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历大帝 >

第22部分

永历大帝-第22部分

小说: 永历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但是很快,他们发现有点不太对劲了,脚开始出现了酸麻,浑身总是感觉不太自在。两个时辰之后,真正的痛苦来临了,双腿已经开始麻木,全身被汗液浸的湿透,力道仿佛被双腿吸干了一般提不起劲来,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动一动疏散筋骨,无奈张有德和几名督查的千户正举着长鞭窥测自己,只要轻轻一动,长鞭立即在破空而来,哧的一声在身上留出一道伤痕。
    早晨的慢跑是锻炼士兵的体力,上午的站队是考验他们的意志和忍耐力,而下午练习刀枪棍棒则是让士兵学习战斗的技巧。在冷兵器占主流的时代这种疯狂训练所带来的回报朱骏是绝对可以想象的。
    在朱骏眼里,上午的意志训练是军队的重中之重,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往往是一件偶然的事件就能导致整场战争的成败,若是有一方意志崩溃,那么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不可想象的。
    譬如伏击,在高山峻岭,茂林起伏的森林里打好了埋伏,但是往往要等到敌人完全进入了伏击圈才能发动攻击,这个时候,考验意志和忍耐的时候到了,战士们必须忍受蚊虫的叮咬,必须忍受住饥饿,选择好最有力的时机,最后才是一击必杀。
    而朱骏将来所组建的强弩队也同样需要超强的意志力,当千军万马向着自己奔来时,意志力能够战胜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凭借着超强的忍耐你可以一直坚持到敌人进入射程,最后不断的用箭簇击杀敢于向前的一切敌人。
    这几日朱骏兴致极好。百姓们对他敬若神灵。官员们也不再耳边叽叽歪歪。满口圣人之言。遗民地一切都渐渐被朱骏牢牢地掌握在手里。上一次地神棍表演收效实在太大。以至于朱骏有些飘飘然起来。
    不过再怎么飘也得回到现实。几名锦衣卫盯梢着海贼头目独眼地一举一动。不出一个月。海贼们或许就要采取行动了。朱骏现在担心地是那件钢弩是否能够被仿制出来。
    村子左侧地小高炉已经搭建起来了。在几日地风干之后。粘土也开始变得坚硬起来。炼钢地工作一切准备就绪。陈三喜带领一批铁匠在高炉下生火。待温度达到了一定地时候。几个铁匠便开始向高炉内倾倒铁屑了。这些铁屑都是土瓦城收购来地。土瓦城面朝大海。偶尔会有南洋地客商带着满满地货物前来碰碰运气。各种原材料也极其丰富。就连缅国不允许私自买卖地铁矿石也能偷偷弄上几车。
    李铁打站在土梯往高炉顶俯瞰。在高温下。铁屑迅速地被融为铁水。在炉中地砖板上来回荡漾。
    “温度还是太低了。加旺火。”站在土梯上地李铁打向地面地陈三喜大吼。
    炉底地火势越来越大。铁水开始沸腾起来。金黄地铁水在高炉中四溅。李铁打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朝下面地铁匠喊道:“快将那箩木炭挑上来。”
    木炭是铁匠们自己伐木烧制的,将它们放入铁水后,能够将铁里面的过高的碳脱掉,从而将铁转化为钢。
    早有个裸露了上身的汉子挑起剩木炭的箩筐,走上了土梯的台阶,和李铁打一起,将箩筐中的木炭倾入高炉的颈口。
    “继续加大火势不要停,再加个风箱,务必一次成功。”李铁打不断的观测着铁水的变化,心里既是期待又带着担心,这时,身后传来一阵吾皇万岁的参拜声,他扭过头,见是朱骏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到了高炉旁,土梯下的铁匠跪了一地,李铁打打了个哆嗦,小跑着下了土梯,也跟着向朱骏行跪拜礼。
    朱骏抿着嘴,抖了抖袖袍道:“大家都起来吧,钢炼出来了么?朕还等着看看呢。”
    “快了,待冷却之后便可以取了。”李铁打估摸了下时间,立即和陈三喜吩咐众铁匠熄灭炉火,等待高炉中的钢水凝固。
    一个时辰后,李铁打才将那凝固的钢捞上来用托盘放到了朱骏面前。
    朱骏眼光一扫,已看出这种钢杂质太多,不管是硬度和韧度比起现代的各种钢材来说差了几个档次,不过他并没有指望这钢有多超前,只要比现在的工艺水平要高就行了。
    “李铁打,你看看这钢怎么样?”朱骏问李铁打。
    李铁打点头赞许道:“这是好钢,小人打了半辈子的铁,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钢呢,陛下,若是拿它做弩,小人有十成的把握。”
    朱骏满意的点点头,对他道:“朕放心了,你多找些铁匠尽量仿制,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朕提。”
    “陛下,您的那把钢弩工艺实在太过复杂,其中各种大小部件就有四十多样,恐怕小人们竭尽全力,最快也得两天才能打出一副来。”李铁打颇有些为难的说。
    “这有何难,你们可以先打制出各种部件的模具,到时只需将钢水引入模中,速度自然会快上十倍不止。”说到这里,朱骏突然顿住了,他忘了这里是明朝,并不是他从前所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要想制造模具谈何容易,别说找不到那种高硬度高耐磨金属材料,还有那锻压、弹簧、等等技术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李铁打,不管如何,朕要你一天仿制出一副的弩来,你若是缺人手尽管可以向朕提,若是缺工匠,朕也可以暂时到土瓦城去招收一些学徒来,你可明白吗?”朱骏显然不满意一个月才十五副的产量,海盗们一个月之后就会发动偷袭,多一副新式弩弓,朱骏便多了一分胜算。
