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94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94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想都知道,答案就很明显了,那就是蒙古打了胜仗的时候。
    说到后来,虎目中流下了泪水,左手擦拭一下,低低地念道:“博尔忽。  术速忽里,木札礼,汪德臣。  ”虽然只是低声念着四人的名字,其他地话没有说,其心意非常明白,那就是四员大将战死让他很是伤心。
    忽必烈这种雄材大略的帝王,意志坚定,心肠刚硬如铁,不是要说让他流泪,就是要他叹息一声都是难上加难。  更不用说当着群臣之面。  当着敌国的使者流下眼泪,这种事任谁都难以想象。  然而事实俱在,由不得人们不信。
    按照平常的想法,忽必烈如此做为,必然要得到人们的遣责,会说他无能这类的话,然而金殿上没有一个人说这种话,群臣一齐向忽必烈跪下,道:“皇上!”跟着就是啼泣泪下,沾湿衣衫。
    忽必烈当着群臣的面,当着敌国使者的面哭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真心爱惜他地臣子,把臣子当作手足兄弟亲人,而不是仅仅是臣子,更不是供他呼来唤去,供他支使的工具,还有比这更能激动人心的事吗?
    不要说群臣感动难已,就是扬明道长也很是感动,赞道:“陛下仁德!文王礼贤下士也不过如此!”周文王礼贤下士,《诗》《书》所美,千古共誉,“济济多士,爰成大功”赞美的就是周文王的美德。
    忽必烈如此关怀臣子,比起周文王一点也不逊色!
    “谢谢道长赞誉。  ”忽必烈平静一下心神,问道:“敢问道长,我儿可好?”
    真金给许光汉他们误打误撞抓住一事,早就报给忽必烈知晓了。  要不是忽必烈现在心神激荡,断不会在此时问起这事,象他这种人,杀伐决断无不是一念而决,不要说抓了真金,就是多抓几个真金,对他的决策影响也不会太大。  影响肯定是有地,只是不会太多。
    象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的表现,那是给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矫情。  刘秀的哥哥刘寅给杀害之后,他处在危机中,随时都有可能给人杀害,他无奈之下只好矫情,装出一副刘寅之死与他无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撇清与刘寅的关系。  然而,到了没人的时候,他就偷着哭,泪水把他的枕巾都给沾湿了。
    但是,忽必烈也是人,他也有情感,他也是父亲,关心自己的儿子也是人之常情。  要不是万不得已,他不会表露他对儿子的感情。
    “回陛下,殿下既好,也不好。  ”扬明道长语含玄机地道。
    忽必烈知道他后面还有话要说,道:“道长此话怎讲?”
    “陛下圣明之君,当知贫道之来意。  贫道此来,非为送礼,非为殿下,为中原百姓而来。  ”扬明道长直道来意,道:“要是陛下善待中原百姓,殿下就会非常好。  要是陛下不善待中原百姓,殿下就会很不好。  ”忽必烈真情表露,扬明道长也就不兜圈子了。
    这话可是十足十的要胁之词,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说真金会有什么样地下场。  那要看忽必烈如何给价了,要是给得不好地话,真金必死无疑。
    忽必烈哪有这不懂他话里意思的道理,浓眉一轩,道:“你这是要胁朕,朕最恨地就是给人要胁。  真金死也罢,活也罢。  都不会动摇朕灭亡南朝的决心。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让谁听了都会为之耸然动容。
    他是政治家。  绝不会因为真金落在南宋手里就会动摇他的决心,这点李隽早有所料,要不然他就当不起雄材大略四字的赞誉。
    “陛下不以亲情而危及国本,贫道佩服。  ”扬明道长对忽必烈的处置真地是很钦佩,话锋一转,道:“陛下就真的忘情,无情?”
    忽必烈想了一下。  道:“人非圣贤,孰能无情?朕非草木,岂能忘情?真金是朕地儿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这是一句充满情感的大实话。
    “陛下现在可知失子之痛?”扬明道长不紧不慢地追问下去。
    忽必烈眼里涌着泪水,道:“痛不可挡!剜肉刨心一般。  ”
    “陛下既知失子之痛,痛不可挡。  可曾为了中原百姓想过?他们有多少亲人朋友惨死在你们的铁蹄之下?他们的感受难道就比陛下差一分一毫?难道真金是人子,中原百姓的亲朋好友就不是人之子?”扬明道长义正词严地质问道:“难道中原百姓生来就是给你们的铁蹄践踏,给你们蹂躏的吗?”
