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717部分

草清-第717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宋既谈的问题,即便是在经济学上有相当造诣的李克载也两眼发晕: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
    “当日御前会议,实际在谈英华百年大计。首要一点就是纳农入廓,把束缚于田地的人口吸纳到城镇里来,由城镇里的工商接收。在此之下的工商类别分布,就是重造一番布局,沿着江河以及未来搭起的直道乃至铁道,建起一条条由工商高楼汇成的血脉。”
    “岭南已被定为冶铁、机械为主的大区,江南被定为纺织和各类日常商货的大区。两条线交叉辐射湖广,同时陕甘和北方作为流通之门,向更北和更西输送商货。这是当日议定的大略布局。”
    这一番解说仅仅只是背景,李克载拉回到主题:“孟加拉乃至天竺,在这百年大计里起什么作用?”
    宋既道:“工商事就意味着起起落落。不管是国家来作这布局,还是任由工商自长,都会有盈缺之患。前几年各行各业都有大成功的,每年都带起一股风潮。尤其是原料来自田地里的行业,跟风时都种一类作物,一旦商货滥市,原料卖不出去,就全烂在地里。同时有些行业产需不稳。今年供不应求,明年可能就无人问津了。来来回回,难以积淀。不仅伤及农人,还让产业受损,高楼当然建不起来。”
    “建高楼更关键一点还在于让工商能得足够多的利,这样他们才能做大,做大了才能雇更多的人。撑起更高的楼。而在国内,因大义所在,不可能盘剥国人太多,就只能向外求更多利。”
    他双手一抱:“除了国家照拂外,如果能拦水建坝。蓄起一座水库,盈时放水,缺时蓄水,河流就能始终平稳,天竺就是这样一座水库……”
    宋既举手虚提:“我们以关税为闸门,控制天竺商货的进出,国中工商就能榨取到更多的利,风险也能转嫁给天竺。目前在孟加拉,已选中了染料、黄麻和甘蔗等作物作为国中原料的水库,未来还要试点棉田和茶园,补充岭南和江南因转产而出现的原料空缺。”
    “原料之外,我们还会在天竺打压当地的工坊产业,让天竺又成为我们丝绸、棉布、瓷器乃至机械杂物商货的倾销地,成为英华商货的水库。总之有这么一座水库在,我们国中的产业在盈缺之间就有充裕的缓冲。”
    李克载点头,这不就是在暹罗所行的策略么?暹罗已沦为英华的稻米和木材产地,自身虽发展了一些工业,却都是稻米和木材的粗加工,类似米糖、家具和木器这样的再加工商货又从国内返销给暹罗。
    也就是说,天竺就是要当悲催的垫脚石,为英华产业升级贡献血汗。
    想到暹罗,李克载又发现了不同,暹罗虽不是英华的殖民地,却已经被英华资本深深渗透,在南京上市的南洋米业公司有暹罗数万顷良田,而暹罗王室居然还是第三大股东。这么多年里,暹罗因英华米价动荡而出的乱子可不少,英华米价跌了,暹罗稻农破家,英华米价涨了,暹罗米全涌去英华,暹罗国内米价暴涨。英华为稳定暹罗,每次都“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以补贴或者大单吃进的方式平抑或提升米价。
    为何对暹罗要刻意照顾?
    宋既道:“这就不止是工商的问题了,暹罗和安南,是英华掌控南洋的两处根基,扶持这两国俯瞰南洋各国,自然不能乱了这根基。而天竺则是东西方相汇之门,天竺也很大,自有特点,受得住这般压榨。”
    受得住压榨……说这话时宋既一点也不脸红,看来他到孟加拉,就是盘算着能在这挖多深的水库。
    见李克载有些纠结,宋既摇头道:“别忘了段国师的以真窥道,不客气地说,天竺换我们当家,大多数当地人说不定还比以前能过得好一些。假设财富是有定数的,我们在天竺劫掠的也是有钱人的财富,这里的穷人基本都是首陀罗和贱民,他们穷得只剩下一口气。”
    首陀罗乃至贱民……
    李克载回想起这些日子来所接触的天竺人,忽然觉得,这里风物虽跟华夏迥异,却有什么东西跟华夏隐隐契合,那东西不敢去深想,酸涩到极点。
    宋既也在叹气:“天竺这里,弥散着一股沉腐了千年的臭气……”
    古林格姆县,钟上位烦躁地出了府邸,想出去透透气,可一出门,一股几乎能与茅厕媲美的腐气就扑面而来,他赶紧捏着鼻子呸呸吐着,心头更是郁闷不已。
    之前他和算师讨论之后,觉得在这里买地置产,办靛蓝黄麻种植园比承包柴明达尔更有前途,可方武显然对种田没兴趣,大家意见不合,还吵了一架。
    没有方武的支持,钟上位想单干是不可能的,只好定下心来,给方武当明面上的县官,背地里的狗头军师。
    他们初来乍到,不少地头蛇都还在观望风色,诸事推诿,一个坚决不认他们柴明达尔权的刹帝力大地主更成了他们的民意领袖。今天方武带着刚募来的一帮土兵找那大地主的麻烦了,钟上位不敢去混那种场面,准备趁空“巡视”一下这座小县城。
    出门就遭毒气袭击,钟上位扫视满地烂泥的“街道”,以及歪歪扭扭破烂土屋凑起来的县城,心说当初他带人到珊瑚州搭起的临时窝棚也比这顺眼,这天竺人几千年都活到狗身上了么?
