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136部分

草清-第136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的存银,也直线上升到三百多万两。
    事情走到这一步,段宏时之前所说的“没有回头路”,意思就出来了。
    这么壮大的银流,怎么也要引起官府的瞩目。之前靠着广东巡抚交接任的空隙,以青田公司公关部运作,将三江投资隐在了三江票行的背后。而对商人这边的交代,则是以青田公司名下各类产业为抵押,换取他们的仲裁权。也就是出了麻烦,不去找官府告三江投资和三江票行,而是由青田公司作为赔付方。
    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李肆和段宏时的估计是,至多半年,朝廷就会开始争论这票行和投资公司是否能存在,再到一年,估计就要下手拆了。
    所以,李肆要在这半年到一年内,借这些银子,将事情继续做大,准备好弹药,一旦朝廷态度坚定,就扯起反旗。当然,那些银子,就属于李肆了。要取,没关系,三年后给。强要,咱手里有兵!只要你们乖乖的,这些银子非但不会丢,还会继续给你们赚钱。
    估摸着在扯旗前,三江票行能吸聚到五百到八百万两银子,足够支撑起他的一万近代军队打一年的仗。英国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里花的军费,也就是这个数目。
    至于之后怎么向那些商人交代,抵赖不认当然不行,可什么债券的手段,李肆还有一大堆等着……
    李肆这手段,看似简单直接,可没有这两年来在实业和官场上的发展和周旋,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一直在忍耐,在等待。当关蒄给出了确切的数字后,李肆才确认条件成熟了。
    现在,李肆站在青浦货站主楼的嘹望台上,却感觉心中很不踏实。
    朝堂一直没对三江票行和三江投资有什么反应,这可真是奇了怪。虽然三江投资里有不少客户都是满清官员,甚至还有八阿哥拉来的京里王公,可李肆还没自大到觉得靠这点小利就能蒙混住满清朝廷的地步。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他紧锁眉头,一直沉吟无语。
第一百八十七章 峰回路转,连升三级
    第一百八十七章峰回路转,连升三级
    原本李肆就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此刻他身处北京,估计会更是茫然,事情总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书迷们还喜欢看:。
    五十三年十二月,康熙回驾畅春园,发往各部的奏章里,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朱笔御批了“着兵部户部速议”,这可少见。
    兵部尚书殷特布和新上任的户部尚书赵申乔为此专门开了个碰头会,殷特布这个满人直愣愣地说抓一些杀一些流一些,绝不手软,驿站塘铺怎么能去给草民跑腿?一不小心就把军情急报送到草民手上了。赵申乔却说皇上如果是这心思,就不必让你我来合议,直接交刑部去议罪名了。
    “皇上要的是把事情前后通透地搞明白,你兵部要去查是谁允许塘兵干这些事的,我户部要查地方是不是报了什么货行的假名目来让驿铺递运货物,书迷们还喜欢看:。”【1】
    赵申乔这么一说,殷特布懂了,于是两位尚书分头督促下去,司堂官带着郎中员外乃至下面的主事们忙得鸡飞狗跳,一下查出了上百份户部执照,都是今年办的,全是什么“货行”、“脚行”、“急递”之类的名头。业务则是递送货物,收取运费。这事民间自古就有,本不稀奇,稀奇的是地方非要呈报户部。仔细一看,原来这百多家货行,业务范围全都跨省,甚至还有从江南一直到广东的,一路所涉州县太多,所以必须要呈报上来,弄个户部执照,免得被经过的地方刁难。
    运货倒不稀奇,可还有类同驿站性质的急脚递,这事的重点一下就变了,不再是朝廷驿传为民所用,而是民人自起,另搞一套驿传?
    殷特布那边的兵部,无非就是整肃塘铺,没什么复杂的,事情一下就全落在了赵申乔手里。他急急写了本章,第一时间向皇帝禀报说,民间出了新情况,而他的意见是直接禁了,民人怎可如此大规模有组织地自传消息?【2】
    康熙没有马上表态,在畅春园听政的时候,让大学士和九卿,连带各部侍郎等人,开了一个扩大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
    “民人自传家书私物,此乃人之常情,有商贾愿聚沙成塔,作这辛苦生意,朝廷即便要禁绝,也得有合适的理由。依臣等所见,还是仿旧例,嘱地方厘定规制,严加约束就好。”
    这是稳重派大臣的看法,意思很直接,都知道驿传是军国大事,可用这个理由压倒民人自传私物的常情,又显得太过暴戾,内儒外法的那个法可就露得太多。还不如柔和一点,学着监管矿山铁行等生意,由朝廷出手掐住。
    “厘定规制?是要列清楚所有禁物?严加约束?又要设衙门皂役?”
    这是务实派大臣的担忧,涉及的面太广,真要管束,可是无尽的麻烦。
    “倘若居心不良之人,将这民驿化为串联天下的坦途,那可是不堪设想!”
