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24部分

一八六一-第24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认出了他。两人一时间都怔在了原地,神色激动的望着对方。而后,一起笑了。
    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夜,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能再一次相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缘分。
    他们站在江边,曾纪泽撑着伞,倾听着身边佳人的言语。她现在他在父亲捐赠建立的圣约翰教会医院工作,并担当着主治外科医生的职位。教会方面会在每月开展一次救济穷人的活动,路易丝每一次都会参加,但她并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曾纪泽。
    “曾,你为什么不来看望我。我还以为你把我这个朋友给忘记了。”路易丝的口气中明显有几分报怨。
    “路易丝,我真的很抱歉。你要知道,自从来到上海后,我无时无刻不想去看望你,但无奈的是,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缠绕着我。我本来打算趁着近期稍有空闲的时候去看望你的,没想到我们俩这么有缘分,你瞧,我们又一次不期而约了。”
    曾纪泽半哄边道歉,其实路易丝根本就没有怪他。听完了她的解释,她微笑着说:“曾,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你们清国人所说的‘缘分’是什么意思了。你瞧,这雪,这夜,原来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第五十章 幕府
    零点的钟声渐近,上海滩的清国居民们点燃了喜庆的烟花,雪舞漫漫的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炫烂奇丽的花火。
    “曾,快看,多么美丽的烟花。”路易丝欢快的指着天空,又蹦又跳的,兴奋不已。
    “是啊,真的很好看。”曾纪泽也仰望天空。当他悄悄去看路易丝时,烟火照亮了她的侧脸,那笑容,可比花火般美艳。红色的长发在风雪中摇曳,风中,有她淡淡的香水味道。
    曾纪泽忍不住抬起手,轻轻抚过了她的脸庞。路易丝下意识的偏了一下头,笑容褪却,寒风烫红的脸更加红润,分不清是霜红还是绯红。
    “路易丝,很晚了,我们该回去了。”桥洞那边,一个洋教士在向路易丝挥手。
    路易丝从恍惚中清醒过来,表情略有几分局促。她向曾纪泽笑了笑,挥手告别:“曾,如果你不忙了,记得来圣约翰医院找我。”
    路易丝提着长裙奔向同伴,当她要上马车离开时,回头向曾纪泽招了招手。曾纪泽就那么撑着伞,在江边目送着她离去,直到洋人的马车消失在桥洞的阴影中。
    曾纪泽轻叹了一口气,仰望天空,雪,更大了。
    大年初一的清晨,曾纪泽发布了一份公告,正式对外界宣布他开幕的决定。公告中一条格外引人注目,即: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东西兼用,文武并重。
    曾纪泽在公告中对这一条做特别的解释,表达了他急切需要兼通西学的人才,包括西方的技术、语言、文化、军事思想等等,只要有这方面的专长者,都可以来他的幕府投靠。
    曾纪泽选择在这样一个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开幕,实则也是出于无奈。曾纪泽以组建洋队枪起家,青云直上到如今的巡抚之位,所从事的事由简单到复杂,已与原先单纯的带兵有了很大的不同。
    曾纪泽毕竟从政的经验尚且,身边尽管有李鸿章这样的不世之才,但一人之力毕竟有限,身为巡抚,特别是一个决心推行自强运动的巡抚,方方面面有数不清的事要等去做,光靠一个李鸿章是远远不够的,曾纪泽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充实他的班底,做他的左膀右臂。
    最先加入曾纪泽幕府的有安徽建德人周馥,此人历史上本就是加入李淮章幕府的第一人,先前一直在父亲曾国藩幕下效力,不久前曾纪泽向曾国藩写信请调任一派人才来辅佐他,周馥便名列首位。
    周馥此人在文字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他起草过的文报连文采不凡的李鸿章都十分欣赏,曾纪泽将他召入幕下,主要命其办理日常文案,待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委以更多的重要事务。
    紧接着被曾纪泽召入幕中的是两位高级参谋类人才,王凯泰和陈鼐。
    王凯泰,字幼轩,江苏宝应县人,时任江北团练大臣晏端书座下帮办。王凯泰精于军事,在担任帮办的两年中,积极协助晏端书在苏北组织团练武装,镇压当地的农民叛乱,在对抗太平军和捻军的战斗中著有劳绩,多次受到保举,累加至四品卿衔。曾纪泽的一切作为都以淮军的发展为根本,军事是他的重中之重,王凯泰这样的军事人才正是他需要的得力助手。
    陈鼐,字作梅,江苏溧阳人。早年游学北京,与李鸿章一同拜在曾国藩门下,论辈份算得上是曾纪泽的同年。此人曾先后在曾国藩与胡林翼的幕从充当高级参谋的角色,为两位中兴名臣提了不少出色的建议,曾国藩和胡林翼对陈鼐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
