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隋末逐鹿记 >

第95部分

隋末逐鹿记-第95部分

小说: 隋末逐鹿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畅也许不该拒绝他们。
    “不!你告诉他们,说我能解决他们春耕人力不足的问题,他们的计划虽然不错,不过,我想小小的改变一下,叫他们晚上来郡守府大家讨论吧。”
    既然。将那些世家养的丁壮压榨了出来,高畅就不想让他们重新拥有大量丁壮,他会提出一个让他们无法拒绝的要求,既解决他们缺乏劳力的问题,又不能让他们用粮食来吸引流民,恢复原状。
    “是!”
    主公总是会有办法解决问题地。听高畅这样一说,管平放下心来,他相信,只要是高畅想的办法,就一定是绝佳的解决办法。
    “粮草已经准备齐全了吗?有没有运到指定的地方?”
    高畅站起身,从书案后转了出来,阳光照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到一侧的墙壁上。
    “足够大军一月所需地粮草已经全部准备齐全,也移到了主公指定的地方。交付到了军中。”
    管平不敢继续坐在锦凳上,他站起身。神情肃穆地站在高畅身边。
    “你做得很好,辛苦了!”
    高畅走到他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管平受宠若惊,差点连骨头都酥了,好不容易才稳住了身形。
    他从书房走出来的时候,满脸带笑,就像吃了人参果一样,高怀义好奇地瞄了他一眼,他朝高怀义拱拱手。笑着离去。
    辰时六刻,秋长天走进了书房。
    这是这一时段最后一个高畅接见的人。秋长天办公的地方距离这间书房不远,所以,他一向排在最后一个。
    见过礼后,他坐在了锦凳上,这个时候,高畅并没有坐在书案后,而是坐在一张距离他不太远的胡椅上。
    高畅的文官集团并没有多少人才,有一部份是那些不怎么心甘情愿为高畅做事情的世家子弟,有一部份是军中略通文墨,不过身体素质比较差因此被高畅调离军中的士卒,另外有一部份是平原郡原本地低级官吏。
    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官集团,高畅颁发了招贤令,负责这件事情地人就是秋长天,管平,顾旦三人。
    招贤令贴出之后,效果不是很好,除了一些跟随流民流浪到此走投无路能识得几个字的落魄子弟之外,不但没有什么有名地大才投靠,就连平原本地的读书人也很少出来应征。
    高畅知道,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声望不够的原因,还因为自己的立场有些尴尬。
    曾经的朝廷将领,如今的流民头子,不对,连流民头子也谈不上,在某些人看来,他只是流民头子窦建德麾下的一个小头目。
    对朝廷忠心地人不会投靠他,想在乱世中博得一场大富贵的人也不会投靠他,他们宁愿到乐寿去投靠窦建德,也不会在平原郡投靠高畅,毕竟,名义上,他还是窦建德麾下地一个将领,跟着他,没有什么前途。
    虽然,明白自己的处境,不过,暂时他无法改变,只能贴出招贤令,效仿古人守株待兔了,逮到一个算一个。
    “大人,大喜啊!大喜!”
    秋长天落座之后,向高畅拱手笑道。
    一向颇为讲究名士风范的秋长天也会如此失态,这让高畅的好奇心提起来了,他笑着说道。
    “先生,何喜之有啊?”
    “今日,有一大才应大人的招贤令而来,这不是大喜是什么?”
    “大才!此话怎讲?”
    高畅微微一笑,整了整衣襟。
    “此人姓崔名无伤,乃是清河崔家家主崔无锋的族弟,开皇年间,曾经担任过齐郡郡守,大业年后,辞官归乡,著书讲学,声名远播,此等人物,应主公的招贤令而来,不是大喜是什么?”
    清河崔?
    在自己即将攻打清河郡的时候,清河崔的人前来投靠自己,这其中是不是蕴藏着什么玄机啊?
    “快!快!快快有请!”
    说罢,高畅摇摇头,改变了想法。
    “不!还是我亲自迎接为好!”
    “大人,且慢!”
    秋长天喊住了高畅。
    “大人,无伤先生不希望大人大张旗鼓宣扬此事,他现在正在别馆休息,大人还是等先生休息好了之后再去为佳。”
    “先生,说得极是,就依先生之言!”
