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480部分

草清-第480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佣仆的命。
    所以他才开着玩笑,自居下人,称呼众人为老爷,当然,笑声里很有些苦味,脑子里还转着“四哥儿,你好狠!”的大不敬之念。
    众人哪敢受他如此姿态,赶紧也深拜回礼,厅堂里响起春风般的笑声。
    黄埔无涯宫,范晋的笑声格外苦涩:“官家说得是,这四年,我确实把自己当作英华在江南之主,事事以己念为先,怪不得工商都开始向我送礼,原来是我把权压在了他们身上,而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书迷们还喜欢看:。”
    李肆摆手道:“你莫自责,江南事,这四年你打牢了基础,这功劳是抹不掉的。再说了,即便你有此念,不也克制着自己吗?就算你不克制,还有都察院,还有东西院在看着你呢,那些个人情总是难免的。如果你真是因不适任而卸职,我升你为次辅这事,又怎可能这么顺利?我这个皇帝,现在也不是为所欲为的,就像之前的烟囱事件……”
    说到这“烟囱事件”,范晋也摇头叹息,至少就内政事而言,皇帝现在还真不再是一言九鼎了。
    这事他回黄埔就已知道,报纸上正议得沸沸扬扬。事情也很简单,其实是早前反蒸汽机风潮的余波。黄埔学院天人社的一帮学生,因为鼓动佛山民人到天坛请愿,引发数万人冲突,还伤了好几十个,最终被追责,在监狱里呆了十天。
    出狱后,这帮学生“痛改前非”,明白搞事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牺牲就没有改变。他们跑到佛山,爬到蒸汽机和冶铁炉的烟囱上,要以自己的下场来向世人证明,这黑烟是有毒的。
    他们得逞了,这黑烟当然是有毒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轻者咽喉灼痛,重者肺水肿甚至窒息,如果不是作坊赶紧关闭了机器,旁人施救及时,这十来个学生估计要全部交代在烟囱上。
    这事一出,舆论哗然,原本被工商和朝廷刻意淡化的蒸汽机风潮再度引爆。眼见天灾**论刚被朝廷出台的各项救济措施消解掉,再被这么一闹,国中又要起大风波。
    到了这个地步,一直袖手旁观,觉得现在还不必太注重这事的李肆也不得不出面。先是推着舆论,奠定“兴利去弊”的底调,避免争论进入“要不要蒸汽机”的极端状态,接着亲身上阵,向国中展示无涯宫的十多台蒸汽机,表示我皇帝都在用,也好好的嘛,没什么问题。
    当然,接着就得谈如何降低危害,李肆宣布由将作监牵头,跟东西两院和工部、商部联手设立“降烟除害会”,专门研究降低工业污染的问题,同时协调工业和民间的利益冲突,书迷们还喜欢看:。
    诸如加高烟囱,改善锅炉设计,提高煤炭质量等等技术标准很快就出台了,这些东西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可因为要多花成本,工坊主们都不愿用。
    李肆之前漠视此事,正是因为他即便给了压力,也难见成效。毕竟行政命令大不过市场规律,大不过资本利益。
    但市场规律又受人心约束,舆论引导,资本利益也得在英华这一国所立起的民间舆论下低头。来自民间的舆论汹汹如潮,工坊主们也只好退让,李肆自然乐见其成,唯一有些郁闷的是,这“天人社”,压根就是墨家那帮“黑色和平组织”,这么早就蹿了出来,跟工业化作对,还真是让人难以省心。
    可现在从江南事来看,去江南最积极的同样是什么“天人社”、“至同社”、“墨社”,李肆也释然了,这就像是社会的脚刹,总得让刹车存在。至于刹车片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前进速度,就得看政fu,看他来怎么调节了。
    提到烟囱事件,范晋也大致想明白了,振作精神问:“官家刚才说,让我任次辅是因应要务,就不知是怎样的要务。”
    李肆招手,六车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文书,摆到书案上时,见着封皮上的“北伐总筹”,范晋抽了口凉气,这东西他很熟悉,他任枢密院知政时,要参谋司制订的全面北伐计划。
    才在说江南还得缓收,现在却把这东西丢了出来……
    面对范晋极度迷惑的目光,李肆沉声道:“苏文采转任枢密院知政,要做的事就是让枢密院立起顺畅的文书流程,而你任次辅,首要的工作是连通政事堂和枢密院……”
    接着李肆重重吐出两个字:“备战!”
    ……
第六百三十七章 娇躯三震
    第六百三十七章娇躯三震
    范晋回到自家宅院,妻子管小玉迎上来时,见他还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随口道:“被那昏君骂了吧,舒坦么,穷酸?”
