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历大帝 >

第125部分

永历大帝-第125部分

小说: 永历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伯爵掩饰不住心里地失望。公主如此高贵。你丫是个三婚。还想让公主去给你做小地。别说人家公主不答应。威廉三世也不会愿意。欧洲王室虽然情人众多。却一直坚持一夫一妻。因此。要想接受东方地习惯显然不太合适。
    “好吧。陛下。我愿意效劳。无论公主是否答应您地求婚。英格兰永远是您地盟友。”
    朱骏陪着他们说了会话。心里倒是对这次联姻颇为心动。公主对他不重要。但是大西洋彼岸那个岛国对他却是至关重要。一旦娶了公主。如果能够和她生下个子女。只要威廉三世一完蛋。大明地水师便可以进入大西洋。并且扶植朱骏地子嗣登上英国王位。事实上。欧洲大部分国王地王位都是这样弄来地。譬如这个威廉三世。他只是荷兰执政官与英国公主玛丽地儿子。按照东方地传统。他最多也不过是个皇亲国戚罢了。可是偏偏他就有资格登上英伦三岛。成为英伦三岛地国王。并且枪口一转。在几十年后带着英国人打败了他父亲所执政地荷兰。这种十分扯淡地姻亲关系十分混乱。却也是朱骏干涉欧洲地一个重要手段。十几年后。一旦朱骏与英国公主地子嗣成为了英国国王。大明水师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那里驻扎。随时关注着欧洲大陆地一举一动。这样地大便宜。朱骏不去沾点那就纯属白痴了。
    到了晌午。御膳房已经张罗了一顿丰盛地午宴。朱骏起身离座。邀请公使主教们共进午膳。朱骏毕竟是现代人。对欧洲地思想颇有了解。推杯把盏盏中倒也相谈甚欢。朱骏许诺各国地商人可以畅通无阻地来南洋经商。并且还援引了公派留学生地制度。双方每年派出一批学生到对方地学校学习。以此来加深了解。
    对于欧洲。朱骏并没有吞并地野心。更没有吞并地实力。朱骏地想法是留下这个与东方截然不同地文明。两个文明之间相互竞争。只要大明在后世不闭关锁国。那么以大明地丰饶物产和汉人地聪慧。一定能够保持对欧洲地领先地位。而大明身边多了一些竞争对手。自然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固步自封。在了解对手之后。汉人地文明反而会更加灿烂。
    不消灭它不等于不去控制它,与它竞争也并非是放任它国力膨胀,朱骏的目标放在了英伦三岛上,那里既离欧洲大陆相隔不远,又能够尽量的不参与到欧洲大陆的纷乱中去,利用英伦三岛作为契子,大可以在大陆各国进行挑拨,当它弱小时,英伦三岛可以作为大明与欧洲的商贸基地,可是一旦它突然强大时,英伦三岛随时可以成为一座压在欧洲人头上的巨型航空母舰,以此来达到遏制的目的。
    午膳之后,朱骏首先离席,按照他的习惯,这个时候正是午睡的时间,南洋的天气炎热,中午若不午睡,那么一天下来精神便会恍惚,因此,朱骏倒是养成了这个不错的习惯。公使们纷纷告辞,在小太监的引领下出了宫门。
    几日之后,朱骏赠予英国公主的礼物清单交到了约翰伯爵的手里,清单足有一份账簿厚,约翰伯爵微颤颤的翻开了第一页,象牙、玛瑙、首饰、丝绸等各种商品的名号跃然纸上,在他们后面,标写着各种礼物的数量。
    “上帝啊,这是皇帝陛下送给公主的礼物?”约翰伯爵颤抖着手,这是礼物吗?这简直是一座宝库啊,上帝,这是多少财富啊,伦敦一年的税收也不过十万银币,而这一份清单的价值至少超过了五十万银币,整个英国税收一年的总和。
    这个时代的英国还处于封建领主时期,伦敦的人口只有五万不到,五十万银币足够让整个伦敦的人口每人过上一年了。
    其实约翰还是算错了,因此这些奢侈品在大明的价值绝对不会超过十万两银子,之所以约翰高估了这些礼物,只不过是物价的问题,这些清单上的礼物在大明可以说是稀松平常,譬如朱骏每年都可以收到各藩国进贡来的象牙,府库里都堆满了仓,可若要是放在欧洲,这就是无价之宝,原因很简单,南洋有大象,而欧洲没有。
    还有丝绸,这种货物在海都的作坊里几乎一天可以生产上万匹,价格也也不过一两银子一匹,可是一旦运到了欧洲,价值就至少要涨个十几二十倍,为什么?因为欧洲不产丝绸,如果他们购买的话,就必须让船队冒险花上半年的功夫来回贩运回来,价值也就自然高贵了。
    不过朱骏这一趟也是下了血本,他与公主自然是没有感情的,既然如此,要想让威廉三世上钩,那就拿钱砸死他,不信这个乡巴佬不把自己当金龟婿。(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第二百零五章:私产神圣不可侵犯
