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250部分

草清-第250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弘灿研究广东之事很深,新任湖南提督何腾林也是他保举的人,能掌握到前线情况。论据清晰,论证有力,前方的康熙都嗯了一声。
    这番话里夹着太多跟胤禛相关的事,他张口想再提醒,却发现自己说得越多,事情越复杂。
    赵弘灿对湖南民勇的评价自然来自何腾林,可胤禛却从岳超龙那得知,在郴州的贼军不比以往贼军弱多少,照旧是以一打十,其他书友正常看:。如今赵弘灿以“民勇都能相抗”来判定贼军非精锐,自然是觉得民勇远弱于官兵,这非实情!
    可胤禛没办法辨驳,民勇终究是他支持年羹尧在湖南暗中鼓捣出来的,为了堵湖南出口,也为了给胤祯大军打前站,康熙纵然心知肚明,也没出声。现在大将军出京,大军云集,朝堂已经有人就此事上本,说州县大聚民勇是毁治政根基,要求尽数纳入朝廷管制体系。胤禛揣摩着,这是康熙开始收紧民勇政策,先找臣子放出来的风声。
    现在民勇能得了这番评价,事后年羹尧乃至岳超龙即便论不到功,也不至于因此事吃了挂落,他们背后的主子,也就是自己,自然也就能抹平了此事。
    如果他申诉实情,说民勇比官兵还顶用,郴州贼军也是精锐,这未免上不着天下不挨地。四五万民勇,也不过挡住了四五千贼军,这就是功劳,朝廷以后要怎么给官兵叙功?朝廷的颜面又摆哪里?
    民勇事之外,赵弘灿说到李肆事先得知朝廷要自湖南进兵的定策,胤禛就暗自心慌,李肆是从何而知这朝堂密议的?答案很清楚,那就是失踪了的李卫和胡期恒。这二人只是失踪,无确切去向,小小道员,也不足以进康熙耳里,但胤禛却很清楚,这两个人和噶尔弼、岳超龙,是他和胤祯在湖南布局的爪牙,李肆定是抓了他们,才搞清了朝廷定策。
    胤禛和胤祥在府中商议良久,最终得出的定论是,李肆必有阴谋!只是现在看不太清,胤祯此番大军南下,吉凶未卜。
    可现在湖南诸事首尾缠在胤禛身上,让他只能浅浅提出警告,再啰嗦下去,康熙又不知要如何揣测他的用心,胤禛心中很是苦闷,一个劲地慨叹,为何自己不能全盘把控形势……
    “十四为人谨慎,真有不测,他还是能应付的。”
    康熙也不是全有把握,但想到胤祯行事周密,身边还有老将辅佐,十分算不到,眼下怎么也算了九分,也就不再揪心去想那难以确定的一分疑惑了。
    “皇爷爷莫担心,即便那李肆逃得了这次,也逃不了一辈子,等孙儿长大了,再去拿他首级,书迷们还喜欢看:!”
    小弘历脆声说着,倒是将康熙惹笑了。
    “小子胡说什么呢!?皇爷爷神武睿智,绝古烁今,那李贼怎还可能留给你去取首级!”
    胤禛赶紧训斥起自己儿子。
    “呵呵……不妨事不妨事,朕不就是要给你们这些儿孙辈料理出一个无贼无匪,天下安宁的太平盛世么?小弘历啊,到你那一辈,这天下,就该是三千年未有的大治之世了。”
    康熙对这孙子很是宠爱,慈祥的话语里也充盈着无尽的信心。
    “皇上此言差矣!”
    胤禛跟着赵弘灿一起跪下了,皇帝表决心,臣子怎么能不跟上呢?
    “现在不就是大治之世吗!?当年三藩如恶蛟,几乎倾覆了天下,还不是被皇上信手匡扶了?区区李肆小贼,不过是蜉蝣之辈。臣敢言,不出三月,大将军捷报即能飞传而来。”
    赵弘灿义正言辞地“纠正”着康熙的“语误”。
    “皇阿玛圣心,儿臣等感铭伏沥,唯有朝夕以争,与臣子们一道,为皇阿玛护这太平盛世!”
    胤禛将心中那一丝忧惧死死压下,肃容沉声说着。
    长沙,已被改作抚远大将军行辕的湖南巡抚衙门里,一身戎装的胤祯端坐堂上,脸上还带着披星戴月而来的倦色,却是目光似电,言语如铁。
    “现在是五月二十七,最迟六月中,各路大军,连带粮秣辎重,必须齐集长沙,书迷们还喜欢看:!尔等争下朝夕,这一战即可稳操胜券!”
