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清朝当皇帝 >

第196部分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196部分

小说: 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理所应当,自然是不在话下,只是既然是联手对抗洋商,大家理应一起出面共同担当,为何子华又让我不可公开出面?”张宝善有些不解的望着林启兆问道
    林启兆微微一笑,拱手说道,“这就是我相求定甫兄的第二件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要想到好的一面,也要想到退路毕竟这废桑兴农只是造出来的一个局,是当不得真的真要是把洋商*急了,拖到明年开春,等丝一上市,这可就满盘皆输了我知道张家这些年和洋行里那些大班买办们的关系一直不错,所以我想请定甫兄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从中斡旋,咱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哄着洋人入这个套”
    张宝善此时恍然大悟,心中不由得对林启兆佩服万分,如此年轻,行事手段却又如此老练成熟,真不知道林家老爷子是怎么调教出来的
    “行,就照子华说的这么办子华不愧是留过洋的,做起事情来是有板有眼,有章有法,佩服,佩服啊”
    林启兆却只是淡淡的摆了摆手,说到佩服,此刻他心中才是真真正正对京城那位皇上佩服万分这次囤积生丝和江南丝商联手对抗洋人,虽说是自己提出来的,可是由朝廷出面假戏真唱,却是皇上想出的主意,没有这一步棋,这生丝的价格怎么可能骤然暴涨,洋人又怎么可能会着急啊即便是这唱红脸和唱白脸的手段,也是皇上告诉自己的,还一再叮嘱他莫要把假戏演成真的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倒像是每一步棋都是皇上想好了似的
    想到此,林启兆不由得收束精神,暗暗提醒自己,戏已开场,这接下来收宫的几步才是最要紧的,此时不搏,待何时
    有了张宝善暗中多方奔走联络,在上海夷场预备销洋庄的“丝客人”,也就是专门将生丝从养蚕户手中收购回来,然后转手再卖给洋行的那些丝商们,大多都点头同意,表示愿意和林家合作联手对抗洋商
    这其中的计较也是利益使然,在商言商,眼下生丝的价格节节攀升,丝商们自然便有囤积居奇的想法,等待着最好的时机出手
    江苏省官方依然对生丝市场的事情保持着沉默,然而身为一省之长的刘坤一却已经焦躁的五内俱焚,还清楚的记着那一天杨深秀曾严肃的告诫自己,对于生丝的事暂且不要过问,过不了多久自然会有人出来主持公道,刘坤一一再询问,但杨深秀却讳莫如深,笑而不答这些天,刘坤一心里就憋着气,自己是封疆大吏,一省最高行政官员,竟然还会有人来替他主持公道,莫非……是……皇上?不可能,前一阵子皇上遇刺,哪里能康复的这么快,都是那些可恶的媒体搞得到处乌烟瘴气,混淆视听但不是皇上,又会是谁呢?
    这一天,他正在院子里打太极拳,下人慌慌张张的进来禀报,一张脸煞白,连话都说不利索了:“大大大大,大人,您快……快出去看看……”
    “怎么了”刘坤一收起招式,定睛问道
    “您还是……去看看……”下人涩声道
    刘坤一也是一惊,这个人一向口齿伶俐的,今天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他一撩长衫的下摆,大踏步向正门走去来到正门,刘坤一为吃惊,只见自己的卫兵全都趴伏在地上,显得异常恭谨门前站着几个陌生人,为首的这位二十几岁的年纪,一身西洋式的装扮,手里提着一根文明棍,油头可鉴,戴着一支墨镜,洒脱有几分神秘莫测身后的那些人个个器宇不凡,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
    刘坤一在官场多年,用眼一扫就知道为首的那个年轻人绝不是普通人,当下收敛起自己的官气,皮笑肉不笑的说:“请问这位是……”语声虽然客气,但居高站在石阶上,官架十足
    那个年轻人看看了省署衙门高大的门楼,朗声说道:“刘蚬庄,江南商战一触即发,你倒是躲在这里很清静啊”
    一句话不要紧,刘坤一蓦然变色,颤声道:“您……您……”
    那个年轻人慢慢摘下眼镜来,笑吟吟的看着刘坤一道:“怎么了,连朕都不认得了吗?”
    刘坤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皇……上,恕臣……接驾来……来迟……之罪……”
    关续清哈哈大笑,指了指跪在地上的省署衙门的保卫人员,对刘坤一道:“看来你刘大人平时治下甚严,朕方才说要见省长,竟险些被他们拘禁起来”
    啊刘坤一大惊失色,指着自己的属下怒道:“你们……你们竟给我惹祸,看我回头怎么收拾你们”
    “算了……”关续清一摆手说:“朕要进去参观一下你的府衙”说着话大踏步走进省署衙门刘坤一则紧走几步,随侍在皇上身边
    关续清边走边说:“杨深秀应该来过了?”
