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80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80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文炳呆了一呆,才尖叫一声:“二弟!”董文用早就死去。  江面上空余他的悲音,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怒吼一声:“老子和你拼了。  ”手里地弯刀对着郑静和骂道:“狗贼,过来送死。  ”一双眼里如欲喷出火来,要是郑静和在他跟前的话,肯定会给他撕着吃了。
    “狗急了会跳墙,猴子急了就上树。  董文炳这狗汉奸就是跳墙的狗,上树的猴子。  ”郑静和神态自若地对王盟笑言。  大声命令道:“全体都有了。  目标:董文炳。  预备,放!”手里的令旗一挥,上千门火炮对准董文炳来了一个火力齐射,上千发炮弹从天空飞过,把天空都映红了半边,好象流星划过天际似的,煞是好看。  美丽动人,尉为奇观。
    在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董文炳周围地船只跟着他倒了大霉,不是给打得破败不堪,就是给打进海里去了,他还真是个灾星。
    有十几发炮弹准确地打中了董文炳地指挥船,用现代地话来说就是他地旗舰,指挥船立时给炸出十几个大洞。  江水不停地向里灌。  董文炳本人给巨大的冲击波掀起,好象一只纸鸢一般飞得老高,重重摔在船板上,头盔砸在船板上发出咣咣的美妙声音,好象在奚落他似的。
    董文炳一口鲜血吐出来,挣扎着站起身。  还没有从头晕眼花中清醒过来,一支给炸飞得老高的铁枪急坠下来,枪尖朝下,正好插中了他头顶的百会穴,他哼都没有来得及哼一声就去阎罗王那里报到去了。  这位投奔忽烈,至少不改地大忠臣给死死钉在了船板上。  江水淹没了指挥船,他的尸体也给淹没了,沉到长江去喂甲鱼了。
    第一次向临安推进时,阿剌罕负责右路军,从独松关向临安推进。  在松江给手掷式铸铁炸弹炸成了碎肉;伯颜负责中路军。  从江阴向临安推进,给李隽气死了;董文炳负责左路军。  从水路向临安推进,战死在焦山。  至此,蒙古大军第一次向临安推进的三个主要负责人全部死去。
    上一个焦山水战,董文炳力战是造成张世杰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仅仅一年之后,葬身在这里的就是昔日的胜利者董文炳。  这正应了一个句老话“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汉奸终究是逃不过惩罚的。
    恨董文炳入骨的张世杰得知董文炳战死地消息后,激动得哭了,要不是郑静和死拖硬拽着他,他肯定给郑静和跪下磕头了。
    与董文炳同船的董文信也给炸成了碎块。  董氏三兄弟全部死于这次水战,这三兄弟都很得忽必烈的信任,却得到这样的下场,以这种方式给忽必烈尽忠了。  也许,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天不会保佑汉奸!
    斩首成功,蒙古水军失去了指挥,陷入了混乱。  郑静和立即抓住战机,指挥宋军炮船猛轰,一边轰一边向前推进。  宋军的炮火好象不要钱似的,不停地在蒙古船队里犁来犁去,不一会儿功夫,江面上就漂浮起厚厚一层碎木、断肢、残臂、鲜血、尸体。
    四百艘蒸汽船也没闲着,充分发挥航速快地优势,大胆穿插,哪里蒙古船只密集就往哪里轰炸,一番轰炸之后,原本密集的船队马上就会变得稀稀疏疏。
    这一战,郑静和充分发挥了他以穿插为主的“郑氏战法”,果断地分兵穿插到蒙古水军背后夹击蒙古水军,再利用火炮射程远的优势集中轰炸,把蒙古水军分割成几个互不相连的集团,再分而歼之。
    这战大场一直打了三天才打完,当战斗结束时,除了不到一千艘蒙古船只逃掉以外,其余的要么给打坏了,要么给打沉了,要么投降当了俘虏。
    一年前丢失的长江水道控制权又重新回到了他的主人,宋军手中。
    残照胜血,郑静和望着夕阳,只觉夕阳是那样的美丽。  呼吸着混和着血胜气的空气,好象蜜蜂眼里地蜜糖,是那样地甜蜜,甜蜜的江风使他脸上地倦容也消失了,是那样的欣慰。
    长江的水面漂浮着厚厚一层血水,一片赤潮正缓缓向东流去。  这片赤潮十天后到达东海,把东海都染成了红色,许久以后才消散。
    在一年前进行的上一场焦山大战中,南宋调集了所有的水军,想凭借强大的水军封锁长江水道,从而威胁伯颜的后方,让他不能放开手脚在江南施为。  要是宋朝的这一计划实现的话,不要说身在江南的伯颜,就是远在大都的忽必烈也别想睡安稳觉。  可惜的是,张世杰这一败,败得太惨,让原本强大得很有可能封锁长江水道的水军损失殆尽。  从此,长江水道就落入了蒙古水军控制中,长江天险已经失去了屏障南宋的作用,蒙古军队就可以随时获得江北的增援。
    一年前的那场大战中,宋军出动了一万多艘战船,现在,郑静和手里只有四千多五千不到的战船,而他的对手,董文炳却有一万多艘战船,双方的实力对比是二比一,对郑静和极为不利。  但是,大战的结果却是大出人的意料,宋军损失不大,而蒙古水军复制了一年前张世杰全军覆没的那一幕,除了为数不多的战船逃掉外,其余全部葬身江底,长江上漂浮着的尸体也如一年前一样,一直过了半个月才逐渐消失。
    张世杰战败后,长江上漂浮着的宋军尸体不计其数,直到半个月后才消失。  当地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用渔船把宋军的尸体捞起来,埋在附近,足足埋了好几个万人坑。  这次焦山大战后,老百姓是拍手称快,巴不得蒙古水军死光光,才不会去打捞尸体,任由尸体漂到东海去喂王八。
    “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去干活。  ”郑静和这个年轻的天才指挥官硬生生把呵欠吞了回去,如此告诫自己。
    郑静和一声令下,刚刚取得胜利的舰队又启航了,开赴另一个战场。
