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隋末逐鹿记 >

第254部分

隋末逐鹿记-第254部分

小说: 隋末逐鹿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地盘和势力的增长后,开始有士人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放弃了以前的流
    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他对领地内的百姓只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寒苦的原因,他极其痛恨贪官污吏,曾下令凡官吏贪污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样做当然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民心。相比于杜伏威,与他毗邻而居的李子通和沈法兴两人理政和作战的能力就差了许多,不出意料,这两人最终会被杜伏威击败,其地盘也会被江淮军吞并!”
    “这么说来,我儿看好杜伏威的江淮军?”
    崔无锋在亭子中间的石桌旁坐下,崔浩移到脚步,躬身站在一侧。
    他摇了摇头。
    “江淮军地处南方,缺乏战马,且杜伏威要想击败李子通,沈法兴两人,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待他胜利后,恐怕北方的各路豪强也快分出胜负了,再说,杜伏威的江淮军有一个天大的缺陷,杜伏威若是不察,极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是吗?”
    崔无锋笑了笑,用眼神鼓励崔浩说下去。
    “杜伏威有一个结义兄弟辅公佑,他与杜伏威相识于微时,情义深重,辅公佑比杜伏威年长,杜伏威就称他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公佑的地位与杜伏威相当,只是,在权利这东西面前,情义这东西实在是太过无能了,杜伏威若是处理不好和辅公佑的关系,江淮军当有萧墙之变,一旦江淮军分裂,则大事去矣!故而,杜伏威夺取天下的可能性不高,最多也只能割据江淮一地,或是臣服于别人,或是败亡在别人手下!”
    说到这里,崔浩加重了语气,对南方的各大势力,做出了总结。
    “所以,以儿子看来,南方的各路豪强都不太有可能夺得天下,最终只能成为胜利者登顶时的奠基石!真正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人物只能出自北方诸强,而在北方这些豪强势力中,有三股势力最有可能!”
    提到北方诸强,崔无锋的神色也变得凝重了一些,他挥挥手,示意崔浩继续说下去。
    “雁门刘武周,安乐高开道,朔方梁师都等人都是仰突厥人的鼻息,纵然一时威震一方,也绝无成事的可能,唯一担心的是天下共主久久不决,天下战乱不休,那时,当复西晋司马氏的前事,被突厥人进驻中原,那将是人间惨事!”
    说到这里,崔无锋和崔浩两人的神情都显得分外沉重,对蛮胡骑在头上的经验,他们崔家并不欠缺,到时,为了保障崔家的家业,他们当要忍受一定的耻辱,这是他们并不希望看到的未来。
    “至于王薄,孟海公,薛举,李轨,郭子和,朱粲之流都无成事的可能,这其中,幽州罗艺算得上是个难缠的角色,不过也是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夏王高畅添一点麻烦,就像宇文化及会给瓦岗李密添麻烦一样!”
    崔浩高声说道。
    “所以,唯有瓦岗李密,夏王高畅,关中李渊这三人才最有机会坐在金銮殿的那张龙椅之上,世人皆伏其下!”
    崔浩停顿片刻,抬起头,勇敢地迎着崔无锋的目光,沉声说道。
    “在这三人中,又唯有关中李唐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大,河东乃是富庶之地,没有什么大的叛乱,有了河东之地的财赋,再以关中为根本,加上关中门阀的支持,李渊天时,地利,人和具备,根基雄厚,在这上面,瓦岗李密和夏王是比不上的,他们各自都有所欠缺!”
    说到这里,崔浩颇有些忐忑不安,毕竟,支持夏王高畅是当初自家父亲的决定,崔氏一族中大部分掌权之人都支持这个决定,想帮助夏王高畅夺取天下,进而打压关中门阀,恢复关东世家往日的荣光,他今天这样推崇李唐,多少有些与当初家族的决策相违背,内心不安自然在所难免。
    只是,现在崔无伤,崔正父子已经在夏国的朝堂上占据了高位,若他不另寻蹊径,家主之位当与他彻底无缘,况且,据他分析,在某些方面上,李唐的确占据了上风,若是崔家不改变既定战略,把赌注只压在高畅那里,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崔无锋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他抬起手,示意崔浩说话。
    崔浩咬了咬嘴皮,鼓起勇气,继续就刚才的话题说了下去,一阵风吹过,湖面漾起了鱼鳞般的波纹。
    第三集 第九十四章 世家的生存之道(下)
     更新时间:2008…9…4 15:08:16 本章字数:4728
    如今,瓦岗李密声势最为浩大,占据天下中腹之地,围困,仿佛旦夕可下,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最有机会问鼎天下的人物!然而,在儿子看来,却不其然!”
