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清朝当皇帝 >

第53部分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53部分

小说: 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开发,这样的矛盾始终掩盖在移民的大浪潮下,直到中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深冬时节的唐山到处刮着凛冽的北风,因为地处平坦的华北平原,又临近渤海,因而风还是很大劲风吹起李鸿章的官袍,拍打着双膝,不过这个生性骄傲的老人却没有一丝畏惧,轻捋长须,笔直地站在京师通往关外的火车上
    这次俄国在刚刚结束了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的战争,就撕毁双方刚刚签订划分的边界线,乘火打劫,出兵关外龙兴之地,虽然因为董梁部反应迅,立刻组织兵力把俄国人赶了出去,但是关外的一些城镇也被搜刮一空,四处是残垣断壁,就连圣都赫土阿拉也被大火焚烧
    朝廷之中不少旗人权贵和清流之士纷纷叫嚷着对俄用兵,在他们看来大清就连世界上排名数一数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打败了,区区一个英国人、法国人都看不起地长毛鬼子算得了什么,听说不久前长毛鬼子就是被英国人和突厥人联手打败了不得不说《大清日报》连篇累牍的报道,确实让京城那些达官贵人们涨了不少见识,不少人一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端着报纸数格子
    李鸿章不由想起出京前和恭亲王在沁心亭中的那番对话沁心亭是恭王府中最高之所在位于芳草茂盛的一处小山顶上,视野开阔
    恭亲王每每喜欢在此观景待客:“鸿章啊,你别看我头上顶着个铁帽子可自从办洋务以来,宫里的那小皇帝就把我和你们看成了一根绳上地蚂蚱……论权术,老七家的小子不在当年西宫的女人之下,而在见识上西边的却是望尘莫及……你道老七家地小子真的不知进退,硬要和洋人死磕到底,那不是茅坑里点灯笼——找死吗?真要把洋人惹急了,又是一次辛酉之祸你道军的那些王八蛋真的能挡住洋人不成,你别忘了,他们那些本事都是和洋人学地何况安南、缅甸这两场仗打下来同光两朝积攒的那些家底也耗得差不多了几十万军摆在那里挺吓人,可要是没有白花花的银子他们手里就全是烧火棍子”
    李鸿章闻言心中微动,对于这位历经四朝,始终身居要位,在宗室和地方大员中都一言九鼎的铁帽子亲王他是由衷敬服地,于是试探地道:“您是说皇上打算不和俄国人计较,所以要用咱们……”
    恭亲王撇撇嘴,笑了笑道:“难道你还没看出来,咱们这位皇上除了他自己,是谁都敢用,却又谁都防着一点一亲政,就从名义上收了你和左宗棠的兵权,改编军,明眼人都知道,大清朝能打仗的就剩下湘、楚、淮,那些都是你跟左宗棠的部队,他一个整编把部队打散之后重编制,让他提上来的董梁等几个年轻人分成了十部人马,愣是把左宗棠也架空了
    俄国人一把火把关外地庄子烧了个干干净净,德文胡同里那些黄带子、红带子地亲王贝勒还不照样恨他入骨,他现在要咱们出面办交涉,这叫祸水东移,往咱们脑袋上扣屎盆子啊所以你此次前去,只能硬不能软,一不能割地,二不能赔款,我已请海关税务司赫德先生和法国公使巴诺礼陪你一同前去,你再派人到下面去联系,让他们一起上折,请朝廷派军出关……”
    “呜……呜……”两声汽笛地声音把他从沉思中拉了回来,转瞬又对眼前的这段铁路生出不少感慨当初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5寸地窄铁轨,有人主式的36寸铁轨,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48半的标准轨距
    金达之所以坚持采用英国标准,自然是为今后英国与其他国家争夺中国筑路大权而打下基础,洋人心里面的那些鬼门道自己焉能不知,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金达,因为他坚信不管过了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这条矿山铁路日后一定会成为神州巨大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如果现在采用窄轨,虽然省钱,却会对以后修路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李鸿章力排众议,最终采用了宽轨