    朱骏抵达海都的西南三省考察团在海都港口登陆之后37到了礼部官员的欢迎,内阁大学士周慕白亲自率队,首先带领他们参观了城内的一些古迹,如今的周慕白由于重点抓海都的经济,一年下来,也颇有心得,口里总是挂着生产、作坊、生产额、营业率等专业词汇,十足一副后世经济砖家的模样,考察团的乡绅商宦们由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觉得哪里都是稀奇。
    在城里逛了几日之后,周慕白开始引着商人们往开发区去,沿路上作坊林立,各种拉货的马车来回穿梭,考察团的绅商们看着连连乍舌,等到了开发区正中的开发区办衙堂,周慕白拿出各种报表给绅商们看。
    “在海都,超过两百工匠的作坊就有一千一百二十家,每天生产出来的货物都需要成千上万的马车拉到港口或者仓库,这其中作坊主所赚的利润至少一年都有几百上千两银子。”周慕白捋着八字胡,摇头晃脑的大是得意,开发区可是他一手经办起来的,既是他的政绩工程又是他的心头肉。
    为了把开发区办好,周慕白这一年来难得睡上几次好觉,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先是上朝,接着象征性的到内阁转一圈,与杨嗣德议议朝中的一些大事,待吃罢了早餐,便乘着马车往开发区赶,每日都要到各作坊去巡查一番,再到开发区衙门里处理一些材料,到了下午,便去接见几个有意入股开设作坊的商人,一直忙到夜里,还要过问商人议会的议题,若是觉得可行的,便准允通过,就这样折腾了一年,周慕白已经显得消瘦了不少,倒是增添了几分仙风道骨的模样,至于党争的事他也没了多大的兴趣,从前总想着弄权,可是上次皇帝驳斥了一番之后,他的侄女又成即将成为贵妃,这样一来,他也没有必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人争了,相反的,自从着手开创开发区以来,由于他的业务精炼,不但获得了众商人的好评,更是让那些朝中的同僚们另眼相看,虽然日子过的苦了些,总是有忙不完的事,可是心里舒坦,也有日新月异的成就感。
    “开发区的税银只是二十抽一,可朝廷一年的税银也有整整两万三十万两,而且今年又增添了几十个大作坊,税银还要增加几成。”周慕白骄傲的向百来个考察团成员介绍。
    绅商们瞪着眼睛,对周慕白崇拜的无以复加,这种震撼是绝无仅有的,两百万两银子啊,这可是大清一省的税银啊,这百来顷的土地所收的税银就有一省之多,难怪明军打进城时各个装备精良,就连军衣都是绸缎制成的。
    这时,办公衙门二楼传来一阵嘎吱嘎吱的下梯声,七八个穿着名贵绸缎的海都商人捋须下了楼,来到衙门正厅,在人群中看到周慕白,连忙笑嘻嘻的过来给周慕白拱手问好。
    考察团的绅商们更觉得奇怪,周大人可是堂堂的内阁大学士,放在从前那可就是宰相了,在满清也是个位极人臣的中堂爷,这样的身份,这些海都的商人居然只拱手作辑,难道见官不拜吗?
    待海都的商人释释然的走出衙堂,周慕白显然看出了绅商们的疑惑,道:“他们是二楼商议会商议开发区商法条款的,在海都,只要商人们愿意购买一定数量的无息国债券,便可获得太平绅士的荣誉勋爵,有见官不拜之权,你们瞧见他们胸前的太平勋章吗?就是那个。”
    周慕白的神情和蔼,完全不拿大,这也是他办开发区以来总结出来的一条心得,其实对于许多商人来说,赚不赚钱无所谓,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地位和尊敬。当周慕白这样的高官会见他们时,若是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尊敬,不说别的,就是赔钱的作坊商人们都愿意投资,在这个时代,整个东方对于商人的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人一直处于贱籍存在,饱受各国官府的盘剥,海都城标新立异,一下子拔高了商人的地位,又抛出太平绅士的荣誉职衔,再加上周慕白这个看上去和蔼可亲的老头子,南洋各国的商人自然趋之若骛,赖在了海都再也不愿走了。
    周慕白捋着须,请浩浩荡荡的考察团上了二楼,这里是商议会的开会场所,诺大的会所内由一条椭圆形的长桌占据,百来张长椅分别放置在长桌两侧,周慕白自己坐在上首,让其他的商人尽皆坐下。
    “这便是商人地议会所。每个月初一地这一天。所有得到太平绅士职衔地商人尽可到
    议事。也会有衙门地官员前来旁听。但是不许他们发T人们商议地结果都由衙门地官员记下。哪个作坊有什么需求。哪个商人遇到了什么麻烦。不管是定制商法。或是鸡毛蒜皮地小事。都可提出来。由衙门地官员来帮助解决。”
