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36部分

一八六一-第36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不久之后浙将必会成为楚军的敌盘,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左宗棠的崛起是曾纪泽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要将三团的淮军南下调往浙江战场,在打击太平军,扩大自己地盘的同时,尽可能扼制楚军的发展。
    ————
    本周三江,请朋友们多多收藏,多投些票吧。拜谢。
第七十五章 特雷格医生
    江阴外围,淮军大营。。
    “妈了个巴子的,要是让老子逮到那个打老子一枪的狗东西,老子一定把他的头拧下来撒尿。”刘铭传斜坐在床榻上,一边咬牙切齿的骂着,一边将手中的一本论语狠狠的抽着床沿。
    “省三兄,你这是跟谁生闲气呢。”帐帘掀起,吴长庆笑着走了进来,后边还跟着一名白头发的洋教士。
    刘铭传更加恼火,拿书指着那洋人道:“你怎么把个洋鬼子带到我帐中来了,多晦气,快把他赶出去。
    吴长庆摊开了手,一脸的无奈,随后将手听书信递给了刘铭传:“这是曾大人特意派来给你治枪伤的洋大夫,曾大人说了,你要敢不接受治疗,就以违抗军令论处。”
    刘铭传一怔,将手中书信看了一遍,果然是如吴长庆所说。他当场就郁闷了,他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看到外国人就觉得不顺眼,何况是让他们瞧病,但曾纪泽又给他下了死命令,自然又是不能够违抗的。
    刘铭传没好气的瞅向了洋大夫,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索性把书往床上一丢,嚷嚷道:“好吧好吧,要治赶紧治,我倒瞧瞧你个洋鬼子有什么本事。”
    他大概是以为这个洋人听不懂汉语,所以用词颇不礼貌,谁知那洋大夫笑了笑,用不太标准的汉话说道:“请刘先生放心,我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我有信心治好你的枪伤。”
    刘铭传又一愣,嘴里嘀咕道:“妈个巴子的,原来这洋鬼子还会说汉话啊。”
    原来曾纪泽听说刘铭传中了枪伤,特意从同济医学堂请了一位罗恩英国医生,委托他赶到前线来为刘铭传治伤。人家可是看在曾纪泽的面子,冒着危险进入战地,刘铭传反倒不太领情,倒显得有几分小气。
    罗恩在上海住了很久,一直担任着租界内外国人的私人医生,他是早路易丝毕业七年的老校友,后在路易丝的一再劝说下,欣然应聘入同济医学堂担当教师。
    罗恩的脾气甚好,倒没有对刘铭传的不礼貌感到不满,笑容始终挂在他的脸上,“刘大人,我现在就给你做一个全面的检查,期间可能触及你的伤口,不过请你不要害怕,不会很痛的。”
    “老——”刘铭传性格虽然火爆,却也不是粗鲁无度的蛮夫,他硬是把滑到嘴边的“老子”给咽了回去,哼了一声,不屑道:“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还会怕这点痛么,你尽管检查吧。”
    “真是位任性的将军。”罗恩心里这样想,随即便为刘铭传作了检查。那粒子弹是穿过他腿部的肌肉,擦着骨头而过,所以伤口看起来比较吓人,但伤势却并不太严重。罗恩为刘铭传做了伤口缝合手术,并采用了一些西药促进愈合,两天之后,刘铭传的伤势开始好转。
    罗恩的医术让这位外精内细的大将刮目相看,他对这个会说汉话的洋鬼子也不是那么讨厌了,甚至还有点欣赏。
    “我说老罗啊,你看我这伤势,明天能不能上阵指挥?”刘铭传是拍着罗恩的肩膀说这话的,俨然两人已成哥们。
    罗恩有点莫名其妙:“刘将军,按照你们中国人的称呼习惯,你叫老罗是不正确的,我的全名叫罗恩。特雷格,你可以叫我老特雷格,罗不是我的姓,特雷格才是我的姓氏。”
    刘铭传哪晓得英国的姓氏传统,他被罗恩这一番话给绕晕了,一摆手,不耐烦的说道:“什么老特雷格的,听着多别扭,老子偏要叫你老罗。”
    罗恩的表情显得有点无辜,但他马上又找到了新的毛病,一本正经的说道:“我知道老子是你们国家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但他逝世应该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他怎么能认识我,又怎么会一定要叫我老罗呢?”
