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后妃传珍珠传奇 >

第58部分

大唐后妃传珍珠传奇-第58部分

小说: 大唐后妃传珍珠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倩厝ァD慊厝ズ螅驮僖膊灰隼础!
    说完这句话,他一拍腰间长剑,脚下不再停歇,率先踏出殿门。
第133章:万里烟霄中路分(上
    “吱嗄——”,城门日久未启,乍然突开,声音涩滞且沉闷,犹如久霉的时岁,被推搡着一丝一缕的撕裂开。
    城外刀枪林立,银色枪头如冷雾弥结,将远近的山山岭岭都遮掩得不见踪影。安庆绪扬目望去,这密密扎扎的史氏兵马,纵横交错间已结成严密的阵列。史思明与唐军恶战一场,竟然未损主力!
    阵列最前方旌旗招展,数名战将驱马辗转,眼见城门大开,俱是大喜。惟其中一名中等身材的青年战将喜怒不形于色,翻身下马,远远的跪伏禀道:“臣史朝义拜见皇上!家父在营帐中跪迎皇上驾临,皇上请——”史朝义是史思明长子,在这个时候,明知安庆绪插翅难飞,他居然还行此大礼,真算是全盘功夫做到家。连在安庆绪身后的沈珍珠都觉得此人心计深厚,能曲能伸,不可小觑。据闻史思明只偏爱幼子朝清,史朝义虽屡立战功,仍然不得欢心。这次远赴邺城“救援”安庆绪,史思明留下朝清镇守老范阳,却派朝义打前阵,可谓偏心至极。假以时日,史朝义未必不是第二个安庆绪。
    安庆绪冷笑:“这样大的阵势迎候朕,史王有心了!”所称“史王”即指史思明。
    史朝义初时忌惮安庆绪武艺,又怕他起鱼死网破之心带领邺城数万兵马杀将出来,这时已看清安庆绪身后侍从不足百名,暗自窍笑,说道:“陛下恕罪,家父千城驰缓救驾,足疾复发不能亲自迎驾。”一手按剑,一手背后,朝身后众将士做了个五指紧攥的手势,意即等安庆绪一行走进阵列中,便先发制人将其摛拿。
    安庆绪策马欲行,人不回头,却沉声令道:“还不快送她从侧旁走!”
    那四名侍卫早就将沈珍珠簇拥在中央,沈珍珠骑的是一匹脚力极健的骏马。听了安庆绪之命,其中一名侍卫低声催道:“夫人,快走吧。”牵动马缰,人马缓缓的往侧面方向行了几步,史思明兵马是正面合围邺城,邺城外除正道外还有两条小道,一条往北,通向愁思冈,一条朝南,正可沿路过平州、扬州,直至吴兴,他们惟有从南面小道越山岭逃遁。
    安庆绪霍然摆首,手中马鞭如长蛇飞卷,“啪”的击打到一名侍卫坐骑的臀上,“快走!”他声音短促而断然,那马长嘶着领头冲出,随后四骑亦大奋健蹄,长足奔出。
    沈珍珠仓猝中往回望,安庆绪已行入敌营。远远的听到史朝义声音极大且十分的正气凛然:“安庆绪弑父杀弟,罪行滔天,人人得而诛之——众将士——速速将他拿下——”话音未落,听到“啊——”的一声惨叫,仿佛是安庆绪属下一名侍卫已被砍翻下马,接着又是连声惨叫,安庆绪长剑挥去,人仰马翻,激起一片血雨。
    沈珍珠转过头,不忍再看。
    安庆绪再是武艺盖世,又怎敌千军万马?
    身后有人喊着:“那定是安庆绪的家眷,别让她跑了!——”顿时有十余骑追赶上来。两名侍卫弯弓搭箭,射人先射马,追在前头的几骑应声落地,正好挡住后面几骑去路,行动稍稍受阻,沈珍珠等五骑乘势跃进入小道,暂且将追兵拉下一段距离。
    三月的风萧萧作寒,夹带着山岭树木的苦涩气味,刮到脸上有如割裂般的疼痛。
    沈珍珠纵马狂奔,恍惚中杀戮之音不绝于耳。
    人与人之间杀戮,是永远无法停止的。
    她只能纵马狂奔,只望这奔跑无停无止,在这无停无止的奔纵中,能够湮灭思考,湮灭过去,与未来,湮灭时间。
    “快看,快看!”
