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暴君刘璋 >

第407部分

暴君刘璋-第407部分

小说: 暴君刘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司马懿刚才用肯定的语气说话,配合关中战前和许昌撤退两次预言,显然已经有了效果,现在曹军大部分文武都已经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并且陷入川军即将进攻的惶恐,迫切希望司马懿出主意消弭这场战祸。
    只有荀彧荀攸少数几人在思考司马懿为什么这么回答,可是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人,哪怕智谋再高,司马懿这么深的心机也不是一时能反应过来的。
    现在听到曹操问话,司马懿拜礼之后朗声答道:“丞相,降,绝不可能,许昌屠杀十几万人,刘璋手上的无辜人命血染江泽,就算丞相想要结束大汉纷争,但是百姓也不会接受刘璋这样一个暴主。
    但是司马懿认为,刘璋虽暴,但实力确实强横,我们刚逢大败,不宜硬碰,所以面对川军强硬进攻,上策是和,中策是战,下策是退。
    和,就是与川军议和,给予川军一定好处,让川军退军,当然,刘璋这种暴主,已经陷入战争疯狂,我们不能一味的寄希望和平,我们在谋和的同时,要备战。
    相信怎样备战,荀彧大人,郭嘉先生比司马懿懂的多,司马懿就不献丑了,司马懿只说一句,谋和的同时备战,而备战的同时准备撤退,除非荀大人奉孝先生有必胜之策,否则我们既要有决战的决心,也要有撤退到黄河的准备。”
    众文官纷纷点头,都觉得司马懿说的有道理,谋和当然要备战,否则就是待宰羔羊,而备战的同时准备撤退,更合文官的心思。
    这些文官当然害怕川军越来越强大,可是谁又敢肯定曹军能打败川军?要是曹军再次战败,而后退来不及,他们岂不是落得许昌世族一般的下场?
    司马懿刚说完,立刻就有好几个文官出来附议。
    “啪,啪。”
    曹操拍了两下手掌,对司马懿道:“久闻先生大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那既然上策是谋和,如何谋和?如何最大可能让川军停止这场战争。”
    曹操当然也不希望战争,现在还不容易拿到世族的全部支持,虽然这种支持让曹操很不爽,但是曹军现在崛起的唯一希望就是这个了,如果没有世族不保留的支持,曹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与川军对抗的实力。
    甚至说不定曹操已经退到黄河以北去了。
    获得世族大量钱粮,现在曹军迫切需要有一个用这些钱粮恢复实力的时间。
    哪怕现在曹操也拿不准川军是不是恐吓,但是谋和都是切中曹操心思的。
    司马懿拱手道:“司马懿愚钝,没有什么新鲜的,还是当初在许昌那番话,将刘璋得到的土地封给他,加封蜀王,然后……”
    司马懿还没说完,华歆就皱眉道:“仲达先生,现在天子已经驾崩了,我们也没拥立新天子,谈何封赏?又谈何加封?”
    司马懿听到华歆的话,用力拍了一下额头,“哎哟,哎哟,你看,我这记性,诸位勿怪,诸位勿怪。”
    众文官这时都看向郭嘉,都不着痕迹地摇头,因为司马懿散布谣言后,他们打心里觉得就是郭嘉留下天子的,还导致天子被杀。
    要是天子还在,今日就可以按照司马懿的计策施行了,甚至是当初在许昌听了司马懿的,也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就是因为天子,川军才没能真的攻破颖水。
    司马懿见好就收,继续道:“天子驾崩,也不是没有办法,毕竟丞相也是公侯,又是一方诸侯,完全可以上表刘璋,劝他加封蜀王。”
    古代分裂时期,是可以由其他诸侯劝封的,只要劝的人多,这就名正言顺,而现在曹操是天下第二大势力,如果曹操劝进,刘璋加封蜀候也名正言顺。
    可是司马懿的话出来,立刻就有几个文官不高兴了,曹操的地位可不比刘璋低,劝进?那不是自认矮川军一头吗?立刻就有几个人出来劝谏。
    华歆道:“仲达先生,我看此举不妥,若如此,我方威仪丧尽,主公颜面何存?我看还不如我们找一位皇裔,拥立为帝之后再行加封。”
    听了华歆的话,司马懿冷笑一声:“华歆大人,先不说拥立帝胄需要多少时间,就算拥立了,谁的资格高过刘璋?你这是逼刘璋称帝吗?”
