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373部分

草清-第373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雍正看向允禩,后者咬牙,感觉形势已经脱离了自己预计的轨道。
    雍正狠狠笑道:“不仅是南面之事,西面也总是不安宁,藏地是平了,青海却又乱了,罗卜藏丹津……”
    这个名字一提,允禩脸色顿时煞白,他眼珠子一转,当机立断地叩首道:“臣愚昧!臣无知!臣竟不识皇上忍辱为国的苦心,求请皇上发落!”
    雍正一滞,抖了抖脸肉,心说老八可真是见机得快,缩得如此俐落,让自己没办法马上大作文章。也好,先解决张伯行,稳住李肆,再来彻底收拾你!
    “知罪就好……把差事都交了,回府闭门思过吧。”
    雍正一句话,就将允禩赶出了朝堂,但谁都知道,这仅仅只是开始。
    可眼下众人都无心去想允禩的遭遇,雍正对张伯行的处置,太过骇然,他们绝难接受,特别是以王掞为首的理儒之士。张伯行可是前朝名吏,甚至被康熙亲口称呼为“天下第一清官。”跟更早的陆陇其、于成龙等清官齐名,即便此事有抗旨之行,怎么也不该以那等规格处置吧。
    “清廉?忠义?张伯行无必死之罪!?”
    听到王掞出列,为张伯行求情时的话语,雍正目光森冷,思绪悄然回到了昨日,回到他与茹喜商议之时。
    昨日他可的确是焦头烂额,惶乱不安。张伯行这个名字,就在他牙间翻来覆去地低低咬着,恨不能嚼成渣滓。
    他本第一时间就给张伯行下了密谕,让他把人转给鄂尔泰,书迷们还喜欢看:。可没想到,张伯行不知发了什么疯癫,再发来一封密折,态度跟早前发来请示如何处置盘金铃的折子大相径庭。张伯行说,之前是不知内情,现在明白了,此女就是南蛮命脉。只要将此女除掉,南蛮一国就失了人心,由此南蛮必备,我大清必将复了南方之地,重得朗朗乾坤。
    从感情上讲,雍正很希望张伯行的话是真的,杀了盘金铃,南蛮就完蛋了。可从理智上讲,他却再清楚不过,这不过是张伯行那腐儒的一厢情愿!李肆起家,的确有赖英慈院和盘金铃,但绝不是倚其为根脉。
    暗中蓄养私军,配快枪大炮,割钞关胁商,再以商胁官。那李肆,更多是以骇人目光,看透了朝廷管制的根底,靠爪牙和银钱为刀,一步步剖开了朝廷的内里,由此席卷而上,成就了今日之业。
    杀了盘金铃,何损于那李肆!?不仅无损,甚至还会让那李肆更聚起治下民心。广州事变时,民人暴乱,那汹汹之力,雍正可是刻骨铭心。一想到那时,他就止不住地恶心欲呕,似乎自己又置身粪坑,那层屎尿还浸在身上……
    见了张伯行的折子,雍正就暗道不好,赶紧再下急谕。一方面将张伯行就地免职,一方面让鄂尔泰署理湖广总督,全权处置此事。
    可来不及了,那张伯行,竟是骄横如斯,没得他的谕令,就将盘金铃行了火刑!
    当雍正得了鄂尔泰、衮泰等湖广大员的紧急奏报时,有一种天崩地裂,龙椅坍塌的错觉,好半天都没缓过来。跟允祥、张廷玉、隆科多、马齐和马尔赛等军机大臣商量了一整天,依旧不得要领,最终不得不又来找茹喜。如允祥所说那样,此事就得从茹喜这摸到李肆的心意。
    在茹喜面前,雍正没有一点伪饰,一拳头砸在桌子上,恨声道:“这张伯行,该杀!”
    茹喜沉着脸道:“光杀,怕是平不了李肆的怒气,而且……”
    接下来的一句话,让雍正由怒转恨,对张伯行此举的性质也有彻底了悟,其他书友正常看:。这个名字在他心中的感觉,从坏事的奴才,骤然变为居心叵测的逆臣。
    茹喜道:“不狠厉一些,也镇不住其他汉臣……”
    没错,此事不光是平息李肆怒气,张伯行所为,还触及到了另一件事,一件跟李肆领兵北伐,大清江山不保这事同等重要,不!在某种情况下,更为重要的大事!
    那就是……这大清,到底是谁在作主!?
    汉臣,饱读诗书的理学之士,靠着清廉霸居民心的清官,他们在先皇康熙时代,那般活跃,为的是什么?为的真是忠君!?
    不,雍正可不相信,他知道,他的老子康熙也不相信,因为康熙亲口说过,这些汉臣沽名钓誉,待他们如待小人,绝不可太过亲近。先皇不过是在跟他们演圣君贤臣的戏码,他们之中,却屡屡有人入戏太深,还真觉得自己就能占住民心,妄定国政了?
    这大清可不是他们的大清!