    “小人尽力而为,咱们所有的铁匠全部轮为两班,白天黑夜都不歇火,并非不能造出。”李铁打道。
    “好,仿制出了第一副弩弓便送到朕这里来,朕要看看效果。”朱骏满意的点点头。
    村子的西面是一片巨大的竹林,因为近日大肆砍伐青竹建造竹屋的缘故,已经清出了一大片空地,朱骏让人整理干净,又让人到土瓦城去尝试购买桑种,他打算在这里搞出一片桑树林,然后养蚕茧丝,制作丝绸到南洋各国贸易。
    现在是明末清初,建奴满清南下之后举行过好几次大屠杀,江南人口大减,丝绸的产量也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但是海外的富商们却不能没有丝绸,他们要么只能眼巴巴的等待江南那一点点的供货,自己又生产不出。一匹丝绸已经提升到了一百一十两白银的价位,纵是如此,仍然是供不应求,有价无市。
    朱骏打算趁着这个机会生产出一批丝绸到南洋贩卖,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如何不去做?
    更何况朱骏有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他根本不需要将有限的土地全部去种植粮食,有了这种新品种,更多的人可以从农业从解脱出来,加入到手工业和商业的行列里去。
    朱骏是不会让人吃他的白饭的,既然如此,那么就给他们找些工作,多建几间生产丝绸的作坊,除了山谷里的三十里地之外,其余的土地全部种植桑树,单此项便可获利十倍、百倍。
第一第九章:恩威并重
    新始元年农历四月初三,清晨的浓雾还未化开,急促的脚步声哒哒的踩在泥泞的路上,粗重的呼吸声中有人扯开了喉咙:“大喜!青苗长出来了,足有三尺高的青苗,吾皇万岁!”
    新始是朱骏重新修改的帝号,永历的名头实在是臭了大街,朱骏自己都觉得恶心,于是把所有的大臣们全部集齐起来商讨。大臣们支持反对各参一半,最后朱骏直接拍板,二话不说直接将帝号改为新始,取自从新开始之意。
    原本改帝号要经过一些基本的程序的,譬如祭天、拜祖、通告天下,来来回回怎么也要折腾几个月,不过现在大明天子家小业也小,祖坟也被李自成挖了,想要通告天下又没人敢去,那里可是沦陷区啊,去了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些程序都一概省了,也让朱骏省心了不少。
    “大喜!谷中长出青苗,天佑吾皇。”传报的是朱骏亲点看护稻种的士兵,稻种在三天前便破种而出,只是他们并不敢确认,毕竟那长势也太快了一些,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直到第六天之后,青苗完全成型,这才出来传递喜讯:“足有三尺长的青苗,长势极好。”
    遗民们沸腾了,他们奔走相告,蜂拥的挤到朱骏的茅屋前高呼万岁,这一次不一样,如果从前的万岁只是一种惯性使然,而这一次却是发自内心的呼喊。
    在春夏之交、荒土之上,只用了仅仅六天的功夫就能让稻种长出青苗,如果没有上天的庇佑怎么可能办到?
    真命天子、授命于天!从前他们半信半疑,现在他们完全信了。
    百官们也突然觉得这个曾经荒唐的皇帝越来越可爱了,这个不要江山要小命疯狂逃窜数千里的家伙其实也并不是那么不堪,这个为了逃命把太后都推下舢板的皇帝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坏,这个连老婆孩子都丢到一边急匆匆投身下国的天子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朱骏知道,这些不过是他神棍的把戏而已,玉皇大帝根本没有收他做小弟的意思,现在借着这把东风,朱骏的威信立即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原来想要做的事有人反对,但是现在没有人反对了,因为老天爷站在他的一边,你不服都不行。
    首先是整肃军队,朱骏大笔一挥,八百名老弱直接滚蛋。
    朱骏没有用任何理由,大臣们更没有人反对,如果是在从前,恐怕朱骏就算再怎样苦口婆心的劝说,百官们都要将他骂个狗血淋头,用亡国之君,自毁长城之类的话直接让你住嘴,再配合几个读书读傻了的二愣子拿头去撞撞柱子打打悲情牌,你什么事都办不成,这是大明言官的传统,基本上的定律就是皇帝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皇帝了不起吗?有种就廷杖老子啊,有种就将老子拖出去砍了,老子直言犯上,身后有舆论的支持,十八年后还是个言官,老子这辈子值了,老子名留清史,而你遗臭万年。
    在明朝。这种事经常发生。甚至发展到了皇帝与大臣对骂、低阶官员行贿来骂皇帝地地步。但是现在却没有人反对朱骏。人家才是货真价实地天子。自有老天罩着。你跟他对着干。岂不是要反天了。
    在一干官员地拥簇下。朱骏大摇大摆地召集剩余地一千二百名卫军。卫军们在张有德地指挥下分成三列。手持着长短不一地棍子。笔直挺立。
    朱骏跷着二郎腿。面沉如水一般扫过每一名士兵地脸。从嘴缝中挤出了几个字:“沐百户。宣读军令。”
    “遵命。”新任百户地沐剑铭孔武有力地侍立在朱骏地身后。展开手上早已准备好地黄凌朗口道:“凡不尊号令者。斩!