    刘铭传差点崩溃,他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做“对牛弹琴”,罗恩的执着让他很无奈,他只好换上一脸笑容,和颜悦色的问道:“我说老特雷格呀……反正就是别扭。前面的话都算作废,其实我只是想问问你,我这伤影不影响明天的上阵指挥。”
    “这个嘛,你的伤如果要痊愈,最起码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如果你只是指挥,而不用冲锋陷阵的话,理论上影响还是不大的。当然,如果当你打了败仗,你的伤势还是会影响你逃跑的速度。”罗恩总算被拐入了正题,但回答却令人感到晦气。
    刘铭传长出了口气:“那就是没影响啦。我告诉你老什么特雷格,你刚才的话才是真正的说错了,我刘铭传是绝对不会打败仗的,你想看到我逃跑的样子,那就等下辈子吧。”
    罗恩低着头沉思了一会,然后郑重其事的说:“刘将军,你又错了,根据科学的研究,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灭亡时,生命随之消失,所以人是不可能有下辈子的。”
    吴长庆听着哈哈大笑,刘铭传有种想咬桌子的冲动。
    太平军对刘铭传、吴长庆两团的围攻数日而不克,这给了淮军里应外的充分准备时间。
    向望海、许厚才率领的四个人营的人马,攻破了祝塘、璜塘太平军营垒,出周庄抵达了江阴,对江阴城外的太平军援军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两路淮军经过周密的计划,决定发动全面的破援之战。
    破晓时分,吴长庆坚守大营,以防江阴太平军进攻,刘铭传则指挥本团人马,对城外的护王陈坤书部发起了进攻。
    刘铭传被打了一枪,窝火窝了好几天,今天总算能痛痛快快的报仇。他腿伤未愈,仍支着竹杖亲临战场指挥,这给了本团将士极大的鼓舞。
    淮军猛烈的炮火很快催毁了太平军营外围石墙,在炮火的掩护下,一营淮勇呈分散队形,向太平军营发起冲锋。
    陈坤书并没料到坚守不出的淮军会突然发起反攻,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故面对淮军的枪炮之利,他选择了全营反冲锋,企图借助人数上的优势,在肉搏战中消耗淮军的有生力量。
    曾纪泽自组建常胜军时就非常重视侦察工作,每个连中都必配一个侦察班,是以每一次之前,他都能对敌方有最大限度的了解。而太平军显然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到位,淮军援兵已至背后,陈坤书等人却并没有及时情况。
    于是,陈坤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调集了本部精锐人马倾巢而出。刘铭传见敌人已中计,便命一营主动后撤,埋伏在战壕中的两营人马掩护。
    陈坤书还道淮军是被他的浩大声势给震慑住了,便想趁势冲破敌营战壕攻势,一举摧垮淮军,于是就将留守大营的后队人马也全部调上了前线。
    想要冲破拥有着武器优势,并且躲藏在战壕之下的淮军阵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双方的交战过程中,太平军在这方面屡屡吃亏,尽管这样,他们依然没能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又或者,他们根本就无可奈何,只能选择以血肉之躯,冲破那枪林弹雨的火力网。
    代价是惨重的,收获却是微薄的。
    两千多条享利1860式步枪,足以压得上万太平军抬不起头,在付出了一千多人的牺牲之后,陈坤书的人马甚至还没有冲到自己火器的射程之内。他经不起这样巨大的消耗,只能下令放弃进攻,全军撤回大营。而就在这时,向望海从背后向太平军发起了突袭。
第七十六章 留学计划
    向望海的背后突袭,给了陈坤书以最沉重的打击,刚刚撤下阵来的太平军本就士气低落,军心不稳,陡然间面对身后袭来的密集火力,全军立刻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只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子开始分崩离析,四散逃窜。
    陈坤书无法接受这样的败局,他竭力号令手下拼死抵抗,甚至不惜亲手处决了几名带头逃跑的将领,但这依然阻止不了败溃之势。而在这时,本在他包围之内的刘铭传又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原以退回的刘铭传再次发进了进攻,在步兵的掩护下,他甚至把大炮抬到了前沿阵地,对陈坤书的中军大营直接进行炮轰。
    大炮的威力与震慑力是难以想象的,倾泻而下的炮弹很快催垮了太平军最后的抵抗意志,而陈坤书亦为炮火所伤,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混迹在鼠窜的士兵之中,一起往苏州方向逃去。
    陈坤书部乃是援救江阴城各军中最强的一部,该部的失败,对于太平军的援救江阴计划的打击是致命的。
    淮军三路人马会合,借着得胜之势,对城外潮王、武王、齐王各营随即展开了攻坚战。数日之间,淮军攻势势不可挡,扫平了沿护城河外的木城、石营、土垒和木卡100余座,歼灭太平军达一万余人。城外太平军援军相继败败溃,江阴再度陷入了淮军包围之中。
    当远在上海的曾纪泽收到江阴破援之战胜利的战报时,欣慰的表情清楚的写在了脸上,遂将这好消息道与了前来拜见的容闳。