    崔浩停顿片刻,山风贴着湖面掠来,将他的衣衫下摆吹得猎猎作响,不一会,他的声音响起,飘散在风中。
    “诚然,瓦岗军的局面看来的确极好,回洛仓,黎阳仓等大粮仓都掌握在他们手中,无缺粮之苦,所以,瓦岗军对治下百姓不但没有强征暴敛,反倒开仓放粮,赈济流民,收拢民心,李密只要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瓦岗军的兵源暂时没有枯竭之时,各路变民军要不被李密的名声所惑,要不为了获得粮食供给,纷纷听从李密的号令行事,一时间,黄河两岸,凡是瓦岗军旗所至,皆随其而动!”
    干咳了两声,在脑中整理了一下思路,崔浩慢慢说了下去。
    “李密其人,北周李弼曾孙,世袭蒲山郡公,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曾为宫中侍卫,因事被逐。李密赋闲在家时,每日专心读书做学问,一日,在道旁与楚公杨素相遇,当时,李密坐在黄牛背上,正全神贯注地阅读汉书,冲撞了杨素的车驾也不知,杨素大为诧异,于是派人把李密请到家中,一谈之下,大为欣赏,从此李密成为杨素家中的常客。同时也成为杨素之子杨玄感地好友,据说,杨素曾认为李密有天下大才,尝对多人如此道来,至此,李密声名渐起,为天下所知!”
    说到这里,崔浩笑了笑。
    “当然。李密的这些事情已经察无出处了!真耶?伪耶?都不少那么重要了,反正,李密的目的达到了,在天下人眼中,他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大人物了!”
    崔浩说得兴起,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语速。
    “如今。皇上在江都被宇文氏所杀,天下震荡,大隋江山即将分崩离析,牧守一方的官员,源远流长的世家高门,各路寒门豪强,都有为自家谋求出路的打算,由于李密家世高贵,声名显著,坐拥数十万大军。所以,瓦岗军旗所至之处。那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地,纷纷采取了不抵抗的态度。臣服于他,一时之间,他的声望达到了最顶点!然而。
    说到这里,崔浩的语气为之一变,语速也放缓下来。
    “在明眼人看来,如今的瓦岗军有一个极大的隐患,李密若是稍有不慎,不仅不能往那青云路上更上一步。反倒会坠入无底深渊,粉身碎骨!”
    崔无锋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用眼神鼓励崔浩继续说下去。
    “当初,李密襄助杨玄感叛乱,失败被抓,用金银收买公差在押送途中逃脱,流落四方,隐于乡野,就算在如此困难地情况下,李密也没有放弃建一番功业的打算,他投靠过河北的变民军郝孝德部,也投靠过山东知世郎王薄,结果都不被重视,王薄等人之所以不重视他,并非是不认可李密的能力,反倒是因为李密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且家世高贵,王薄等人都知道他不是久居人下之辈,故而,不敢让他担当重任,害怕遭到他的反噬,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们那样想的,经过一番颠沛流离,李密在王伯当的推荐下投靠了瓦岗翟让。”
    崔浩冷笑了一声。
    “翟让是什么人?东郡法曹,家中薄有资财,只是因为犯法被抓,不得已才铤而走险上山为贼,在徐世绩,单雄信等人的辅佐下,这才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翟让其人,并无大志,只想芶活于世,最喜金银财宝,对权利地欲望并不大,李密没来之前,负责瓦岗军日常事物和军政大略的人乃是十七岁地徐世绩!所以,当世袭蒲山郡公的李密来到瓦岗之后,以他地声望,他的能力,他的家世,很快就得到了翟让的信任,经常让他出使四方,收拢那些小股变民军,那时的翟让还不知道自家是引狼入室!”
    双手合拢,轻击了一下,崔浩继续说道。
    “在入瓦岗之前,李密曾在各路变民军中容身,虽然没有得到重用,却也被他拉近了关系,像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辈都认为他是能成大事之人,这时,民间又在广为流传一首预言诗,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这首诗预言皇上将死在江都,隋亡无日,而取代杨氏的将是姓李的人,桃李子,逃亡的李姓人物,这不是暗指李密吗?这首预言诗地流传使得李密的声望更高了,毕竟,这是天命所归啊!”
    “嘿嘿!”
    崔浩冷笑了两声。
    “天命所归!依我看来,这是李密在暗中派人搞鬼,为自家造势,这一招,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翟让不知晓,否则也不会一直对李密信仰有加!”
