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90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90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着牛远辉他们的背影,李隽扭头对段干木道:“干木,你赶快回关中去,要柳将军赶快赶来,与我会合。  关中的事,就交给道长处理。  ”
    李隽的意思非常明白,他是不可能在中原久呆。  组织这些农民的的事情自然是要交给足智多谋地柳河子了。  柳河子能生善战,能够审时度势,加上他有极其丰富的敌后斗争经验,有他坐镇中原,要想这支力量不发展壮大都不行。
    段干木要保护李隽,哪会轻易离开,道:“皇上,我不去。  我派个人去。  ”
    “不,就你去。  这事,关系很大,你去,我才放心。  ”李隽开导段干木。
    段干木仍是不愿意,道:“可是。  皇上地安危更重要。  ”
    李隽笑道:“你言过其实了。  老百姓才是根本,他们比我重要得多,没有了老百姓,我们什么都不是。  你要是不去的话,你就是朝廷的罪人。  ”说到后来,语气已经很是严厉。
    段干木知道李隽决心已下,无法更改,只得道:“皇上,我去就是了。  皇上,那你去哪里?这里很危险。  不能呆了。  ”
    “这事。  你就放心吧,我哪会笨到呆在这里让蒙古人来抓我。  我要去做一桩大买卖。  ”李隽淡淡地道。  段干木却明白。  李隽已经有很好的主意,放心了不少。
    XXXXXXXXXXXXXX
    太平镇是紧邻伏牛山的一个小镇,不过几百户人家,总人口不过千把人,根本就不重要。  然而,这个小镇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南宋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个小镇开始,中原百姓开始了轰轰烈烈反抗蒙古统治地斗争。
    南宋大军在李隽的统率下大举北伐,光复中原之时,这支力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给南宋军队以有力的支持。
    沉沉夜色中,天空中只有一轮长着毛的弯月亮,老百姓称之为毛月亮。  毛月亮的光辉很是黯淡,夜晚朦朦胧胧,非常的静谧。
    正在熟睡中的老百姓给一阵惊天动地地声音惊醒过来,道:“王师来了,朝廷打回来了。  ”这声音惊天动,震得地皮都在抖动,就是睡得再死也会给惊醒过来,要是醒不过来,恐怕只有四只脚的某种动物了。
    老百姓给惊醒过来,无不是摆出一副惊愕惊讶的神色,不知所措。  南宋现在的形势很好,战场上节节胜利,蒙古军队一败再败,南宋北伐中原之事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了,然而,这事也太突然了,任谁都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老百姓不相信,李隽是早就想到了,早就做好了安排。  老百姓还在惊疑之中,就有人来敲门了,敲门的都是老百姓,他们和当地老百姓有共同语言,说起话来亲热得多,他们一边敲门一边说些家常话,太平镇地老百姓不得不来开门。
    这门一开,问题就来了,一切都变了。  李隽带来的老百姓正在完成李隽交给他们的任务,那就是马上收拾东西,跟他们一起行动,因为他们得到警告:鞑子的大军正从后面追来。
    其他的话,老百姓也没有说,太平镇的老百姓不会不知道后面的话就是:鞑子大军来了,你们也活不了,唯一的活路只有跟着他们一道行动。
    太平镇的老百姓虽然恋家,但是性命毕竟重要,哪有不怕的道理,马上收拾起东西,跟着李隽他们出发。
    李隽已经有了主意,就是要给老百姓们找到一个可以安身地地方,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一个根据地,经过权衡,最好地去处就是不远的伏牛山,一定要在蒙古军赶到之前进山。  同时,还要有足够多地人手,足够多的粮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隽充分发挥了他“廖作伪言”的本领,每到一处都要老百姓吼“朝廷打回来了,王师来了”,再派一些精明能干的老百姓去帮忙,要当地的老百姓跟着他们行动。
    李隽摸准了老百姓怕蒙古人的心理,只要他派出去的人一说“鞑子大军就在后面”,由不得当地老百姓不跟着他们走。  是以,李隽的队伍好象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不出三日功夫就有上万人了。
    李隽的话也不全是伪言,蒙古军队真的是跟在后面追,要是这些老百姓不跟着他们走的话,肯定是要遭殃。
    蒙古人的反应也不慢,很快就集中军队从后赶来。  李隽派出侍卫带着挑选过的精明老百姓四处活动,给蒙古人制造假象,让蒙古人以为他们是向南去。
    眼下正是回归热潮大起之时,蒙古军队真的以为他们会向南去,派人向南追去。  直到追不到人,他们知道上了大当,再回头从后追来,可惜的是已经晚了,李隽已经带着老百姓进了伏牛山。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六章 大战伏牛山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六章 大战伏牛山