    也有居安思危的大臣,总是时刻保持着警惕心。
    “千百年来,民人托乡人代传,不就这么过了么?开了这口子,谁知道后面会出多少事?”
    保守派大臣老神在在,力主禁绝。
    大臣说完了意见,就等康熙发言,等来的却还是沉默。看来这事也的确棘手,禁是要禁,可没合适的理由,几十年的“仁政”大旗还当空飘着呢。
    “臣有言!”
    赵申乔又挺直腰杆上了,众人心中一跳,莫非……
    “臣在户部查得扬州一份执照,这家急脚递取名叫……顺风快递。”
    大臣们眼角直跳,汤右曾和田从典都在会场上,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神里看出了让人骨寒的三个字,可这名字,并没犯什么忌讳吧?
    “东主黄斐,专门写了帖子,为自家招揽生意。臣家人自江南回京,恰好收到了这么一张,上面写着……”
    接着这话,终于让大臣们的战栗从眼角浸到了心底,又来了!
    “看这两句,清晨顺风去,明日客颜开!”
    赵申乔将一首类似打油诗的东西念了出来,而读到最后两句,已经绷起了一根弦的大臣们都是心潮跌宕,果然如此!
    御座上,一声冷哼如冰山一般压下,接着就是康熙毫无情感的言语。
    “赵申乔为钦差,会同刑部,彻查此案,其他书友正常看:!”
    一个“案”字出口,结论就已经定下了,而赵申乔要去干的,不过是决定死多少,流多少。
    “此类急脚,着各地督抚彻查,有无悖逆妄伦之语流传。所有东主和业下人丁,重造保甲,每趟行程、递送之物均令详尽报备。若有不实,追官至督抚!”
    康熙接下来的谕旨详尽周到,主旨鲜明,那就是借此案震慑这类急脚,再将管制的责任丢给督抚。有这样的压力在,督抚自然会去禁绝,不必朝廷和他出面来担这名声。
    “看来是南书房早已议定好了的,只是之前没落脚之处,可巧赵毒蛇就送上了一个。”
    汤右曾这么想着,就见田从典也看了过来,两人心有灵犀地低低一叹。
    于是在康熙年,自《南山集》案之后,又一桩文字“案”就这么发生了。
    可“扩大会议”并未就此结束,康熙丢出了一个新的议题,起初还让众大臣迷惑不解。
    “朕观这急脚,何以能向民人招揽生意,靠的就是快蛟船……”
    康熙一边说着,一边在回想李煦自苏州发来的奏折,其中就说到了这快蛟船,“以脚踏转桨,几人轮换,穿行江海,一日能行五百里。由上海县至广州府,竟只需十来日,此还非急行,而是一贯之速。”
    大臣们都还不怎么明白,康熙接着说道:“而这快蛟船,虽是江南所造,可依赖之滑轮、转桨,却都来自广东。让朕不由想到了广东的玻璃、泥石和洋式马车。”
    听得这话,不止汤右曾和田从典,在场至少一半的大臣心中又都是一震,这震撼,比刚才赵申乔掀起新一场***更为猛烈。
    他幽幽叹气道:“奇技淫巧果然生秽邪,我看这广东,也该好好涤荡一番了,书迷们还喜欢看:。”
    沉默了好一阵,大臣们纷纷发言。康熙用上“涤荡”一词,那就是比***还要命的大变,不仅官场要大动一番,说不定还会将前不久张伯行奏请再度禁海的大文章拿出来讨论。
    最先开口的居然又是赵申乔,而让大家讶异的是,他居然以“持重”之论,劝皇上不可轻举妄动。开始大家还不清楚他的用意,后来听到“广东一地,今年以来,钱粮纳库最顺,地方商捐涨了五成”,这才清楚,原来是广东成了他户部的模范单位,自然不愿意出什么动荡。
    赵申乔开口,其他大臣也都上了,汤右曾和田从典也以“去弊兴利”的观点,主张不必大动干戈。
    听着大臣们几乎一面倒的意见,康熙暗暗咬牙,脑海里又飘过昨日马齐的意见,那家伙也说不能大动,为什么呢,因为粤海关和太平关风平浪静,收入稳增。
    “银子!就知道银子!这帮汉臣,就跟前明那些东林党一个德性!满口仁义道德,眼睛却总是盯着银子!南方汉人,若是将这些奇巧心思用在了军器上,我满人江山,又怎能继续坐稳下去!”