    而现在它果然成为京奉铁路重要的一段关绪清一上台,做地第一件事就是裁撤冗员,编练精锐部队,除此之外就是大肆兴修铁路没有人比他明白道路对于国家统治地意义,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年风雨飘摇地罗马帝国正是靠着地中海便捷的海运条件和一条条通向罗马地石板路维系了数个世纪之久
    现在有了铁路,只要把部队驻扎在铁路沿线,一旦某个方向有事,便可在一夜之间调集千里以外的部队,大大提高部队的布防面积和使用效率,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精兵富国的目的
    铁路除了铺在地上的铁轨,还需要奔驰在上面的火车现在京奉线、京沪线、京汉线上的大部分火车都是从英国、德国进口的,也有少部分是从美国进口的,这么多截车头、车厢,大老远绕半个地球运来,所耗的白银都够买上好几艘定远和镇远了,所以建立自己的火车制造厂可谓是当务之急
    经过以第一批留美幼童为主辅以招聘的外国技师,历时两年的努力,天津铁路局和武昌铁路局终于建立起来,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两所火车制造厂,两厂采用的是德国和美国的技术,德国和美国过来的机床还有技术也不少,这可以说是方怀外交的功劳,但是以大清薄弱的技术底子还有缺乏的人才,要把这些东西消化,就需要现在这些人加倍的努力
    一切都要从头起步,一边建设一边学习好在这几年,对外战争连续的胜利使得民心大振,不少军工厂子里都贴着“多造一弹,多毙一虏”、“勿看此时流汗,需见彼时流血”的标语,原本用鞭子抽还经常偷工减料的工人们一个个加起班来吭都不吭一声,那些平时穿得干干净净的留学生是直接睡到了车间里,睡醒了就继续干,发给他们的加工银子、加火银子一转手就被他们买了捐票
    一南一北两大铁路局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以奇迹般地度建立起来,现在武昌铁路局已经能生产客运、货运等各种车厢,天津机器局也已经仿制出第一台小马力的蒸汽机车头,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开创了一个纪元
    在李鸿章昏昏沉沉的思绪当中,火车继续向前开着,周围都洋灰的办公楼还有各厂区分门别户的大铁门,重工业区特有的那种味道弥漫在整个空气当中
    煤灰到处都是,小小的花坛上面连花都是黑色的这样的景象一直到唐山依旧可以零星看到,在华北的这片土地上,俨然已经有了一个小工业区的雏形北洋的这些洋务事业多半是他的心血,只是今天看着这些心血,却让他想到了东北那块土地
    这次他出关,除了办交涉,还有一项差事就是宣慰地方东北那块地方,资源、交通都不在这里之下,局面也开阔,重要的是地广人稀,适合建设
    方怀对于这对土地的重视,在他们这些重臣之中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惜自从《北京条约》和《爱珲条约》割去江北、江东上百万里疆土,那里就成为了俄国人马足之下的一块膏腴之地,每年江水冰冻以后,俄国哥萨克骑兵都会前来打秋风,什么建设都成了纸上的画饼
    关绪清甚至想着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修建堡垒要塞群,只是南面一直面对英法的压力,而且工程浩大,国库一时间也拿不出这些钱,才在众臣的劝阻下停止了
    不过这些并没有阻止关绪清对东北这片土地的执着,吉林机器局的改造,鞍山铁矿、辽阳煤矿的建设,京奉铁路的铺设和延伸,这类折子在南书房中总是排在头一列的想到临行前,关绪清还特地嘱咐他要详查损失情况,尽快恢复原貌,纵横官场大半辈子的李鸿章不由意识到,也许皇上的下一步棋就会落在这上面
    也许,皇上心里早就盘算好要与俄国大战一场但是是否是现在呢?乘英国与俄国的纠缠,先是夺得了缅甸又夺回了大量的漠北土地打的就是时间差,坦率的说如果当时英俄的战争有一方先退出或者没有尽全力,那大清将会万劫不复
    缅甸能否回归还是未知,北边门户打开有直接被俄国*宫的可能好在关绪清算准了时机,讨了这么大的两个便宜真可谓是险中求胜,那这次皇上又是怎么打算的呢?让自己去东北是帮助重建呢还是向俄国开战呢?