    曾纪泽原打算召原淮军另一位著名参谋张佩纶入幕,但考虑到此人这时不过十三四岁,年龄尚且不足以担当大任,不妨使其在外磨练几年,等成年之后再召入麾下不迟。
    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了王凯泰和陈鼐的参谋,再加上李鸿章和即将到来的英国人戈登,曾纪泽的淮军在军事参谋类人才上可谓有了一个黄金耀眼的豪华阵容。
    曾纪泽既为江苏巡抚,故一面要指挥淮军与太平军的作战,一面还要主持一省的政务,除了军务之外,还有许多与战事无关的章奏、公牍、函札等文字工作要处理。所以在继周馥之后,他的幕府中又陆续召入了多名文案方面的人才。其中,以凌焕最为出色。
    凌焕、字筱南,安徽定远县人,时年41岁。此人自幼聪颖,十岁就考中秀才,接着又中进士,与李鸿章属于同年。但此后参加会试,却屡试不中,于是改习经世致用之学,后为曾国藩赏识,录其为学正。此后,凌焕一直师事曾国藩。曾国藩评价他为“从公治军书、涉危难、遇事赞画者”。
    有了周馥和凌焕的协助,自曾纪泽任巡抚以来,案台来不及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书奏报总算开始减少,巡抚衙门也渐渐运转起来,开始行使其行政职能。
    江苏一地大部为太平军所占,但仅为曾纪泽管辖之内的大小事务也远多于他省,但李鸿章、周馥和凌焕等人却能够短时间内将一省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而曾纪泽他能从三人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这也为他今后升任更高职位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淮军与湘军一样,本质上都属于地方团练武装,虽然实力上远强于八旗和绿营等所谓的“正规部队”,但国家却不为之提供粮饷。曾纪泽的淮军自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对饷由自筹的局面。
    曾纪泽的淮军全部装备着进口的洋枪洋炮,淮勇的饷筹待遇又比湘军要高,军需所费极为巨大。为了供养这样一支“烧钱”的近代化军队,曾纪泽不得考虑为其建立一套庞大的军需后勤保障系统。
    故而,曾纪泽抵沪之初即将江苏太仓人钱鼎铭召入了幕中,担当淮军的军需官。曾纪泽在安庆曾国藩大营时,与钱鼎铭有一面之缘,当时即是此人代表上海的仕绅前去请求曾国藩派湘军东援上海。后来,曾纪泽率领淮军赴上海时,也是钱鼎铭雇用了洋人的火轮,由长江运送淮军东来。
    鉴于钱鼎铭与上海官绅关系相当密切,且对上海周边的地理形势比较熟悉,曾纪泽遂令他负责筹措粮饷军械,并参议军事,协调军队与地方官绅的关系。
    淮军的另一个粮饷来源即是厘捐,此时的上海道台吴煦同时署理江苏布政使之职,控制着包括厘捐在内的财政大权。曾纪泽知晓历史,自然知此人挟洋人以自重,一方面利用与洋人的关系包揽了上海的海关收入。另一方面又任用私人把持着厘金等税收。曾纪泽继任巡抚之初,曾向吴煦询问过财政收支情况,关税、厘捐月收几何,而这家伙却总是回答“不过十余万两而已。”鬼才相信他的话。
    能否掌握上海的饷源,关系着淮军的生存于发展,曾纪泽早就有除掉吴煦,独揽江苏财政大权的意图。故他在率领淮军应对太平军进攻的同时,暗中派人调查吴煦用人为私,侵没公款的罪证。只待时机成熟,便向朝廷弹劾。
    与此同时,曾纪泽也在务色一名合适的人选,以便在挤走吴煦之后,替他掌管上海财政收入,浙江平湖人王大经是他内定的人选。此人在历史上就充当着李鸿章财政总管的重任,淮军粮饷一直充足无忧,这其中自有他相当的功劳。
    曾纪泽识人无多,更没有时间与经历去亲自选贤任能,所以只有选用历史中现成的人物,这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充实他的幕府最快的手段。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当年的李鸿章选定的人物,李鸿章识人的眼光总不会比自己差吧,但曾纪泽却有比李鸿章更深远的眼光,他自信这些人在他的带领下,定能开创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
    曾纪泽决心发展自己的军工、制造业等所谓的“洋务”,因此他手下自然离不开这方面的人才,他的幕府名单中有不少这类人才的名字,如:“军火专家”刘含芳,“洋务干将”丁日昌、盛怀宣,“军工首脑”韩殿甲、冯焌光、沈保靖、郑藻如。
    另外,实业家朱其昂、唐廷枢、徐润、杨宗濂、杨宗瀚也在曾纪泽的幕府名单中,其中徐润已被曾纪泽任命为大冶矿务局的中方主事,事实上此时已属于曾纪泽的幕僚。
    这一批人都是曾纪泽今后推动民用实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人选,此时此刻就将他们召入幕中最说有点为时过早,但当世的“开明”人才就那么多,为防他们流落到他人幕下,故曾纪泽只好先把他们召入幕中养起来,以待时机成熟再发挥其作用。
第五十一章 李秀成的反攻
    曾纪泽既然制定了“变夷为夏”的大政方针,而上海又为大清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洋商云集于此,再则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国门已开,与洋人打交道已是不可避免之事。。2。对于曾纪泽而言,与洋人的交往将成为他当政生涯的一个重点,他迫切的需要富有经验的外交人才。