    雍正脸色越来越铁青,他虽然想着满汉一家,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可从没想过主奴颠倒,伦常败坏。
    这张伯行所为,何止是沽名,根本就是置他这君父于无物!一国之运,岂容你一个奴才,不,连奴才都不配的汉臣,所能处置的!?
    雍正的脸肉都在哆嗦,真如茹喜所言,不将其狠厉处置,他就是其他汉臣的榜样!只是杀了一个张伯行,异日千百个汉臣以其为榜样,这一国就不再是大清,就成了朝臣视帝王于无物的前明!
    雍正深呼吸,既是对茹喜作出保证,也是为自己定下底调:“没错,朕会处置好张伯行,让他连名带身,万劫不覆!”(未完待续
第五百章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仅仅只是“抗旨不遵,擅起边畔。”这还不足以支撑雍正对张伯行所判的刑责,当然,雍正也不满足于给张伯行定这样的罪名。只是他身为皇帝,给事情定个性,态度交个底,已经足够,接下来就该臣子们出场。
    尽管殿中跪了一地官员,却并非扫尽一殿之臣。侧面伺立的王公们,以及军机大臣隆科多,从西北回来的新任大学士富宁安等满臣,他们非但没有跪下,还拿着警惕和憎恶的目光,注视着跪在地上的那些臣子,很明显,跪着的大多都是汉臣。'搜索最新更新尽在。本站;感觉形势很是不妙,王掞鼓足气力,高声道:“本朝未开如此先例,先皇在时,更以仁德治世,请皇上三思!”
    提到了康熙,似乎让这帮汉臣胆气更足了,都高声应和着,叩头的动作份外整齐,乾清宫正殿顿时发出轰隆一阵响声。
    这响声汇成一股气势,让满臣们都是心头一震,隆科多惊得跳脚叫了起来:“你们这些狗奴才,是要造反么!?”
    张廷玉也看向雍正,准备悄悄出殿,好去召集侍卫,其他书友正常看:。得雍正信任,张廷玉现在也兼着御前大臣和内大臣之职,可以调动乾清门侍卫和护军营。
    雍正明白张廷玉的心意,将手一摆,心中自信充盈。
    “仁德!?”
    他的高声讥讽在大殿里回荡。
    “皇考仁德,就容得满天下臣子肆意妄为!恃宠而骄!?皇考仁德,就换来了国库实存不到账上的一成!?皇考仁德,就换来官商蛇鼠一窝,放出李肆那滔天巨逆!?皇考仁德……”
    说到后来,雍正已是面目狰狞,声若噬人之兽。
    “就让尔等,忘了臣子本份!?”
    这一番话吼出,汉臣们本是趴在地上的,却一下惊得都快扑在了地上,他们忽然发现,张伯行之事,好像不止着落在张伯行一人身上。
    一个颤巍巍的声音响起:“张伯行误国,该杀!”
    这是患病的赵申乔,他可没有跪下,原本他就跟张伯行这类人有嫌怨。
    再一个人出列,是田从典,他语气满是遗憾,但也显得异常坚决:“张伯行不止误国,他更是大逆不道,辜昧先皇所誉,皇上所托。”
    接着一人从地上爬了起来,此人一开口,王掞圆睁双眼,难以置信。
    “张伯行之罪,该由三法司从速判审,皇上该选派得力之人,坐镇三法司,厘清张伯行的罪名,以平天下,以谢国人!”
    张鹏翮,也是有名的清官廉吏,跟张伯行并称熙朝“二张”。民间官声虽不如张伯行,朝堂的影响却远胜对方,其他书友正常看:。他跟张伯行虽有小怨,昔日江南案里,还因偏护噶礼,名声有损,但论及“清官。”张伯行在他面前还只能自称晚辈。
    认真说起来,康熙时代,但凡有政治野心的臣子,那都是“清官”。赵申乔最初也是以清官身份登堂入室的,后来才变成疯狗。田从典之流,也都是因官声清廉而从地方入的朝堂。
    为何会这样呢?上有所好嘛,康熙标榜仁治,仁治盛世,自然处处都是清官。陆陇其、于成龙之类,死了家中都刮不出几个铜板,这种清官大家学不了,但多下下乡间田头,穿着破烂官衣招摇,面对银子捏鼻子挥扇子,在商人身上作威作福,在跟民人有关的小事上顶撞一下上司,美其名曰“为民请命。”清官路线就这么被大家踩了出来。
    技术不高,或者弄假成真的,自然都牺牲了,能一路踩进朝堂的,可都是个中高手。也有像王掞这样,一直泡在上面,还真当康熙诚心养儒扶理,以清官满天下为荣。
    所以当王掞看到张鹏翮这个朝堂清流领袖跳出来说这话时,就觉异常震惊。
    张鹏翮这话什么意思?貌似讨要公正处理,实质却是为皇帝献策。让三法司从重从快,明正典刑的用心再明显不过。还特地点醒皇帝,要派心腹坐镇三法司,免得下头人干扰。
    张鹏翮一言,如撤退转进的信号,趴在地上的汉臣们全都起来了,朝着雍正拱手山呼:“求请会审张伯行!”
