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奉天承运 >

第127部分

奉天承运-第127部分

小说: 奉天承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朽张氏,拜见大明兵部尚书赵大人……”老头看来是大户族长,对赵谦的身份摸得很清。
“……大人率军攻陷襄阳,驱逐逆贼,功德高亮,大人之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万民称颂。百姓原为大明赤子,华夏父老,皆良善生灵,奈何惨遭湖广官军劫掠。湖广军烧杀抢掠,与匪徒何异?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行奸污之事,天地日月之间,烧人取乐,流油一地,人神共愤,朗朗乾坤,纲常何存……”
赵谦忙打断这老头的话,说道:“这位乡老请带乡亲们先回吧,本官知道百姓的苦处,自会与湖广军交涉,严令其停止劫掠。”
赵谦心道,湖广军能听老子的就奇怪了,你们被抢我有什么办法?难道要对何腾蛟他们说:抢劫是犯法的。
这老头显然是有点见识,听见赵谦的话,知道是打官腔推卸,老头神色沮丧地叹了一口气道:“老朽等只求大人能看在老天的份上,救救百姓的性命……”老头看向赵谦身后的宫殿,继续说道,“恳求大人收容难民,避过此劫。”
全城几十万的平民,赵谦心道我怎么收容?不如直接把何腾蛟等军队赶出城外,告诉他们襄阳我占了。
赵谦想罢继续打着官腔道:“百姓太多,收容非可行之事。还是等本官去知会湖广军,出城驻扎为好。”
赵谦心道在襄阳修整两日,便班师东去,还管襄阳的事干什么,再说他赵谦实在是管不了。他是不可能为了百姓和官军内拼的,古时刘大耳那样的仁义做法,赵谦还做不到。
老头没法,又说道:“老朽等不愿妻女被人凌辱,求大人暂且收容。我等不过与湖广匪军玉碎而已!”
“本官倒是可以收容一个难民营,但数量无法太多,只收容妇孺弱者。”赵谦也不愿意做得太绝,放出了一句话,毕竟做点好事,可以收买民心。
段二六 滚你妈的蛋
       正当赵谦率军在湖北襄阳修整的当口,得到了北面的消息。
在杨嗣昌和孙传庭的部署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围攻开封府几个月,未果,然后挖了黄河河堤,开封府被冲毁。经过几次大战,杨嗣昌战死,孙传庭不知所终,官军主力全军覆没。
李自成议东征京师,一部进攻京师南面及西南面的彰德府,卫辉府等地,一部跟随李自成转而和山西的贼军汇合,突破宁武关。
守关总兵周遇吉带本部五千人与五十万贼军决战,面对一百倍的敌军,周遇吉望京师叩拜,泪流满面,然后义无返顾冲杀敌营,结果很明显,周遇吉以下五千官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李自成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京师戒严。
同时,朱由检发圣旨召天下勤王。响应者无多。
韩佐信听到这个消息,惊得口不能言。倒是赵谦有些心理准备,只是仰天长叹,大势已去。原来的世界,崇祯十七年明亡,但是赵谦不敢确定这里会怎么样,当杨嗣昌亲自带大军进剿闯贼时,赵谦还抱有一丝希望,现在希望彻底破灭。
赵谦一面写奏书强烈要求朱由检迁都南京,避过锋芒。一面整军准备北上勤王。
“皇上如驾崩,天下如散沙也!”赵谦的眼神露出深深的忧郁,“数千年华夏文明,今朝毁于一旦!”
韩佐信盯着赵谦的眼睛,用严肃的口气说道:“卑职以为,大人此刻不应北上,应立刻回南京,抢占东南所有州县,扩军备战,以图大事。”
赵谦沉思片刻说道:“吾二十四岁入仕,历十七,入阁武英殿,深受皇上隆恩,赵谦非忘本之人,今日皇上召天下勤王,我如当没听见,有何颜面面对祖宗在天之灵?”
说的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赵谦没有说,朱由检一去,对他赵谦并不是什么好事。朱由检在时,赵谦可以拥兵自重,和皇帝合作,保住既得利益,大明覆亡,赵谦就得自己面对天下乱局,兵祸凶凶,动辄百万甲士疯狂征杀,谁又能保证百战百胜?