    大批文官正跪伏在地,这是陕甘湖广连带四川江西的各路官员,几省临时抽调知县以上近百官员奔赴军前,负责大军接济和军需转送事务。清廷对后勤历来注重,此事过往也早有章程,按制行事即可。但胤祯为确保将李肆钉在郴州,时限要求格外严厉,不少官员的翎子都在发抖。他们已归战时体制,若是未能让胤祯满意,别说县官,三品以下的文官,胤祯一声“军法从事”,就能砍了他们的脑袋。
    胤祯一声沉喝就像是皮鞭抽在马屁股上的一声脆响,六省动员,百万人奔走,满清的战争机器,嘎吱嘎吱运转起来,将十万大军连带各类军需,源源不断地送往湖南。
    “好慢啊……”
    郴州府城,李肆一边翻阅着试卷一边嘀咕着。他坐镇郴州前线已经十来天了,当面清兵也越聚越多,加上岳超龙收拢的民勇,又恢复到了三四万之众,可这都是湖南本地镇协绿营,被胤祯打发来郴州当堵路石的。胤祯的十万大军还未成型,只有已经领了定西将军衔的噶尔弼,带着两万湖南标营前出到了衡州。
    按军情处获知的消息,胤祯定下的最后聚兵期限是六月二十日。郴州之战是五月初打响的,从早前清廷拜大将军,开始着手西北战事的准备算起,能在两个多月内,从周边六省调集十万大军到湖南,这般动员力,要早在半年前发挥出来,李肆也就没有今天了。
    严格说,胤祯大军的汇聚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对比后来鸦片战争时期,清廷从陕甘和四川调兵到浙江,居然半年才到,完全就是两个位面的事。
    “郑之本……怎么有些熟悉……”
    翻开一张试卷,入眼是肃正小楷,这个名字让李肆皱眉,接着摇头,这个时代能有什么名人,估计又是自己“思维分区堆栈溢出”,产生“代入错误”。
    英华新朝第一次科举“胜利召开”,可惜他这个英华天王还人在战场,所谓的“殿试”得缓期举行,其他书友正常看:。广州乡试的卷子,李肆要过目一下,看看有心投效英华新朝的士人,到底都是些什么角色。
    恢复科举是跟着“官府下乡”的行动一同展开的,学正深入到县以下筹建乡镇蒙学的时候,就开始推动这一项工作,得了学正职务的读书人自己带起一帮学生去县里参加考试,重建科举的时候,也就将县学恢复成型。
    李肆和英华上层都还没精力来细致打理科举制,所以还是全盘沿用之前的科举套路,而五月开考的广州乡试就是英华第一场“春闱”。
    原本英华上层,连带李肆,都没对科举报什么信心,毕竟大部分读书人都还对这新朝冷眼旁观。可没想到,这场春闱却招来数千读书人,差点挤爆了广州贡院,不得不临时在黄埔书院设了新考场分流。
    仔细分析这些读书人的构成,一部分是原本英华治下的广东士子,受李肆的一系列复汉措施影响,外加新会对满清正朔形象的冲击,这些人渐渐变了心思,不少人都出来求职应试。另一部分人则来自江南,但这部分人还分两类,张伯行在江南大肆打压与广东有牵连的工商,也牵连了众多士子,不少跑到广东,这是一类。另一类则是绍兴师爷,这些人世代为幕,熟悉实务。现在英华新朝官吏一体,也给了这些人宽阔舞台,所以也官心欲动,投身科举。
    第三部分人则是原本广东的吏员阶层,“正途出身”的观念根深蒂固,科举一开,他们都认为,未来新朝将会重用科举出身之人,所以在工作之余,也开始捧起书卷,力图考一个出身。
    “潮流初起,不进则退,如果落在这些人的后面,到时可是要被他们逼宫的,这天下,他们也有心来分杯羹了。”
    再看看那个郑之本的资料,自江南来,五十岁……让李肆顿生感慨,自己掀起的逆天大势,终究已经显了力道,而湖南决战,应该会把这大势送上更高之处,众人都在争朝夕,自己可得争分秒。
第二百三十五章 湖南大决战:等你等得我心慌
    第二百三十五章湖南大决战:等你等得我心慌
    “雨帐二百顶,炮药四百斤,生豆一千斤,米六十石,火绳二百斤……”
    四川夔州,一长串江船靠上码头,两个师爷模样的人开始点检船上货物,数十类杂物混在一起,点得两个师爷眼神涣散,头顶冒烟,其他书友正常看:。
    还不止如此,两人一边点着,一边抱怨不已。
    “从我们建始县直送荆州多好,现在还要走夔州一趟,多了一半路程,真是又费脚力又费时间。”
    “台站就是这么定的,不统一调度怎么行?这六省数百州县,都自己送过去,大将军帐下哪来那么多人手点检分验?”
    就在同时,湖北襄阳府城码头,数十江船挤在码头边,船主们都满脸怨愤地吵嚷不停。
    “为什么要定三分损耗!?已经多送来两分都不够!?”
    “我这豆子就是沾了些雾气,怎的就泡水了?”
    “知县大人的派单又没说精米,怎么送到了才说是要精米?”