第一卷 危局篇 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第一卷 危局篇 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此时的淮西以安庆为开端,已经打成了一锅粥,乱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厮杀的蒙宋军队。  原本向安庆进行赛跑比赛的两支军队,说来也怪,李庭芝和张世杰决定攻打安庆的决心一下,命令一传达下来,原本相安无事的两支军队立时打得不可开交,杀得血流成河。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宋军来说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以免增强博罗欢的守城力量有莫大的好处,是以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命令一传下来,宋军自然要对蒙古军队大打出手。  对于蒙古军队来说,阻止宋军向安庆集结,不要使到达安庆的宋军过多,以免使攻城力量过大,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蒙古军队接到命令后自然是要找宋军的麻烦。
    李庭芝和张世杰命令宋军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博罗欢命令蒙古军队迟滞宋军都是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不能说他们错了。  但是,其结果却是大出双方意料,整个淮西都在打,都是乱打一气,将领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卒,士卒找不到军官,得不到命令,遇到敌人只好凭着自己的判断行事,一打之下想不乱套都不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两支军队都在向安庆急赶,跑着跑着掉队的,跟不上队伍的也就多起来了,直接后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彻底打乱了建制,将领找不着军官。  军官找不着士兵,士兵找不着当官的,哪有不乱地。
    这情况有点象淮海大战时的情况,打到后来解放军的建制完全给打乱了,前委根据情况干脆下达了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解放军来了一场混战,干掉了不少国民党军队。
    这情况又复现在淮西大地上。  蒙宋军队的建制都给打乱了,只能是乱打一气。  这场混战一开始是难分难解。  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到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蒙古军抵挡不住了,造成蒙古军队抵挡不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淮西老百姓的加入,另一个就是郑静和舰队赶到安庆,给博罗欢送上了“欢送礼炮”。  博罗欢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
    一开始,这场混战之所不分胜负,各有斩获,原因在于蒙古军队地装备比宋军好,身体素质也比宋军强。  怯薛兵团号称蒙古军队的总预备队,其装备、伙食、训练自然是最好地,士卒也是选了又选,好中选优。  战斗力自然是强。  这是总预备队,虽然享有这些优势,但是最缺乏的却是战斗经验。  这点很好理解,作为总预备队的怯薛兵团平时戒备森严,随时可以出动,随时可以开赴需要的战场。  事实上这支军队在忽必烈时期能够上战场的次数不多,原因在于好东西总是很少使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时候才会使用,因而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远不如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洗礼地宋军。
    三卫军也与此差相仿佛。
    再者,建制打乱了,蒙古军队力量分散,骑兵不能集中起来集体冲锋,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的战术派不上用场。  骑兵的集体冲锋威力很大,少量的骑兵冲锋效果会大为减少。  骑射技术也与此相仿佛,他们人一少。  善于各自为战的宋军自然是占尽了上风。
    对于宋军来说。  淮西淮东两支军队长时间没有得到朝庭的补给,能够生存下来全在于李庭和张世杰的努力。  有很多军队是给蒙古人打散了,好长时间与朝庭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凭着对华夏地忠诚坚持下来了。  这种坚持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合理的补给,装备营养自然会成为大问题,装备不好,身体状况差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很差劲,正是这种艰苦的坏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可以说坚持下来地人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一遇到蒙古军队自然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  再者,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更善于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与敌周旋。
