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隋末逐鹿记 >

第333部分

隋末逐鹿记-第333部分

小说: 隋末逐鹿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人都知道,他宇文已经陷入了死地。
    城外有虎视眈眈的数万定杨军包围,后面却没有援军支持,反倒有个不怀好意,恨不得他死去地齐王李元吉。
    那人走后,宇文有些后悔了,并非是后悔没有投降,而是后悔当初不该自以为忠直,向长安递交弹劾李元吉的奏章,这奏章不仅没有伤害到李元吉分毫,反倒给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毕竟,李渊和李元吉是父子,在父亲的眼中,儿子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比外人好,或许,上了那道奏章后,李渊会认为是他宇文心怀不轨,因为想要夺取晋阳的军权,方才上的那道弹劾奏章吧?不然,又怎么解释他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就改变主意,让李元吉恢复原职,再次担任并州总管的行为呢?晋阳的父老乡亲在宫门外挽留他李元吉留任,他李渊只是顺应民情,这样地举动,也只能骗一骗那些无知妇孺和小孩。
    眉头紧锁,无论怎么思索,也找不到出路。
    是的,在宇文看来,摆在自己面前的无论如何都是一条死路!
    哎!
    微死而已,只希望自己死后,李渊会看在自己为国尽忠的份上,善待自己地子女!
    事到如今,宇文也只能这般想了。
    现在接近三更了,连日来,一直为榆次的防务操心,宇文根本就没有睡过一次好觉,经过刚才一番激烈的思想斗阵后,他也感到了疲惫了,于是,吹灭了油灯,躺在软榻上,沉睡了过去。
    到了凌晨时分,也就是天未破晓之时,宇文被亲卫摇醒了过来。
    睁开眼,映入眼帘的就是透窗而入的火光,就像太阳刚刚从窗前升起一般,最开始,他还以为是天亮了。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不是天亮了。
    “大人,快走,定杨军入城了!”
    他的侍卫头子不容宇文细想,就匆忙把宇文的甲冑给他披上,几个亲卫簇拥着他匆匆奔出房门,在房门前的院子里,几匹战马早就准备在那里了!
    “发生什么事情了?”
    上了战马,宇文方才清醒了一些。
    “东门的守将于大宝背叛了将军,他和张达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把定杨军放进了榆次,如今,西门还控制在我军手中,大人,这个时候冲出西门还来得及逃生!”
    他的侍卫头子高声喊道,火光中,周遭充满了杂音,声调若不提高,除非就在耳侧,不然很难听清楚对方的讲话。
    “逃生?”
    宇文惨然一笑。
    “丢了榆次,作为守将的我也难逃一死,你们就不用管我,自顾逃命去吧!”
    “大人,留在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啊!只要大人留的性命,日后总会报了此仇!”
    没有理会侍卫头子的劝说,瞧着熊熊燃烧的榆次城,听得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再想到回到晋阳即将瞧见的李元吉那狰狞的笑容,宇文长叹了一声,抽出腰间的横刀,就要往脖子上抹去。
    他的侍卫头子早把他的举动瞧得分明,宇文刚将横刀拔出,那人眼疾手快,竖起手掌,斜劈在宇文后颈,将其劈得昏了过去,随后,解下一条腰带,把宇文绑在马背上,穿过燃烧中的榆次城,朝西门的方向冲了过去。
    夏五凤二年四月初,唐军叛将张达与榆次的东城守将密谋,引定杨军宋金刚部进入了榆次城,守将宇文率领数十亲卫狼狈逃回晋阳,被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下入了大狱,斩监侯!
