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历大帝 >

第45部分

永历大帝-第45部分

小说: 永历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骏眯着眼躺在金椅上不去理会他。
    “皇上,臣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一个解决眼前困境的法子。”
    “朕没兴趣听,朕原本就是孤家寡人,臣子们要闹,就随你们去吧。”朱骏将你们二字咬的很重。
    “微臣万死,但还是想请陛下将微臣的法子细细听完,届时陛下要赏要罚,微臣甘愿拜领。”
    还想要赏,朱骏冷哼一声。
    “皇上,无论如何,臣子们都是一番好意,陛下虽然年富力强,但国无储君,百官惶然是有道理地。此事皇上没有错,臣子们更没有错,皇上不愿意臣子干涉自己的私事,而臣子们也并没有恶意。”周慕白堪堪而谈,这一席话竟说到了朱骏的心窝里去了,其实朱骏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闹到了这个份上,双方都没有台阶可下,朱骏也是苦恼的很。
    “既然双方都没有过错,微臣便以为皇上应该让那些被贬斥的大臣官复原职,并达下诏罪己,这样,才能显得皇恩浩荡,陛下胸襟广阔,乃旷世之明君也。”
    开头说的还好,当朱骏听到罪己诏三个字时脸色却变了变,手上已经攥紧了桌上的砚台,恨不得把这个墙头草砸死。
    原来这个家伙是来劝自己退步的,朱骏气呼呼的想。
    “圣人有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才是天理伦常地正道。既是如此,臣子们虽然出言无状,或是胡搅蛮缠,其言行虽然当诛,但心却是向着皇上地,皇上既是天下共主,更是臣民们的君父,臣子们有过错,君父该循循善诱使其始入正途。若皇上有过错,当然也该下诏罪己,以显示天威浩荡,陛下包容宇内之心也。”
    嗯,这句话听得舒服,朱骏暗暗地松开了抓砚台的手,脸色缓和了一些。
    “微臣以为,皇上下罪己诏好处有二。”周慕白慢悠悠的伸出两根手指,从容的款款道来:“其一:皇上既然下诏罪己,臣子们自然不好再纠缠下去,从此,皇上便堵住了天下人幽幽之口,皇上仍然是那个甘冒矢石,愿与将士们共保社稷的雄主。其二:此诏若出,皇上的开阔心胸便路人皆知,这南洋之上,汉人诸多,定然愿举家来投,皇上便多了一股反清的助力。如此名利双收,陛下还有何虑?”
    周慕白说到了重点,朱骏一直以来,头痛的问题还是从前的声名太臭,虽然朝廷在南洋各地颁布了吸引汉民来投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若是真如周慕白所说,倒不妨一试。
    周慕白见朱骏心动,推波助澜道:“皇上,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帝王并不多,分别是大禹、商汤、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这七人中除宋徽宗之外,其余皆是天下雄主,皇上若效法先贤圣皇,定可收得奇效。”
    大禹是三皇五帝之一,声名卓著。商汤是商朝的开拓者,讨伐夏桀而王化天下的人物。成王亦是仁德之君。秦穆汉武更是开疆扩土的雄主,唐德宗虽然声名并不大,他即位不久,便面临了几个节度使叛乱,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追杀了上千里的路程,德宗便下罪己诏,诏书文字真挚动人,很有感召力,颁布之后,民心军心为之大振,局势因而大变。不久,动乱即告平息。
    朱骏暗暗思咐,除了宋徽宗之外,所下罪己诏的都是帝王中的佼佼者,名虽是罪己,却无异于给自己打造了个善于承认错误,广开言路的好皇帝形象,这桩买卖倒是值当的很。
    “若朕颁发了罪己诏,朝堂上还是纠缠着国本的问题呢?周爱卿可有什么办法?”朱骏解除了心中的芥蒂,周慕白虽然无耻了一些,但是主意却是层出不穷,朱骏打算原谅他这一次。
    “臣子们只希望陛下能够早生皇子,使我大明江山能够后继有人,皇上不妨先不立后,立侧妃也可。”周慕白眸光一闪,突然又道:“皇上,开疆扩土的机会来了。”
    “哦?开疆扩土与立妃有什么干系?”
