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40部分

一八六一-第40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大人奏请朝廷,在上海也开办一家同文馆。”李善兰迫不及待的向曾纪泽进言。
    徐寿附合道:“西学学科极广,而我国目前所有的西学书籍却少得可怜。大人一力主张‘师夷长技’,而师夷的根本就是要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而培养西学人才,就如我们读四书五经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西学书籍。竟芳的建议,也正是我的想法,还请大人能够准允。”
第八十三章 复旦
    同文馆是恭亲王奕&;#59460;在今年7月所建立,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教习等职,由总税务局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该馆目前的招生对象限于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以为培养翻译人才。同文馆的建立,也是北京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朝廷准备开始洋务运动的标志。
    李善兰、徐寿极立建议上海也开办同文馆,伍廷芳、华蘅芳也持相同意见,他们四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正是曾纪泽所乐见的,因为建立一所翻译机构,培养翻译型人才,本就是他的变革大计中的一部分。先前因为身边缺乏李善兰等相关人才,所以一直耽置,而今却正是付诸实施的时机。
    曾纪泽欣然道:“各位的建议非常好,我也正有仿效朝廷之意,只是跟前一直未有足够的西学之士,眼下几位云集于此,正是开办同文馆的最佳时机。”
    曾纪泽的肯定,令李善兰等人倍加鼓舞。曾纪泽道:“既然咱们要开办同文馆,自然要依靠几位精通西学之才,各位有何建议,尽管说来大家一起讨论。”
    李善兰道:“北京同文馆自有先例,咱们只需仿照便可。不过我建议应该扩大招收学生的范围,不但要招八旗子弟,汉人子弟也应当招收。”
    徐寿也道:“至于语言班的科目种类,我觉得不应该局限于英、法、俄,还应该开设德文、日文,这两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欧洲强国,一个是我们的近邦,学习这两个国的语言还是颇有益处的。”
    曾纪泽听着各人的意见同时,心里也在盘算着,最后说道:“各位的意见都很中肯,也很有实际意义,我完全同意采纳。不过,我觉得咱们上海同文馆的步子应该更大一点,各位的目光也应该更长远一些。”
    众人一听,便知曾纪泽有话要讲,都集中精神,洗耳恭听。
    “学生的年龄,十四岁的限制太过苛刻,我以为当放开到30岁以下。选拔的范围应当更广一点,凡是会读书写字者,择优而选,都应当有机会入同文馆学习。至于课程的话,单学语言太过狭窄,要同时开设算学、天文、化学、物理、外国史地等基础科目,咱们中国人又不笨,没必要像教三岁小孩子那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生的身份。”
    曾纪泽顿了顿,道:“八旗子弟虽然身份尊殊,但却大都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之辈,这一点你们从八旗军的无能大概也能看得出来。入咱们同文馆的学生,那必须个个是刻苦好学业之辈,将来出去之后,那肯定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栋梁之才的,而咱们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白花力气去培养那些懒惰纨绔之徒,所以我以为,同文馆招生的范围,应当只限于汉人便可。”
    曾纪泽想改写历史,那势必要与满清走上对立之路,不愿招收满人,就是不愿意到时候,自己精心培养的人才却成为了敌人。
    那四人均是聪明之人,当然听得懂曾纪泽的意思,但表情却似乎颇有犹豫。李善兰道:“八旗子弟不学无……咳,不太好学,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不过官府开办的同文馆,却不收八旗子弟,专收汉人,传到朝廷那里,只怕会引起一些不便吧。”
    曾纪泽胸中早有对策,笑道:“明面上当然不能这样说了,但选拔之权在各位手中,选谁与不选谁,还不都有你们做主。再说了,八旗子弟本来就比较少,而其中愿意同文馆应招的就更少,到时被淘汰了也不太会引人关注。我话说到这里,各位心里应该有数了吧。”
    满人懒惰无能,那是世人皆知之事,似李善兰这样的开明之士,心里自然多有厌恶之情,他们还巴不得不招满人呢,曾纪泽的这个意思,其实正中他们的下怀,他们哪有不明白,不赞成的道理。
    于是,各人也不多言,只是相视而笑,心领神会。
    大体意向确定,曾纪泽遂将同文馆的开办划入了教育司的管辖范围,而李善兰等人也被任命为了教育司的学政督察。
    由于容闳的出国,教育司的常务工作暂由冯桂芬全权负责,而冯桂芬在此之前,也曾向曾纪泽建议过开办翻译学堂。而当曾纪泽正式下令开始筹办时,冯桂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为之奔波。
    首先是经费上的问题,曾纪泽已经向王大经下令,每月的厘捐中应当拿出百分之五划入教育司,这个比例即使相比当时的欧美国家而言,也是高得十分惊人。教育这东西是投资大,成本回收期限长,但若持久下去,回报却是不可估量的,远比一场战争的胜负要可观。
    曾纪泽显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在对待新式教育上,他懂得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绝不能心疼。