    一名侍卫突然在身边狂呼着。
    她与四名侍卫都不由自主的勒马止步。
    东北方向,一股烈火浓烟朝天冒去,烧得半边天空如抹红霞,竟有一种悲壮的惨烈。
    这里离邺城有多远?砍杀声仍旧远播而至,如洪水奔腾,似震雷轰响,在山岭间滚动不已,朝着远方震动过去。这场战斗,必是无比的激烈,固然是比少敌众,以弱敌强。
    五人都凝伫不动,听那砍杀声愈来愈弱,愈来愈低……
    火势望天而冲,浓烟滚尘日上,这场火该要烧数日数夜。
    “陛下,陛下!——”先前那名狂呼的侍卫哭嚎着滚倒下马,朝邺城方向跪伏叩拜。
    其他三名侍卫也纷纷下马跪拜。
    沈珍珠昂首眺望,心中一片冰凉。
    别矣,安庆绪。
    若有来生,我宁愿你永远是太湖边扁舟上的安二哥。
    或者,我宁愿从未与你相识。
    你从未落入湖中,我从未去救你,李俶亦从未救过我。
    生命是一条锁链,环环相息。
    我们都只是其中微弱的一环。年少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改天换地,然而我们所能改变的,其实只有自己。
第134章:万里烟霄中路分(下
    “夫人快上马,我们速速离开此地!”不知过了多久,一名侍卫将马缰拉至沈珍珠面前。
    这四名侍卫皆已拭去面上泪痕,神情显得极为刚毅。他们的主人虽然已死,却更坚定了他们完成遗留任务的决心。
    沈珍珠朝他们点头,上马,催缰,五骑马践小道,过密林,风驰电掣般朝前冲去。
    行了半个多时辰,小道渐渐显得宽敞,其中一名侍卫熟知地形,高声道:“过了这片山岭,前面就是官道——”
    “大哥,小心!”旁边一名侍卫大声提醒。
    说时迟,那时快,忽听空气中传来一股如被撕裂的呼哨声,霎时,强劲的箭头如劈空闪电破空而至,准确的刺入那名侍卫的头颅。那名侍卫来不及哼一声,立时倒裁下马。
    与此同时,那大声提醒的侍卫已合身而上,将沈珍珠扑倒下马,连滚数圈,其他两名侍卫也自翻身下马躲避,那两侧的箭矢如急雨般激流而下,直射入地面的泥淖中、树干上,不少箭矢在空中相碰,纷纷掉落。
    过了好一会儿,山岭两侧才停止发箭。传来一个清亮而傲慢的喊声:“你们谁是乔装打扮的安庆绪,站出来受死!”
    沈珍珠一怔,听声音竟然是张涵若。
    果然见山岭左侧人影簇动,数十名弓箭手已由隐慝处站起,然仍个个持箭瞄准,蓄势待发。一会儿人影又动,如分花拂柳般让出一个盔甲披挂全套在身的人儿,光华炫转如紫云英,正是张涵若。
    原来唐军虽然对战史思明失败,但张涵若一心杀安庆绪报仇,与郭子仪逃至缺门后私自带着自家千余人马折回邺城周围。她不敢惊动史思明军队,仍旧学着当年在长安近郊游击的作法,隐在邺城附近。见史思明将邺城包围,便思忖安庆绪必定要想法子逃跑,若要逃跑,朝北的诸城或被唐军占据,或被史思明抢夺,只可能从南边山路南下,于是就预布伏兵。今日她也听见邺城的打斗声,知道史思明已与安庆绪开战,心中窍笑不已,只等安庆绪入瓮。方才看见沈珍珠等五骑冲来,四名侍卫都是安庆绪兵马的服色,以为安庆绪也在其中,连忙放箭阻拦。
    沈珍珠心念稍动,便猜到张涵若的想法,为保住余下三名侍卫的性命,忙率先站起:“张将军,别放箭,是我!”