    康熙心中冷哼道,他强压怒气,就在思忖该找什么样的借口,将他的想法推行下去,不能继续放任广东这般自行其事。但必须如处置急脚递一般,妥善行事,可不能再像当年处置三藩那样直接毛躁。
    正在考虑,是不是从张伯行之前提到的再度禁海的意见上出发,下方有一人又开口了:“广东之事,八阿哥也知之甚详,皇上可自他那询得更仔细些。”
    大臣们下意识地点头,嗯嗯连声,然后都觉不对,顿时哑然无声。
    “呵呵,好啊,赫硕咨,你说得好啊……”
    康熙阴沉沉地笑了,礼部尚书赫硕咨这神来一笔的发言,让他骤然醒悟了,这不仅是满汉之事,原来还跟他的位置有关呢。
    皇帝称赞,不是小事,赫硕咨赶紧叩首谢恩,却还是一脸茫然。他只是忽然想起,八阿哥此前招呼他向广东票行投钱,说可以稳稳生利。碍着情面,他投了五千两,却被八阿哥笑话胆小,看来他的确对广东之事很是了解,甚至强过眼下朝堂诸公。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这就得来了皇上的称赞?
    “你的花翎歪了!”
    康熙咬着牙,挤出了这么一句,然后怒哼一声,径直拂袖而去。
    “事情……真是峰回路转……”
    从澹宁居出来,汤右曾一脸像是从群山之中拔出的慑然。
    “据说最初事由,不过是广东驿塘铺在递送民物,这一番周折,居然落到了储位之事上,难以置信……”
    田从典也是神色恍惚,像是作了一场梦。
    “跟老段说一下这事吧,虽说有泄露朝政之嫌,可此事干系重大……”
    汤右曾这么说着,田从典赶紧点头。他们二人,连带一些相熟的吏部户部司堂官,这两年来为广东办了不少事,当然也受了不少好处。其他人都得了银货,而他们二人却得的是事务上的周应,隐隐有“粤党”的气息。眼下广东风声将起,他们必须知会那边的人,保对方也是保自己。
    “要是那急脚递能开到京城来就好了。”
    想到从北京传消息,怎么也得个把月,田从典就开了个小小玩笑。
    “找车行的小谢……”
    汤右曾笃定地说着。
第一百八十八章 并非事事均在掌握
    第一百八十八章并非事事均在掌握
    一年前,当李肆举起轴承,喃喃自语着什么历史的巨轮滚滚转动时,他根本没有预料到这巨轮先卷起狂澜的地方,不在广东,而在江南,书迷们还喜欢看:。
    扬州的瓜州六濠水码头,几艘古怪小船泊在一起,比哨船长一些,同样有一帆,却不见外搭的桨橹。不少人正急急忙忙搬运着货物,一艘已经满载的小船屁股后面呼呼翻起水浪,朝着南方启航。
    栈桥上,一个中年人急急而行,在他身后,几个小伙子将一老头高高抬着,就像是绑架一般。
    “黄斐!是你害了我!我写的本是‘依夕顺风去,日出客颜开’,你为何要改出那清明二字!”
    那老头一边挣扎一边呼喊着,前面的中年人一脸苦得快能淌水。
    “三叔,你这就不专业了,咱们急脚哪有黄昏出发的道理?要怪就怪我没看紧改帖子的师爷,谁让这朝廷有这些多忌讳!?不是我刚派了船去京里试探北方的生意,这消息还不能赶在朝廷动手前收到!”
    那中年人正是顺风快递的东主黄斐,和其他文字案不同,他不是文人,还手握目前最快捷的消息传递渠道,得知自己可能步戴名世之后,赶在官府动手前就动了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又能逃到哪里去!我张潮这辈子的清誉,就这么被你毁于一旦!你爹鼓捣一辈子的奇物,自得其乐也就算了,却不想在你们兄弟身上弄出了这惊天祸事!”
    自称张潮的老头老泪纵横,这可是牵连九族的罪名,帖子最早是他帮黄斐写的,虽然被人改了,可他依旧脱不了罪,书迷们还喜欢看:。
    黄斐叹气道:“三叔,咱们还有去处。的确是爹给了我们兄弟脑子,可给我们手的,却是广东的师傅,他们能帮上忙的。再不行,直接下海,总有活处。”
    接着他低声嘀咕:“什么清誉,就是大清的名誉吧,这东西要来作甚!?”
    张潮也没迂到坐以待毙,哀叹一声,任由家人把他抬上了船。
    黄斐却没上船,他朝后看去,正见另一帮人急急而来,一个个都扛着厚厚的行囊。
    黄斐皱眉问:“黄卓呢,你们不会把家中的被褥都带上了吧?”
    那些人抹着汗指向后面:“二少爷在后面,他说其他都无所谓,这些图纸可绝不能少。”
    黄斐跺脚:“只要有他在,什么图纸不能再画出来!?真是笨蛋!”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初六,扬州张黄二家,连带顺风快递、扬州七巧行的掌柜大匠,数百人借顺风快递的快蛟船出逃,而下令缉拿顺风快递案相关人等的公文还没过直隶地界。
    正月元宵,就在扬州官府在空荡荡的张黄家宅里满肚子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