    师资力量方面,上海租界外国侨民众多,其中不乏有学识之人,就像之前的黄浦军官学堂以及同济医学堂,只要待遇优厚,那些外国人是很乐意从事相对而言,并不是很艰苦的教育工作。
    别外,李善兰等人本身就是精通中西之士,在充当教育司官员的同时,自然也可以兼任老师。唯一困难就是教材的缺乏,租界中的外国书店虽然不乏教育书籍,但多是外文版本,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西学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
    而像同济医学堂,目前的大部分课业教授还是在采用老师与学生口耳相传的方式,授课的效果并不算理想。
    之前,冯桂芬一直在主持翻译外文教科书的工作,只因精通中西语言的人材匮乏,进展十分缓慢,而今李善兰等人的到来,自然充实了翻译的队伍,加快相关书籍的翻译工作。
    至于学生的招收工作,因为有了黄浦军官学堂和同济医学堂的先例在前,人们看到了到新学堂学习之后前途的光明,所以新办学堂的招生工作十分顺利,报名的人数远较前两人所学校要多。李善兰等人严格把关,巧妙的淘汰了所有的满人,并选出了两百多名优质的学生,年龄在十四到三岁之间不等。
    “大人,同文馆的各项工作都已经就绪,很快就可以开学了,还请你为新学取个名吧。”按照之前的惯例,冯桂芬把这项“殊荣”送给了曾纪泽。
    曾纪泽低头沉思了片刻:“《尚书》中言道: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光明照耀,日复一日永无停息。我希望咱们的学堂,能像日月一样,用知识照亮这个国家。依然看,这个新堂就叫做‘复旦公学’吧。”
第八十四章 教科书
    复旦二字同样有着双重的含义,日月光华,是为明也,复旦即复明。。曾纪泽猜测当初那位创办复旦大学的长者,为这所学校取这样一个校名,多半是有反清复明的意思吧。
    倘若放在康雍乾时期,曾纪泽取这么一个名字,那是犯了文字狱的大忌,非遭人诽谤不可。但现在已是今非夕比,清廷对言论的控制虽远比西方国家严格,但比康乾时期已经宽松了不少,何况曾纪泽手握兵权,是清廷赖以剿匪的栋梁,清廷又怎敢在这个时候,靠抠字眼来定他的罪呢。
    曾纪泽倒是希望复旦公学的学生们,在将来的学习之中,开启智慧,能够领悟到他们的校名中所含的深意。为了洗却学生们身上的奴性,唤醒他们心中被压抑的汉民族意识,曾纪泽特地在教学课目地安排了中国史一科。
    而在该科所用的历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曾纪泽可谓用心良苦,他亲自参与到了冯桂芬的编写组中,并以监督者的身份,引导了教材的编向倾向。更确切的说,他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在教材中,不遗余力的盛赞了汉唐宋明的辉煌与荣耀,以引发学生们对祖先的自豪感。而在明朝的灭亡原因中,格外强调了李自成的叛乱,以及小冰河期的自然灾祸等内部因素对明朝政府的严重打击,并强调了吴三桂倒戈对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性作用。间接性的指出,满清得天下,并非什么上苍天所佑,人心所向,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满清的厌恶与仇恨意识,教材中从古往今来,中外世界两个方面做了细致的比较,阐述了汉唐宋明时期,汉人的开化、进取,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讽刺了满清入关之后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落后与世界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了如今外夷入侵,国耻难书。
    同时,教材中还记录了满清入关后,对汉人的大肆屠杀,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灭绝人性的屠杀事件。
    当然,曾纪泽现下仍属大清的官吏,尽管他掌握着淮军,以及江苏一省的军政大权,但北京朝廷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对他仍然有很强的控制力,他当然不可明目张胆的宣扬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
    因此,教材在许多史实方面的叙述都比较隐晦,既能让学生们从中学到真实的历史,又不至于授人把柄。这样掖着藏着的方式是很很让人烦心,好在冯桂芬等人文学知识同样渊博,在多番的斟酌和修改之下,总算编出了让曾纪泽满意,让朝廷满意的历史教材。
    冯桂芬等人都是智慧之士,他们不可能从曾纪泽的种种举动中看不出些许端倪,曾纪泽相信他们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会选择站在自己这边。但人心这种东西是最不可靠的,一旦有利益的驱使,再坚强的信仰也可能为之破灭。
    为了把冯桂芬等人跟自己拴在同一条船上,在所有有“大逆不道”倾向的书中,曾纪泽都将冯桂芬、李善兰等人的名字写入了著者的一栏中。甚至他还在没有征得李鸿章的同意之下,自作主张将李鸿章的名字也列入了《中国史》的著作人中。
    当然,曾纪泽这么做也并非没有理由,在编写书的过程中,他刻意让李鸿章作为编书组的顾问,参与了某些史实的编写,但那些都是没有任何争议性的内容。所以,将李鸿章列入著作人之一,也算合情合理。而《中国史》一书目前只限于复旦公学的教学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鸿章只怕都没有机会看到此书,而当他看到时,也许一切已成定局。
    “大人,这本《中国史》你真的决定用它来当教材吗?”冯桂芬显然还有几分担忧。
    曾纪泽泰然自若,反问:“怎么,书中的内容你认为不是史实吗?”
