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182部分

草清-第182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汉晋继续道:“四哥儿一手递给我们理想,一手递给我们枪炮,枪炮握着,再实在不过,可是这理想,好像……”
    他好一阵没形容出来,抬头看天,才寻着了合适的话语,“好像就是整片天,四哥儿,那就是你,但我们总觉得太过渺小,自己一个人装不下。”
    李肆点头,的确装不下,能装得下,就能做更多的事,而不只是拿起枪炮作战了。
    “会的,会有那一天的,我保证,不会太久远。”
    李肆沉声说着,张汉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当然知道这些,但由李肆亲口说来,心中自然更踏实了几分。
    张汉晋继续守着柏红姑的墓,他想多呆一会,这个带着一丝飒爽气息的少女,让司卫们都像是见到了严三娘的影子,不止是他,贾昊吴崖乃至他的兄弟张汉皖,对柏红姑都有点那个意思,却不想这姑娘却看中了自己。
    “我不过是个呆头小子,既不如贾昊那般有城府,又不像吴崖那样爱说爱笑,有什么朝气,甚至我弟弟张汉皖,都比我能哄人,你到底是看中我哪一点了呢。”
    张汉晋低低说着。
    “张……指挥……”
    思绪被这一声招呼打断,是蔡飞。
    “不想埋在这里?”
    蔡飞鼓足勇气,提到了这事。有家有族的人都不愿离家而葬,而且葬在这里,墓碑上只有名字,他和那些佛山兵都很难接受。华夏人都讲盖棺论定,虽然不是为死者而是为生者,可生者要想到自己死后都没个论定,怎么也不舒服,其他书友正常看:。
    不过蔡飞却在想,这葬礼却是再贴切不过,正合当兵人的味道。
    “这事听凭自愿,不愿埋在这的,就跟那边的合碑一样,还是会在这留下名字。”
    张汉晋解释道,这事李肆并没有强求,柏红姑之所以要在这里下葬,是因为她本是家中庶女,族祠里没有她的位置。
    “听说……红姑和张指挥……”
    蔡飞却转了话题,张汉晋微微一怔,然后恍然,原来是为此而来的。
    “红姑跟我说起过你,说你跟他是师兄妹,怕你回去乱嚼她舌头,所以总是要躲着你。”
    张汉晋淡淡说着,蔡飞呆了好一阵,脸上红成一片。
    “不过她也说,你这个师兄,人很好,她只是自己心里有鬼。”
    见蔡飞羞愧难当,张汉晋安慰着他。
    伊人已去,纵有什么隔阂心结,也再难系住,蔡飞低低叹了一声,心中那丝对张汉晋的嫌怨也烟消云散,反而升起一股怜悯。
    “说到埋在哪里,难道回家埋着,墓碑上也能写得明白,到底作了什么?”
    张汉晋心思收回来,开始跟蔡飞认真谈了起来。
    这一问让蔡飞愣住,是啊,回家埋着还能写什么?自然只能写假而空的套话,甚至连孝子都没办法写上……
    “这里埋着的人,我都记得他们做了什么。”
    张汉晋起身,拍拍衣服,带着蔡飞,走进墓园深处。
    “这里埋着的人,要么是为总司的理想而死,要么是为保护总司而死,为保护总司而死的人,不止红姑一个……”
    “徐汉川,在三年前保卫李庄的时候,替总司挡了贼匪的鸟枪。”
    “胡祥,他和另外十三个人,在百花楼一战里,为保护总司战死。”
    “王思莲和陶富,他们也是为总司而死的,虽然另有墓地,这里也留了他们的名字。”
    “现在是红姑……”
    张汉晋看向蔡飞。
    “既然当了司卫,生死就交托出去了,为保护总司而死,跟死于战场,一样,不,甚至更荣耀。”
    张汉晋的目光此刻清澈无比,让蔡飞感觉有些不适应,这似乎不像是他所熟悉的常人,一般而言,这种难以述说的感觉,寻常人都称呼为……邪魔。
    “莫非总司……真是神仙下凡?”
    蔡飞只能这么想,为朝廷,为功名利禄而死,甚至为什么名节骨气而死,凡是这么理解“牺牲”的人,目光都是炽热的,可张汉晋的目光却如此平静,有如无欲一般,这气息似乎也能在那些加入天刑社的人身上看到。
    “不,总司是凡人,他没有什么法力神通,也不是什么修仙得道的神人,他还有很多毛病……”
    张汉晋的语气让蔡飞又是一愣,这语气像是在讲述一位平凡的亲友,而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比如……他很爱面子,如果丢了面子,也会着恼。”
    想着以前过往,张汉晋目光悠悠地说着,接着意识到在蔡飞面前说这些不合适,嗯咳一声止住了,其他书友正常看:。
    “只是他很有学问,他看透了这个俗世,而且他不想当世外高人,只求自己安定,而是想让咱们也站起来。”
    张汉晋述说着自己的理解。
    “就像是上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一般,总司就是得了火的燧人氏,要教咱们用火。”
    蔡飞挠头。
    “燧人?那不就是神仙么?”
