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291部分

草清-第291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从快蛟船踏板上得来的灵感,再配搭佛山制造局的水车传动机关,一人蹬着走,平实路上,能顶一头骡马!”
    工人将那车子捞出来,竟是一部三个轮子的大车,前轮还可以左右摆动,掌握方向。
    “哎呀,现在哪里来得及造这……这车子叫什么?工料钱多少?”
    黄斐正要训斥,却又一个激灵,若是在平地全用这车子,把骡马集中到难走的路段,不是两全其美么。时间来不及也没啥,这场仗还有的打呢。
    黄卓却是不关心什么造价,就想着命名:“就叫……自走……不不,自行车!”
    在这英华,自行车最早就是以三轮车的样式出现的。
    这些细节都是李肆一声令下,大敞钱袋而在英华治下处处开花的,他自然是看不到,只能看到一国工商全都动员起来,不止为天王府工商署和军令厅洒下的大把订单,严峻形势也让他们鼓足了力气。粮草、物资、枪炮弹药,车马牲畜,源源不断自北江而上,进入湖南,再转入湘江,一直汇聚到湘潭之北昭山下的英华军大营里。
    “康麻子想用人数淹死咱们,咱们就用银子淹死他!”
    这是李肆对阵康熙的策略,康熙亲征,不管是大军还是他本人,怎么也得一两个月才能到湖南,这段时间里,他就忙着囤积物资,调度兵力。
    兵力倒没有太多可调的,将鹰扬军拉了回来,福建有萧胜推动另一棋局牵制施世骠。再加上刚编组起来的广西内卫,湖南内卫,以及游弈军,正面兵力就三万人。羽林军是另一枚棋子,到时也算是整个湖南战局的力量,算起来就是四万人。
    预计当面清军会有旗营八万,绿营五万,总计十三万人,再算上江西绿营,整个湖南战场,清军总兵力不会超过十六万,四倍于己。这个比例虽然远弱于以往历次大战,但李肆这边,野战军军也才扩充到位,还有接近一万内卫不堪大用。而清军有至少三四万新编组的火枪兵,火炮也多了许多。更麻烦的是,预定为主战场的湘江以东,宫山以西是平原,利于京营和陕甘绿营的两万马队机动。
    总结而言,形势比宜章之战还严峻……
    李肆只能尽量将银子转化为战力,千方百计从各个细节提升力量,当然,由此带来的一桩烦恼就是,他的钱袋又空了。
    “今年的一百万两特支费已经全砸进去了,工商总会额外报效和民间义捐的五十万两正在花,预计还会有一百万两的空缺。”
    彭先仲也来了昭山大营,专程向李肆汇报军费开支,更是为了要钱。
    一百万两不算多,有太多办法可以解决,比如开征新税,预征关税,或者提前支取南洋公司盈利,甚至掏空自家产业老本,但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前者是掘一国信用的根基,后者太伤自家人腰包。连续多年,自家产业的分红大多都被填进了国库,今年怎么也该让大家有所分润了。
    “好了,趁着这一战,咱们也开始搞国债吧……”
    李肆早有对策,或者说预谋已久,借钱。正好,三江投资的三年债到期了,这期债务结算,更奠定了三江票行的信誉,连鞑子王公大臣的本金都一两不拉地偿还。做生意讲一个信字,有此程度,古往今来,还无商家能及。再要借钱,即便利息低一些,大家都认了。
    但这是国债,名目就从英华银行出了,可大家都知道,英华银行和三江票行乃至三江投资都是一家,英华银行更是一国总票行,不会将信誉当作儿戏。
    虽说这一战前途未卜,但李肆要钱,还打借条,要付利息,总比开征新税,提前征税这些手段来得柔和公平,书迷们还喜欢看:。
    就李肆治政而言,国债也是迟早要开的,还不止是为了充实财政,这也是政府调剂金融的必备手段。至于这国债出笼,以后会变成一只何等凶猛的怪兽,就得看工商实业能不能一直抢跑在前了。
    “让顾希夷执行丁字方案,开国债三百万两,三年期,年息一成……”
    国债方案早就制订好了,还不止一套,李肆选用了最稳妥的一套。跟此时的民间借贷利率比,利息低得吓人,可民间放贷总免不了赖债损失,还得蒙养收债人,成本也高。放债给他李肆,给这一国,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太多。现在握着银子,既想生利,又不想冒险,更不想投入自己不熟悉的工商实业的那些人,怎么也该将这国债当作一个篮子,将自己手中鸡蛋分出一枚投进来。
    更便利的是,此刻英华已开放民间票行,将此国债压给民间票行承销,无比方便。虽说有以权凌商之嫌。可这种程度,比商人在满清治下的遭遇文明温柔得太多。
    “除了军费,剩下的钱交医卫署、文教署、国子监和将作监去分,作三年规划。”
    借到这一笔钱,李肆不仅能打下这一场仗,还终于能有余钱,全面推动英华在医疗、教育和科技三个领域的建设。
    思绪正飘飘到了若干年后,彭先仲嗯咳一声,敲碎了李肆的美梦。
    “呃……天王还是暂缓那几方面的事务,从江南票行传过来消息……”
    彭先仲附耳,李肆一边听一边点头,到最后脸色已变得无比精彩。
    “康麻子……居然找到我这里借钱了?”