    管小玉已年过三十,还育了两儿一女,年轻时代跟范晋打打闹闹的脾性也淡了,但嘴里却还不饶人,书迷们还喜欢看:。对范晋是称作“穷酸”,对李肆则称作“昏君”,心情不好时还要骂“狗皇帝”。老实说,她跟李肆还真是仇深似海,父亲是被李肆逼死的,当初为救父亲,为救广州旗人,要把自己献给李肆,还被推了出来。
    后来想在英慈院救伤赎罪,李肆却给范晋支了阴招,遭范晋“强暴”后,这辈子只好跟范晋厮缠不休,苦中带乐地过着。
    范晋脸颊上还显着一丝晕红,被迎头骂来,却丝毫不动气,哈哈笑着,竟伸手将管小玉抱住:“舒坦!舒坦!这番舒坦,还得叫娘子受受!”
    被范晋抱着,一路闯廊过厅,进到后园,管小玉才清醒过来,面开桃花地咬牙道:“死鬼!这可是白日呢,你在发什么疯!”
    范晋却毫不在意,进屋一脚将门倒踹上,就把妻子丢到了床上,看着钗横发乱的妻子,独眼里光芒浮烁:“什么疯?你马上就知道了……”
    黄埔天坛,北面是无涯宫,大中门西侧是通事馆,东侧是枢密院,如此布局,正与英华一国的政体结构相应。通事馆对外事,枢密院对军事,都是皇帝直掌。
    就在范晋喜不自禁,在家中整治悍妻的同时,枢密院里人纸飞扬,苏文采的怒吼声从海防司、塞防司、军情司一直荡到参谋司,“文书就是你们的武器!对文书漫不经心,你们这是渎职!这是反叛!统统都该枪毙!”
    参谋司的一帮参谋们泪眼相对,一个中年骑尉摊在椅子上,无力地道:“我想回家……”
    到今天为止,这是枢密院封院的第六天了,枢密院各司累得已不成人形,可坐镇枢密院的苏文采却无比亢奋,还压着众人,如牛马一般操劳。
    从没见过这般景象,枢密院各司,竟没有一司闲着。想起当年参谋司为拟全面北伐计划,也是好几天熬下来,那个中年骑尉眨了眨眼,觉得心里好受了点,至少这次不只是他们参谋司忙累。
    “咱们继续吧,再审定进青海的路线……”
    他一开口,涣散的眼瞳又凝聚起来,而同僚们下意识地看向桌上的沙盘,血液上头,泪意也消散了。
    运筹帷幄的感觉,足以抵消多日劳累,跟多年前纸上谈兵搞出全面北伐计划不同,这次是真刀实枪,他们的每一步谋划,都将着落在实际行动上。
    “入藏这一条路线阻力不大,康巴藏人能为我们所用,班禅虽然态度不明,可**身边有我们的人。”
    “可以放偏师,但主力不可能走这里,四斤炮都难拖过去……”
    “从四川北进青海,这一条路也不好走,还是先推到兰州……”
    “走陕甘就用不上准噶尔内应,现在对上鞑子的骑兵,到底有多大把握,谁都心里没数。”
    “我们得握住西北之事的根底,拿到落脚点,掐住满清跟西北的命脉,兰州势在必得!主力只能走这一条线,然后再看青海乃至西域之事。”
    “那人选呢?咱们就没熟悉西北环境的将帅。”
    “张龙骧还是去缅甸合适,龙骧军在西南驻扎多年,擅长山林战事。缅甸那边,虽有扶南军,可毕竟不是正军,还得让龙骧军去打底。”
    “张龙骧去缅甸,吴魔督去马六甲?对魔督来说是不是牛刀杀鸡了?”
    “还得防范满清在湖南和江西大动,张应跟何孟风应该能胜任一面之帅了,湖南还有孟奎和岳超龙坐镇,书迷们还喜欢看:。”
    “佛督去江南么?江南本有韩再兴,再去了佛督,那鞑子准得跳起来,以为咱们要吞下江南……嗯,佛督摆哪里都不太合适啊。”
    “韩再兴可以去琉球,跟赵汉湘、方堂恒列为并选,琉球事一师足矣。”
    “杨堂诚、孟松江、蔡飞、安威、郑威、李松慎和庞松振资历也足可领偏师……”
    “别忘了贝铭基和展文达,哦,还有谢定北,虽然年纪有些大了,统军之才也不怎么样,可要求个稳字的话,他们还是靠谱的。”
    “这可不止是陆军的事,说不定萧知政会把琉球和马六甲揽到海军那边,陆海之间也需要平衡。”
    参谋司把国中将帅如棋子一般地四下摆着,他们拟定计划,自然也包括主帅人选,用不用和怎么用,那是皇帝的选择。而听他们这话,似乎英华又陷入四面开战的境地。
    “兵!兵根本不够!仅仅只是西北事,就得准备三个整军。如果鞑子全面大动,在湖南、江西和江南,我们还得有六个整军,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再算缅甸、马六甲、琉球,至少得十二个整军,十二个!现在我们只有六个整军,外加龙骑军和赤雷军……”
    “咱们只负责规划作战,这事有兵备司管,没见着他们也几宿没睡,两眼红得跟兔子似的么?兵不够?招呗!每年招兵都是百里挑一,真要放开了收,要多少有多少!”