    崔浩叹了叹气,放低了声音。
    “当翟让听从李密之计,在沙场上斩杀了屡战不胜地张须陀将军后,李密收降了张的齐郡兵,独领一军,为蒲山公营,李密在瓦岗军的声望更是直追翟让,天命之说尘嚣而上,那些投奔瓦岗而来的各路变民军都是为李密而来,在这种情况下,翟让的威信不断下降,不过,这个人兵没有什么大志,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让出大权,尊李密为魏公,自家则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
    崔浩眼中露出讥诮的神色。
    “翟让,果真是鄙薄之徒,出身市井的人,是看不清事情真相的,他不知道在李密这样的人心目中,恩情和权力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虽然,翟让退居李密之下,他却没有身为副手的自觉,姿态仍然像以前当头领时那样,对李密的命令多加掣肘,且在军中,听从他命令的部队也有不少,这一切深为李密所忌惮,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啊!”
    说到这里,崔浩摇了摇头。
    “虽然,大家都知道李密一定会杀翟让,只不过,大家都不知道李密居然如此性急,还没有攻下东都,就急匆匆地下手了,其中,或许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吧?儿子
    情报不详,对此无法判断!也许,杀了翟让,李密的得到更好的执行,瓦岗军不再政出多门,李密也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然而,他这样做,却也让许多人为之齿冷和心寒,毕竟,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是不会得到大多数人尊敬的,原本,李密起事的根本就是他的声名,杀翟让这件事对他的声名伤害太大了,这件事的得失如何?还未可知啊!”
    崔浩缓缓踱着步子,在崔无锋身前来回走动。
    “翟让死后,徐世绩等翟让的旧部虽然没有公开反抗李密,不过,他们和李密之间必定有所嫌疑,现在,徐世绩就独领一军固守黎阳,徐世绩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李密在围攻东都的时候,没有把徐世绩的部队调来,其中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而那些依附李密的各路变民军头领,心中恐怕也有着自家的打算,毕竟,对自家的恩人,李密也可以想杀就杀,他们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呢?之所以大家没有公开反抗李密,只是在观望而已!原本,那些家伙在预言诗的影响下,也想跟随李密做一番大事,日后好身居高位,而现在呢?恐怕他们考虑的该是如何保存实力,这是人之常情啊!毕竟,一个头领若是不值得信任,部下自然会滋生异心!”
    崔浩在崔无锋身前站定,斩钉截铁地说道。
    “所以。现在地李密只是看上去风光而已!只要他吃一个大败仗,就难免落入众叛亲离的下场,再无翻身的余地,而要想摆脱目前这个不利局面,李密就必须用一个大胜仗来消除手下的疑忌,所以,他这才挥师攻打东都,只要打下东都。事情的结果又不同了,一个胜利者是不会被道德规范所拘束的,但是,东都不欠缺兵力,城池又高大无比,并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何况,宇文化及正率领骁果军北上,十几万大军每天的消耗不少,为了夺得粮食,他只能和占据着几个粮仓地瓦岗军决战,对李密来说,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啊!就算他击败宇文化及,李唐也不好任由他攻打东都,在三月的时候,李唐的大军就出现在了东都西面。与瓦岗军也有过小规模的接触,虽然。李唐后来退兵了,他们在潼关以东的立足点却没有丢下。一些城池已经插上了李唐地大旗!”
    这时,崔无锋突然打断了崔浩的话。
    “照我儿看来,夏王问鼎的机会又有多少呢?”
    崔浩低下头,朝崔无锋行了个礼。
    “父亲大人和各位长老的方略,儿子我不敢置评,只不过,在儿子看来,夏王成事的机率甚至必李密还要低!”
    “哦!”
    崔无锋皱起眉头。摆摆手,示意崔浩说下去。
    “夏王虽然身为高颖公的子孙。然而,这传言是真是假,却为可知,再加上北海高氏现在的声望也大不如前,而高颖一脉与北海高氏一门也并无多大的牵扯,所以,夏王的身世并不为天下人认可!”
    崔浩眉头紧锁,声音变得低沉。
    “当然,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夏王最终能问鼎,没有人会在这件事情上讨个没趣,儿子之所以认为夏王成事地机会不大,主要是根据夏王的治政方略而言!”
    不知道想起了什么,一丝敬佩之色从崔浩眼中闪过。
    “诚然,夏王殿下是个了不起地人物,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打下了如此大地基业,有一统河北之势,兵锋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杨义臣,宇文醒,王琮,杨善会,魏刀儿,宋金刚皆是其手下败将,现在幽州罗艺也被其压缩在幽州城中不得动弹,可以说,夏王殿下绝对算得上是一代名将,就是和韩擒虎,贺若弼等前代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治理天下并不像率军打仗,两者共通之处不多!”
    崔浩望着自己的父亲,神色诚恳。
    “父亲大人也知道,夏王登基之后,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