    码头上,襄阳知府,北路粮台提调朝几个师爷坚决地摇头,其他书友正常看:。
    “这是军务!不合单子……本府就是不能收!出了差错,本府可是要赔脑袋的!同样,你们也落不了好。与其在这里吵,还不如赶紧回去补齐……”
    提调一脸尽职公事的肃穆神色,心中却道,这帮知县也是些不晓事的,平日应付我这个知府老爷也就算了,现在我是粮台提调诶!不给我送够规礼,我又怎么应付大将军帐下管军需钱粮那些饿狼的索取?你们不晓事,就别怪我不仁义!拒收你们的军需,看你们醒不醒!至于为何拒收,找理由还不容易么?到时大将军的刀子砍上脖子,可不要怪我不给机会。
    江西瑞州府,一股千人左右的绿营兵马进了府城外的军营,为首的游击找上了台站经办,再被经办引给粮台提调,就跟做生意一般,手指比划着,一笔生意就做成了。不多时,这股营兵的骡马全被牵了出去,游击、经办和提调手里多出了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而一份“骡马倒毙呈文”上,游击、经办的签名画押赫然醒目。【1】
    长沙府,抚远大将军行辕,胤祯恭敬地朝陈万策行礼。
    “此番四方台站的布置,大军行如电,辎重粮秣也源源不断而来,都有劳先生的筹算了。”
    “大将军过誉了,还是大将军谋划周密,也敢为天下先,竟让在下区区算手来襄赞军务。”
    书案上堆满了粮台报单,还有十多个算手模样的人正噼噼啪啪打着算盘,陈万策也满额头是汗,半是自得半是谦恭地回礼。他师从历算大师梅文鼎,也没想到过今日会以算学辅佐大军统帅,但笔墨筹算之间,就将十万大军和相关军需调度得妥帖,自觉是平生难得之功业。
    胤祯微微一笑,请动陈万策以道员衔领粮台总提调,分沾军功,不仅送了李光地和陈万策老大一个人情,也确实对这一战有绝大助益,其他书友正常看:。
    得知自己要领军之后,胤祯就沉下了心思,要将军务摸个剔透。康熙也提点过他,身为统帅,最要紧的莫过于三点:定策、用人和保粮草。而湖南之战,自己能下功夫的地方,就是后两桩。用上陈万策,正应了这两事。
    他仔细看过禁中关于康熙用兵西北和三藩之事的纪略【2】,不仅粮秣之事重要,大军调动更是要紧,越早集中兵力,他的胜算就越大。和他四哥胤禛一样,他也总觉当面李肆的动向很是古怪,抱着一分提防之心,越早聚齐大军,形势就越明朗。
    为此他潜心研究,在粮台兵站设置上下了很大功夫,将昔日一路粮台分为四路,分别设在西安、夔州、襄阳和瑞州,以此汇聚四方六省兵马粮秣,同时请来陈万策居中提调,由此聚兵神速,粮道通畅,大军未成,已显出几分全新气象,让众多老将都衷心佩服。
    “不过是拾皇阿玛当日进兵西北、鏖战湘湖之牙慧,也算不得什么创举……”
    胤祯也自矜地谦虚道。
    “朝廷天兵飞至,再有大将军这细密筹算,那李贼绝无半分胜机!”
    陈万策就觉眼前的形势,有如手中的算筹,再清晰分明不过。
    郴州府城,知府衙门正堂外,数百人正聆听着彭先仲的训示,看衣着打扮,都像是工商东主。这里虽然已是战场,前方有数万清兵,但英华天王亲身在此,更兼有丰厚订单引着,让这些业主们也不顾安危,亲上前线,为前程而拼搏。
    “入湖南的路线,递送业的东主们都已经看过试走过,心中该已有数。而各位供应军需的业主们也都收到了具体清单和发运排程。这是我们英华朝廷跟诸位的公平生意,只要保质保时,款项绝无拖欠。诸位信不过我彭先仲,总该能信得天王,信得三江票行吧……”
    这话引得众人一阵哄笑,的确,现在三江票行的信誉甚至还要强过李天王,就连满清官员的存单都没赖皮,即便是死了,只要有可信后人取银,照样给付。
    “但请诸位记住一点……”
    彭先仲拍拍书案上一只马钟。
    “时间,要的不仅是朝夕,甚至是分秒,要确保时间精确无误!”
    随着彭先仲话音落下,英华新朝的工商也被动员起来,一只无形庞然巨物被鞭策上了战争轨道,推着初见雏形的战争机器,轰隆轰隆运转起来。
    青浦码头,巨大的货仓群里,一片区域被隔离出来,标注上了醒目的“军事禁区”标志,源源不断的军需物品在这里汇聚起来。有佛山刚刚出厂的永历式步枪、八斤炮、十二斤炮和飞天炮。木箱包装的子弹、炮弹堆积如山。帐篷、雨披、制服、军靴等等装具在早有大宗货物管理经验的库管调剂下,分门别类地排列整齐,每一大件物资上的标签都有相关环节的计划递送时间、实际递送时间,各分站点的负责人签名。
    码头军需区的负责人按照时间排程,将一张张运单派发出去,码头上的装卸工推动着龙门吊,快捷地将一箱箱货物装上各家船行的货船。数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