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乌纱 >

第250部分

乌纱-第250部分

小说: 乌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兵前锋以分散纵队直冲明军南岸后勤师,护卫军拿起火器抵抗,但骑兵来势太快,清兵付出伤亡之后冲近后勤师阵营,双方短兵相接。
    疯狂的铁骑左冲右突,杀得明军步兵四处溃散,后勤师不久便被击溃。清军又调兵阻击北岸明军,其他人冲到后勤师抢劫物资。
    “只抢粮食!”乱兵之中传来喊声。
    清兵从驴车骡马上寻找粮食,却发现全部装载的是弹药、衣甲等玩意,八旗军不善使用火器,也没几条火枪,拿弹药屁用……
    没有几粒粮食?代善得到禀报之后心里咯噔一声,犹如一下子掉进了冰窟,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中计了?
    “传令全军,立刻撤出战场!”代善急忙大喊。
    旁边的岳托急道:“皇阿玛,可能是南人的奸计,咱们不能犹豫了,赶快北撤!”
    河流南岸,辎重弹药被点燃焚|烧,不时传来“轰”地一声火药爆炸,四面黑烟弥漫,乱兵惊马到处乱跑,战场上一片狼藉。
    对岸的战车在河边排成一线,不断炮击掩护,步骑涉水而来。清兵冲破了后面的一个辎重营,却没捞到一点粮食。代善下令离开战场之后,他们奔走十几里地之后,不见明军追来,这才下令停下来修整。
    忽报锦州援兵中的步骑离开了车营大队,直上小凌河,满清众臣顿觉不妙,大都意识到明军故意将辎重营暴露在骑兵打击下完全是个诱饵,目的是为了拖延他们。
    粮食没抢到,很快就面临杀马充饥的境地了,众人纷纷进谏代善退兵。
    就在这时,探马来报:东面秦良玉部主力离开了松山,正向小凌河下游调动。
    岳托忙道:“皇阿玛,现在我军战无粮草,小凌河下游被秦良玉控制,我等应立刻从锦州西面渡河,突出重围。”
    到了现在这样的境地,代善只得下令北退。
    小凌河上中游东西流向,从蒙古哈刺镇进入辽西走廊之后,经锦州转向,向南直入大海,现在是横在清军主力北退路线上的一道屏障。
    河防以锦州为中心分为两段,秦良玉部七八万人调往小凌河下游地区之后,极大地增加了清军从此段渡河的难度;相比之下,锦州上游防御比较空虚,因朱燮元部要重点防守锦州,兵力不足……待从南边过来的十余万大军到达小凌河之后,方能巩固上游防卫。
    代善遂决定从锦州上游渡河。
    正行进时,忽报边墙一带的明军骑兵离开了车营大队,正在迅速北上;锦州内也有一部骑兵出城向西运动。
    很显然这样的异动是为了在锦州上游阻挡清兵。于是代善下令加快行军,同时调令前锋骑兵一部赶到小凌河相机而动。
    前锋骑兵迅速赶到小凌河锦州上游时,发现北岸有大量的明军枪骑兵和一些骑马的鸟枪手。待清兵靠近河岸时,对岸的鸟枪手便从马上下来,用火器射击。
    明军步兵使用的燧发鸟枪,射程一百多步,直接便可以从对岸杀伤清兵;而弓箭的射程无法企及。清兵奈何不得,他们沿河寻到一处水浅的地方,试图涉水过河。对岸明军在河岸一直监视清兵的东西,不多时明军的一支马队也出现在面前,那些人从马上下来,排成火器队形向南岸的清兵射|击。
    清军前锋将领见那股明军人数不多,便下令冒着铅弹涉水过河。清兵在水中行进缓慢,成了活靶子,中弹落水者不计其数,他们尝试了两次都未能过河,眼看附近更多的明军陆续赶来,他们只得放弃渡河,从河岸离开。!~!
    ..
段七三 日月
    九月初,辽西地区的天气已十分寒冷,很多京官不适应东北的天气,都穿上了袄子或大衣御寒。wWW!但是气温仍然没有低到让河水结冰的程度。
    小凌河南岸的清军主力粮草耗竭,迫不及待要越过小凌河,明军增调各路兵马在小凌河与清兵大战。永历五年初以来历时半年多的辽西走廊大战,已到了最后决定胜负的关头。
    时义州的六万清朝新军南下接应代善主力,明军参战兵力主要是锦州兵以及沿边墙北上的骑兵,双方人数相当,交战总兵力三十余万人。
    小凌河流域战况激烈,而宁远城这边依然很安静,甚至连炮声也听不见。张问一大早就站在城头等待消息,一站又是半天。因为是大战的日子,许多文武官员也来了城头。
    寒风时起时息,城墙上下安静无事,除了官兵经过时的脚步声和官员们小声的议论声,只剩下旌旗被风吹得“哗哗”的响动。
    张问一直都没有说话,却突然自言自语地说道:“关键时刻,还是没靠上战车,松岭下面的装甲师要赶到小凌河估计还得两天,朱燮元应该已经下令步军离开装甲师北上增援了。”
    这句话正好被刚刚走上来的熊廷弼听到,他便说道:“清军士气低落仓皇强渡,败北是注定的事儿,阁老只管等朱燮元传捷报来。”
    张问闻声回过头,只见熊廷弼正向自己拱手作礼,他便伸出一只手摆了摆:“熊督师不用多礼……这场大仗你没赶上恐怕有点遗憾。”
    熊廷弼想了想说道:“朱部堂在前面,下官在南线,也算参与了的,张阁老不也在宁远么?”