    临阵脱逃者。斩!
    **掳掠者。斩!
    ………”
    只片刻功夫,军规便念完了,其实规矩并不多,只有三条,对于朱骏来说,除了几条必要的纪律之外,其余的都可以适当的放松,你士兵缺钱,我按时发饷、赏赐丰厚,一些必要的规矩还是要的,触犯了这些,只有死路一条。
    “凡以上军律,诸将士七天内若不能倒背如流者,斩!”沐剑铭念完最后一个斩字,吐了口长气,继续道:“以下是抚恤打赏的规定,诸位听好了。”
    “每月饷银纹银一两,伤残抚恤纹银五十两,战死抚恤纹银一百两,立功者视功勋大小裁定,每月考核第一者纹银十两,第二者九两,第三者八两,以此类推,任何军官绝不可克扣,凡查实者,本人凌迟处死,诛灭三族,家产没收。”
    队列里的士兵们开始嗡嗡的议论起来,军法是简化也苛刻了一点,但是这饷银和赏金却是不少,须知这个时候大米两石(2石即377。6斤。)也才白银1两而已,足够寻常三口之家吃饱肚子,若是其中真没有克扣,再加上各种奖金,也足够这些卫所士兵兴奋老半天了,毕竟吃顿饱饭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
    朱骏从椅上站了起来,大声道:“从明日开始,卫军每日卯辰起在谷内操练,戌时歇息,若有迟到早退者,斩首示众,诸位将士,可听明白了吗?”
    (卯辰到戌时操练,等于是早上六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七点。)
    士兵们非常不解,他们是具有大明特色的卫所兵,虽然龙江右卫从前都在京畿一带驻扎,但是种地才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每月能够三、四次操练就十分难得了,哪有每天从早操练到晚的道理,不过大家都不是傻子,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
    “吾皇万岁!臣等明白!”一千二百名卫所士兵文绉绉的吼道。
    朱骏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些兵油子们能明白的人并不多,不过这没有关系,到了明天,他们就会明白了。
    新始元年农历四月初四卯辰,稀稀拉拉的士卒们开始在谷内聚集,他们并没有发现,在谷口,浓雾的深处,朱骏正带着张有德、沐剑铭等几名将领蔚然不动的等待着。
    张有德实在不太明白皇帝的这一系列军令,但他是皇帝,君无戏言,看来今日要有人倒霉了,张有德握紧了腰间的刀柄,说实话,他这个世袭的指挥使还真没有动手杀过人呢,可是今天,似乎要破例了。
    “陛下,卯辰三刻到了。”一旁的沐剑铭在朱骏身旁轻声提醒。
    朱骏脸色铁青,轻声喝道:“张指挥使,给朕封住谷口,但凡迟到者,带到军前听朕发落。”
    “遵命!”张有德双腿打了个哆嗦,应声去了。
    “沐卿家,治军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朱骏突然侧过身问沐剑铭。
    “末将不知。”沐剑铭垂着头,虽然猜到了答案,但是仍然不敢说破。
    朱骏用手掌在胸前做了个横切的姿势,随即大笑道:“有人敢犯了规矩,唯一的手段的就是杀,杀一人而慑军心,这才是练兵之道。”
    不过这一次朱骏杀的不是一个人,在临时搭建的演武场,已经有十三名迟到的军士被押送到了排成阵列的士卒面前,其中还有一名千户长。
    朱骏背着手,狠厉的眸光扫过每一个垂着头的士卒,杀鸡吓猴这种把戏从古至今许多人玩过,但是除了偶尔几个倒霉蛋之外,大部分都玩的很爽很开心,朱骏也是如此。
    “来啊!将杨千户押到朕跟前来。”朱骏的语态温和了下来,打量着那名带着惊慌的千户在军士的押送下跪在自己的跟前。
    “皇上饶命啊,末将也是一时糊涂,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