    司马懿并没有对华歆太客气,原因是华歆并不是真正的世族一系文官,华歆虽出身世族,但他的处事原则不是世族原则,而是私利。
    也就是说华歆是一个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人,从这一点,许多世族子弟都看不起他,只是因为他确实有才华,又的确是出身名门,才对他比较恭敬。
    之所以华歆许多时候都在帮世族说话,是因为世族的利益与华歆的利益吻合。
    真正世族一系文官,是以陈群为首的一系,荀彧荀攸等人与曹操家族子弟一样,属于嫡系,地位高于世族一系。
    如此,司马懿不用太顾及华歆感受,而且现在是自己表明态度的时候,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对自己计策的坚定,那为了凸显自己而得罪反驳自己的人就在所难免。
    而华歆听了司马懿的话,也变得有些尴尬,自己出言太快了,竟然没有仔细思索。
    现在大汉天下皇室后裔多的是,虽然汉灵帝一系的没有了,但是比刘璋这个皇裔更根正苗红的大有人在。
    但是说到资格,现在去其他地方找个天子回来,有刘璋称帝那么名正言顺吗?
    一旦曹军找个皇裔回来拥立,那简直就是逼刘璋称帝,而且刘璋称帝更加说得过去,至少比一个旁支的新皇帝好。
    到时候曹军可就大大的被动了。
    华歆本意是维护曹操的权威,华歆这样的人,迎合主上才是他的目标,所以刚才听到司马懿计策有贬低曹操的意思,才一时失口。
    这时曹操却朗声笑道:“哈哈哈,无妨,无妨,上表就上表,难道给刘璋上一道表,还能掉块肉不成,仲达,你继续说。”
    司马懿行了一礼,继续道:“上表劝进刘璋为蜀王,将关中,以及颖水以西的土地,全部承认是刘璋的土地,另外,必须恢复三小姐与刘璋的婚礼。”
    司马懿说完,众人都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司马懿后来也听说了曹操在许昌本要将曹羡嫁给刘璋,可是因为许昌陷落太快,没有成行。
    而曹羡已经是曹军与川军的老问题了,当初川军攻下樊城就说嫁,曹羡逃婚了,许昌的时候说嫁,时间又来不及。
    这时也应该把这个问题了解了,虽然像司马懿这种人,不会相信和亲能有多大好处,但是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好处,也应该付诸实施,更何况曹羡的事拖了这么久,是该有一个了结。
    毕竟想要和平,不止是曹操想,世族想,他司马懿个人也想。
    “劝进蜀王,承认土地,和亲,恩,本相都答应了,还有什么吗?”
    曹操知道曹羡不想嫁,可是这个时候曹操也不会考虑一个女儿的感受,另外两个嫁给刘协的女儿守寡,自己都还去看过呢。
    这点屈辱,比起承认土地来说,实在不值一提,连承认土地和劝进,曹操都能照办,嫁个女儿有什么。
    “剩下还有一条。”司马懿抬头看向曹操,突然跪了下去:“司马懿请求丞相加封王爵。”
    司马懿五体投地,态度恭谨,可是满堂却大哗,人人惊呼。
    曹操皱眉道:“仲达,此刻本相加封王爵恐怕不妥吧?我们劝进了刘璋,然后自己加封王爵,岂不是触怒刘璋?这是用一个虚名,削弱了谋和的筹码啊。”
    司马懿抬起头道:“非也,谋和不是求和,如果我们全是给的好处,不让刘璋知道我们战的决心,是万万不可的。
    丞相加封魏王,就是告诉刘璋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只是希望和平,但是我们不害怕战争。
    据我所知,川军也有顾忌,只要我们点明他们的弱势,再给他们一个停战的理由,或者说是停战的台阶,那他们如果真的愿意议和,也就议和了。
    而割土劝进,下嫁三小姐,就是这个台阶,可是我们如果不给出一个敢战的信号,那川军说不定以为我们软弱,真的攻打过来了。
    而且丞相若不加封王爵,就真的比刘璋低一等了,这对我军非常不利,实际上我们既然在一边议和一边备战,川军都能忍受的话,怎会忍不下一个王爵。”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沉思良久,司马懿看着曹操皱眉,眼角的余光却看向了荀彧荀攸叔侄。
    (未完待续)
第622章 皇太后临朝
    司马懿劝进曹操为王,的确是处于曹军考虑,一味示弱绝对不利于谈判,而且在今后与川军的对垒中,曹操爵位比刘璋低一等会有很多麻烦。
    但是司马懿顺带的,还是要算计荀彧荀攸,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算计,劝曹操加封王爵,又是出于曹军考虑,本无可厚非。
    但是曹操与刘璋不同,异姓封王,荀彧荀攸没有感觉才怪,再加上之前的天子驾崩,就算司马懿告诉司马徽的,都是言之凿凿的说天子就是郭嘉留下来的,更别说其他人。
    这个屎盆子虽然在郭嘉头上,臭的却是曹操,荀彧荀攸肯定有意见。
    如果曹操加封王爵,司马懿肯定荀彧荀攸不能坦然处之。
