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165部分

一八六一-第165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随后屠城,黑龙江城内满俄被杀者不计其数。
    其后,东路军与西路军兵分两路,一路沿黑龙江西进,一路沿兴安岭西进,于68年正月初会师于清俄尼布楚条约所确定的分界石碑。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决议,为报复俄人对中国内战的干涉,明军七万远征军越过边界,横扫取俄贝加尔湖地区。
    而隆冬的来临,使得统帅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招还远征军。明军在退回国内之时,将贝加尔湖地区洗劫一空,抢获牛羊数十万头,屠俄人五万之多。
    明军也并未全部撤回本土,统帅部于尼布楚一带驻军两个师,占领了额尔古讷河以西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明俄边境北部外兴安岭天险阻挡,俄军若想从远东地区入侵大明,则从尼布楚一带进军才是最佳的路线,明军以重兵占有该地,就是为了拒敌于国门之外。
    俄国在远东的溃败,使俄举国上下一片哗然,而明军闪电般的进军,以及远东万里之遥的增援路线,使得俄国根本无法及时组建大规模的远征军增援远东。
    远东的溃败,刚刚喘过气来的俄罗斯帝国算得上是不小的一个打击。
    俄国自18611年废农奴制之后,经过短短六年不到的时间,资本主义改革已初见成效,至1866年左右,俄国工厂数已增加到3000家之多,生铁产量达到2500万普特,煤产量增至2000万普特。
    光按改革后的工业增率来看,俄国还比不上大明,但由于俄国底子远优于大明,所以在工业生产总量上,却远高于大明。
    两国的综实力,本来是不可相比的,但明军正是由于军事科技的领先,使得两**事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国国力的不平衡。
    远东的失败,沙亚历山大二世虽然感到震惊与愤怒,却不敢再小觑东方这个新生的帝国,在国内改革刚刚步入正轨的关键时候,他并不敢贸然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报复战争,因为,这头一百多年来一直欺负中国的北极熊,不得不选择了带着战败的屈辱走到了谈判桌上。
    双方在尼布楚重新签订了条约,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漫长谈判,明俄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俄国宣布放弃东北方面侵占的中国领土,两国以外兴安岭,鄂尔古讷河,以及乌第河为分界线,重新划定边界。
    但在西北方面,俄国仍坚持原先与清国签订的条约,拒不放弃新疆、外蒙等侵吞的土地。同时,明国也坚持不承认该条约的合法性,最终双方做出妥协,将该地区做为待议地区,暂时由俄方代管。
    曾纪泽当然不会放弃那些被割让的国土,然而东北的战争已使大明消耗巨大,在不破坏现有经济改革局面的情况下,大明实在无力再支持一场与俄国之间更大规模的战争。
    所以,为了使大明能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争取时间发展经济,曾纪泽只好选择暂时隐忍。
    但是《明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政治意义却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非不平等”条约,这是一个大明用鲜血打出来的条约,当该条约签订的消息由报纸公诸于世之时,大明上下是举国欢腾。
    而借着战争胜利的余威,中央政府用一年多的时间内肃清了国内残存的不稳定势力,1868年3月,外蒙古各部宣布归顺中央,并将逃往外蒙的满清贵族尽数交出。
    5月,大明在外蒙建省,并驻扎三个师,从此正式对外蒙进行事实上统治。
    6月,中央单方面宣布在疆、藏建省,收自治权归中央。不久之后,两省封建贵族策动叛乱,中央遂调六个师的兵力进入两省,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叛乱,血洗叛乱贵族及其部众十万,并将叛众所拥有的财产与土地全部收缴归国家。
    1869年初,中央颁布《西部大开发法案》,宣布将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外蒙、内蒙等地区为开发特区。凡交纳一两银子的汉人,便可以购买特区五亩无人土地,并拥有永久地权。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特区私人土地保护措施》,凡购买超过十亩土地者,国家将免费发放一条明军更换下来的旧式斯宾塞枪,以及子弹五十发。
    《措施》规定,凡非法进入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中之人,在经过警告无效之后,所有者将有权开枪射击,并在遭受生命威胁时,有直接击毙闯入者的权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二百七十八章 民以食为天
