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智冠天下之风流军师 >

第164部分

智冠天下之风流军师-第164部分

小说: 智冠天下之风流军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前头的两将,一将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手中的丈八蛇矛左右挥舞,有如一头无敌的雄狮。
另一人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缨格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脚穿鹰嘴抹绿靴,手中的一柄大锤也令人望而心生畏惧。
“燕人张翼德来也!”
“南蛮盂获来也!”
两将齐声大喊,声音几乎盖过了两军交战的声响。
卫特司吃惊地望着前头两将,感慨道:“谁说汉人弱小,就是这两人,在草原上也是罕逢对手。”
两军一相交,乌孙骑兵立刻就被张飞和盂获撕开两道口子,将他们冲了个七零八落。混乱不堪。
这时,左右两翼的陷阵骑兵充分的利用他们灵活的优势,随意屠宰着失去冲击力又被冲乱的乌孙士兵,另外已经撤退的两支陷阵骑兵也在张南的带领下迂回到了乌孙士兵的后方。
原来,高顺在见了乌孙骑兵的反击后。就审视度势了一番,他觉得单凭自己士兵的力量要想面对人数高于自己,又强悍的乌孙骑兵,即使是胜利也是惨胜,于是他就果断的改变了战斗计划。
用自己的小股士兵来拖住对方,再让战斗力最强的“黑甲铁骑”来进行突破,打乱对方的阵型,再利用自己的骑兵有双边马蹬的特点,来打杀对方被冲乱的残兵,最后再借用轻骑兵的速度绕到了乌孙兵的后方,对乌孙士兵给予了致命的打击。
前后左右四路一起围杀。
蓝余和卫特司根本就分不清楚对方到底有多少士兵,乌孙士兵的士气也急速下跌,不过由于陷阵营的骑兵有限,虽然高顺的战法出色,但是还是被蓝余和卫特司等人利用这一缺点强行突破了一个缺口逃了出去。
蓝余领残兵回老营。
到了老营前。
一股肃杀之气从营中传来。
卫特司心生警觉,仔细看了一下营寨,立刻高声道:“父王,有些不对劲,您看此营中明显有经过整修的痕迹,还有许多营帐搭的位子并不正确。”
蓝余心头一惊.看了一遍营帐,这一看立刻吓了他的三魂六魄.高声喊叫道:“还好王儿警觉,不然我乌孙必然全军覆灭。”
原来,这事要追溯到百年前。
当年汉人常惠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缺乏和盟诚意的匈奴单于,背弃信义,欲以高官厚禄拉拢苏武和常惠背弃国家,归顺匈奴。苏武、常惠不辱使命,不失气节,义正词严给以痛斥,匈奴单于恼羞成怒,扣留了他们。
匈奴为消磨苏武和常惠的斗志,对他们分而治之,拘遣苏武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囚常惠于官府牢狱.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妄图以此淫威,使他们屈服,背叛汉室。如果说苏武在北海受的是饥寒困顿,罕见人烟之苦。而常惠此时己沦为匈奴达贵的宫廷奴隶,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自由。然而,常惠始终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汉的使节,苦愈重而志愈坚,他严格的恪守着自己民族崇尚的“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和信念,挫败匈奴人多方面的威胁、利诱和欺骗,坚持19年而不屈。直至汉胳帝继位,匈奴与汉重新和好,匈奴单于才将不辱使命,十九载如一日的苏武和常惠释放,厚待以礼,送回汉朝。
常惠返汉后,受到同僚们的称赞和汉胳帝的信任,委其光禄大夫之职,留在宫廷作皇帝处理匈奴问题的顾问和应对事务。宣帝继位后,匈奴与汉的关系又日趋紧张,边事时有发生,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强敌,彻底清除边患,宣帝遂命悉知匈奴的常惠为校尉,持节出使西域乌孙国,与其结盟合作,共同抗御匈奴。
可是匈奴来去如风,夜袭,偷袭令人防不甚防。常惠根据自己对匈奴的了解,和中国的五行创了一套非常出色的防御匈奴偷袭的下寨方法,最后汉、乌合击匈奴,大获全胜,消灭了共同的患害。
由于常惠是文官,回朝后没有再次领兵的机会,此下寨方法就失传于大汉,而乌孙历代却是记住了这套下寨方法,此下寨方法一直流传至今。(以上皆为野史,正误不论)
而赵云等人并不知情.他们也只是依照诸葛亮所给的锦囊所设置的请君入瓮之计。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的连环妙计再绝,也不是老天的对手。
3…237中卷 第237章 智勇双全——赵子龙