于是赵谦集合军队,一部由张岱统帅,韩佐信辅佐,挥师向东,进驻浙江,稳住东南地盘。一部水师陆战队及萝卜的骑兵由赵谦亲自统率,挥军北上勤王。
襄阳城内,湖广军根本不管天下大事,犹自与地主武装激战,四处抢劫。朝廷主力全军覆没,李自成威胁京师这样的事,好似完全不关他们的事。
这个时候,四川那边来了消息,张献忠率余部入川,秦良玉要求赵谦率军合击。赵谦不予理会,继续干自己的事。
赵谦收拾东西,排成纵队准备离开襄阳。被收容在难民营的妇女儿童因这些天来与官兵相处融洽,很有安全感,见保护伞要走,挡在道上纷纷痛哭挽留。
赵氏官军里面大部分是些青年人,比较闷骚,这些天来,见着美貌的女子,往往送些粮食,帮忙打打水献殷勤,人之常情。这个时候,军士们见着自己心仪的对象依依留恋泪流满面,伏地大哭,早已把持不住,队伍开始混乱。
一些妇女面对生死关头,早不顾矜持,扑到一个个年轻帅气的青年官兵怀里痛哭挽留。
赵谦见军心不稳,忙与张岱商议,总不能带走这些女人吧。开玩笑,赵谦现在正需要军队打仗,带一帮女人拖后腿,绝非明智之举。
张岱道:“二弟率军北上,恐有恶战,愚弟带兵入东南,恐有叛乱,目下都要征战,拖家带口,一则扰乱军心,二则浪费粮食。我军军纪严明,只需大哥一句命令,咱们走了便是。”
“就怕一些官兵为了女人逃亡。”赵谦说道,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欲望是男人的灵魂。楚地女子美貌,说不定就将赵谦的人勾去了,他训练出这些人那可是大把银子花的,容易么。
赵谦听张岱提到粮食,便对韩佐信说道:“你们到了浙江,监督海事衙门,调整关税,鼓励进口粮食,这世道,有粮就有兵。”
韩佐信拱手道:“大人所言极是。”
这时候,孟凡走到赵谦身边,低声道:“大人,卑职好像看见田姑娘了。”
赵谦惊讶道:“田钟灵?”
孟凡点点头。
赵谦忙叫孟凡带着过去,果然见田钟灵在难民营里。田钟灵正在和几个哭泣的女人说话,不经意间抬起头,就看见了赵谦。
赵谦走了过去,神色有些不自然,不知怎地,他对这个女人一直念念不忘。田钟灵和赵谦差不多大,也是四十左右的人了,岁月如梭,转眼已到中年,不得不让人感叹。
“你离开长安之后,投了张献忠么?”赵谦不知说什么,只得这样说道。
田钟灵怔怔地看着赵谦,摇摇头道,“我已经不带兵了,只在襄阳做点生意谋生。”
“哦。”赵谦的手心里沁出汗珠,“你结婚……嫁人了么?”
由于心情有些激动,赵谦的口中蹦出了一个现代词汇。
田钟灵的身材看上去依然没有变形,胸部硕大,腰上无肉,由于不像别的女人长期呆在家里,皮肤呈小麦色,并不松弛,到给人很成熟的感觉。
田钟灵不置可否,脸上恢复冷冷的表情,说道:“赵大人之军以仁义之师自称,今日难道要将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子送到贼人之手,任人凌辱杀戮?”
年到四十岁的赵谦,比起二十几岁初识田钟灵那会,改变了太多,已经冷静多了,赵谦答道:“我的人不是红十字……不是救济难民的,他们是军队,军队是打仗用的,带着女人不是累赘么?望田钟灵理解。”
田钟灵想了想道:“你们的人总要受伤,她们可以照料伤兵,也可以为军士煮饭洗衣,充当杂役,她们只想活着。赵大人饱读圣贤书,不闻仁爱二字?”
赵谦想了想,说道:“这倒是不错……我以前还真没想到。这样,叫随军郎中徐启广挑选一些手脚灵活的帮忙照顾伤兵,其他全部做杂役女兵。但是小孩不能带,完全是累赘,大明那么多人需要保护,我赵谦不能为了少量妇孺就放弃天下。”
田钟灵知道这已是赵谦能做到的极限了,遂不再纠缠,拱手道:“我替这些无辜百姓女子谢过赵大人。”
“那个……你能和我一起走么?”赵谦看着田钟灵的眼睛,“湖广军控制了襄阳内外,我作为田姑娘的旧知,自然不愿意田姑娘落入那帮人的手里。”
田钟灵默然。
赵谦不知道她在坚持什么,为什么宁肯投奔张献忠也不跟自己,情急之下指着旁边的望月千代道,“这是我的护卫,扶桑人,军中只有她一个女子,常常觉得孤单,你不如和她做个伴吧。”
望月千代拱手施礼,没有说话。
田钟灵考虑一会,说道:“好,我跟你走……以免这些可怜的女子被贵军虐待。”
赵谦笑了笑,拱手道:“我还有一些事要处理,田姑娘自便。”
赵谦找到张岱,说道:“不能带太多,确实累赘,一人最多只能带一个女人,能稳固军心就可以了。”
张岱点点头,传令下去。
饶是如此,仍然有六七千女人跟着官军走了。官军有两万余人,只是有些官兵有家室,在外面玩玩可以,带走就不愿意了。
赵谦和张岱各领一军,出了襄阳,对饮一杯酒,道一句后会有期,各自前行。
时赵谦靡下有水师陆军一万,骑兵五千,共计一万五千兵力。张岱率军西虎营步军一万东去,另外还有几千个女人,也一并带回浙江,因为赵谦不可能带着女人去京师勤王。
赵谦军北上,走了一个多月,到达河北大名府的时候,闻得李自成又连下居庸关、昌平,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李自成逼近京师,京营官兵,望风丢戈。京师万急。
这时武英殿大学士赵谦率军勤王的消息传到京师,同时到达的,还有赵谦请求南迁的奏折。
南迁并非不行,长江中游有左良文十万大军,下游又有赵谦海陆军队扼守长江天堑,南京比京师要安全得多,即使北方陷落,偏安于江南,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南迁意味着放弃宗庙陵寝,难以启口,必须有内阁、六部的重臣出来力排众议,形成朝廷一致的共识。遗憾的是,那些大臣都怕承担骂名,不敢提倡南迁。