    张问心道我现在没升官加爵的必要了,还要军功干什么?
    熊廷弼搓了搓手,又说道:“这两天天儿真冷,建虏要涉水半身泡在河里真够他们受的。河上的所有桥梁和渡船都被朱燮元烧了,从锦州城倒是能过河,可建虏没时间攻打锦州。上午报来的消息,章照率骑兵正和南岸的建虏对冲,看来建虏想脱身没那么容易,这一仗打下来,咱们对建虏的优势将进一步拉大……”
    张问道:“等锦州的仗打完,我要回京师了,辽东事还得靠你们主持。”
    “朱部堂也要回京师?”熊廷弼忙问道。
    张问听到这句话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笑意:“等大战结束之后,看情况商议决定。”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走了上来,抱拳道:“禀张阁老,京师来人了,是玄衣卫的人,她想见见您。”
    “哦?”张问听到是从北京派来的玄衣卫,便回头对玄月说道:“带她去谯楼。”
    “是,东家。”
    和熊廷弼告辞之后,他便来到东城谯楼上接见了来人。那人进来之后取下头上的黑纱帷帽,张问顿时认出来:她是巧娘,经常跟在张盈身边的人。
    于是张问便道:“盈儿派你来有什么事?”
    巧娘的脸蛋身段确是真生得巧,娇小的身姿看起来有种南方烟雨的感觉,有些柔弱。不过张问知道她的头脑肯定不弱,要不然不会得到张盈的赏识……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是很考验头脑和手法的。
    果然巧娘还没回答张问的话,便看向后边的玄月轻轻点了点头以示招呼,这个小动作倒是巧妙,给足了玄月的面子。
    她轻轻上前了两步,低声说道:“夫人让属下赶着告诉东家,太上皇醒过来了。”
    “什么……太上皇?”张问随即意识到这个太上皇是指天启皇帝朱由校,喜欢木工那个。
    朱由校在南宫躺了好几年,几乎所有人都把他当死人看,却不料这时候竟然苏醒过来!
    完全出乎张问的意料之外,让他一开始就吃了一惊,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就算朱由校苏醒过来,对大局应该也没什么影响……因为权力已不在朱由校手里。
    少年时代张问就开始想权力是什么东西,记得那时候他问父亲什么是权力,父亲只说了三个字:搞平衡。权力这个概念在那时候便第一次进入张问的脑子,以后进入官场之后很多年他一直都在琢磨这东西。
    这玩意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它不是金钱可以直接换取东西,可以压箱底保存;也不是某种技能完全是个人的能力……
    不过张问很早就明白:皇权不是上天赐予的;官僚的权力也不是皇帝恩赐的,如果皇帝一个人可以统治整个国家,他肯定不会恩赐给官员任何权力。
    所以,现在朱由校没有权力,上天也不会给他;权力到了张问的手里。
    短暂的惊讶之后,张问表现得很淡定,他想了想问道:“太上皇都见了些什么人?”
    巧娘道:“四个太监两个宫女在侍候太上皇,其他人都没去见面,夫人在外边看了一阵……太上皇醒来的消息就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太后、司礼监的王体乾,可能王体乾的心腹李朝钦和覃小宝也知道……”
    “好了。”张问打断巧娘的话,“哪些人我心里基本有数……李芳应该也知道了吧?”
    李芳便是受到张嫣赏识的那个胖太监,如今做了司礼监秉笔,在宫里也有些门路。其实张问对这个太监没什么好感,但考虑到李芳有张嫣撑腰,正好用来制衡太监体系的权力,便一直默许他的存在。
    巧娘点点头道:“知道,侍候太上皇的太监里面,有李芳的人。”
    张问沉默了一会,这个李芳的嘴是不是靠得住,他不是很有信心。
    巧娘又加了一句:“太后(张嫣)已经吩咐李芳不要让消息外|泄。”
    “嗯。”张问不动声色地说道,“太后没去见太上皇?”