    一边抬眼望着,一边小心朝前走,啪叽一声,踩进一堆深深烂泥里,不对……喷薄而起的臭气几乎薰翻了钟上位,这是牛屎啊!这条烂泥街道莫不成就是屎尿铺成的?
    钟上位恶心得脸肉绽放,拔脚出了屎堆,正要绕道撤退,啪嗒啪嗒脚步声如潮,由远及近。
    片刻间,方武、牛宝成带着一帮手下跌跌撞撞奔了过来,边跑还边喊:“快进去!天竺人反了!”
    募来的土兵一个没见着,方武身后追着成百上千的天竺人,挥着锄头砍头棍棒一类的武器,叽里呱啦不知道在叫骂着什么。
    钟上位是从大风大浪里过来的,倒没太慌张,反正院门就在不远处,“县衙”近似一座小堡垒,墙高壁厚,有火器在手,挡挡乱民该没问题。
    他镇定地转身迈步,啪叽……
    这下不是一只脚,而是脚一滑,一张脸下去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本站)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提供无弹窗全文字在线阅读,更新速度更快文章质量更好,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第九百一十八章 洗礼之地
    钟老爷很粪怒……
    方武说起此行遭挫的原因,更让他怒上加怒。
    那个刹帝利大地主请了一位婆罗门贵族来当门神,方武自觉大义在手,孟加拉已被莫卧儿王朝割让给英华,土邦王被捕后也立下了权位让渡书,所握的柴明达尔权更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世俗大权,对那婆罗门祭祀就没放在心上。
    没想到婆罗门祭祀一句话,就让土兵们退出了庄园,方武等人更被指称为“亵渎者”,遭到邻近大批天竺人围攻。
    钟上位怒的是方武怎么这么没头脑,难道还没搞清楚自己是异族,天然就受天竺人排斥么?
    方武捏着鼻子,远远躲着即便刷了好几遍身上还散发着异味的钟上位,以鼻音不服地道:“异族怎么了?天竺人天生就是朝异族低头的货色,先是蒙古人,然后是波斯人……”
    方武这话还没说全,在蒙古人之前,天竺就已被异族统治了四千年之久。天竺种姓制度的基础就是“瓦尔纳”,入侵的雅利安白种人自称雅利安瓦尔纳,当地的深肤色土著叫达萨瓦尔纳。婆罗门、刹帝利等四个等级是在瓦尔纳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
    非但是蒙古人和波斯人,自华夏春秋战国时代起,天竺就成为异族驰骋的乐园。波斯的大流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都毫无阻力地在天竺建立过统治。之后是大夏(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和大月氏人,大月氏建立的贵霜王朝还与罗马、安息和汉帝国齐名。
    贵霜王朝之后,天竺又被称呼为“白匈奴”的嚈哒人入侵,再之后则是突厥人入侵,建立了德里苏丹国。现在则是突厥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王朝,以及再度从西北而来的波斯人。
    如果把天竺的遭遇放在华夏身上,即便把早期入侵的雅利安人算作天竺正统,也是从西周时起就已遭夷狄奴役,只在战国后期到西汉初期。以及两晋到唐朝前期还算是保持着独立,除此之外,全都处于自西北而来的异族统治之下。
    漫长的异族统治历史,以及多数时间分裂为若干土邦的传统。天竺人压根没丁点华夏那种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节以及“正朔”的观念,实质上他们也并没有融合成一个民族。
    之前钟上位就问过方武,天竺本地人如何看待华人。方武的回答是得看地位和职业,他们这种握有统治权的被看作刹帝利一类,而一般商人则被看作吠舍。方武很有自信地说,种姓制终究得让步于现实,在英华的枪炮和商货下。天竺本地人自己会调整种姓制,以便接纳入主的华人。
    “该死的天竺人,就像粪坑里的石头,顽冥不灵!”