    这次曹军的议事,几乎司马懿占了全部的中心位置,而司马懿也乐得占据中心位置,曹操不但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还封司马懿为司徒,仅次于丞相,另加封司马懿为骠骑将军,地位显赫无人能及。
    这时,不但司马懿在曹军中地位显赫,而且各大世家终于确定了司马懿为他们的代言人,将完成第一使命,抵抗川军,第二使命,光耀世族的重大任务。
    甄家等大家,更是希望司马懿能完成第三使命,扶持曹丕上台。
    司马家族给了司马懿第五使命,攫取天下。
    而司马懿的议和策略传到川军,没想到刘璋竟然真的就这么同意了议和,颖水岸边双方减持军队,曹军留下十万人,川军同样留下十万人,而刘璋黄月英率着剩下二十万人南下。
    川军同意议和,中原世族弹冠相庆,哪怕他们恨不得拔刘璋的皮,喝刘璋的血,可是真打起来,他们害怕川军的要死,现在能议和,所有世族子弟的神经都是一松。
    而同时,司马懿成为了曹军中最闪亮的明星,成了所有人公认的奇才。
    现在所有人都觉得,要是司马懿提前出山帮助曹操,曹军绝不会沦落到今天,就好像关中战前的劝说,许昌的劝退等等。
    司马懿才刚出山,刚为曹操效力,地位和威望就已经无人能及。
    至此,司马懿投效前的谋划完全获得成功,但是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表面上对自己恭敬,但是自己的地位在曹操心中还是不如荀彧郭嘉,曹操更多看重的是世族的钱粮。
    …………………………刘璋黄月英带着二十万大军南下,方向是江夏,听到川军撤兵,中原世族自然是弹冠相庆,而江东世族吓的帽子都掉了。
    这些江东世族原本还以为川军因为粮草等原因不敢进犯江东,可是许昌一场屠杀,毫无理由地让这些人相信,川军会进攻。
    他们没有分析出川军进攻的理由,他们只是打内心里害怕川军进攻江东,因为江东沦陷在川军手上后果太严重,以至于江东四大家族连万分之一的险也不敢冒。
    他们终于放弃了当初以为川军不会进攻,不敢进攻,没能力进攻的幼稚想法。
    可是,仿佛是要印证他们的猜测一般,川军竟然带着二十万军队南下了,二十万军队,就现在江东的实力,要是真打起来,江东军还不够川军塞牙缝。
    他们不会想到现在粮草匮乏的川军攻下江东,就算屠杀了世族,得到一片荒土,也是得不偿失。
    就算他们想到了,川军得不偿失也是他们家族覆灭之后,他们看不到川军得不偿失那一天。
    可以说一听说川军率领二十万军队南下,江东就傻眼了。
    这个时候孙权已经被他们逼着来长江和川军谈判了,可是他们之前商议的,只答应少部分川军在书函上提出的条件,其他一律不还价,因为他们吃准了川军没有粮草。
    可是现在他们完全不敢这样认为了,无论鲁肃还是张纮都知道,川军下定决心拿下江东的话,一定能够办到。
    于是鲁肃顾雍紧随孙权的脚步,来到了长江,他们都对谈判的前途一片灰败。
    后方大军还在行进,川军骑兵前锋进入江夏,甘宁率领水军北上江夏。
    刘璋和黄月英踏上楼船,在水军护卫下向江心驶去,与此同时江东之主孙权,谋士鲁肃,大臣顾雍从对岸过来,谈判的地点正是江心。
    “主公,那曹操劝进主公为王,自己却加封魏王,区区异姓贼,僭越汉制,主公称帝也不是不可以。”刘璋和黄月英站在船头,黄月英迎着江风说道。
    刘璋微微一笑:“称帝,还不是时机,现在有皇太后摄政就行了。”
    刘璋暂时对称帝兴趣不大,没有一统天下的帝王算什么帝王?但是也不是不愿,刘璋真正不愿称帝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将这个留给刘循,刘循对川军文武没有恩德,称帝可以给他施与恩德的契机。
    而所谓的皇太后,就是伏寿,刘协一死,无论之后谁继位,伏寿都是皇太后。
    伏寿因为刘协的死,刘璋知道她对自己很是怨恨,原本以为屠杀伏家以后,伏寿一定会翻脸。
    别说是摄政,甚至可能会自杀,刘璋唯一能做的,是希望保住伏寿的命,不止是因为伏寿有自己的孩子,也因为私情,如果母子抉择,刘璋一向是会选择母亲的。
    刘璋已经没打算伏寿能够摄政,只希望她好好活下去。
    在屠杀世族的时候,消息是对伏寿封锁的,但是刘璋知道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辈子瞒得住伏寿,所以后面自己亲自去给伏寿说了。
    伏寿听了伏家被全部诛族,痛不欲生,哭了一天一夜,刘璋不得不叫军医二十四小时守候,既防止伏寿寻短见,也防止伏寿身体出意外。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伏寿红肿着眼睛,神情低落眼神决绝地告诉自己,她愿意摄政,不但如此,伏寿还以皇太后身份宣布当初天子的确是司马长所杀。
    这样也就完全坐实了曹军坑死天子的罪名。
    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