    高畅呵呵笑道,似乎能为得到一个大才而高兴,然而,他的眼神却如同古井之水平静无波。
    第二集 第十二章 世家们
     更新时间:2008…9…4 15:07:28 本章字数:4955
    ,生于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现年四十一岁▊
    开皇年间,崔无双担任齐郡郡守,那时不过二十来岁,任职三年,齐郡大治,政绩考核年年为优,大业元年,父丧,故而辞职归乡,一直赋闲至今。
    五胡乱华以来,许多大族纷纷南迁避乱,然而,也有大量的世族留在了北方,世事稍微太平之后,生存下来的世族就得以自动恢复发展,他们基本继承了汉魏的传统,也许在文化的根子上,比起南迁的江南华族稍逊一筹,不过,也算是继承了相当一部份的汉族文化,这些世族就是所谓的关东高门。
    由于战乱频繁,这些高门大阀纷纷建坞据堡、招纳流民,为着自保的缘故壮大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游牧民族进驻中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汉化,不过,却也保持着氏族的贵族制度,这些汉化的部落酋长和汉族的世家大族结合起来,成为了非常强势的贵族集团,所以关东高门一方面继续文化贵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引进了军事贵族的色彩。
    北魏末年,六镇大乱,军阀头子高欢起兵反叛北魏,占据了潼关以东,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北齐。
    这一过程中,他得到了大量关东高门的支持,故而,北周一代,关东高门依然位高权重,大量子弟位居庙堂之上担任官职。更与皇族和占据统治地位地军阀集团相互联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势力网。
    北周由宇文泰建立,占据关中一带,在和北齐长达二十几年的交锋中,在宇文时期,灭亡了北周,统一了北方。
    北周的背景是以关陇门阀支持的军事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北周皇族一方面吸取关东高门的子弟为自己的政权效力,另一方面又大力地抑制关东高门地发展,取代北周最后统一天下的隋朝更是如此。
    在杨坚时期,对关东大族的打压更为厉害了,这段时间,庙堂之上。很少出现关东子弟的身影,到大业年时,喜欢江南文化,江南美景的杨广对关陇门阀也开始了打击,关东门阀的日子更不好过。
    在这样地环境下,出身关东高门的崔无双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担任了一郡之长,不能说是一种异数,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也说明他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
    在与崔无双见面之前,高畅从一些人那里打探到了他的某些事迹。他在士子里面的风评很好,在乡讲学的时候。有大量的世家子弟前往求学,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喜欢空谈,一心钻进故纸堆的儒生,通过他治理齐郡时的种种,可以得知他是一个比较务实地人。
    崔无伤是清河崔家家主崔无锋的族弟,在崔氏一族中声望颇高,毕竟,他算是近期崔家不多地出仕为官的人物。
    这样地一个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平原投靠自己呢?
    高畅相信。清河崔并非无能之辈,只看他们能在战乱频繁的北地生存。壮大就知道这个家族是如何的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了。
    也许是自己想要攻打清河郡的野心暴露了,崔家特地派人来打探虚实吧?
    在和崔无伤见面之前,高畅难免会这样想。
    酉时时分,高畅和崔无伤见上了面。
    他们的见面场所不是在郡守府,而是在秋长天为崔无伤特地安排的别馆,别馆曾经是黄氏的产业,现在已经收归官府所有。
    崔无伤住在一个独门小院里,那个院子颇为幽静,院里栽种着从南方移植而来的竹子,高畅前去拜见崔无伤时,他高冠长袖,正端坐在竹林之中,弹奏古琴。
    琴声叮咚,闻之如溪流在竹林内迂回流转,一阵悠远宁静之情油然而生。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琴声消散,一首诗从站在一旁地高畅的嘴里脱口而出。
    “好诗!”
    “琴声更好!”
    两人地初次见面,就是以相互拍对方马屁开始的,崔无伤的确弹得一首好琴,至于,高畅所吟的那首诗,则出自于他某一世的记忆。
    崔无伤四十一岁了,望之却只有三十来岁,他面如冠玉,三缕乌黑的长髯修剪得非常整齐地飘在下颌,眼神温润如玉。
    微服前来的高畅,在崔无伤眼中,不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霸者,到像是一个翩翩书生,丰神如玉,特别是刚才他吟的那首诗,让崔无伤不禁击节叫好,那首诗表面平淡,仔细回味却意境深远。
    不愧是高颖公的子孙啊!并非寻常武夫!
    第一面,他对高畅的印象非常之好,不过,这并不能让他就此得出最后的判断,毕竟,一个温文的士子不见得会是一个能走到最后的王者。
    两人在屋外的长廊上,隔着一张案几相对而坐,晕黄的夕照落在庭间,晚风徐徐吹来,堂前,竹影婆娑。
    和某些人相处,你只需要开门见山就是了,和另外一些人相处,你则需要有很多的耐心,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和对方就某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畅谈良久。
    大概一刻钟之后,两人才停住了关于南人北人习性的讨论,慢慢转入到了正题。
    “人说,静极思动,此话甚有道理,一晃眼,做一个田舍翁已有十余年了,时光冉冉,不由让人悲乎,最近,闻得高将军招贤纳才,本人不才,特地前来,希望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
    “能得崔公襄助,幸甚!幸甚!”