    刘坤一道:“回皇上的话,来过了……”他谨慎的看着皇上的表情,因为他猜不透皇上为什么会事先没有通知一声,就突然来到江宁,这其中难道还会有什么重大的缘故不成
    “他人呢?”关续清问道
    “杨大人在此只盘桓了一日便匆匆离开了,臣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关续清点点头:“这些日子,你这个一省之长,对于治下发生这么大的一场生丝之战,还能沉得住气啊”
    刘坤一恭声道:“那日杨大人已经向臣传达了上意,臣虽驽钝,但对皇上的旨意还不敢稍有违背的”
    “哈哈……说得好,会说话”关续清笑了起来,他知道刘坤一是老官油子了,说话一向滴水不漏,随即收敛起笑容:“还是谈谈正事,朕此来就是为了那生丝之事林启兆这个人,你知道吗?”
    “他做了江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生丝买卖……”刘坤一稍稍停顿了一下,开始一五一十的述说起来……
    此时,林启兆也和那些丝商们商谈好了,倘若有人坚持不过想要脱手,也可以,但是只能卖给林家不能卖给洋人这就保证了丝商们的不会受到损失,这种只赚不亏的买卖丝商们当然没有话说了,都牢牢的握紧手里的生丝,稳坐钓鱼台,等着和洋人最后摊牌的时刻
    ps:以后试着将每章都增加到三千字,一天两章,要是鲜花增加迅猛的话,或是有了存稿随时会小爆发一下呵呵,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看的爽点,有鲜花的来点哦
第三百六十九章 各方态势
    然而江宁夷场中英、法、美等国买卖生丝的洋行,却是万分不肯就这样轻易的妥协,听凭这些江南丝商们的摆布他们也让人暗中打听过了,这次居中牵头的是一个叫林启兆的年轻人,江南市面上大部分的生丝都控制在这个人的手里让洋商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林家虽然是做钱庄出身,手里面可以调动的资金比较充裕,但是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调动如此多的资金投入到收购生丝中,却是根本办不到的这林启兆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仅如此,洋商们也通过中间人和林启兆进行了接触,表示愿意随行就市,适当的提高价格收购林启兆手里的生丝但是林启兆拿出的价格却让洋商们大吃一惊,比同期英国伦敦交易所的期货价格还高,双方的差距太大了,根本就谈不拢
    一时之间,局面便僵持了下来但暗地里随着时间往后退移,这场生丝大战已经渐趋白热化
    “摸清那个林启兆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了吗?”法国人杜兰坐在上海租界自己的洋行里面,目光阴郁的望着对面那个身材瘦削的李霄云
    这几年,李霄云一直跟随着杜兰做生丝买卖,虽然明面上答应了林启兆,绝不单独和洋人做生丝生意,但是毕竟杜兰是江南生丝的大买家,轻易得罪不起,这次杜兰私下又给了他莫大的好处,所以暗地里仍然和杜兰保持联系
    “我找了些关系暗地里查了查,似乎是从钱庄和票号里面借贷的款项,但是这个消息并不准确,因为林家本身就是钱庄起家的,在这一行门道很深,外人轻易得不到确切的准信”李霄云迟疑了一下,回答道
    “票号和钱庄?”杜兰自语道,神情有些奇怪的沉默着
    七年前和胡雪岩的那一场生丝大战,杜兰是亲身经历的也是经过那次之后,他和上海的洋商们都吃准了中国商人们的一个死穴,那就是实力不济,资金周转不灵光,决计没有实力和洋商对抗
    “你有什么法子让林启兆的钱庄资金周转不灵吗?”沉吟了一会儿,杜兰问道
    李霄云一脸苦笑,摇了摇头他对钱庄一行并不熟悉,况且要使钱庄的资金周转不灵,除非想法造起挤兑风潮,那可是要出人命的,上海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主意,李霄云想不出来,也不敢去想
    此刻,见杜兰有些失望的皱起眉头,李霄云倒是忽然想到了一点,便走到杜兰身边轻声说道:“我倒是有个想法,不过不是从钱庄上面做手脚,我以为林启兆之所以有恃无恐,无非是朝廷即将推行的废桑兴农的方略,造成生丝价格猛涨倘若没有这一点,恐怕他就坚持不了多久了”
    这一层意思杜兰是早就想到了的,只是此时听李霄云忽然又提到这一点,不觉抬起头,有些不解的望着李霄云
    “朝廷对你们洋人的建议还是会听的……”李霄云目光一闪,满脸微笑的说道
    中国的朝廷?杜兰仔细的玩味着这句话,再看到王兆林奇怪的笑容,忽然间明白过来眉头一松,笑着拍了拍手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回头就和英国人美国人联系,通过我们的公使出面向中国政府施压,迫使你们政府收回废桑兴农的政策,用中国人的话说,这就叫作“釜底抽薪”,没有了这一条,生丝的价格必然回落,再耗下去,这个林启兆就是当年的胡雪岩”
    在生丝大战愈演愈烈时,省属衙门里的关绪清却整日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每天不是召见南省各地官员,了解地方政情,就是考较这些要员为官的心得,时不时还便衣出访一下,游一游江南的画舫,看一看鱼乡的风光表面上看起来忙得不亦乐乎,但从来没有对生丝的事过问过一句人们都开始猜测,皇上重伤初愈,到南省莫非是来散心的不成吗?