    第四集 第五十四章 偷笑的温彦博
     更新时间:2008…9…4 15:08:37 本章字数:3570
    月中,信都郡,冀县。
    从南门出城,大约行上十里左右,乃是一片连绵的小山坡,还没有走到山脚,就能听见嘈杂的人声,转过山脚,人声更是鼎沸,就像在海岸观潮一般。
    大概有一千多民夫正在山坡上热火朝天地干活,他们的任务非常紧急,务必要在这个月之前在山上修筑好一个九层的高台,在这些干活的民夫身边,并不像从前修筑运河或长城一般,站着许多手持皮鞭,或是战刀的监工,若是他们稍有偷懒,那皮鞭就会落在他们身上,甚而丢掉性命。
    还是有一些士卒在现场,不过,他们在这里并不是来监视那些民夫有没有卖力干活,至少,那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修筑这座高台,高畅动员了千余民夫和数百工匠,如果在月底前能够将这座祭祀苍天的天坛建好,每个工匠和民夫都能得到工钱,若是不能,那么他们的工钱就会减半,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民夫自然要拼命干活,从前,杨广征召民夫修建大运河,之所以会派军队去监工,无非是因为那些民夫都是白做工,没有报酬,又担心家里的田地无人耕种,自然不会尽心做事,若是没有军队在一旁监视和督促,早就跑了个精光。
    像高畅这样,每个为国家做事的人都会得到报酬,不会做白工,自然无须军队在一旁监工。
    这些士卒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为地是保护建造这座天坛的文官大臣们。
    这座天坛由户部出钱,工部监工,负责这件事情的官员乃是户部尚书孔德绍,以及侍郎新近从幽州投降高畅的温彦博。
    今日天气良好,几丝白云飘在蓝天之上,阳光也还没有毒辣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东南风从山岚拂过,微微有些凉意,对站在山头上观察工地的温彦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地踏青日子。
    这样好的天气,他心中一股诗意上涌,忍不住就想开声做起诗来,然而,他刚一张嘴。那满腹的灵感却荡然无存,不知溜去了哪里,最终,化为了一声叹息消失在了徐徐吹来的山风之中。
    之所以建造这座天坛,乃是为五月初的大典做准备。
    乱世之中,王侯将军多如野草,自称为帝的更是数不胜数,像李渊这样皇帝也算不得名不副实,更不要说那些草寇盗贼了,有的只占据区区一城。又或是占据一个小小的山头,打上皇帝旗号,接受属下拜见地也大有人在,就在十来天前,东都的王世充在杨的禅让下,取代隋杨。建立了大郑帝国,登基为帝。
    在东都敌情司探子的打探下,王世充登基为帝的迹象在三月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
    三月中的时候,有一个在东都非常有名望的道士叫恒法嗣,他向王世充呈献了一本书,那书叫孔子闭房记,书的内容荒诞不羁,中心思想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天zhishi4世充当代替杨隋,成立政权,当上天子。
    随后,在恒法嗣的操作下。王世充命人捉来许多飞鸟,用绸缎绑在飞鸟地脖子上,上面写着各种祥瑞,为他登基为帝造势,他把飞鸟放了出去,凡是捉到这些飞鸟来进献的人,一律赏官封爵。
    随后,王世充命令韦节,杨续,孔颖达等人制定禅让的仪式,让段达,云定兴等武将带兵入宫逼迫杨禅让帝位,理由非常之充分,上天改变了心意,所以,现在理当郑王位居大宝,希望杨能像唐尧,虞舜那样将天下禅让给有德之人王世充。
    杨虽然年幼,却无惧众人,大声向那些无耻之徒喝骂。
    “如果大隋还不会覆灭,那么这些话不该出自你们这些大臣之口,如果,上天注定大隋覆灭,那么,又需要什么禅让呢?”
    杨虽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王世充的狼子野心,然而,面对掌握了大权的王世充,他无法可施,最后,被段达命令士卒将他和自己的母亲囚禁在了含凉殿,让旁人用杨地名义,写诏书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随后,他假模假式地拒绝了三次,方才显得极其勉强地接受了。
    随后,他派遣军队进入皇宫,整顿清扫,让巫师和道士在皇宫内做法,驱散邪气,在四月七日那一天,他乘坐着皇帝的法驾仪仗入宫,登基为帝,国号郑,改年号为开明。
    在登基为帝前,王世充让人去见杨,告诉他说,现在天下大乱,四海还没有平定,帝王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才能担当,所以,我这才勉为其难登基为帝,实在是众人所迫
    得已,。发誓,若是天下平定,一定会将皇你!
    这样的话,恐怕连猪也不相信。
    当初,王世充发动兵变,诛杀元文都,段楚等人时,也曾经向杨发誓,一定尽心保卫大隋,绝不背叛,一年的时间不到,他就忘记了自己的诺言,这一次立下的誓言,谁还会相信?
    人能够无耻到什么样的地步,王世充做出了最好地诠释。
    王世充登基为帝,建国为郑后,天下各地那些隋王朝残余的郡县,以及许多变民军首领,前后相继,争先恐后地向关中李唐投降,占据江都的留守将军陈棱也派人向长安递出了降表,至此,李唐的版图扩大到了四面八方,虽然,它们被众多豪强势力分割得有些七零八落,李唐地中央政府并不能真正在这些地方行使行政权,不过,李渊还是向那些大一点的势力集团派出了安抚使。
    连王世充都登基为帝,那么,高畅若是继续为王,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除非他没有争霸天下的念头,那么还可以如杜伏威那样自任总管,或是继续当他的王爷,若是高畅要想和群雄一起逐鹿天下,就必须名正言顺,和对方处在同一个高度才行。
    登基为帝,虽然是一个名义上的东西,却势在必行!
    —
    就算高畅没有这个意思,他手下的那些文武百官也会劝进,这表明大臣们已经决定和高畅绑在一起了,进则生,退则死!