上回说道,诸葛亮打算用连环计策,以请君入瓮之法,将入侵的乌孙异族一网打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的计策虽然绝,但他并不知道乌孙族有一个独特的安营方法,结果让心思镇密的乌孙王子卫特司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乌孙国国王蓝余也经过了卫特司的提醒发现了这一破绽。
蓝余愤然道:“狡猾的汉人早已经攻破了我族的老营,他们假扮成我族中人的样子,准备引我军中计,然后再利用潜藏于附近的士兵将我们全部射杀。狡猾的汉人比恶狼还凶残,整个老营的士兵居然没有一个活的。不过我们乌孙国人各个都是勇士,现在我族人辛苦培养出来的牲口全部都在这些汉人的手上,无论是为了我族的兴盛,还是为了族中的尊严,我们应该举起手中的武器,将我族族人辛苦培育的牲口给夺回来。”
在一旁的卫特司深深的望了一眼已经气急攻心的蓝余,柔声劝说道:“父王!不行啊!汉人士气高昂,他们在此地一共有多少士兵,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再说了,我族身后也还有一群不知道数量的汉人部队,要是他们赶来,给我们来一个前后夹击,我族危矣。依孩儿的意思,还是撤回本土再进行商议。”
蓝余听了卫特司的建议,愤怒的心情也已经平定了下来,思索了片刻,就点头同意了卫特司的建议,大手一挥,令全军撤退。
一直在暗处监视对方动向的赵云,见对方立于帐外却迟迟未入,心中已经感到了对方已经看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这时乌孙王突然领着大军由北方撤离,就更加令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当机立断,召来副将王平和拓跋智。
赵云命令王平领一千士兵死守营地,又让拓跋智拿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去请求支援,自己则领着四千士兵对着乌孙大军冲杀过去。
当然赵云不会和乌孙族人蛮干,一支支利符如飞蝗一般射向乌孙士兵。此时的乌孙士兵总共还有两万,人数是赵云军的五倍,不过乌孙族人害怕后头诸葛亮大军的援军,并不敢与赵云的部队交战。只是留下了一队士兵殿后,蓝余自己领着其余败将向西方逃窜。
显然赵云已经察觉了蓝余的想法,他并不与殿后的乌孙士兵交战,只是用两阵箭雨射乱了对方的阵型就强行突破而去。
赵云也学聪明了,他也不跟蓝余所领的乌孙大军交战,而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绕到蓝余的前面,不让他前进一步。
本来以乌孙的良马和乌孙士兵的高超骑术,还不至于被赵云短时间内追上,可是乌孙族人经过连连恶战,无论是人还是战马都已经疲惫不堪,根本就快不过养精蓄锐的“飞羽弓骑”。
反正就是一句话,赵云是彻底的粘住了蓝余所领的乌孙大军,不让他们有任何突围的机会。
蓝余见突围不了,就立刻发施号令,领军马排列成阵,东一队,西一队,整齐的排列起来。
又过一阵,忽听左首的一队士兵角声响起,几排兵马冲了过来,当先的将官是个瘦长青年,身上披了黑色披风,高举长刀,领头冲锋。
赵云也令所有的士兵组成一道防线,下令:“若是敌方有打算强行突破的,立刻以连射拒之。”
副将王射领命。他将所有骑兵排成三排.以作连射之用。
连射:顾名思义是连绵不断的箭雨,先是第一排射击,在是第二,最后是第三。当第三排射完后,第一排也作好了射击的准备。就这样循环下去,直到箭枝用光为止。
赵云知道蓝余摆下阵来,就是为了拖住他的大军,让他可以顺利的撤出,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和乌孙进行兵刀战,不过对方已经划出了道来,他岂有不接之理。
常山赵子龙技高人胆大,他放下弓箭,拔枪取剑,独自一人对着那冲来的部队冲了过去。赵云荷荷狂叫,冲入敌阵,左剑右枪,强行杀开一条血路,直冲到那个瘦长青年之前,敌军主将见他来势凶猛,勒马退开,赵子龙手起剑落,将三名持旗大汉一一砍死,敌将想逃.赵云不让,一手将重达数十斤的大旗举起,对着瘦长青年射去,大旗去势极快,那人来不及闪躲,旗杆破胸而入,大旗去势不减,将那个带飞了出去.直至一丈方才落了下来。
乌孙王蓝余和卫特司见赵云如此悍勇,尽皆骇然,“飞羽弓骑”欢呼狂叫,纷纷为赵云神勇而发出震天的呼喊。
又有一队人马在一位黑袍将军的带领下越众而出。
赵云一笑,收剑回枪,取出弓箭,对冲了过去。赵云箭无虚发,接连将乌孙兵射倒了十余人,两名乌孙将官持矛冲上前去,被他嗖嗖两箭,都射下马来,黑袍将军也被赵云一箭射于马下。
赵云突然一笑,突然掉转马头,以讯雷之势,策马飞向蓝余冲去。
赵云冲近射程,弓弦响处,一箭正射在蓝余胸口.接着又是一箭,直向蓝余喉咙上射来,蓝余左胸中箭,只听当的一声,箭头有一半没入蓝余胸口,不过蓝余的胸甲里有一护心镜,此箭并未对他造成很大的伤害,蓝余见又有箭到.急提马僵,斜身躲避,这一箭劲力好生厉害,从左肩插入,直穿没羽,蓝余顿时摔于马下。
乌孙王蓝余中箭落马,族中人人大惊失色。
蓝余为安定军心,忍痛上马,大喝:“整队杀敌!”