    蒙古人在中原干地坏事多不胜数,扬明道长深知中原百姓生活之艰难,越说越是激动,虎目中神光闪动。  目光炯炯地看着忽必烈。
    直视忽必烈是大罪,群臣群情激愤,无不是怒斥起来,道:“住口!”
    群臣正在叫金殿武士把扬明道长拿下,忽必烈却挥手要他们不要再说,站起身向扬明道长深施一礼,道:“朕谢过道长金玉之言!道长说得对,中原百姓是人,他们应该象人一样地活着,过人该过的生活。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不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是我大元的臣民,都要一视同仁。  ”
    面对群臣道:“传朕的旨意:凡有再敢无辜杀戮百姓者,轻者流放,重者杀无赦,抄家灭族!”这话说得和他平常下旨没什么两样,然而扬明道长听出了他话里的坚决之意:无可更改!
    这道旨意一下,无异于剥夺了蒙古贵族的部分特权,他们不能再肆意妄为了,群臣中大多数是蒙古人,很是不情愿,但是忽必烈的决心已下,无法更改,只得领旨。  那些终日给蒙古贵族瞧不起,甚至给欺着,给压着的汉人朝臣却是很高兴,他们受地气终于可以少许多了。
    扬明道长才学非凡,他也没有想到忽必烈居然如此雷厉风行,马上就下旨去除这一暴*,转念一想,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忽必烈接着道:“传朕旨意:兀哈烈的家人、族人,全部充军。  家产一律抄没。  ”
    兀哈烈是函谷关血案的元凶,他本人已经给柳河子活扒了人皮。  哦,不对,人皮其实没有扒完就给愤怒的老百姓生吞活吃了。  对于函谷关惨案,忽必烈不会不知道,如此处理,无异于是在向群臣示威,意思是告诉他们,要是胆敢不遵旨,兀哈烈就是你们的榜样。
    忽必烈如此处置,其实是他地政治理想“以汉法治汉地”的延续,这事在他的推行下,蒙古人在对待中原百姓一事上有所收敛。  因这一旨意而存活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少吃多少苦头。
    这是无上功德的大好事!
    对于这事,李隽是这样说的:“忽必烈这道旨意一下,无异于给中原老百姓一道护身符。  虽然不能百分百有效,也许有效性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毕意能够保全不少百姓,能够做到这点, 我派扬明道长出使蒙古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北伐的首要任务并是部署大军北上,更不是筹谋如何才能打败蒙古人,而是保民。  蒙古人特别善长破坏,要是他们战败之后不顾一切地危害百姓,烧杀抢掠,我们即使收复了中原,恐怕也是一片荒凉景象。  这种代价太大,大到我们无法承受。  ”
    最后,李隽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结:“把希望寄托在敌人身上,是一件愚蠢地事情!保民地事情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李隽说得没错,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寄托在忽必烈身上,绝对是件愚蠢地事情。  因为,即使忽必烈无心伤害老百姓,难保他的臣子不会背着他去干些伤害百姓的事情?再说,一旦蒙古人在中原大战中战败了,他们的军纪就会涣散,军令不存,忽必烈的圣旨必然会给扔到九宵云外去。
    在那种战败之时,不要说忽必烈的旨意没用,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也是无用。
    事实也证明,忽必烈这道旨意在保全中原百姓方面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因而,李隽的说法是:“只是能够保全老百姓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去做,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错过!”
    忽必烈回头看着扬明道长,眼里露出询问之意,意思是说:“如此做,真金能够安全吗?”
    扬明道长缓缓摇头,意思是说不够。
    “开出你们的条件。  ”忽必烈坐了下来,警告扬明道长道:“胃口不要太大,要懂得适可而止。  ”语气非常不善。  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你们不能漫天要价”。
    扬明道长不动声色地道:“这是皇上给陛下的信,还请陛下过目。  ”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忽必烈。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章 临安新貌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章 临安新貌
    “臣参见皇上。  ”脱木欢向忽必烈施礼,道:“皇上召臣来,不知有何要事?”