    北边疆幅员辽阔,通行不便,若想仅仅依靠政府的力进行控制,显然力不从心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汉制夷”,通过大量的将汉人移民向边疆,并在军队的保护下,不断的“侵吞”土著民的土地,最终对该地区彻底实现汉化。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该地区游离于中央之外的威胁,又开发了拥有着资源丰富的西北土地,同时,还解决了汉地大量无主农民的生存问题,可谓一举数得。
    当然,这个计划实行起来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地的土著民必然不会允许大量的汉民进入他们所谓“世代居住”的土地,所以曾纪泽才会免费武装移民之汉人,使汉人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团结并武装起来,配合政府军,镇压那些企图入侵他们土地的土著民。
    计划是有点阴险和残酷,但在19世纪这个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时代,这也是曾纪泽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避免国家分裂所能想到的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随着战争的结,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大明终于进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良好阶段。
    仅仅1868年到1869年之间,全国各:就新增了工厂四百余家,尤其以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大明产的纺织品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得以以价廉的价格售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各地。
    自1864年第一家器纺织厂在上海成立之后,短年时间内,大明的纺织品就夺取了本国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市场,以及东南亚百分之二十的市场甚至已经开始远销欧美。
    大明航运业的发展也迅速,全国拥有二十艘以上蒸汽轮船的航运公司已达十四家之多,不但成功的从洋商手中夺回了一半以上的国内运输业务,还正在向东南亚航运市场进军。
    至于矿、冶炼等行业,由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故在竞争力上与欧美企业还有一些差距同样也在稳步的发展。由于政府所采取的贸易保护,对外商矿炼企业的生产规模做了严格的限制其无法做大做强,而本国矿冶企业则不受则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外商企业的竞争优势。
    更因纪泽本人地地质知识。使得本国地矿业企业。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漫长而低效地地找矿探矿工作能湖南、云南、湖北、江西等金属资源丰富地省份开辟出一座座品味高、储量大地优质新矿。这更是洋商所不具备地优势。
    此时地中国农业仍然是业之根本。发展农业经济自然也是曾纪泽经济改革地重头戏。而改革首要完成地。便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根据中国耕地地实际分布情况。在北方大平原地带。政府从美国引进了大型机械农具织动员多户人家采取合作生产地模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省了机器购置费用。
    而在南方水网。以及西北山地型农田府则为农民们引入小型地廉价机械农具。以适应当地地地理实际情况。
    当然解决中国地吃饭问题。并不是靠引进点先进地生产工具就能实现地。提高耕地产量。不仅仅要从外部入手。还要从内部着眼。
    所以。早在曾纪泽还是前清地江苏巡抚之时。他就已经在着手一项伟大地工程。
    68年秋,曾纪泽对苏州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农场进行了秘密的考察,这座名为“稻花香”的农场早在四年之前曾纪泽攻陷太平天国所据的苏州之时就已建立,现在隶属于大明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科研司”。
    曾纪泽身着便装,在几十号便衣御林军的簇拥下,走进了这座神秘的农场,此时已是金秋十月收获的季,生长在苏州河畔一片片金灿灿的水稻田,河风袭来,金色的波浪层层叠叠,叫人瞧着就欢喜,不用说,今年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曾纪泽摘下一根稻子,放在手中细细的观察着,但他其实对农作物的知识非常有限,便问道:“震山呀,你觉得这些稻子长势怎么样?”