第一百零二章 工业改革
    在关绪清的长远战略规划里,来的形势是严峻的,不说身边拼命发展的日本和虎视眈眈的俄国,就说要赶上已经遥遥领先的英、法、德、美,未来那两次改变世界命运的大战势必是要抓住的然而就像参加一场豪赌,要想从中收获丰厚的回报,势必要有雄厚的赌本关绪清现在就如同拥有高的赌技,却没有足够的筹码一样,空自叹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在他还只有十七岁,如果历史没变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他还有大把机会去筹集赌本而这些赌本中,国家的工业实力无疑是重中之重,小到枪炮弹药的供应、军衣粮食等物资的补给,大到重炮、军舰的补充,军队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快的调遣布置都需要庞大的工业实力作后盾
    对于这一点,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个时期规模较大的普法、普奥、克里米亚战争,往往都是由一两场战役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军队素质的高下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
    然而纵观两次世界大战,工业实力对战争的影响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国内密布的铁路交通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怎么能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同时支持起对东西两线地压迫作战,往往是一个师在香槟的赛纳河畔刚刚完成一场防御战役
    三天以后又出现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包围了俄国近卫军团的一个师;而士兵素质向来以怕死着称的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却能击垮公认士兵素质一流,且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日本,靠的就是他那庞大的工业实力,珍珠岛一战,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但不出一年,美太平洋舰队实力即恢复了旧观,甚至越了从前;珊瑚海海战日本损失了“凤翔”号轻型航母,“翔鹤”号航母重伤,美国损失了“列克星敦”号航母,“约克城”号航母重伤
    但是美**报上却写着“我们取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而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认为只要能够以2:1的伤亡比例结束战斗,美国就是胜利的因为美国地造船能力是日本的四倍以上而另一个事实也应证这一观点,珊瑚海海战结束后,同样是重伤失去作战能力的两艘航母“翔鹤”号因为日本本土可以为大型航母提供修复的船台太少,结果未能参加随后地中途岛战役,而约克城号几乎在美国东海岸的任何大型船厂里进行修复结果回到港口仅用了七十二小时就完成了基本修复并最终成为美军在中途岛战役的一支奇兵让日本海军遭遇了“决定性的败仗”
    由此可以体现工业实力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起到地决定性作用,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那样的世界大战中一直保持不败即使两个星期灭亡波兰,三个月打败法国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做不到,最终大家还得比拼谁造地飞机、坦克多,谁建造军舰、潜艇地度快
    对于起步阶段如何发展一个国家地重工业,关绪清曾结合各个国家的经验以及后世地一些研究做过深入的思考这里面不乏快而成功的例子,比如像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明治维后的日本关绪清从中总结出了三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其一,是企业规模,十个零散分布的小工厂,不如一个同等规模的集团,只有大规模的集团才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成为一个行业技术、制度的标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比起零星建设,集中建设的大规模工业集团加能够提高人才利用的效率,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内耗和重复建设形成的浪费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集中体现,就像曾经有人说过,只要中国能打造成一个西门子、一个克虏伯,就实现了现代化这话固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说出了这一个道理
    而第二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政策大型工业集团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而来,除了资金、人才、技术的积累,海量的订单也是其扩大规模的原动力这就离不开两大政策,一个是地区倾斜化政策,另一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地区倾斜化政策很好理解,只需想一下后世邓爷爷在南海画下的那个圈,便可知一二,那就是典型的地区倾斜化政策,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圈地扩大规模,需要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条件,需要税收、人才录用等政策上的扶持而产业倾斜化政策可以这样理解,人力有时而穷,国家也是如此,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的储备,都是有一个限度,如果把他们平均分配在各个行业上,结果可能是所有行业都平平碌碌,一事无成,尤其像中国这种资金缺乏,教育条件落后,基础条件薄弱,人才储备水平低下的国家,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人才投入到一些具备发展优势、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去,在短时间内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执行产业倾斜化政策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在明治维之前,日本同样是封闭落后,国内大量黄金被套取流失,资金、人才储备比之当时的中国还远远不如,但日本人明显懂得工业发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根据其岛国多优良海湾的情况,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集中力量发展造船行业其国内几乎所有工业地发展都是为造船工业服务的,而资金和人才也几乎都投入到了这上面,使得日本的造船工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从蒙昧状态一下跨越到可以建造世界先进军舰的水平;而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汽车工业带动的第二次经济飞跃,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电子工业带动的第三次经济飞跃都是日本始终贯彻产业倾斜化政策的结果
    第三条重要的经验是经济体制这里的经济体制不是指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而是指企业和政府之间地关系地区倾斜化和产业倾斜化也并非完全没有弊病,以当年的苏联为例,因为十月革命后险恶的国际形势,当时苏联政府把工业发展重心放在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领域,并因此取得了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