    张涵若乍见沈珍珠,大吃一惊,将手一捺,不准手下随意放箭:“沈……高小姐,你怎么在这里?”
    沈珍珠道:“我乘着邺城混战,逃出来的。”
    张涵若眸光一转,笑道:“那就好!你被捉走后,郭子仪脁将军大为过意不去,一直在思量怎么救你出来呢。可好,你已然自己得逃!”目光转到那三名侍卫身上,眸中有了寒意:“彠们三人,是做甚么的?”
    那其中一名侍卫因为自己兄长猝然被箭射死,悲愤交加,冲口道:“你要杀便杀,我——”话没说完,沈珍珠已轻轻按住他手臂,小声道:“若你要惩一时意气,让旁边两位兄弟都陪你送命,你叺管乱说乱喊”那侍卫左右一看,面涨得通红,终于还是咬唇噤声。
    沈珍珠对张涵若说道:“他们三人助我逃出邺城,还望将军不要追究。”
    张涵若稍作考虑,才说道:“那好吧,看在高小姐的面子,今日暂且放过你们三人。”又扬声问:“高小姐今后打算去哪里?可要我派人护送?”
    沈珍珠一笑,扬首对山岭上的张涵若说道:“从哪里来,便往哪里去罢。有这三名兄弟护送我一程,将军不必担心。”
    张涵若点头,正要再说什么,忽的眉尖一挑,说道:“怎么后面还有人来?”
    沈珍珠噤声,果然听到身后小道传来“达达”马蹄声,猜想着是追赶她的史思明部下,说道:“定是追杀我们的人!”
    张涵若笑道:“有我们在此,管擒管杀!”
    说话间,马蹄声近,两骑马由小道深处并辔驰来,跃入她的眼帘。她凝目仔细观察马上人,口中不禁“噫”了声。
    沈珍珠平视过去,看得更是清楚,这两人均着玄衣劲装,沾有血痕污迹,一个是风生衣,另一个便是陈周。
    风生衣何等警觉,早拉缰止步,目光如电直射张涵若所在,与张涵若对视中,彼此都是一愣。
    张涵若高声讥诮道:“原来是冯大人,大人不在刑部理事,竟然千里迢迢来到邺城,职责何在啊!”
    风生衣也不示弱,淡淡说道:“张将军不随郭老将军号令,竟在此处游兵自驻,军法又何在啊?”
    张涵若一时气结。但她确实触犯军法,这点软肋可要比风生衣擅离职守厉害得多,想了想,转口道:“二位由邺城来,可知安庆绪死了没有?”
    风生衣也顺势转移话题:“安贼身中数十剑,已经血尽气绝。”
    初四日沈珍珠为保全风生衣,特意派他送“信”给郭子仪。郭子仪得信后依计行事,在风生衣茶中下蒙汗药,药倒后捆绑暂押军中。然而初六日一场大战,郭子仪兵败,退逃时押解风生衣的兵卫自作主张解开绳索,风生衣便又潜往邺城欲救沈珍珠,正赶上史思明与安庆绪今日的一场恶战。而陈周眼见安庆绪要倒台,史思明即将进驻邺城,大事已然不成,遂乘着交战混乱,由城中纵马逃出,与风生衣竟然会同在一处。二人在混乱中看见沈珍珠由南面小道逃走,便也跟随在后,且顺便砍杀不少追兵,不然以沈珍珠一行五人的速度,早已被那群急欲抢功的追兵赶上,哪里能这样清静。
    陈周已看见沈珍珠,跃下马,张口正欲拜见。沈珍珠已对张涵若揖道:“小女子高月明拜别将军了!”