    方武的结论被现实推翻,想到不战而逃的土兵,就是一肚子气。
    钟上位对方武的死脑筋颇感无奈,多半这家伙在婆罗门贵族面前也嚣张跋扈,连点面子都不给。才把人家激怒了,拳头不是能包打一切的,这个道理在珊瑚州之乱里就该明白啊。
    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平息围着县衙那上千天竺人的怒火,还为了自己未来的产业,钟上位苦口婆心地劝着方武。
    “当年鞑子入中原,剃发易服,不也是激起了江南人舍命反抗么?天竺的莫卧儿王朝,他们那个什么大帝,不是在几十年前强行让天竺人改信回教,才搞得国家四分五裂么?咱们不能光用拳头说话,尤其是他们这什么种姓制,更不能去动。就顺着它不是很好?”
    钟上位对天竺人的种姓制作了一番分析,批判了方武的华夏传统思维。方武觉得可以利用处于种姓制下层的吠舍和首陀罗来对抗上层刹帝利、婆罗门,由此建立稳固统治,可方武显然没有料到,天竺人的等级制会如此牢固,他这种想法只适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华夏人。
    钟上位说:“咱们别去碰天竺人的内里。就由他们照着原本的路子自己统治自己,只是最上一层利换我们来拿而已。”
    方武皱眉道:“可本地的刹帝利地主跟婆罗门贵族勾结起来,我们该怎么破?眼前这乱子不就是这样?”
    方武的部下鸣放火枪,震住了外面的天竺乱民,可他们却还没散去,就在院子外鼓噪不已。
    钟上位摇头:“除非我们要把本地这些大人物全都铲除,否则他们不应该全都勾结起来。他们真容易这么齐心,往小的说,西洋公司能这么轻易就得了孟加拉?往大的说,异族能这么容易入主天竺?”
    方武不得不承认,钟上位只来了天竺半个月,对天竺的理解却比呆了几年的自己深刻得多,谁让他这几年干的全是强盗劫匪一类的活计,以至于产生了拳头包打一切,连种姓制也会在拳头面前低头的错误认识呢。
    方武很爽快地让贤:“好吧,接着要怎么办,全听老钟你的。”
    钟上位昂首挺胸,整个人散发着让人不敢直视的凌厉气息(当然也有那股味道的功劳),自信地道:“我们就得调整在古林格姆县的统治策略……”
    钟上位提议,将承包的柴明达尔权分包给当地有名望有实力的刹帝利地主和婆罗门贵族,只留下少部分土地直接管理。这样需要打交道的就只有少数当地人,而这些当地大佬得了实惠,待遇比在莫卧儿王朝时代还好,不仅会认同他们的统治,还会帮着维持当地的秩序,如此他们甚至不需要供养太多的土兵。
    方武跟牛宝成等人还是有些难以接受,让本地人坐大,不是什么好事吧?
    钟上位嗤道:“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们华夏子民的骨头已经够硬了,可鞑子一来,那些读书人,那些大地主,那些大商人,还不是摇着尾巴地迎上去?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甚至还让他们得更多利,他们唤着主子叩着头,别提有多乖顺了。我们华夏人都如此。天生就是贱骨头的天竺人会有不同?”
    虽然这话很难听,可确实有道理。方武等人不得不赞同这条路子,推翻了在本地建起全面统治的设想。
    这毕竟是之后的事,眼下的乱子要怎么解决?
    钟上位老神在在地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嘛。派个天竺人去找其他婆罗门,把我们的决定说清楚,让那些婆罗门或者刹帝利出面来赶走这些乱民。”
    方武和牛宝成同时翘起大拇指,钟老爷果然见地不凡。
    之后事情的进程应证了钟上位的“英明”,本地若干婆罗门贵族和刹帝利地主听说华人老爷们要把柴明达尔权分包给他们,一个个都颇为激动。这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佃农。跟莫卧儿时代不同的是,柴明达尔权所包含的土地还是私有的。
    原本只有小块田地,本身就过得入不敷出的几个婆罗门贵族一下跻身为有几十顷田地的地主,格外积极,亲自从乡间赶来,只是露个面,就把那些乱民赶走了。
    接下来的工作简单了,划分税权。签立合约,借机还召开了县里扩大化的“潘查亚特”【1】。钟上位吸取了珊瑚州的经验,觉得给本地人一个类似地方议院的舞台。上下层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钟上位这一系列措施很快就成为英华管治孟加拉的模板,从古林格姆县推广到其他地区。在郡县以下通过柴明达尔权将地方权贵凝聚为一个既得利益阶层,再通过潘查亚特制跟英华殖民当局达成良好的沟通。孟加拉之所以成为英华忠实的附庸,乃至日后成为英华侵吞整个印度的坚固桥头堡,就来自今日之策。
    此时的钟上位当然并不知道自己作了多么伟大的铺垫,潘查亚特大会后,方武觉得给了当地人甜头,还得让当地人领教一下大棒,免得这帮人恃宠而骄,不把他们这“殖民当局”放在眼里。
    问题简化为:包括之前对抗他们的那个刹帝利地主。以及少数顽固派依旧负隅顽抗,虽然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