    他嘿嘿笑着,眼珠转个不停。
第三百九十二章 借你一百万,还我个江南
    第三百九十二章借你一百万,还我个江南
    “圣上亲征志坚,行如雷电,臣等不及筹措,虽粮秣车马无虞,将士薪饷抚恤尚差,书迷们还喜欢看:。今国库尚丰,却为备西北战事而难再挪腾。唯有援平三藩及治河工事,广纳报效……”
    河南开封府龙亭,亲征銮驾行在,康熙又在重读之前收到的京中奏折,心绪无比复杂。这一份是马齐递的,意思很简单,没钱了,赶紧开捐纳吧皇上,不然大军就得喝西北风了。
    他出京没多久,代理国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就频频递本,都在说银子的事。这事一堆泥胎菩萨可做不了主,都赶紧朝康熙的亲征銮驾推。
    从李肆举旗到现在,一年半过去了,之间还夹缠着西北兵事,银子如瀑布一般飞泄而下。原本国库就是一堆烂帐,撞上这实在光景,顿时漏了底。去年宜章之战后,大将军胤祯报上奏销,原本户部书办不敢驳这皇子的帐目,可看到七百万两的数字,也被吓住,赶紧推了出来。
    国库烂帐,康熙是没那个心力去清理了,也来不及。不得不调剂四川、江西和湖北几省钱粮,抹掉了原本的减免政策,胤祯再精打细算,将奏销缩到五百五十万。父子两头用力,外加李煦等内务府包衣的报效,这才勉强抹平。
    现在康熙亲征,大军汇聚湖南,这一战的开销,怎么也得奔千万两以上,马齐献策说开捐纳,此事势在必行。
    可李光地的折子说得更透,“捐纳事烦,案牍繁琐,若开速途,倚其为独木,恐伤吏治……”
    捐纳肯定要开,但康熙一力亲征,战局已经转动,怕是有些晚了。而且也不能光靠捐纳。之前康熙平三藩,捐纳得了接近三百万两银子,那是两年积累下来的。当时许捐州县实缺,祸害不浅,吏治一塌糊涂,花了十来年才大致理清遗患。
    李光地自然反对杂途塞了正途,可捐纳也确实远水救不了近火,就说几路兵马汇聚岳州,行赏银子就少不了。特别是京中旗营,那是见不到银子不迈腿的主,虽不敢明面上违逆,可诸事拖沓懈怠,气得康熙咬了一路牙,连带倚他们为此战长城的信心都消了大半。
    大军刚出京城时脚程还快,可进了河南,就如老牛拉破车一般,一天走个二三十里就是神速了。照这速度,要赶到湖南战场,怕不得三四月之后。
    康熙严令,各旗正副都统协领佐领,各营统领参领全力督促,却还是快不起来,为何?因为出发前允诺的行赏银子没发下来……
    这行赏是历来的规矩,康熙也抹不下颜面不认。再说旗营本就是靠着朝廷铁杆庄稼从小养到大的,没一点自己找食的本事,朝廷不喂饱,又怎么让他们做事?
    整场大战的开销都还是其次,现在康熙头疼的是行赏所需的一百来万两现银。没这笔银子,旗营怎么也难在六月赶到湖南。这数目对康熙也不算什么,可眼下帐目纷杂来回,他的内帑在万寿节也花销颇巨,要垫这一百万,可就周转不开了。而周边各省忙着供应军需,连江南的藩库都被掏空了,急切间竟是拿不出来。
    “奴才恨不能抵家报效,然身家浅薄,难济大事。听闻江南票行存银颇丰,奴才曾劝其报效朝廷。票行掌柜言,若是朝廷愿借,票行可贷,以钱息报效……”
    这是苏州织造李煦的折子,康熙第一次看时,气得当场就想撕了,他贵为天子,统领华夏,居然还要找商人借钱?荒唐,其他书友正常看:!
    可现在面临这桩急难之事,康熙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提议,李煦声言,只要愿借,一百万两该是没问题。
    问题是……那江南票行,背后的东主不是李肆么?康熙就觉匪夷所思,那李肆,能容许自己的产业,向自己这个生死大敌借钱!?这人脑子怎么长的,是不是真中邪魔了?