    “没有……夫人叮嘱太后不要去见太上皇。”巧娘的一句话中间很明显地顿了一下。
    张问抬起头,目光从她的脸上扫过,一丝笑意被他闷在了肚子里。
    他站起来踱了几步,将整件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说道:“巧娘,你先回京师,告诉盈儿稳住局面,有什么突然情况的话找黄仁直和沈敬二人商量。我要过几天才能动身。”
    巧娘也不多问,拱手道:“属下告辞。”
    张问点了点头。玄月说道:“我送送巧娘。”
    日已西斜,张问走出谯楼,在附近独自走了许久,努力将几处的事儿都理顺。要说张问的现在的位置,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坐稳的,很多关系需要在肚子里清楚才行。
    他走几步,便抬头望一会远方的地平线,风景他自然没心思看,除了风景,远处没什么可看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很多事都只能在脑子里想象,要搞清各处的关联有点考验抽象思维。
    旁晚时分,张问寻思着该吃晚饭了,正欲下城,这时只听得远处大喊:“捷报!捷报!小凌河捷报!”
    只有递传捷报时信使才敢这么大声嚷嚷。张问听罢心里顿时一喜,忙唤人出城将信使带过来。不多一会,许多官员听到嚷嚷都从各司衙门里出来,向城东这边走来了。
    信使被带到张问的面前,跪倒在地,双手呈上漆封信筒,大声说道:“禀张阁老,朱部堂命卑职递传捷报。”
    张问回顾了一圈城下的官员,说道:“识字么,念出来。”
    “是。”信使将双手伸出来,慢慢地刮开漆封,好让整个过程在大伙的眼睛下看清楚。他抽出信纸,展开大声念道:“下官兵部左尚书总理辽西军务朱燮元顿首……击溃义州虏兵六万,斩首四万三千级;击溃小凌河一线建虏主力,斩首八万。建虏大溃,犹如丧家之犬,侥幸生还者向义州方向奔走,疑敌酋代善未死,在乱兵中逃脱。建虏主力遭受毁灭性的重创,整个辽东已在我手……”
    念完捷报,宁远城上下无数的人竟然出奇地安静。
    城头上有一面日月旗,被风吹得“啪啪”直响,张问不禁抬头看了一眼那面汉人的旗帜,一时也不知说什么了,此时他完全理解大家的沉默。
    突然听得“扑通”一声,一个红袍老头扑倒在地,嗷淘大哭:“十年……九泉之下千百万亡灵可以瞑目了!辽东汉人不用再做奴才了!”
    想起那本大明日记,张问心道:咱们所有人都不用再做奴才了。
    他淡淡地说道:“朝廷总算给了战死的将士一个交代。”
    欢呼声随即便响彻云霄,这是胜利的声音。大家都很高兴,胜仗意味着升官发财,意味着在外族面前找回了脸面,找回了尊严……只是……
    只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知道,对满清的胜利真正意味着什么。大概,只有窥知天机的张问和另一个时空的那些人才能深深地体会到:
    这不只是一场战争的胜利。
    张问在热闹的气氛中想到:千百以后,读青史的人们或许会领悟偶然的拐点意味着什么。
    他也不知道以后的历史长河会如何流向,不过汉人们或许最不该忘记的是:自己是谁,来自何方。!~!
    ..
段七四 白菜
    满清主力被剪灭,广袤的辽东地盘在数十万明军威胁下几乎成了囊中之物。wwW、张问不认为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如果这样满清都还有办法死灰复燃,他就只好承认天道非人力可以改变。
    ……昨天他听说有个文官接见了一个辽东方士,那方士自喻精通风水玄学并心怀忠义,所以很巧妙地破坏了爱新觉罗氏的祖坟风水,才使得满清气数耗尽。很多明朝文官多少都信点这种玄乎的东西,所以不敢擅自做主,便将这事儿报到了张问那里。当时张问大怒:老子们血里火里才打败了清军,这方士竟然把功劳都揽到他的什么风水气象上!便立刻下令将那妖言惑众的方士腰斩。
    人的想法是最不稳定的东西,昨天张问还毫不犹豫地杀掉了方士,今天他心境一变,又有些怀疑这世上兴许真的存在一些常人无法参悟的玄虚。
    ……
    不管怎么样,平定辽东应该是**不离十的事儿了。
    消灭建虏改变历史不让清朝这个时代再出现在青史上,是张问的一大宏远。如今目标基本达成,他心里反倒有些空落落的。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爬山的人,爬得十分辛苦,在途中一直坚信爬到山顶会看到美妙无比的景色,但真的爬到山顶后,却发现也不过如此。
    窗外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几天宁远城的热闹一直没有停息过,不管怎么样,打败了满清是汉人都应该高兴的事儿。此时此刻,张问却呆在屋子里拿着一本书装模作样地寻求宁静致远的境界,他不是故意装笔,不过内心确实没法平静下来,一个字都看不进去,甚至手里的书是什么书他都不知道,各种各样的念头都冒出心头,可谓百感交集。
    一个梳着“二环”头式的丫鬟怯生生地转过屏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