    周慕白道:“微臣听说暹罗国国王有一女生的美貌动人,大明乃是暹罗上国,皇上不妨下诏让暹罗国王奉上公主入缅,立她为侧妃。”
    朱骏道:“如今大明国势微弱,暹罗国名义上虽然奉大明为上国,恐怕献公主之事不会应允吧。”
    暹罗国既是今日的泰国,与缅甸接壤,洪武三年遣使入贡,从此之后一直以大明属国自居。自从永历逃入缅甸之后,暹罗国对于大明的关系渐渐开始若即若离起来,既不愿意主动脱离于大明的臣属关系,又不愿意得罪满清,朱骏让暹罗国公主入缅,恐怕九成会被拒绝。
    “臣要的就是暹罗国不答允此事,暹罗土地千里,人民百万,正是宏图霸业之地,暹罗国若遣公主为陛下后妃,那么从此以后,暹罗仍然是我大明的属国。若他们不允,便是欺我天朝微弱,陛下该起兵伐之,以警南洋诸国之效尤。”
第一第九十二章:一唱一和
    新始年五月初一的一个清晨,大臣们趁着未尽的夜色坐上了软轿,纷纷向宫门聚拢,今天,朝臣们打算作出最后一击了。
    杨嗣德一脸阴鹫的与沐天波、周慕白并肩走在最前,神色中带着一丝焦虑。
    “沐公爷,皇上这一次会做出退让吗?”杨嗣德担心的问。
    宫门的守卫开始逐个检查大臣出入宫禁的腰牌,只有三个大学士不必查验,三人并肩先入了宫墙,沐天波慨然道:“无论如何,国本是要争的,你我食君之禄,自然要以国之根本为重。”
    周慕白脸上划过一丝狡诘,插嘴道:“沐公爷,国本固然重要,但因为国体而荒废了国事却得不偿失,如今大臣们群情激荡,内阁也应当疏导疏导才好,若是真的惹恼了皇上,只会争得两败俱伤,到头来贻误的还是我大明江山哪。”
    这一次争国本周慕白出力也是不小,不单大力支持朝臣们上奏弹劾,还参与了内阁封还贬斥十三名御史道官员的御笔批疏,平时勾心斗角的内阁此时缓和了不少矛盾,沐天波难得用亲昵的口气对周慕白道:“周大人说的极是,其实沐某何尝不忧心如焚,十三名御史道的官员如论如何也是要保下的,哎……”沐天波长叹了一口气:“如今你我都是身不由己,不说了,进殿吧。”此时大臣们已纷纷进了宫门,各自整理衣冠奏梳之后鱼贯入殿。
    朱骏正微微含笑着坐在金殿之上,冕服珠冠,俯视着殿下各自站班的大臣。
    “吾皇万岁万万岁!”殿下的诸臣这才发现皇上早已坐在金殿之上,若是按照原来的规矩,应该是百官入殿站好班位之后,便有太监入内宫通报,接着皇帝再乘撵而来,只是今日与往日不同罢了。
    朱骏从容一笑,朗声道:“诸位爱卿平身吧。”
    百官们发现。皇上今日的心情倒不似往日那般阴沉,于是稀里哗啦的各自站起。
    侧立在金典上的太监捧出圣旨,扯着嗓子道:“奉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
    百官们又稀稀落落地跪下。念到这时不禁面面相觑。这圣旨分明就是罪己诏地格式。皇上今日到底唱地是哪一出?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业。下临亿兆于万方。十有五载于兹。政不加修。致使外贼入寇。天下失之**。国家之祸。莫大于此祸乱日至。朕告尔臣民……”
    足足念了半盏茶地功夫。太监才合拢了圣旨。拖着长音念道:“钦此!此诏立即发往各衙司宣读!”
    “吾皇万岁!”殿下黑压压地跪了一地。已有大臣悄悄地将弹劾地奏章塞回了袖袋。痛哭流涕道:“皇上原本无错。错只错在吾等不能尽心竭力。为国操劳。还请陛下责罚。”
    朱骏道:“诸位爱卿弹劾地奏章朕都已看了。你们说地很对。国无储君。天下不宁。朕一时糊涂。反而杖责贬斥忠臣贤良。朕立即便发谕旨。将他们官复原职。”
    朱骏目光一扫。接而又道:“只是皇后既是国母。若不慎加细选。仓促之间也选不出德才出众地人来。不若先立侧妃。若侧妃能生出皇子且德娴兼备者再晋为皇后如何?”
    殿下的百官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实在想不到皇帝就这样妥协了,原本早已预备好的各种招数全部没有了用处,就好象一个为了比武而做了充足准备的武士,等到入场之时却被告知对方不陪你玩了。这样的感觉既有一丝侥幸,又不由得有些失落,只有来之不易的胜利才会让人产生满足感,而百官们只感觉到这场胜利来得实在太容易,简直就到了不敢相信的地步。
    “吾皇能够从善如流。臣感佩万千。我们做臣子的只是想让皇上早生皇子,皇后与侧妃的名份可由皇上自行做主。”早就谋划妥帖地周慕白心领神会的站出班道。
    造成了立侧妃的既成事实。朱骏舒展开眉宇,道:“这侧妃地人选便交由诸位爱卿了,若是有品貌端庄的女子但可呈上来。”
    表面上看,正宫与侧妃之间没什么不同,但是由于明朝的规矩严格,入选正宫的条件十分苛刻,而侧妃就不同了,对于皇帝来说可选性多了许多。
    “皇上,微臣倒有个上好的人选。”犹如演双簧一般,周慕白自信满满的奏道:“微臣听说暹罗国国王有一女,聪明文秀,正是到了待嫁之龄,缅甸与暹罗接壤,若皇上能够立暹罗公主为妃,既可为皇上充足后宫,又能为陛下宏图之志得一强大助力。”
    “嗯!”朱骏作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点头道:“朕的家事即是国事,若立侧妃能够于国有利朕如何能不许?内阁速去拟造国书发往暹罗,让暹罗国王奉献公主入缅。”
    “吾皇万岁!”周慕白高声颂道,接着是几句稀稀落落的附和声。
    其余地官员们各个踟躇不定,总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但皇上刚刚发了罪己诏,又找不到不对头的痕迹,也只能一齐拜倒附和。
    罪己诏立即被散发到各衙门宣读,各版邸报也纷纷刊载,一时间新始帝的声望又攀升到了一个高度,这世上恬不知耻自称十全武功开创盛世的皇帝多不胜数,但是勇于承认错误的皇帝却总是能够博得百姓们的好感,被贬值的官员们也接到了圣旨,立即官复原职,一时间,百姓拍手称快,都道是皇上圣明,就连前几日还颇有微词的秀才生员们也摇头晃脑的捋着细须点头不已,公道自在人心,原先地永历虽然糊涂怕死,但自从改元新始之后不但练就了一支强兵,更是使得百姓们安居乐业,日子过的蒸蒸日上,如今皇上又敢于承认错误,这样的好皇帝,还有谁能不满意的?