    容闳同样很兴奋,他指着桌上的地图道:“破援之战得胜,则江阴指日可克也,此地位于江海之冲,拊常州、无锡之背,为南贼北窜咽喉,我军若得,便可对苏州之贼构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
    曾纪泽颇感惊奇,赞道:“想不到达萌对于军事也颇有研究啊。”
    容闳自谦道:“大人过奖了,我知大人以统帅淮军为首要之事,我等既身为幕僚,岂能不有所了解,故而平日花些心思揣摩揣摩,浅陋之见,让大人见笑了。”
    曾纪泽笑道:“所谓术业有专攻,达萌你自有你之才,不懂军事其实也不要紧。何况我治理江苏,统领淮军只是一方面,还有诸多重要之事需要你这样的贤能。”
    容闳借机道:“大人眼光广阔,实在令我等钦佩。闳此来其实是想和大人商议派潜幼童留学之事,不知大人能不能向朝廷上表,立即着手实施。”
    曾纪泽就猜到容闳是为此事而来,如果可能的话,他又何尝不想尽快实施呢。只是他知道,在目前的环境之下,北京那个腐朽的满清朝廷是不可能同意这样“破天荒”之请的,至少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
    而且,曾纪泽还有自己的盘算,若以朝廷的名义,公费资助子弟留学美国,那这些学成而归的学子们,感激的只会是朝廷,效忠的也会是朝廷,而曾纪泽需要的却是这些学子们为他的宏伟事业效力。
    思量再三,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教育乃百年大计,达萌之心我又怎么会不理解,不瞒你说,在你赴美之后不久,我就曾上朝廷上过数道奏章,力陈留学的重要性,但朝廷方面都是不闻不问,实在是令人无奈。所以我左思右想,想到一个权宜计划,你看行不行。”
    曾纪泽的计划是,以容闳的名义招收适龄青少年,赴美流学,一切的费用将由曾纪泽私人出,但要求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应当只为他的江苏衙门工作。
    容闳对曾纪泽的新计划很感兴趣,他也知道当今朝廷迂腐保守,连曾纪泽这样的大员上奏都不理不睬,那再怎么着急也是无济于事的。而在他看来,只要能尽快的派遣大量青少年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文化,将来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是公费还是私款资助,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他并不太过看重。
    “大人的计划我完全赞同,但是派遣流学生应该是大规模的,一个两人个对国家的未来是于事无补的,这样的话费用将是庞大的,我只怕以大人一人之力……”
    容闳是在担心钱的问题,他这就多虑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曾纪泽身为巡抚之尊,又控制着上海这个聚宝盆,就算是他再奉公廉洁,小金库里藏个十几二十万两的银子还是没问题的。
    更何况,曾纪泽掌握着一省的军事、财政大权,想要巧立名目,私划一笔款子也只是举手之劳。至于留学的费用,对于容闳来说是笔巨款,但相比于战争这种动不动就百万两开销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钱不是问题,只要你能招到合适的年轻俊才,有多少我资助多少。”曾纪泽当然不能说明自己的资金来源,但容闳不是傻子,他想也想得到,既然曾纪泽愿意一力资助,他又何必多管是非呢。
    在敲定了派遣流学生的事宜之后,曾纪泽又向容闳变及了另一项计划,他准备在江苏衙门中新增一个“教育司”,专职负责新式教育、留学等工作,将来包括同济医学堂、黄浦军官学堂的新办高等学校,都将划归教育司管理。
    曾纪泽想让容闳担任这个教育司总长的职位,负责研究、实施一下步江苏的教育改革事宜,除新开办的两所新式学堂之外,还将组织筹办更多的新式教育机构。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与美国的教育交流,曾纪泽请容闳再次赴美。他的计划是渗透到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具体而言就是以捐资的方式,加入美国大学的董事会,如此一来,则可方便其影响力,促进美国大学对中国教育的帮助。这其中就包括尽可能多招收中国留学生,在时机成熟时,为中国的大学发展提供其先进的教育资源。
    曾纪泽最想的是能加入哈佛大学的董事会,这所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因为这所大学不但具有最一流的教育水平,又因许多美国政要都出自该大学,若能成功,便可借哈佛大学对美国政府施加影响力。
    但是,考虑到哈佛大学建校以久,光靠钱恐怕难以渗透其中,故曾纪泽的备用计划是退一步,资助那些刚刚建立不久,资金正短缺的大学,或者是干脆出资,在美国的国土上,由中国人建立一所大学。
    这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就是曾纪泽重要圈定的一所大学,这所后世世界闻名的大学在1861年才刚刚建立未久。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曾纪泽的捐资无异于雪中送炭,将来这所大学对曾纪泽的回报也将是难以估量的。
    听了曾纪泽的一番规划,容闳再一次为曾纪泽的深谋远虑和广阔的眼光所折服,他情不自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