    接着这些话,更弥散着浓浓的火药味,足以罩住整个英华。
    苏州府,江浙总督衙门后堂,欢笑声中,李绂送走了年羹尧的信使,一转头脸就黑了下来。
    “年羹尧这是试探,还是真心?”
    他负手低语着,像是问话,又像是思忖,书迷们还喜欢看:。
    “江南行营换人,新任总管刘兴纯专擅安民之事,龙门南蛮必有大动!定是忌惮我大义社汇聚的江南人心,若小人所料不差,南蛮定是要直夺松江!”
    诸葛际盛因大义社搞得红红火火,在李绂身边的地位也越加显要,眼下更被李绂当作了心腹,开口自然也不离他的大义社。
    李绂的视野显然要开阔一些,他摇头道:“看南蛮各家报纸,都在热议南蛮朝堂新颁行的《兵备法》,竟像是要征发一国丁壮。年羹尧派人来跟我商议进退,要我暂避锋芒,怀柔为上,难道是他已看到南蛮即将北伐的迹象?《浒墅和约》已立四年,南北虽未定时限,可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多能有五年和期,会不会南蛮已急不可耐?”
    诸葛际盛另有看法:“小人看报上提到,南蛮在缅甸深陷泥潭,据说还跟荷兰、不列颠和法兰西三夷同时为敌,这怕是南蛮为稳他南洋后院而行的备招。要动江南,三军足矣,又何必征发一国丁壮?小人看那年羹尧……居心叵测!”
    李绂眉头微微一跳,他虽是江浙总督,但军务上管不到江南三将军,甚至在地方政务上,因为年羹尧本就是督抚出身,很懂门道,在杭州甚至浙江的权柄还被年羹尧分持,两人虽分属文武,却隐隐有分立之势,更何况李绂得过雍正密令,要其监视年羹尧动向。诸葛际盛这话,说中了他的疑虑。
    见李绂没说话,诸葛际盛知道是要自己掏实在话,赶紧道:“南蛮在江南有既定之策,还因舆论恣意,一国大动,天下皆知。小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南蛮这番动静,不是要尽复江南,而只是在江南有所动作。年羹尧对南面也知得深,离南面更近,怕是也知道这一势。他要制台怀柔为上,他自己恐怕要硬颈而迎,由此显了制台之弱,好让他进一步主控浙江,乃至整个江南之势。”
    李绂拈须沉吟,年羹尧怕是没那么大牙口,敢把他这个江浙总督搞走,其他书友正常看:。但此人失了皇上宠信,挣回分数之心必然灼热,把他李绂压下去,显出他年羹尧的忠勇,这确实在情理之中。
    “南蛮既无力在江南大动,本督自当针锋相对,绝不退缩!”
    李绂定下了决心,不考虑年羹尧,就考虑自己的位子,他也不能当缩头乌龟。
    杭州将军府,年羹尧鄙夷地道:“田文镜知道怎么聚人心,却不知怎么练兵养兵用兵。这李绂知道怎么敛财,却不懂怎么用财,帐目居然还被布政使握着,靠什么大义社去行跳梁小丑的事,眼见江南大变在即,还指望朝廷能当靠山,愚啊……着实愚啊。”
    左未生也笑道:“那李绂怕是着了我们的道,真要跟南蛮顶着干。趁着他搞出乱子的时候,我们以军护商,以商养军,埋头扎根,基业就此而成。杭州厘金局已被我们握住,只要乱象一起,南面跟李绂争斗之间,杭州厘金就将落到我们手中,那可是一年四五十万两银子的数目,足够养稳万人大军!”
    年羹尧点头:“总而言之,江南越乱越好!”
    江南很快就乱了,但这乱象却出乎李绂和年羹尧所料。
    圣道九年四月底,孔尚任的孙子孔兴聿在龙门宣布跟曲阜孔府断绝关系,另立“南宗”,这一举类似当年衍圣公南迁,分出南北两宗,令天下儒士娇躯剧震。
    这还不算狠的,孔兴聿还刊行了他爷爷的遗嘱,以大越国“太子太傅”身份谢世的孔尚任在遗嘱中说,当今衍圣公血脉纷杂,不足以承孔圣之泽。更有“术儒”以孔圣为旗号,名尊孔儒,实行“术法”。为复孔圣学思,他坚决反对“衍圣公”的正统性,而主张兴孔儒之质,那就是“仁”。
    孔兴聿在龙门立起“仁学”大旗,号称要复兴孔儒,不再将孔圣之后当作政治大旗,而只是作为一个学派存在,这对英华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事,不管理气还是心仁,儒家诸学派都脱不了将礼乐和伦常从血脉延伸到一国政治,书迷们还喜欢看:。在英华已成气数的天人之伦下,早就被压倒了修身齐家的“人德”层面。如今这“仁学”对孔子思想作精加工,如果能脱离礼乐伦常,上升到国政乃至天道层面,那也是好事。
    但这事对江南江北的儒生震动太大了,孔府当即就宣布将孔尚任一系从孔氏族谱上除名,并对其口诛笔伐,斥其为“出华夏而沦夷狄道”,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