    张涵若听说安庆绪已死,心中纷乱不已,既高兴父兄之仇得报,又遗憾未能亲自手刃安庆绪,再想起自己与安庆绪也算青梅竹马,没想到造化弄人,落到现在这个局面,思绪繁乱,见沈珍珠向她辞行,便随意点头以作应允。
    陈周略显愕然,随即一个箭步挡在沈珍珠面前,连连向风生衣使眼色,低声道:“她……不能走,陛下和回纥可汗都在寻找她。”
    风生衣不动声色的瞥着陈周,只觉得陈周自凤翔失守而成待罪之身后,为人已大失水准:先是为攻下邺城立大功,居然不顾沈珍珠性命要她向安庆绪下毒;现在又因着沈珍珠失踪后皇帝和回纥可汗都一意寻找,又想另立一功,真是利欲熏心。
    他微蹙眉头,说道:“你没听说,她名叫高月明么?”对沈珍珠道:“夫人快上路吧,不然天色晚了,不好投栈。”
    陈周瞪大眼睛狠盯风生衣,又气又恨。但他自知不是风生衣对手,只能暂且咽下这口气。
    沈珍珠微笑点头,轻声对风生衣道:“多谢大人。”
    她的笑容依然是他不敢直视的,看着她慢慢别过头,山岭的尘雾透着薄薄的阳光,侧面的轮廓笼上一层金黄,那样绚烂,好似她正是玫瑰色镶边的彩云,风生衣心头微微悸动着,口中说着:“夫人客气,只是……只望……”话语在口中嗫嚅着,沈珍珠觉得奇怪,又转头听他说话。
    他猛然一惊,接着说道:“只望……夫人此去后,别要怪……他……”
    他说得隐晦,沈珍珠还是听懂了。她迎着那层稀薄的阳光,阖下眼睛,又缓缓睁开,象是自言自语,又象是对风生衣低声说道:“我会尽力忘记一切,我是高月明。”
    ……
    她走了。
    远处的山岭,沐浴在残阳的余晖中,仿佛被涂上一层丹漆,挺拔峥嵘中更显辉煌灿烂。有一缕炊烟依依在晚风中摇曳,断断续续,朦朦胧胧,似有若无。
第135章:兰深芷密无人见(上
    吴兴郡位处东南,东西苕水如玉带绕城,汇注入太湖,正可谓天光水影,绰约如画。
    太湖碧波万里,时而见万壑争流,时而有微波萦回。湖畔,小小村落疏朗的点缀在嫩青色的稻田中,一片歌声杵音随风飘荡,三三两两的渔家少女盘着家常小髻,赤脚光腿,在湖畔嬉戏捣衣,自有妩媚风姿。杵声起处如众星拱月,石声叮叮咚咚;歌声唱响处,莺声呖呖,静空回旋。
    沈珍珠迎风凝立,听这歌声杵音撼动在风中,不由悠然意远。
    一晃眼,她从邺城被护送回吴兴已近两年,现在已是上元二年的三月。吴兴未受叛乱波及,依旧宁和平安,渔家女儿每日里“笑把渔杆上画船”。她没有回沈府大宅居住,而是由兄长沈介福安置,以高月明之名隐居在这湖畔乡间,以茅屋为居,事事亲力亲为,闲睱时或读书,将养几只小鸡小鸭,种植小菜,或听渔家女儿对唱歌曲,神气健朗,心境渐和。
    “妹妹,四月里风刺骨,我们进屋去!”不知什么时候,公孙二娘在她身后说道。
    沈珍珠回头,见公孙二娘手中提着一只食盒,边笑让公孙二娘进屋,边嗔道:“嫂嫂又带好东西来馋珍珠的嘴了。”
    公孙二娘将食盒放置桌上,说道:“还不是你哥哥——心疼你每日亲自打水、生火、做饭,他自己怕你哆嗦,就支使着我隔三差五的来。”说话间,已将热气未散的几碟小菜并一碗米饭取出,屋内顿时清香扑鼻。
    沈珍珠知道这是兄嫂放心不下她的一番心意,也不多说,再取出一只小碗,与公孙二娘同分一碗米饭,邀她共同进膳。边吃边啧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