    满清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虽然屡败于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但那些大清的官吏们在与洋人的打交道当中,不是傲慢无礼,就是迂腐不已,毫无外交风范和经验可谈。而曾纪泽选定了若干人选,这几人在历史中也是鼎鼎有名的外交人物,在当时的清国算是难得的算是比技术人员还要难得的人才。
    这其中包括浙江永康人应宝时,字敏斋。此人举人出身,后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旋改就本班,以直隶州州同分发到江办,起初曾办理过海运等事务。太平天国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占苏州、常州,进逼上海,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委派应宝时会同办理团练事宜。后与苏州知府吴云雇用了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一举攻陷了松江,被当时的江苏巡抚大加赞赏。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国藩因安庆战事吃紧,拒绝向上海派援军。应宝时便与上海的外国官商交涉协商“借师助剿”之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外交经验。
    除应宝时外,其余如安徽人刘瑞芬、江苏人李凤苞不但拥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本身还通晓西学,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曾纪泽选定的外交人选中,有一人名叫伍廷芳,字文爵,广东新会人。此人出生于新加坡,幼年学过四书五经,但十几岁时便真赴香港,就读于圣保国书院,主修法律,毕业后供职于香港审判厅。此人是曾纪泽所选之人中,唯一一个精通英语的人才,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有他相助,曾纪泽就不会在众多有洋人在场的场合中,为他那些下属们充当“翻译”的工作。
    不过,伍廷芳目前身中香港,曾纪泽已专程派人前去香港寻访并邀请此人,但是在当时这样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找不找得到还是个未知数。
    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在不久的将来,曾纪泽想到推行的变革运动,不止于军工、实业,将是一场方方面面的变革。曾纪泽清楚的知道,光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多具有变革思想的知识分子。而这些人又不同于刘瑞芳、应宝时这样仅仅比较“开明”的人才,他需要那种能为他摇旗呐喊,为他的变革维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他在提供可以打动人心的思想武器。
    当时的大清,开眼看世界者并不多,而能甘愿投入曾纪泽幕下的就更区指可数,江苏吴县人冯桂芬就是其中之一。
    冯桂芬出身名门望族,天资聪慧,24岁即考中举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评价他为“国士”。1840年,冯桂芬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俗称榜眼,循例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后母病亡,冯桂芬丁忧在家,潜心专攻经世致用之世,同时开始对欧美之事大为关心,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了解西方世界。至及今日,已是相当有声望的西学之士。
    除冯桂芬之外,如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西学思想家,因年龄阅历尚且的原因,曾纪泽并未选择马上将他们召入幕中,想让他们先在外面闯荡锻炼几年,待火候到时再召入幕中唯其所用不迟。
    曾纪泽并非专业的历史学家,史书言李鸿章有着庞大的幕府,但他能记起来的不过是些名声颇重的一些重要人才。即使把这些人全部召入幕中,对于他日益扩大的军事与行政职权范围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曾纪泽才对外开出公告,召揽那些贤能之士入幕,并鼓励下属们举荐贤能。
    也许是上海三战的失败使战功赫赫的忠王感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就在曾纪泽开幕召揽人才的同时,近在咫尺的李秀成亲率精兵万余人,自苏州出发,再度向上海进发。
    李秀成也许是想打淮军一个措手不及,他选择了在大年初三发兵。除此之外,原先的三路败军也开始向淮军坚守的三个镇进发,但他们并不急于进攻,只在镇外安营扎寨,围而不攻。
    三路太平军无非是起佯攻作用,企图牵制淮军的三团兵力,而李秀成的本部人马便可趁机直扑上海。看来李秀成这次是经过了周密的侦查,抓住了淮军兵力不足的弱点。此番,他的一万多人马杀来,无论从哪个方向上进攻,淮军都将难以应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