    因而,蒙宋军队各有胜长,打个旗鼓相当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一打,整个淮西到处都是混战的军队,老百姓自然是帮宋军了。  一来是民族正义感号召老百姓来帮助宋军;再者蒙古人在淮河流域的暴行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巴不得他们倒霉,想不帮宋军都不行。
    忽必烈虽然下了约束军队不得屠杀抢掠,以此来收买民心的严旨,对于蒙古军队来说,抢掠根深蒂固,哪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有机会就会干些让老百姓切齿的事情,宋军向他们开战,老百姓自然是开心了。
    宋军本来就善长各自为战,和怯薛兵团与三卫军打起来一点不落下风,再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如虎添翼,哪里有蒙古军队,哪里就有老百姓带着宋军来追杀。  一时间,忽必烈手中地两支王牌军队好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想不败都不行了。
    混战地消息传到李庭芝,张世杰耳里,两人都是苦笑,两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就没有打过这种没有建制地混战,就是当日焦山水战张世杰惨败,最后还是有组织地撤退,也没有这么混乱过。
    两人稍一商量,把情况相互参详一番,决定来个浑水摸鱼,乱中求胜,利用蒙古骑兵在混战中不能集中,不能进行大规模集体冲锋,无法发挥战术特长的良机好好打他个大胜仗,即使不能全歼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也要重创他。  于是,两人下令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放开手脚,打他个天翻地覆。
    这一命令和当年淮海战役时前委下达的不怕打乱建制地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军在这场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而宋军得到这一命令。  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命令,狠狠地打击蒙古军队。
    当博罗欢接到这消息时,他立时傻眼了,他虽是一员良将,身经百战,也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混战。  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建制。  没有指挥的战斗一百年也不知道能发生几次,他自然是没有经历过。  好在他的军事才干不凡。  稍一权衡之后,立即下令所有的蒙古军队归建,向安庆靠拢。  他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重新收拢军队,以安庆城为依托,阻击李庭芝和张世杰。
    博罗欢是一员良将,他非常清楚李庭芝和张世杰地意图。  两人是想攻占安庆城,然后在附近搜集船只渡过长江赶去江南。  此时的江南,郭侃一支孤军给团团围住,虽然形势凶险,也没有马上覆灭地危险,因为李隽的总兵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吃掉他,要是李庭芝和张世杰赶到江南的话。  李隽马上就会多出几十万兵力,总兵力占了优势的李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向郭侃发起猛攻。
    现在歼灭郭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李隽来说这是境内作战,损坏的任务东西哪怕是一个坛子,一个罐子都是老百姓地财产,旷日持久的境内大战损坏的东西很多。  不利于恢复生产,战后重建。  目前的情况下,蒙古人依然很强盛,要是境内作战时间长了,大片农田荒芜,老百姓逃难在外,即使胜了,代价也会很大,说不定会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这些都不是博罗欢最担心的。  他最担心的是郭侃带了二十五万骑兵到江南。  要是战事在短时间内结束,这些战马不要说全部。  也不要说大部分,只要有一部分落在李隽手里,其后果是非常的可怕,可以说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会在一夜之间诞生。
    宋军现在正在发生着急剧地变化,每个兵种都在扩大规模,唯独骑兵的规模因为马匹不足无法扩大,这批战马要是落到李隽手里,他肯定会拿来组建新的骑兵部队,对于这点,没有人会怀疑。  可以肯定地说,要不了多久,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就会出现在宋军里,宋军的实力就会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对于蒙古人来说,最好是拖下去,即使救不出郭侃,让他把战马全部宰杀吃光,那也比落到李隽手里好上百倍。  作为一员良将,具有全局眼光地将领,博罗欢深知其中的厉害,才有守住安庆,不要李庭芝和张世杰过江的想法。
    他此时还不知道焦山水战的结果,宋军已经完全取得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他还冀希望守住安庆,重新征集船只,渡过长江去建立他那期望中的不世功勋。
    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把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