    何况,高畅若是登基为帝,他们也会水涨船高,官位,爵位,赏赐什么的都会应有尽有。
    在冀县城外建造的这座天坛就是为高畅的登基大典做准备的,在下个月的一个黄道吉日,高畅将率领文武百官在此祭祀苍天,登基为帝。
    国号为华夏,高畅将为神皇帝,意思很明显,只有他的那个皇位才是至高无上的,其余的那些皇帝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和他不在一个级别上。
    温彦博之所以负责协助孔德绍来监工这天坛的建筑,这天坛对大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夏国的这些官员来说,必须把这事情当作政治性的任务来抓,稍有差池,必定万劫不复。
    温彦博知道,高畅对自己还不会完全放心,毕竟,他的两个兄弟在李唐那里担任着高官,若高畅对他能放得下心,把他当作心腹使用,他就不会凭借一己之力爬到这个位置上来了。
    之所以被安排到这里来负责监工,无非是把自己从重要的位置上调开,不然他参与机密,这个,温彦博非常了解,他也表现得非常恭顺,无论高畅叫他做什么,他都没有异议,总是非常漂亮,干净地将交付给他的事情办成。
    接触夏国政务的时间越长,温彦博对这政权就越发反感,他非常清楚,若是让高畅夺得天下,按照他那套旁门左道治理天下,世家大族和王共治天下的最佳治世之道当荡然无存,以后家族的繁衍将难以为继,若是让那些贱民都掌握了知识,登上了朝堂,那时,也就国将不国了!
    果然是乱世天下,必出妖孽!
    为了天下大义,为了捍卫圣人学说,他必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务必要铲除高畅这个国之妖孽,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这一次,高畅之所以登基为帝,温彦博在背后也很做了一番功夫,虽然,是乘势而为,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当然,他这样做并不是为现在自己正在效力的夏国政权作想。
    现在,淮安王李神通正率领大军在猛攻宇文化及驻守的聊城,李唐方面通过细作传来消息,让温彦博把高畅的最新动向及时传递到济北郡,如有可能,能够拖延高畅南下的步伐更好,本来,温彦博还在担心无法完成任务,后来,王世充篡位为帝的消息传来,这给了他一个极好的拖延高畅南下步伐的机会。
    高畅若是在冀州(也就是信都郡)登基为帝,那么,大军南下的步伐自然就会往后拖,这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温彦博不费吹灰之力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当然会尽力推进这件事情。
    也的确如他所想,高畅决定在冀州举行登基大典,大典后方才挥师南下。
    有了这么多充裕的时间,淮安王此时恐怕已经攻下聊城了吧?瞧着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温彦博忍不住如此想,下颌的胡须随风轻摇,他面带微笑。
    第四集 第五十五章 神出鬼没的高畅
     更新时间:2008…9…4 15:08:38 本章字数:3601
    城西北十里唐军大营中的淮安王李神通的心情和温彦并不一样,他也没有像温彦博所想的那样攻下聊城,反而,至今仍然面对厚实的聊城城墙徒唤无奈。
    他感到很烦恼。
    铜镜拿到了身前,面对镜中模糊的人影,李神通发出了一声长叹,放下铜镜,他将耳边飘拂的一缕发丝抓到了手上,从中找出了一根银亮的头发,咬了咬嘴唇,将它扯了下来。
    华发早生啊!
    都是被聊城城内的那帮乱臣贼子所闹的,若是攻入城去,一定将那些家伙统统杀光,断不可饶。
    其实,李神通怪不得别人,之所以唐军围攻聊城数十日,一直无法攻下聊城,其直接原因和他绝对脱离不了干系,在战略和战术上,由于某些私人的原因,他放下了很多错误。
    对李渊来说,真正能让他放下心来的,还是他自己的宗族,就像并州(也就是太原郡)由齐王李元吉驻守,就算知道李元吉不胜任,他依然一意孤行;南下经略巴蜀的则是他的侄子李孝恭;东进招抚元宝藏,李世绩的则是李神通和李道宗;驻守苇泽关防御高畅的是他的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统率着主力唐军,自建天策府的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在李唐的政权中,凡是统率大兵团作战的必是李姓皇族出身,其麾下的骁将悍将,谋臣幕僚,除了像李世民这样极少数地统帅对出身寒门的依然重用外。基本上都来自其他的贵族门阀,尤以关西人为多。
    这其中,对血统和身份尤其看重的正是淮安王李神通,在他的军中,能得到他信任的几乎全都是出身关陇门阀地子弟,关东人不在他的信任范畴中。关东的寒门子弟则几乎是无视了!
    当初,清河赵君德身先士卒爬上了聊城的城头,然而,只因其出身寒门,又是关东子弟,再加上是新近投降李唐的旧隋官员,为了不然第一个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