    冯桂芬道:“史实倒是史实,只是有些时候,真相是会得罪一些人的啊。”
    曾纪泽不屑道:“你应该相信自己的文采,那些人不至于抓到什么把柄。他们可以欺骗一时,却不能欺骗一世,真相早晚是要大白于天下的,到那个时候,你可就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你难道不想吗?”
    曾纪泽是在暗示些什么,冯桂芬的目光中闪现着些许兴奋,他低声道:“那么,大人以为真相何时会大白于天下?”
    曾纪泽笑了笑:“太平天国覆亡在即,东南半壁大好河山……嘿嘿,你说会是什么时候呢。”
    曾纪泽的话点到为止,冯桂芬顿会其意,眉宇间颇显激动之色,很显然,他选择站在曾纪泽这边。至少,从他的表情上看是如此。
    统治者为什么要搞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治理天下?那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却是,统治者要把天下的读书人笼络在他的掌中。
    读书人读圣贤书,知古今事,掌握了这两样东西,稍加思考,便是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直白一点,就是掌握了改朝换代的一套流程。
    于是乎,每每王朝之末,民不聊生之时,某某野心家振臂一乎,反了。这时,他的身边就会出现一大堆的读书人,给他出主意,制方略,什么广积粮啦,缓称王啦,挟天子以令诸侯啦……
    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身边没有一大把的秀才,想造反那是绝对成功不了的。所以说读书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在统治者眼中看来,他们却比那些赳赳武夫还要可怕。
    所以统治者要愚民,都成明白人了那还得了!愚不了的就让他们考试,给他们一个荣华富贵的盼头,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别去打歪主意。
    读史观今,显然同样是一副末世之态,冯桂芬读书人中的战斗机,自然比更多人看得清楚。名垂青史,谁人不想,刘伯温、萧何谁不想当,关键是要根对人,逢对时机。
    在冯桂芬看来,曾纪泽就是那个人,现在,就是那个时机。至少,过往的历史告诉他是这样的。
    “但愿我的选择是对的。”
第八十五章 第一面
    筹办复旦公学的同时,曾纪泽严令苏州前线的各团,加固围城工事,储备粮食,休整士兵,以待一下阶段的总攻。。
    烽火暂歇,曾纪济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教育大计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复旦公学正式创立。为了体现曾纪泽的变革思想,他特意为复旦公学赠送了一块大理石碑,其上刻有“经世致用”四字,以此来作为复旦公学的校训。
    忽略了官场的浮华与排场,在简短的剪彩仪式之后,复旦公学当天就开始上课。
    为了使学生们能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西方,曾纪泽将学校的校址选定在了虹口英租界里,这里以前是一所英国教会专门为在华侨民开办的中学,校舍、教室、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都十分齐全,只因生源不足,最后不得不关闭,曾纪泽在亲自察看了校区之后,拨款将该校买了下来。
    曾纪泽花了一个小时巡视各个教室,经过一年级三班时,正逢校长冯桂芬为他的第一届学生讲述《中国史》,因为是第一堂课的原因,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冯桂芬将没有照搬教材,从三皇五帝讲起,而且是跳跃性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各个朝代传奇故事。
    冯桂芬的口才很好,书中短短几字的史实,他能绘声绘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