    此事太机密,康熙不好找他人商议,就叫来被撸了兵部尚书之职,随军效力的赵弘灿。这家伙对广东之事很熟悉,李肆跟商人的关系更是门清。
    赵弘灿的回答多少缓解了康熙的疑惑,按赵弘灿的说法,李肆也非票行一家独主,不是什么事都能做主。江南票行在江南自己作自己的生意,李肆未必能有效约束。
    这概念康熙熟悉,那不就跟满洲人以前的八旗议政类似么,李肆即便是共主,也不是事事都一言九鼎。
    康熙不屑地道:“果然是起于工商的婪贼!今日他倚此立业,异日他也就因此溃灭!商人唯利是图,为在我朝廷治下邀恩,竟连敌我都不分,那李肆……”
    他都在为李肆感到不值:“若是听到他旗下产业,居然还向朕贷银输诚,还不知脸上会是何等精彩颜色。”
    康熙摇头慨叹不已,这李肆该是被工商挟制住了,竟然连这等生死事都不能掌控,你不是重工商么?重到后来,反而沦为工商的傀儡,这就是你的下场,活该!
    这就是昭山大营里,李肆那番表情的由来,那确实是相当精彩。
    康熙当然不会直接说借,帝王尊严绝不容许他朝商人低头。但一方面是救急,一方面也抱着“打击”李肆的心理,他许可了此事。让李煦给出一个既可以保存皇帝颜面,又能拿到钱的解决方案。
    李煦能有什么方案,还不得看李肆的脸色行事。透过江南票行,李煦急急向彭先仲这边作了通报,等着李肆的回话。
    李肆很俐落地点头:“借,康麻子的面子,我还是要给的。”
    彭先仲是商人出身,没感觉有太大问题,若是换了其他人,比如说一般的英华文武官员,准会一跳三丈高,当李肆是“通敌分子”。
    为什么不借!?他李肆不借,康熙照样有办法解决,现在只是不想过多动摇朝政根基而已。再说了,这可是康熙主动送上门来的一个绝佳机会,给李肆布置“江南攻略”打开了一扇侧门。
    李肆悠悠道:“而且这笔钱借出去,我也不想着让他还回来,他得还我……”
    李肆冷笑:“还我一个江南。”
    方案很快就订好了,半年期,一百万两无息贷款,但清廷得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和北新五关一年关务作抵押。
    李煦在苏州很快收到江南票行的回信,看到这条件,不由自主地抽了口凉气。借贷有抵,天经地义,但这抵押品,让李煦想起了当年韶州太平关的旧事。这一百万两银子,顿时变得无比烫手。
    再一细想,自己若是短时间就搞到这笔银子,解了皇上的燃眉之急,圣眷怎么也能再增几分,更能稳稳把住江南这肥厚的生财之地。至于李肆在这一百万两银子上包藏着什么祸心,只要不是夺州占县,惑官反乱,想必皇上都不在乎。即便局势有差,皇上一纸诏书就能把关务收上去,江南终究是大清的江南,不是李肆的江南。
    康熙也很快收到了李煦拿出的解决方案,对江南票行索要五关明年一年的关务,他也很理解。这五关一年上税六十多万两,算上陋规杂收,翻一倍,正好合官贷一年三成六分利钱,也就是一百三十多万两。若是朝廷还不出这一百万两,就将这五关交给江南票行经营一年,恰是在商言商的嘴脸,再“职业”不过。
    “看来这一百万两,竟是不用还了,到时将五关暂交给那票行管一年即可……”
    康熙也拨起了小算盘,江南票行拿得五关,朝廷不过是还六十多万两银子。直接还钱是一百万两,是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可康熙不是寻常人,是治天下的帝王,总得多想一层。深下去一层,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他是绝不疑李肆透过江南票行,在这一百万两借款上打着什么主意。就算有什么祸心,一纸谕令,江南票行都要关门,操心那么多干嘛?
    康熙更关心的是怎么马上拿到这笔银子,同时还不让自己沾手,想了半天,终于拿出了方案。
    皇帝是不知道此事细节的,就交由内务府和江南地方一并紧急筹措这一百万两。内务府以李煦为代表,江南地方以两江总督张伯行为代表,由两人出面跟江南票行缔约借钱,同时给朝廷上一个题本,含糊地说是以关税为抵。注意,是关税,不是关务,朝廷自然不会让国政握于商人之手,嗯嗯。
    这题本上来,他康熙装作事务繁忙,未究细节,画一个圈,写下“知道了”,这事皆大欢喜。他既是认可了此事,却也没沾事情内里,是李煦和张伯行“擅作主张”向商人借的钱嘛,到时候臣子觉得朝廷向商人借钱太丢脸面,闹出了大动静,就处置这两个人好了。
    得了密谕的李煦一天之内就办好相关文书,然后去找张伯行。张伯行也接到了密谕,正觉纳闷不已,听李煦这么一说,心中恶寒,这是皇上要他背这个黑锅啊。可他敢不背么?只好捏着鼻子签认了文书。
    这么一趟来回,李肆的银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