    伏牛山地处现在河南省的西南部,绵亘八百里。  西接秦岭,东连霍山,北望洛城,南临汉江,西北靠近熊耳山,地理位置极为不错,既是很好的藏身之处,又是很好的战略基地。  要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北伐之时会给军队以有力的支援,正是从这点考虑,李隽才决定带领老百姓进山发展。
    说实在的,李隽带领这些老百姓进山非常非常不乐意,带老百姓进山后会非常艰苦,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倒不是李隽怕吃苦,李隽这个战争英雄什么样的苦头没有吃过,哪会在乎这点苦楚,而是因为进山后没有住处不说,还没有吃的,再加上正是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朔风怒吼,吹在身上如刀似割,伏牛山是河南省最高的山脉,温度就更低了,其中的苦楚有多少不用想都知道。
    但是,李隽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要是李隽放手不管,不用说那些老百姓肯定是死路一条,他们回到家乡肯定是给蒙古军队抓住吊死,那些自发回归的老百姓的下场也是如此。
    这种事情李隽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决心拯救他们。  他救下的老百姓数量不多,只有几百人,再加上他派牛远辉他们从别处带来的老百姓也不过千把人,以此少得可怜的人数根本就无法与蒙古人对抗。
    要是别人,肯定是无法应对,对于李隽来说就是别人认为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也有办法,略一审视。  李隽决定去伏牛山,把大本营安在伏牛山上。  进山地苦楚虽然多得很,但是总比等死强得太多吧。
    李隽是个富有远见的人,他预见到蒙古军队必然会从后追来,蒙古军队最善长破坏,他们所过之处必然是一片废墟,他们必然不会放过他们所到之处的老百姓。  李隽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廖作伪言”。  把这些老百姓带上,一起进山。
    群峰耸峙,千岩竞秀,万壑峥嵘,林木幽深,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伏牛山好象是用银子造就似的。  伏牛山的自然风光极其优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很好地旅游胜地,要是在平时的话,李隽肯定是会以诗人地心情来赏景。  现在,他根本就没有心思浏览美丽的山色,因为他要给老百姓创造生存的机会。
    伏牛山固然是藏身的好地方,但是新来乍见。  没有住处,没有生活用具,要是不处理的话,冻饿二字就会要了很多老百姓的性命。
    “牛远辉,你们去伐木造房。  时间紧迫,房子就不用造得中规中矩。  能够遮风挡雪就行了。  房子不要建在山岭上,也不要建在山坡上,那里的风大,会很冷,找地势低矮地地方造。  造好了就把老人,孩子,女人,病人安排进去住。  年青人,身强力壮的就先让让,最后再住进去。  ”李隽对牛远辉分派任务道:“这事。  你看着点。  灵活点处理。  ”
    牛远辉万万想不到李隽会把这样重要的任务分派给他负责。  很是高兴地道:“大人请放心,我一定做好。  一定做好。  ”
    牛远辉乍看之下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夫,其实他挺有才干,做起事来很是机灵,这点李隽从他去联络那些回归的老百姓一事得到验证,他联络回来的老百姓最多,情绪也是最好,最是支持李隽向伏牛山退却的主张。  是以,李隽才把这个任务分派给他。
    “丁大同,你带人去打猎。  我们人多,消耗量很大,能吃的全部猎获。  ”李隽对着一个四十来岁地汉子叮嘱道:“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出事。  ”丁大同是猎户,善长打猎,李隽才把打猎的任务分派给他。
    一万多人进山,首先就要解决吃住两件事,住还可以凑合着,吃就不能凑合着了,人要是不吃饭,只有饿死一途了。
    并非没有粮食,李隽采取的是能带走的就全带走,一万多人进山还是带了差不多十万斤粮食,但是十万斤粮食对于一万多人来说,根本就顶不了什么事情,放开肚子吃的话,只需要几天就光了。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面临的局势是何等地凶险,不得不预为筹谋,一到山里就派人去打猎。
    伏牛山的飞禽走兽很多,要是打猎打得好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条筹措粮食的好办法。  当然,这有一个困难,就是在冰天雪地里打猎,收获恐怕不是太好。  其实,冬天打猎有冬天打猎的好处,好多动物正在过冬,用现在的话说是在冬眠,不会乱跑,有经验的猎人会很容易得手,收获反而更大。