    很快,礼部侍郎被敕为国使启程前往暹罗,他的任务是迎接暹罗公主入缅,当百官们将这位同僚送走之后,猛然醒悟过来,这哪里是要立什么侧妃,其实根本就是皇上的缓兵之计罢了。
    明眼人都知道大明国势大不如前,暹罗国名义上是大明的属国,却一直与满清暗通曲款,如何会愿意将公主送到缅甸来?到时定然是要碰一鼻子灰,最后两国闹翻的。
    “不好,中计了,我们全部上了周慕白这厮的当了。”杨嗣德与沐天波眼波交错,一齐醒悟过来。
    “皇上与周慕白此举分明是既想拖延时间,又意图想与暹罗国交恶,若老夫所料不差,恐怕早则半月,迟则一月之内便有战事发生了。”沐天波道。
    杨嗣德恨恨道:“沐公爷所料不错,如今战事迫在眉睫,再迟些找周慕白那厮算账吧。”
    “杨大人,你署理地是兵部,一切都要准备得当一些,老夫会尽量让户部多储备一些粮草辎重,工部那边也不能歇下,务必要日夜赶工,将所有地物资全部准备好,国本之事暂且先放一放,待战后再说。”沐天波叹了口气道。
第一第九十三章:中西合璧战舰
    “去告诉永历小儿,本王敬他为上国天子便已是仁至义尽了,这厮竟还想纳本王爱女为妃!哼!当真是可笑之极!”正如周慕白所料,暹罗国王听了明使来意之后脸色大变,断然回绝了明使的要求,还趁机羞辱了一番。
    暹罗国分别与缅甸、安南接壤,虽然与满清相隔了百里,但如今满清势大,暹罗国王自然不傻,若是将女儿嫁与新始帝,到时满清缓过劲来,自己岂不就成了明党?到时满清秋后算账,第一个要拿来开刀的恐怕就是暹罗了。
    大明日薄西山,满清如日中天,两相对照之下,暹罗国王很明智的选择了后者。
    “大王既不奉诏,那便是要毁除从属之约了?我大明曾在永乐年列暹罗为永不征伐之国,今日大王如此,正是败亡之道,在下告辞。”国使色变,叱责一番,慨然而去。
    待大明国使的身影消失在王殿,便有暹罗官员道:“小臣听闻新始帝已在缅甸监国,大王何必得罪明使,大不了委婉拒绝便是。”
    暹罗国王笑道:“你懂什么,我就是要做个样子给满人看的,让他们知道我暹罗已和大明决裂,到时我们发一名使者前往北京城,求大清皇帝恩准暹罗为属国,届时清国见我等诚挚,如何还会有不允之理?”
    “不过新始这小子也不得不防,本王现在就派一特使前往大清,另一面要调兵严防西线边界,这样才可高枕无忧。”
    “大王英明。”
    “卖报!卖报!暹罗国不守王道,呵斥我大明国使,妄自尊大,吾朝国使慨然而返,陛下震怒!”
    消息很快传回海都城,一时间激的群情激愤,明人一向以天朝自诩。如何会受得这样的侮辱,此时的邸报上已经刊登了暹罗国王的原话,于是各种征伐暹罗的奏请如雪花一般飞入内阁,更有传言大明水师已渐渐集结在缅国西部海域,那里离暹罗只有一步之遥。各陆战营也整装待发,粮秣兵器预备充足。大战一触即发,只等着皇上下旨,礼部的讨伐檄文传晓各地。
    朱骏却并不着急,所有请战的奏章一概留中不发,暹罗是南洋大国,带甲之士十万有余,如此国力,单凭朱骏下属的明军要想将它吞下并不容易,朱骏必须等待一个机会。他留意的更多地是缅官体系中的王廷班子的奏折。
    “王秋。你可曾和朕说过三军阵前。敢死营为先锋。敢死营最前。你为先锋?”朱骏招来敢死营指挥使王秋厉声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