    忽必烈虎目中闪烁着精光,沉声道:“你把这个看看,他们实在是太过份了。  ”把李隽写给他的信递给脱木欢。  李隽写给他的与其说是书信,还不如说是一份清单更贴切,是要忽必烈拿出相当丰厚的财物给南宋,才能保障他儿子真金的安全。
    李隽的胃口不小,居然要十万两黄金,五千匹良马,而且这些马匹还要全是母马,这些东西要忽必烈派人送到临安来,要是忽必烈不满足这个条件的话,李隽非常明白地告诉他,李隽会通告天下,会派出说客到处传唱,是忽必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蒙古人是如何丢人现脸的。
    “皇上的意思是……”脱木欢迟疑着问忽必烈。  真金值十万两黄金吗?那要看怎么说了,说值肯定值,说不值,就不值,研究值不值,那要看忽必烈怎么处置了,脱木欢也不敢肯定忽必烈会如何处理,才以这种口吻相询。
    忽必烈并没有马上接口,而是想了一阵,叹道:“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吧。  他们要上等母马,朕猜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养马,母马不够,才出此策。  这条就不能满足他们了,朕就反其道而行之,一匹母马也不给。  ”忽必烈是那种泰山来了也能挡住的人,要他叹气实大是太难了,如此叹息。  实在是少有。
    顿了顿,道:“他们这是要挟朕,朕最恨的就是给人要挟,这个赵祺,实在是够狠。  朕要是不满足他地要求,给他到处一宣扬,朝廷真的是不好受。  现在的流言蜚语已经很多了。  朝廷再也不能承受这些无形无质的打击。  ”
    现在的战略形势对南宋极其有利,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战略上。  也体现在民心上,沦陷区的百姓现在对南宋的信心大增,盼望南宋打回去地心情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迫切,就是比起靖康事变后也不遑多让。
    如此之事自是对蒙古很是不利,要是李隽再派人再处一“广播”,蒙古人感到的压力会更加巨大。  忽必烈这是花钱封李隽地嘴,他这是平生第一次受人要挟。  实是无奈之极。  而且,这种嘴能不能封得住,还很难说,可他又不能不做。
    “皇上,那吕师夔怎么办?给不给?”脱木欢有些拿不定主意,问忽必烈。
    忽必烈虎目中神光闪动,道:“吕师夔虽是投我大元,但其人无才无德无行。  只不过一贪婪小人,留之无益于大局,去之也不足以害大局,就给他们吧。  ”把一个南宋降臣送给南宋,这在蒙古历史上还没有过,忽必烈这是开了蒙古的一代先河。  在这场较量中,李隽完全占了上风,忽必烈完全处于被动。
    很明显,李隽点名要吕师夔,摆明了是要把吕师夔正法,要是送回给南宋的话,对蒙古来说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会影响到那些志向不坚的汉奸,他们是否会投降蒙古,那就要重新审视了。
    忽必烈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厉害。  但是李隽铁了心要吕师夔。  不给也不行,要不然真金的安危倒还是小事。  要是给李隽想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主意一通折腾,天才知道会有什么更加严重地后果。
    吕师夔是前文中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死的吕文德的儿子,也是给李隽气死的吕文焕的侄子。  此人投降蒙古之心很诚,千里投奔,李隽决心趁此机会把他弄回来,一正国法,让那些想当汉奸人的好好想想。
    这是个小人物,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这也是忽必烈决心牺牲他换得真金安全的想法。  然而,事实证明,品师夔虽然没有什么价值,但在李隽的安排下,所起地作用非常巨大,这点很是出乎忽必烈的意外,等他明白过来后悔晚矣。
    “皇上圣明。  ”脱木欢请命道:“皇上,臣愿去临安转达圣意。  ”
    忽必烈点头道:“嗯,这事你去,朕就放心了。  你要相机行事,尽可能争取好的条件。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忽必烈有点语焉不详。
    脱木欢明白忽必烈的意思,那就是要尽可能争取到时间,好让蒙古人重整军备,从容部署,也就是说有了时间,蒙古人就能更好地准备中原大战,他们击退南宋进攻的把握就越大。  要达成这一目地,只能是“和谈”二字了。
    忽必烈这个雄材大略的人,志在一统华夏,是一个大有为之君,要他和谈断无可能,但眼下的形势对蒙古人极为不利,不仅南宋已经构建好了对付他们的战略包围圈,更重要的是,蒙古大军一败再败,士气已经大为低落,军心已不复先前。
    恢复军心士气不仅仅需要忽必烈的努力,还需要时间,时间越长,战败的影响就会减弱。  再者,大量军队的损失,也需要重整军备,这都需要时间,忽必烈虽然从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不得不启用和谈这种办法。
    虽然和谈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无法改变他灭亡南宋的决心,但是要他说出“和谈”二字非常之难,他才含糊其词,幸好脱木欢是个非常机灵的人,一点就透。
    历来,都是别国派使臣前来与蒙古和谈,从来没有蒙古主动派使臣前去和谈地先例,特别是南宋,更是不知道派了多少使臣去蒙古和谈,纳表进贡,现在地情形颠倒过来了,蒙古居然派人去南宋这个给他们压榨了不知多少回的弱国和谈,真是风水轮流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正如一句富有哲理性地话所说地“没有攻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