的年号,他们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如今封德彝提了出来,他们如何能不高兴,不支持呢。
    所以,都大声说道:“皇上是该确定年号。”
    “还望皇上早做决定,不能耽搁啊。”顿时,大殿里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的不成样子。
    李世民实在看不下去了,但他又不能说什么,是他规定的朝会可以讨论,不予追究。现在,他要追究这帮大臣在他面前太过放肆,显然会显得自己气度不够,所以,他青着脸不语。
    这时候,长孙无忌适时的站出来喝道:“朝堂之上,吵成这样,成何体统。”
    大家显然未测料到会有人喝斥,慌忙闭口不语,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长孙无忌看去。尤其是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心中对长孙无忌如此不识时务很是不满,都在心里骂道,自己尚书仆射都没说什么,你一个吏部尚书有什么资格吼斥大家。
    本想站出来告个长孙无忌目无君主之罪,但见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刚才的表现甚是满意,知道是皇上宠着他,两人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指责长孙无忌。所以,终是不再言语。
    这一切李恪看得清清楚楚,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吼斥重臣,李世民不但不责怪他,还很赞赏他,这说明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确实恩宠有加,难怪历史记载,李世民想立自己为皇太子时为什么不跟众人商量,非要跟长孙无忌一人商量,主要还是太信任他了。李恪不由得对长孙无忌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防他的心开始加重起来。
    李世民等大家安静下来,才缓缓说道:“朕登基之初,大事小事一大堆,忙不过来。所以,这年号一事也一直拖到现在,既然今天被封德彝提了出来,你们大家就想想,朕该用什么年号。”
    大家见李世民让他们说,顿时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时,封德彝再也不甘落后,大声吼住众人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用‘顺德’为好,顺其天意,恩德天下。”
    封德彝话刚说完,长孙无忌便反对道:“皇上,臣以为该用‘永昌’最为妥帖。”长孙无忌说完,封德彝刚要反驳就听尚书右仆射萧瑀道:“微臣赞同封大人的意见。”萧瑀如此说,纯粹就是为了刚才长孙无忌抢了自己的风头,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而事实上,他并不看好封德彝所提出的年号。
    一时之间,支持长孙无忌的大有人在,支持封德彝的也有不少,朝堂上乱成一锅粥。李世民见再不训斥,这帮人非得闹上天不可,就吼道:“如此吵吵闹闹,你们是不是把朝堂当成菜市场了?”
    李世民一吼,众人连忙跪下道:“臣等有罪,还望皇上赎罪。”
    李恪随着众人跪下,心里在想,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大臣即使官职再大,你吼斥,大家只是不再言语而已,而皇帝一吼斥,众人就只有跪地请罪的份了。但让他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跪地求饶的时候,李世民在高处观察到了他的表情,见他对此毫不在意,似乎心中早有定计,就问道:“李恪,你觉得朕该用哪个年号?”
    李恪被李世民一问,吓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儿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语。”
    李世民听他说自己不敢随便说,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道:“你且说来,用与不用朕自有决断。”
    李恪心中后悔不已,他刚才只是想告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