赵谦的奏书诚恳至极,并称愿意交出江南兵权为朱由检所用(当然只是说说),于是朱由检向内阁六部大臣提出“朕愿督师”,以试探水深,遗憾的是,大臣们争先恐后表示愿意“代帝出征”,没有一个人提到“南迁”。
形势越来越紧急。李自成东征后,发布声讨明朝的檄文,其中言:“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朱由检单独召见驸马都尉巩永固(光宗之女,安乐公主的丈夫),向这位皇亲国戚征询救急对策。巩永固极力鼓动皇帝“南迁”,如果困守京师,是坐以待毙。
不久,李明睿公开上疏,建议“南迁”。他说:如果皇帝“南迁”,京营兵可以护驾,沿途还可以招募数十万士兵。山东的一些王府可以驻跸,凤阳的中都建筑也可以驻跸,南京有史可法、赵谦可以寄托大事,建立中兴大业。京师可以委托给魏藻德、方岳贡等内阁辅臣,辅导太子,料理善后事宜。
朱由检把他的奏疏交给内阁议论。内阁首辅陈演反对“南迁”,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的“邪说”,声色俱厉地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李明睿不服,极力为“南迁”声辩,援引宋室“南迁”后,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反复论证,只有“南迁”才可以有中兴的希望。
朱由检对光时亨的意见很是反感,当面训斥他是出于“朋党”的意气用事,下达圣旨:“光时亨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态度虽然十分坚决,但是大臣们都缄口不言。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写给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迁”,把南京作为陪都,留下一条退路,维系民众的希望。朱由检看了他的奏疏,赞叹不已,兴奋得绕着宫殿踱步,把奏折揉烂了还不放手。立即召见内阁首辅。(温体仁死后,朱由检考虑到周延儒在东林中的声望,放弃用他做首辅,不久前陈演进内阁首辅大臣。)
朱由检说:李邦华说得对!陈演是坚决反对“南迁”的,故意向外透露了这个消息,并且鼓动言官猛烈抨击“南迁”的主张。
朱由检感受到“南迁”的压力,立场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再次召见内阁辅臣时,作出了和他的本意大相径庭的决定:死守京师。他的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单独而去,宗庙社稷怎么办?陵寝怎么办?京师百万生灵怎么办?国君与社稷同生死,是道义的正统。
阁臣们建议,让太子“南迁”,延续国祚。
朱由检反驳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无济于事,太子这样的哥儿孩子家,做得了什么事?先生们乘早研究战守的对策,其他的话不必再讲了。
朱由检在“南迁”问题上,实在是身不由己,关键在于内阁首辅陈演坚决反对。陈演也有压力,不得不乞求辞职。
朱由检在罢免他的前一天,对陈演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对这位辅政大臣的消极辅政,显得无可奈何。
所谓“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的事,就是“南迁”。
继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更加老奸巨猾,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对“南迁”不置可否。当巩永固、项煜提议“南迁”时,他都在场,始终一言不发,用沉默来表示委婉的否定。使得朱由检感到孤立无援,在龙椅上耸身舒足,仰天长叹。
周皇后为此感叹不已,她是江南人,倾向于“南迁”,由于无法成行,遗憾地说:可惜朝廷没有有力的支持者。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
于是赵谦想辅佐朱由检中兴大明的梦想完全破裂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南郊一带。正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
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崇祯直接痛骂滚蛋,双方谈判破裂。
赵谦闻得京师局势,犹豫不决,韩佐信去了浙江,邹维涟赵逸臣等也在浙江处理海事,赵谦身边没有信得过的谋士,欲与人商议而不得。
赵谦军驻扎在保定府修整,弹药粮草充足。大帐外面一列列的黑甲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