    白震山将那稻谷剥开,手指碾了一碾,又放入口中一嚼,答道:“这谷子比寻常的谷粒要饱满许多,只是质地稍逊色一些,不过寻常人家只求个吃饱,这么好的粗壮的谷子,对他们来说,已是大丰收了。”
    白震山早年也在乡下干过几年庄稼把势,谷子长得好坏,他当然晓得,曾纪泽从他那惊异的口气与表情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郑爱卿,你觉得呢?”曾纪泽又问跟随在旁的农业总长郑观应。
    郑观应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惭愧呀,臣虽管农业,却对庄稼好坏知之不多,臣还是找几位专业人士给皇上回话吧。”
    言罢,郑观应便向着稻田中正在收割的那几个庄稼汉大声招呼,不多时,一名戴眼镜的农夫便踩着泥巴地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实在对不住啊,总长大人,这不,光顾着收割了,把你要来这事给忘了,有失远迎,还请见谅呀。”那人抹着额上的汗水说道。
    郑观应摆了摆手,笑道:“我见谅没用,你得问问这位爷才行。”
    那人目光投向了一旁笑而不语的曾纪泽。
    在大明这个报业越来越繁荣的国度,曾纪泽的肖像时不时登上报纸也是常事,那人瞧了一瞧,猛然间认出是谁,顿时又惊又喜,便要在那泥巴地里下跪,口中道:“臣不知皇上龙驾前来,有失远迎,万望皇上恕罪。”
    曾纪泽忙将他扶起,和蔼道:“朕事先没有通知便来打扰,马成炽先生是专注于本职之事,朕又岂能责怪呢。”
    马成炽是出广东,求学于香港,留学在英国的植物学博士,当初曾纪泽在江苏推广洋务之事,向国内外诚邀各行各业的才相助,马成炽便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投入到了他的幕下。
    曾纪泽根据他的专业力,以及偶尔得到一个灵感,让他从事起了农业作物方面的科研工作。这些年来,工矿业的一些英才们风起云涌,扬名天下之时,马成炽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守着稻香农场这一亩三分地做研究,但曾纪泽并没有忽视掉他,在登帝位大赏群臣的名单之中,就有这个不起眼的人物。
    他对成炽的期望并没有落空,不久之前收到他的消息,他进行了近五年之久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曾纪泽比听到他的军队打败了俄国人还兴奋,兴冲冲的便赶了来要一睹马成炽带给他的惊喜。
    马成没有让他失望,接下来,当马成炽将这田里种的特殊水稻介绍给众人时,在场的农业部的这些官员们一个个的都听傻了。
    不错,这就是传说中的杂水稻!
    “杂交水稻拥有杂种的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的试验班子通过多年的寻找与培育,已经成功的培养出杂交水稻量产的三系稻,这就意味着,这种高产的水稻从今以后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了。”
    “三系,什么是三系啊?”郑观应听不太懂马成炽的专业术语,困惑的问道。
    所谓三系,就是雄花不育的母稻,即不育系;给不育系授粉使其传宗接代而后代仍然保持不育的保持秒;以及给不育系授粉使其恢复正常的结实,优势又强的公稻,即雄性不育恢复系。只有三系齐备,杂交水稻才能实现推广。
    当年的历史之中,袁隆平从受到启发,到成功完成水稻三系配套,共花费了将近十三年的时间。
    当然,袁隆平是在走了六年多的弯路之后,才决心到广阔的野外寻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最终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曾纪泽就省事了,他直接将杂交水稻的基本理论与简单有效的培养方法告诉马成炽,而马成炽则根据他的指引,在两年之前就在野外获得了优良的不育株,在经过两年多的三系配套试验之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马成炽又耐心为郑观应等人讲解了一番,但他们还是一头雾水,曾纪泽却手一挥,干脆利落的说道:“听不懂就算了,朕也听不懂,你直接告诉朕,这种杂交水稻每亩能增产多少。”
    马成炽默默算了算,道:“按照保守估计,每调至少可以增产两成到三成以上,也就是说,一亩的产量至少可以提高到一千两百斤左右。”
    这个数字,足以令在场的所有人咋舌。
    郑观应惊叹道:“这稻子要是推广开来,那岂不是要改‘湖广熟、天下足’为‘湖广熟、世界足’了不成!”
    曾纪泽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遂令农业部对杂交水稻再做进一步的试验,时机一旦成熟,便先在江苏推广,进而向全国推广。
    欣喜的马成炽想起了什么,忙道:“皇上,这杂交水稻的名字怪不听的,百姓们都吉利,请皇上给赐个吉祥的名吧。”
    曾纪泽沉思了片刻,道:“这水稻在国家兴隆,天下太平之时而生,就叫它‘隆平稻’吧。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大动脉
    在大明这趟变革的列车开始加速运行时,在大明的岛国日本却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1853年,美国海军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在武力的胁迫下,次年,日本被迫与美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另外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日本从此被迫开国,接踵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同时,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在此口号下,他们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进而发展为武装倒幕。
    在英法列强的幕后支持下,倒幕派与幕府间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