    雍正呵呵冷笑,笑声好半天都没止住,如寒风吹刮,刺得一殿臣子心底阴冷无比。
    十二月眼见要过了,雍正之元也要跳到第二年。江宁府衙监牢里,听到脚步声响起,张伯行挥手赶开即便是冬日,也在这里生活得滋润无比的蚊蝇,心头开始忐忑不安。
    他听得清楚,来者是一群人,其中有不少人踩着的步子很宽,那是官步。他之所以不安,不是因为怕死,而是怕名声受污,书迷们还喜欢看:。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为,旁人都觉不可理喻。
    大半个月前,他在武昌焚了妖女,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结果,反而得来南蛮军民的疯狂报复。对此他虽震惊和不解,但却没有绝望。他作好了在烈火中与城俱亡的准备,这样他依旧是一个忠臣,一个赤胆忠心,日月可昭的大忠臣。
    可他没来得及去死,雍正的急诏就到了,直接免了他的职,却没交代之后的事。
    他仔细思量,感觉皇上是不是有心就故意让他以无职之身,死在武昌。这样既能给李肆交代,平了他的怒气,朝廷也能留下颜面。
    如果他真只是一心为忠,他还真的就留下来了。可他之所以忠,求的是什么?还不是求名么?背黑锅可以,可为背黑锅而死,他绝不愿。
    所以他逃了,反正他已没了官身,诏书也没交代,他这也不是逃。
    但他跑到江宁,跟昔日属下联系,想打探朝廷消息时,对方却把他卖给了署理两江总督李卫。这李卫是皇帝心腹,跋扈异常,知他是个关键人物,当场就将他押进了江宁府衙的监牢里,一关就是大半个月,现在,怕是得了处置他的章程。
    “只要能活着,我都还有救……”
    高大身影领着一帮官员露面,那正是李卫,见李卫等人脸色沉肃,张伯行心中还存着希望。
    “张伯行,朝廷已降下旨意,今日你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李卫脸上带着讥讽地叱喝着,让张伯行瞳孔扩散。
    “你罔顾人命,悍然负法,于康熙五十四年,刑讯逼死张元隆等十七人……”
    “你贪昧污渎,于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任内,收受赂银合计四千七百七十六两,吞没公帑十七万一千六百二十三两五钱三分四厘有奇……”
    “你以操守为资,以廉名为筹,害江南商民无数,任内积下六百一十六桩冤案,苦主无数投告,江南民怨沸腾,书迷们还喜欢看:!”
    “你奔丧居孝未满期,就行书朝中之人谋起复,不孝如此,世人侧目!”
    “你督湖广,更将军国大事视为揽名之机,骄横抗旨,非礼不臣,败坏纲常,不轨之心昭昭,不容于国,不容于天!”
    “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便人子有取死之道,自有人君定罪,按律法处刑。而你张伯行,擅施火刑,行非人之事,其举胜于妖邪,已沦入邪魔之道!”
    李卫展开诏书,装模作样地念着,他不怎么识字,所以满嘴说的都是实在话,而非诏书上文绉绉的判词。由此张伯行还得在脑子里“转译”一遍,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被定了什么罪。
    就在他大致明白了这些话的意思时,李卫沉喝一声:“皇上口谕,你张伯行,可是猪狗之辈!?可是妖邪入心!?朕看你张伯行,非类于人!根本就是人面兽心,混于人世之邪魔!”
    张伯行就觉一股怨气直冲天灵,他愤声高呼:“冤枉——!”
    他自然会觉得满心冤枉,这才多长时间?大半个月!除去路上来回时间,朝堂议定他的罪名,就用了不到十天时间!这是何等神奇的速度啊……
    就在这雷霆一般的审理中,他张伯行被套上了一顶顶帽子,酷厉、贪污、无节、骄横、渎职、不臣、妖邪,几乎完全是照着他原本有的“天下第一清官”的模子,给压下了一道阴印。有什么美名,就刻上什么恶名。不说那些贪污和亏空,不知是从哪里搞来的材料,说什么居丧谋起,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照这个标准,李光地岂不是该死上十次!?
    但另一些罪名却不是虚的,他张伯行昔日在江南,为压制工商,下手确实不软。现在署理他旧职的李卫对这情况可是再清楚不过,补上这些黑材料,易如反掌,让他的罪名板上钉钉。
    李卫身后的官员鄙夷地道:“冤枉?你若是冤枉,天下就无可罪之人了。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你更是邪魔噬心。若非满心妖邪,怎么会以朝廷命官之身,判下火烧活人之刑!?”
    另一个官员冷哼道:“谁该死,该怎么死,都是万岁爷定,你张伯行凭什么来定!?”
    张伯行深呼吸,还想为他的名声辩护,李卫却挥手道:“来呀!送张伯行上路!”
    这就要行刑了!?张伯行眼珠子圆瞪,这一定是李卫矫旨,没错!就如他当初悍然而为一般!先皇在时,仁德治世,定民人一死都要再三思量,他张伯行名满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