    张汉晋呵呵笑了。
    “后人才会这么说嘛……”
    后人……墓碑……
    两个词语交汇在一起,蔡飞忽然被一种莫名的悸动握住了心脏,自己当了这青田司卫,居然是在作着这样伟大的事业么?
    可后人,到底会是怎样的后人呢?自己的墓碑,又能写下多少事迹呢?
    那一刻,蔡飞有一种冲动,想要将时间拉过百年,看看后世的自己,到底是怎样一番面目。
    “我想在后人的眼里,红姑一定会是一位脍炙人口的巾帼女英雄。”
    此刻两人又转回到柏红姑的墓碑前,张汉晋带着一分不舍地说着,然后他和蔡飞一同,单膝跪下,两手抱拳,向柏红姑的墓碑深深行礼。
    “马上就有大战,再有什么疑问,到战场上去找吧。”
    分手之际,张汉晋这么说着,蔡飞重重点头。
第二百四十七章 开门大吉
    第二百四十七章开门大吉
    “刘萌枢身为一省巡抚,竟然妄信小抄,擅奏荒谬之论,言苛君父,实为大不敬,书迷们还喜欢看:!”
    畅春园澹宁居,康熙哆嗦着手,将一份题本奏章摔在书案上。
    “着刑部重处!”
    当着几个大学士,还有几个兵部侍郎的面,康熙径直就将这事定了性。【1】
    贵州巡抚刘萌枢上本说,听闻皇上近日要兴兵征伐,出师无名,是不是找个名目,以安天下的好?还听说皇上准备御驾亲征,不知道这是朝中哪个小人出的馊主意,皇上可千万别听他的!
    本是刘萌枢献媚表忠心,料定康熙会在本章上批上类似“此心甚嘉”的话,还明发题本而来。
    这可把康熙气得血气乱翻,刘萌枢一份本章犯了两个大罪,其他书友正常看:。
    御驾亲征与否,你一个臣子怎能事前张嘴唠叨?康熙这么大年纪,还怎么折腾?不动弹了,就是听了你的劝?这不是挤兑人么。
    此罪还是一面,另一面,看刘萌枢的话,该是不知详情,以为是要出兵西北,可朝廷要兴兵的消息,怎么就传得大街小巷都知道?
    一查才知道,刘萌枢是得了提塘自编的邸报小抄,提前知道了这事。还好大家都以为刘萌枢说的是朝堂明议是否出兵西北,征讨策妄阿拉布坦的事,没把这事的底子泄掉。
    “此战概由南书房出谕,廷寄满丕、佟国勷、年羹尧、陈元龙,杨琳和施世骠,奏报也由他们直送奏事处。若是走漏消息,在座诸位臣工,朕就只能问你们了。”
    康熙磨着牙地警告道,众人都是唯唯叩首,皇帝为免再出现刘萌枢这样的事,改变了文报流程,绕过六部和内阁,直握权柄。这违背了他一直在提的“政无不公”,可这不但是军务,还夹杂着不可告人的隐秘政事,兼之康熙在此事上一直是乾纲独断,诸臣不敢多说一句话。
    接着康熙就没话了,挪着眼角看去,大臣们都见着他在瞧着屋梁发呆,似乎在追忆时光一般。
    康熙确实在回忆,偏殿书房里这气氛,隐约又跟四十多年前他跟大臣们商讨如何处置三藩之事一般,前途未卜,紧张而茫然。
    不……这不一样,四十多年前,那是生死之决,即便他年少气盛,心血炽热,却也觉得喘不过气来,一念间,天下说不定就要逆转。可现在,他只是守业而已,广东之事,不过是脓烂毒疮,怎么也不能跟比。
    广东的臣子确实在尽心,康熙看到了他们的成果,一方面糊住了朝廷脸面,广东民平政通,依旧是他盛世的绚丽一角。另一方面,他们也不遗余力地寻找机会,而现在,一番混沌难明的暗斗里,机会终于出现了,其他书友正常看:。
    在周边几省的合压下,李肆跟他的那帮商人起了内讧,据说差点杀死李肆,得知此事,康熙也很遗憾。
    被惹怒的李肆,将矛头指向江西,要直入江西,抓拿江西巡抚佟国勷和逃掉的一帮江西商人。为此他原本散于广东的快枪兵都聚了起来,正日夜操练。
    此事是从广东巡抚汤右曾那里传上来的,据说是由李肆身边的内应,传给了官府探子。同时江西方面也收到了零星的消息,诸多迹象都表明,李肆真是要准备进军江西。
    康熙自然是惊怒难安,李肆的军力情报,之前已经从各个途径传了上来,快枪兵估计上万,大将军炮数十位,这样的军力流窜出广东,那就是孙猴子进了肚子里,不知会翻腾出什么动静。东面就是钱粮重地江南,径直北上就是中原。一旦战事在腹地打响,康熙用脚趾头都能想象得到,整个天下,都再无宁日。
    他第一反应就是要下谕兵部,诏令征剿,可念头刚起,却又丢下了。
    这未尝不是温病调理之法的成效所现,绝不能乱了自己的章法。
    李光地已经回了福建养病,没办法再从大面上参详,招来南书房和懂兵的大学士,以及兵部大员等一议,康熙顿时就有了底,这是个机遇!风险虽有,却比明令征剿稳妥得多。
    南书房和大臣们议定的方略是,既然提前得知了李肆的动向,就可以从容布置,将李肆压在粤省境内。不止如此,还可以从湖南方向出偏师,直捣李肆巢穴,两面夹击,即便不能一股荡平,也能挫了李肆的兵威。据他们所知,那快枪兵不仅所耗银两甚多,还训练不易,多是李肆亲族,杀伤足够的话,他再难恢复。
    李肆在广东翻腾,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支暗藏的快枪兵么?