    士绅商人们听得目瞪口呆。特别是那些世代经商地商人。个个脸色涨地通红。赚钱对于他们来说算不得什么。能够参加考察团地商人哪一个都有吃个一二代地家底。可是这太平绅士地勋爵却让他们心动不已。商人居然还能议政?还能见官不拜。这可是多少商人梦寐难求地事啊。
    “大人。小人家中有一子。从小也学过一些诗书。若是买了国债券成了太平绅士。是否可以考功名?”一个瘦巴巴地商人巴巴地望着周慕白问。
    依大明以及大清地律法。商人属于贱籍。子嗣是不允许考科当官地。除非你宣布不再经商。并且你三代之后都再也没有出现从事贱籍地人。到了第四代才有这样地权利。因此。大明地文臣中大多是农民或是乡绅子弟出身。所谓耕读传家便是如此。商人虽然钱多。可是农民地地位却比他们要高得多。
    周慕白笑着扶着长桌。这个问题他已经不知回答过多少次了。但凡打算在海都混地商人都来他这里确认过。毕竟子女对于东方人来说是重中之重地事。就算为了子嗣。来海都做生意贴钱也乐意。
    “如今大明的科考已改制了,不管是谁的子女都可参加,录取者先不能做官,只能为吏,待他熟悉了工作之后,可逐步提升,为官也并非没有可能。”
    “啊?”又是一阵的惊叹,历朝历代都是科考取官,如今大明竟以科考来取吏,这皂隶有什么好考的?许多人不由得失望起来。
    周慕白继续解释道:“朝廷科考取吏,由于吏目的数额巨大,因此考中者十之三四,比起寒窗苦读十几年,年年考,年年落榜要好的多了。更何况今后的官员都由吏中择选。皇上说过,考的好不一定能做事,一切从下层做起,徐图晋升出来的才是人才。
    ”
    商人们随即释然,周慕白说的没错,考官自然是难的,天下的读书人这么多,可是当官的只有这么几个,层层筛选下来一百个能考取一个就算不错了,可是考吏却简单多了,而且今后吏目做的好,同样可以做官,也不失为一条容身之道,一些家中有子读书的都暗自在思量着利弊。
    “其实如今的大明重商开海,做个吏目有什么好的,你们大可以让子侄们学着父辈经商。开发区筹建之时,皇上就曾说过‘私人财货神圣不可侵犯’,只要交了既定的税银,不但官吏不许强取豪夺,就算是皇上自己,也绝不能夺取天下大明臣民的一针一线,若是子孙后世有违此例者,则是昏庸无道违逆祖法之君,天下自可群起以代之。”周慕白微眯着眼道,一年前,朱骏说出这番话时还震惊不已,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皇上的私产,他如何也想不到皇上竟会说出一番这样的话来,事到如今,他终于明白了皇上的苦心,皇上说出这样的话,并且将其写入了大明律,才使商人们能够安心经商,除去了一块心病。
    绅商们又是一阵惊叹,大明好啊,做大明的地主好,做大明的商人更好,私产受国法保护,单这一项条款便足以让天下的商人涌入海都来,不为别的,就图在这里能够安心的赚钱安居,
    “好啦,大家先到街上的饭堂吃过午饭,下午本大人带你们去看看作坊,届时广西的北部湾,云南的昆明,四川的成都都要建立这样的开发区,诸位可在海都的作坊里去看看流程。”周慕白显得有些疲倦,声音嘶哑的站起了身。
    绅商们纷纷起身,拥簇着周慕白又回到了衙堂,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抉择,不管这生意赚不赚钱,怎么也得去试试。
    众人到附近的酒楼客栈吃罢了午饭,又午睡了一会,便随着周慕白又到各个作坊去考察…
    …
    三天之后,第一批仍然沉在海都繁华以及对前途憧憬中的考察团登上了回家的客船,他们将成为云川三省开发区的先行者,犹如一颗颗饱满的稻种一般,只等着在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第二百零六章:坏马要吃回头草
    十多岁的尚之信站在船舷,忧心忡忡的望着眼前一望)(海,他是尚可喜的长子,也是镇南王世子,这一次尚可喜欲图联络琼州岛上的明军,他不敢假手于人,毕竟一旦被满清发觉,那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这件事还得他亲自来办。
    波涛不断拍打着船底,木质的船底啪啪的响着,由于这次行动秘密,尚之信只装作客商,带了几十个心腹同行,不过他还有一些见识,知道此行定然安然无虞,当日父亲的训导历历在目,尚之信也是聪明人,当时还不能明白尚家的处境,可是被尚可喜点拨之后,立即就嗅到了一丝危机。
    未雨绸缪,多给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