    李隽这话说得很是关怀,好象亲人在叮嘱一样,丁大同这辈子还没有听到过如此随和的叮嘱,很是感奋,道:“大人请放心,小的其他本事没有,打猎的本事还是有一套,丁大同向大人保证,绝不会饿死一个乡亲。  ”
    他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地猎手,他信心十足地说出这样地话,李隽放心了不少,非常赞许地道:“那就全拜托你了。  ”
    “大人等着瞧就是。  ”丁大同手一挥,带着狩猎队伍出发了。
    李隽望着丁大同他们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收回目光,对身边一个五十多六十岁地男子道:“姚大伯,就有劳你带人去伐木,做木钉竹钉,把上山的几条道路全插满。  这事有关万多乡亲的性命,还请姚大伯用心。  ”
    非常明显,李隽他们在伏牛山一落脚,蒙古军队马上就会赶来镇压,要是不预为准备的话,蒙古大军一到,万多百姓必然是惨遭毒手。  李隽才决定在上山的几条重要通道上插满木钉竹钉,再积存些滚木擂石。  蒙古人要是敢来地话,准叫他们好受。
    这个男子叫姚守依,是山中的樵夫,对伐木之事极是熟悉,很有经验,这种事情自然是非他莫属了。
    姚守依非常感奋地道:“大人,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决不出问题。  ”顿了顿,才道:“我姚守依活了大半辈子。  都在给鞑子做牛做马,从来没有过上一天人过的日子,现在大人给我机会做人,我一定好好做一回人。  乡亲们,走咧!”扛着斧头,带着人去了。
    在蒙古铁蹄下,做牛做马的又岂止他一个人。  李隽很是感叹他的激奋之言,叮嘱道:“你们要小心点,要平安回来。  ”
    “大人,请放心。  ”姚守依的声音远远地传来。
    安排完这些必须安排之事,李隽大步向前走去,来到一个山洼处,这里聚集了一千多名身强力壮的男子,正在十几个侍卫地指挥下练习刺杀搏斗。  他们将是这支农民队伍的守护神,他们将用他们地生命和热血来捍卫一万多老百姓的生命。
    李隽天生就有一种本领,他的言词能够激动人心,挑选出这批人后,李隽给他们训话,听了李隽的训话。  无不是人人振奋,恨不得与蒙古人拼个你死我活。  练习搏斗技巧很是用功,虽是在大冬天也是人人汗流满脸,额头上热气腾腾,好象一个大蒸笼。
    对于他们的表现,李隽很是满意,不住点头。  然而,唯一不足的是,他们手里的武器实在是不堪入目,因为他们手里拿地是木棍。  还是刚刚砍下来的。  不住向外渗着水份。
    他们是农民,根本就没有武器。  事起仓促,李隽就是有通天彻地之能也不可能象变戏法一样变出兵器,只好要他们去砍些木棍当作武器了。
    在李隽巧妙部署下,在老百姓的通力合作下,几天之后,房子也造了接近两百间,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挤在一起也能凑合着住了。  李隽先把老人孩子女人病人安排进去,也只能勉强够。  就是这样,也让李隽放心不少。
    眼看着天气又要变了,马上就要下雪,实在无奈,李隽只好派人去找山洞,除了不能不集中的人,比如那些接受训练的丁壮,全部分散开,要他们住到山洞里去。  山洞阴暗潮湿,根本就不适合居住,但实在是无法可想,李隽是不得不出此下策,要不然雪一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给冻死。
    当然,李隽给他们制订了纪律,要他们遵守,这些纪律主要是不要下山,下山者必然重处。  原因非常简单,山上的条件非常艰苦,难免有人捱不住了,想冒险下山,说不定给蒙古人抓住了,山上的情形就会给蒙古人知晓,那样的话对李隽极为不利。
    为了防止有人逃跑下山,李隽派人守住各处要道,带头地都是侍卫,他们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还绝对忠诚,非常可靠。  不是李隽不相信老百姓,这是实务,不得不防。
    狩猎队的收获也不小,每天都能打到大量的飞禽走兽,不下四五千斤之多。  之所以有如此成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丁大同的经验丰富,他带领的狩猎队都是由有狩猎经验的人组成,轻车熟路,打猎自然是容易。
    另一个原因就是伏牛山地野兽本来就不少,伏牛山海拔高,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人来到,这里的野兽根本就没有和猎人较量过,真的是说得上一个蠢字,遇到经验丰富的丁大同他们还有不倒霉的道理。
    收获虽然大,但是用度更大,四五千斤根本就不够万多人塞牙缝,李隽衡量之后下令,除了老人孩子病人和接受训练的青壮年,以及要干重活的人以外,全部定量供应。
    为了最好地执行这一措施,李隽以身作则,自己的粮食供应只有定量的一半。  有了李隽的榜样,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接受定量这一事实。
    许久以后,李隽回忆起这段艰苦地时光,评论道:“正是乡亲们地支持,定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