    但关绪清心里却在打着另一幅算盘,江南的网已经全都施展开了,自己所能做的,不过是替林启兆解决一些麻烦而已真正能够做到哪一步,就要看林启兆的本事和胆略了
    空闲下来的时候,关绪清倒是一改先前疏远那些清流们的举动,已经连着两次把江南的一些鸿儒们召进行宫来,不谈政务,只谈学问言语间,似乎对几个月前打发回家的文廷式也有重启用的意思
    这些人自从朝廷实施政以来,就很少得到圣眷,心里一直都拐不过这个弯,对政一向也颇有微词现在皇上重和大家伙拉近了距离,这些人心中除了受宠若惊外,加是小心翼翼的体察圣意
    关绪清看起来倒是神色平常,言辞温和,专意的和众人研习学问,请教中西学问的差别异同只是谈到西方各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时,关绪清忽然话锋一转,聊起近日各国公使向外交部和农业部提出抗议,指责朝廷废桑兴农的方略,破坏西方各国和中国正常的经济交往一事,言辞间对满朝大臣竟然没有人站出来大胆直言,颇多愤懑和不满
    其实,在出巡之前,关绪清让朝臣们上折子议论废桑兴农的事情,朝臣们大多都不以为然,只是因为上次文廷式因为条陈废桑改农的弊端,在皇上这里触了霉头,大家都摸不清皇上的心思,所以这折子也就写得含糊其辞,不像原来兴办帝国储蓄银行,发行纸币时搞得那么言辞激烈了可是现在这外国人掺和进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这改桑兴农一事是好是坏暂且不论,可说一千道一万,这毕竟是朝廷自己的事情,哪里轮到洋人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了这些清流士大夫们心中对于洋人的强横无理也是愤怒不已,在纵论朝政抨击时事方面从来都不甘落后的他们,如今见皇上的态度都是如此,加有些群情激奋了
    一时之间,不仅是京城和江宁,就在全国来看各地都是舆情鼎沸清流们联名向朝廷上折子,请求朝廷绝不能妥协退让,涨洋人的志气,失天朝上国的威严
    就连那些旗人子弟到市井小民也都议论纷纷,口径竟然出奇的一致打从鸦片战争开始,朝廷便是处处退让,割地赔款,这洋人要前清开放通商口岸,想要前清的银子,这些都不谈了可现如今中华帝国日渐鼎盛,军队都打到欧洲腹地去了,对于帝国的内政,洋人也要插上一脚,这也太说不过去了朝野上下都一片谴责之声,声言朝廷绝不可退让半步
    然而朝廷里面的几个内阁大臣议了好几日,却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章程商务部部长盛宣怀左思右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便担着被责骂的风险,致电皇上,想看看皇上是怎么样一个意思关绪清倒也没有过多的说什么,只是表示,这个事情明面上朝廷绝不能退让半步,否则朝廷的颜面何在但是洋人的情绪也是要安抚住,不能把事情闹大了
    一番计较之下,便让外交部长伍廷芳私下里和各国公使谈谈,表示朝廷会认真考虑各国公使们的意见,但是眼下朝野内外舆情激愤,倘若各国公使强行施压,这原本可办可不办的事情,到最后也变成了不得不办的事情了再往深里说,这万一要是激起民愤,闹出什么中外交涉的事情出来,就不太好善后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各国公使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件事情他们原本也不在理,从根子上说,也并非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务,权利之争,要是中国真的推行废桑兴农,每年生丝近亿元的收入就打了水漂,吃亏的也是中国人自己
    加重要的是,这次出面的主要是英法美三国的公使,德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以工业产品为主,生丝上面的交易很少,所以压根就没有出面眼下看事情闹大了,德国公使便摆出一副居中调停的架势,暗中却在两边煽风点火,巴望着事情闹得越大越好
    德国人的架势反而让英法美三国,尤其是英国人心里陡升警觉,中德两国本来就走得很近,何况德国又是同盟国的领头羊,也是英国在远东地区利益最大的对手本来在世界大战上,中国最终还是站到了德国人的一方,要是因为生丝贸易的事再激怒了中国,和德国人私下里达成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