    高畅面露喜色,向崔无伤拱手行礼。
    “老朽不才,不敢当得将军如此啊!”
    崔无伤连忙还礼。
    一时之间,颇有几分汉王遇张良,刘备请孔明的味道,然而,在这其乐融融的后面,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
    “此次,崔某是以个人名义前来为将军效力,和清河崔家没有关系,所以,希望将军大人不要大张其事,若有不妥,还望将军谅解!”
    崔无伤轻拂三缕长髯,神色郑重地说道。
    高畅微微一笑。
    “无妨,我得崔
    幸甚,一切就依崔公所言!”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
    夕阳的余光越发倾泄了,西面的红云渐渐消散,竹林的阴影慢慢地深了几许。
    。。:
    为了欢迎崔无伤的加入,高畅在醉仙居宴请众人,来此的客人不多,顾旦,白信,李淑,管平,赵夙风这几个能代表各自家族的人有出席,除此之外,还有秋长天,以及新近担任高畅客卿的徐公子。
    酒宴上,酒盏交错,欢歌笑语,表面上,其乐融融,实际上,每个人都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清河崔的名号在平原这些世家的眼中,自然是非常了不得的,能有清河崔的人前来投靠高畅,这让先期不得已投靠高畅的各大世家家主松了一口气,不再惶恐不安,在他们看来,既然清河崔的人都认同高畅,自己等人也不算上错了船。
    要是能和清河崔连成一气就好了,这样的话,自己等人就多了一份助力,在高畅的集团中,世家的利益就有希望得到保障,说不定,就能摆脱被高畅牵着鼻子走的局面。
    只是,暂时来说,这只能是某种憧憬而已!
    这让他们无法摆脱即将面临的问题,高畅答应酒宴后会和他们商议流民的安置方案,解决他们劳力不足的困难,他们不知道高畅会提出什么建议。按照过去地遭遇推断,多半不会是什么好主意,这种想法让强颜欢笑的他们烦恼重重。
    每个人心中都有独揽大权的念头,秋长天也不例外,现在,他是政务上的一把手,工作虽然劳累,但是让他非常满足。
    如今。崔无伤加入到了到高畅集团,以崔无伤的能力,声望,背后的势力,没有哪一样是他比得上的,最后。崔无伤多半会位居其上,这让他的心情显得有些郁闷,不过,这件事情,他也看到了一些好处。
    最近,高畅制定地法规越来越多了,在顾旦的支持下,隐隐有靠法家那一套治国的倾向,这让圣人门徒的他颇为不满,但是。这种不满只能放在心中,在高畅的强势下。他不敢多言。崔无伤来了之后,有这个大儒的声望在此。也许能让高畅实行儒家以仁,以礼,以孝治国地理念吧?
    和这些平原的世家子弟打好交道,对崔无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一直坚信,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须依靠这些饱读诗书的世家子弟。
    如果。高畅能够通过崔家的观察和考验,有成大事的潜力和倾向。在这个集团内,结交一批盟友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他选择盟友的话,应该会选择有相同利益的其他世家。
    要是,高畅不能成事,无法通过崔家的考验,只要这些世家地力量能抱成团,到时,也方便另寻出路啊,不管是哪一股势力当权,都无法将他们忽略过去。
    徐公子之所以答应做高畅的客卿,之所以出席今天这个酒宴,是因为他还想继续观察高畅,看他究竟是不是那个值得自己跟随地明主。
    自从留在平原后,他一直在观察平原的民生百计,高畅所创立地这个政权在他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然而,其中却蕴藏着勃勃的生机,各种新奇工具的运用,各种简明有效的法令的颁布,官吏们的某些举措,都表明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欣欣向荣的政体。
    不过,有一点他比较遗憾,那就是无法去观察高畅地军队。
    他非常清楚,就凭酒楼上的那一席谈话,就凭这十来天地相处,就让高畅完全相信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向自己开放,这是不可能的。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需要时间的,长久的相处和了解才是信任的基础。
    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并不着急,作为高畅的客卿,他还没有提出过自己的建议,当下,他需要的只是默默的观察。
    宴会就在这样的气氛下进行到了最后,徐公子,秋长天,崔无伤相继告退离席,高畅则和各大世家的负责人进入到后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