几位将领立刻回身领兵去杀赵云。
赵云见没有射杀蓝余.心中暗叫可惜,重新取出枪剑对着乌孙大军又一阵冲杀,又有三名勇士齐声呼喝,手挺兵刃冲了上来。
赵云见这三人身高马大,喊声如雷,纵马奔近身来,当即拍马迎上,长枪一起.“啪”的一声,将一名勇士手中的大刀刀杆震断,跟着一矛透胸而入。两名勇士双枪齐至,一人压住赵云枪头,令一人的长矛刺向赵云小腹,赵云左手一砍断了快近小腹的长矛,双腕翻转,长枪挑起压在他枪上的长矛,银光一闪,穿胸而入,另一人也被赵云快马砍死。
赵云杀的兴起,乱砍乌孙士兵,手起,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染满袍甲;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瓢,威风八面。
不至片刻,赵云所到之地,竟然无人敢与其交战。
远处被重重士兵保护住的蓝余,见了赵云的雄风,也不由赞道:“真英雄也。”
突然,卫特司大叫一声:“不好,我们又中了狡猾汉人的计策了。”
蓝余心头一跳急道:“王儿,这话怎么说的?”
卫特司苦脸道:“此人不知是谁,其智可比天上雄鹰,其勇也可当地上狂狮,他独自一人上前迎战.让我们觉得有机可乘,认为杀他可乱敌兵。而他真正的目的是拖延时间,等待后方的援兵支援,他在不动声色下,就拖延了我族近一个时辰,实在是太狡猾,太厉害了,不知道他凭什么认为他一个人可以与我族勇士对扰!”
蓝余这时也明白了赵云的真正用心,急忙下令全军由左路迂回突围。
赵云见乌孙兵的动向,也明白了自己的计策己经失效,被别人识破了.也就急忙组织士兵跟了上去,于乌孙大军并排而行。
转眼半日已过。
赵云心中奇怪极了,他与乌孙一路交战已经有了半日,别说有援军,他就连一个援军的影子也没有看见,派出去的数十名传令的士兵一个也没有回来复命。
不过,他还是尽力的跟着蓝余的大部队.他既不进攻,也不让路,反正就是不让乌孙的大军通过,如果不是因为箭枝有限,赵云早用飞射就将他们全数消灭了。
不过在赵云的细算之下,“飞羽弓骑”的箭依旧是乌孙部队的噩梦,前提是乌孙要大举攻击才行。
时间如流水般飞逝,赵云已经和乌孙这支部队磨蹭了整整一天,援军依旧不见踪影,在这一天里,赵云不断的对着乌孙进行骚扰.乌孙也不断的对着赵云发动突破。
现在蓝余的身旁最少也有两千人作为守护,他怕人一少,就被赵云冲到了面前,赵云也不敢合眼,生怕自己一合眼就让蓝余溜了出去。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赵云的厉害,带着四千人居然把蓝余的两万人死死的卡在战线上。
蓝余想群起突击,赵云会以骑射法,慢慢的消耗对方的士兵,蓝余想分散兵力四窜,赵云就带着四千人马直接对着蓝余的所在的地方冲过去,让他不得不立刻将士兵聚集起来保护自己。蓝余想以速度甩开赵云的部队,可赵云的“飞羽弓骑”速度并不比乌孙骑兵差,乌孙又是经过连连大战,体力比不上“飞羽弓骑”,自然也不可能甩开赵云。蓝余打算以小队人马,轮流消耗赵云的体力,可是赵云就是一尊战神,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最后还导致了乌孙族中的大将几乎被赵云挑了,小将也不敢出战。不但对战况没有任何转变,还落得士气大跌的下场。
反正赵云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无论乌孙用的是什么计策,赵云都一一破解。
现在两军相隔的距离不过五百米,两军谁也没有吃过东西,谁也没有合过眼睛,两军都疲惫到了极点。
这时,王平带着一百名小分队赶了上来。
赵云看到了王平大喜过望,神情也顿时变得疲惫起来。赵云并不是铁打得,一天一夜,时刻都要提高着警惕,还经常在乱军中撕杀,体力急剧沾消耗,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定,可能早就累垮了。
赵云问道:“子均,援军什么时候来?”
王平摇头道:“奉军师之命,请将军速速领兵回营!”
“什么”赵云的声音顿时提高了八倍:“现在只要有不到两万人的士兵,就可以将他们彻底打败,为什么要撤?”
“不知道,将军去追击乌孙大军不久后,三将军和高将军就到了,本来他们打算追击的,可是军师得到了消息后,却不让他们追击,直到今天军师才命在下来寻赵将军回去。”王平平静的回答道。
赵云心中想道:“也许军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吧!”想着。他不甘心的看了一眼在军旗下的蓝余,无奈的下令全军撤退。
赵云一来到军营,先安排好所有士兵,就迈着疲惫的步子向议事营帐走去。
“在下有事想向军师请教,劳烦两位通报一声。”赵云有礼的对着议事营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