    当下康熙就作了布置,湖广总督额伦特因西北之事,刚被调去西安署西安将军,接任他的正好是满丕,此人曾任广东巡抚,熟悉李肆,虽然可能与李肆有过来往,但此刻是敌我之势,他绝不敢轻怠,其他书友正常看:。
    康熙就将满丕升为湖广总督兼管江西提督事,统一调度三省之军,掌握正奇两面。同时由南书房直发廷寄,授他征剿方略。目的就是两个字:暗战。
    “不散朝廷名义,只为直击李肆,若是事成,再起大旗。若是事滞,尚可全朝廷颜面。”
    这是南书房向满丕递过去的暗谕里写到的话,还要满丕回奏折后再缴回这暗谕。
    总之康熙的设想是,在可控的范围里,狠狠打击李肆,如果效果出来了,就明里征讨,如果效果不好,目前这面上的和缓之势还能保住,继续温病调理,如果失败……不不,他康熙这几十年来,战无不胜,算无遗漏,怎可能失败?
    “李肆之军强悍,须得重兵相击,满丕集三省绿营,怕也难握稳胜之局。”
    “知兵”臣子很担忧,之前广东传来的消息,李肆的兵,一个能打五个,他出动一万,五万才能抗衡,要稳胜的话,没十万可难有把握。
    于是有臣子就建议,让广西出兵北路,加强湖广,福建和广东本地也一起动手。
    这个建议很好,但是得看时机。如果动手太早,李肆没出广东,就察觉到动静,如此四面围剿,他径直就在广东举旗了,不就等于明里征剿么?到时候广东打成白地都还是小事,如果他出海泛洋,甚至跑到台湾去折腾,南方可就永无宁日了。
    康熙把广东福建一路的行动规划为第二阶段,他苦口婆心地教诲臣子,这是一场有限之战,是不是要变作全面征剿,得看第一阶段的结果。如果李肆在第一阶段遭了重创,再启动第二阶段不迟。
    “治大国如烹小鲜,清毒瘤也是如此道理,诸卿要以大局为重,万不可逞一时之快,书迷们还喜欢看:。”
    康熙在暗谕里如此训导参与此事的督抚要员,他自然想不到,这样的局面,本就是李肆刻意为他营造的。
    韶州城南芙蓉山,李肆站在山腰,用望远镜观察地形。武水在西,浈水在东,像一个t字,在芙蓉山北面偏东七八里外汇和为北江,山下东北就是韶州城,四周山峦丘陵环抱,把地形切割得无比零碎,也就是北面黄岗山东西两面,以及芙蓉山下,韶州城外有大片开阔地,这战场有些头疼。
    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打一场有限之战,将清廷和康熙打痛,不仅能震慑广东人心,还能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是李肆的目标,这样就能避免被动,主导局势。
    可战场的选择却有些犯难,最终决定还是在韶州,深入江西的话,后路要被湖南来的清兵截断,缩得太里面,清兵未必会全军扑下来。而且这一战必定有两个战场,如果离英德太远,有什么意外,还不好兼顾。
    “为什么不直接占了韶州城?引敌人聚在城下,一举歼灭!”
    吴崖不甘心地问着,山下一两里地就是韶州城,据城诱敌很方便。
    “这是留给他们的坑,怎么能占了呢?”
    李肆从军事层面上作了回答,而在政治层面上,他也不能占,这就是明反,清廷的面子怎么也难抹下,有限之战就要变成全面大战。
    啪啪的零星枪声从北面传来,那是游哨在驱赶清军的哨探。韶州城里,白道隆面无表情地对韶州知府陈训说:“开始了,我们……”
    每响一枪,那陈训的身子就要哆嗦一下,可他脸肉却是紧紧绷着,向北拱手说:“下官舍却性命,也要守住韶州,以报皇上天恩。”
    白道隆翻翻白眼,把剩下的话吐了出来:“我们……老老实实看戏吧。”
    他很彷徨,可对象不是李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