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83部分

一八六一-第83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美国内战已经到了收关阶段,联邦军在经过1863年的葛底斯堡大捷后,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此后,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人线同时展开强大的攻势,连战连捷。
    同时,北方海军封锁南方口岸,彻底断绝了南方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使南方粮食及日用品日益匮乏。随着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南方内战也出现反对派,许多小农加入联邦从事反战活动,逃兵与日俱增。
    至此,美国内战南方失败的大局已定。而在当初内战爆发之时,南北双方都大力发展军火工业,至1864年时,北方的军火生产已严重过剩。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政府订单势必急剧减少,这就必然使大部分的兵工厂倒闭,数以万计的工人、工程师将面临失业的威胁。
    林肯政府此时已经在为战后如何安置这些失业者而犯愁,而有遥远的中国,持续不断的内战,刚刚兴起的对热武器有浓厚兴趣的大明国,正好为林肯政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呵呵,贵国总统真是一位英明的领袖,他把这些工厂机器买给了我国,把那些即将失业的军火工人和工程师打发到我国,不但赚了一笔钱,还顺便解决了失业问题,这真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提议呀。”曾纪泽笑着道破了美方的目的。
    巴拉克刚刚上任,显然还不像他的前任那样目睹过曾纪泽眼光与见识,但现在他总算明白了他的前任在离任时对他说的这样的话:曾纪泽是我在中国见到过的最有远见,最有才华的人物,他的身上有一种非凡的领袖气质,在与他打交道时,你说的每一句,都可能轻易的被他看穿背后的目的,所以,你最好的选择就是有话直说。
    “吴王殿下,你真是一位目光深邃的人,能和你这样的智者打交道,实在是一种享受。”巴拉克感叹之余,不得不承认了事实。
    “吴王殿下说得不错,这确实是我国政府考虑的一个方面。但我想对于急于想发展军工业的殿下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绝佳的良机吗!试想一下,当大批的机器进入你的工厂,当大批的技术人才被你聘用,短时间内,你们大明的军队,就可以全部更换先进的枪炮,再加上我**事顾问团的指导,我有理由相信,五年之内,整个中国都将遍布大明的旗帜。”
    对于巴拉克描述的大好前景,曾纪泽只是付之一笑,道:“贵国的机器都是陈旧之物,只怕买来也用不了几天,至于贵国的技术人员,那些工程师我们还雇用得起,至于那些数以万计的工人,可不是我国现在财政所以承受得起的。
    雇工程师可以帮助中国提高技术水平,雇工人却只能抢自己人的饭碗,从长久之计来看,培养本国的工人阶层才是王道。曾纪泽是在与巴拉讨价还价。
    “呵呵,如果贵国买不起的话,我想北面的清国一定出得起价钱,我想殿下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商人与清国合作吧。”巴拉克是在威胁。
    曾纪泽不以为然:“中国的财富税皆在南方,中国的开放也皆在南方,如果领事先生认为满清会开化到与贵国合作,甚至是有钱买你的机器,雇你的工人的地步,那我真就拭目以待了。”
    尽管江南屡遭战乱,但仍一直是满清财政和关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大明一成立,满清就立刻变成了穷光蛋。曾纪泽料定这笔生意满清即使有心,那也必是无力。更何况,那帮寄生在汉人身上的通古斯野猪,凭他们的智商,如果已开化到这种地步,那曾纪泽也不用费尽心机的逼他老子造反了。
    曾纪泽三言两语揭穿了残酷的现实,巴拉克也是颇为沮丧,叹道:“吴王殿下,你赢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办报
    根据曾纪泽与美国领事谈判达成的草案,在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将鼓励本**工企业出售库存的武器弹药,产能剩余的生产机器,价格将按原价折旧百分之五十而定。
    同时,大明将在美国设立领事馆,可以公开招聘美国技术人员赴华工作,美国政府将免费为大明宣传。
    作为交换条件,大明将在近期内聘请不少于三百人的美军退役军官,以军事顾问团的形式加入明军,为明军的作战、指挥、训练等提供指导意见,而军事顾问团总代表将直接加入明军统帅总参谋部,对明军指挥机构给予指导。
    黄浦军官学堂将与美国西点军校结成友好学校,黄浦军官学堂有权每年挑选最优秀的五十名军官,以留学的方式赴西点军校进修。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将帮助大明建立十五所高等学府,包括在江苏省建立五所高等学府,十五所学校优秀学生,将同样享受前往美国大学进修的机会。
    而大明政府在进口采购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将优秀考虑美国企业。同时,大明在建立合资企业时,也应当优秀美国企业。
    从谈判达成的意向中不难看出,美国正试图在各个方面加强对大明的影响力,这一点尤为突出在对大明未来人才的培养上。他们似乎很清楚,这些接受了西学教育的人才,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这个新生国家各个领域的栋梁,而早年教育经历,将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偏袒向美国。
    虽然这是一个不足两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在输入美国精神方面,实在是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远见与目光。
    曾纪泽深知美国的用意,但他也并未将之视为一个国家阴谋,因为这个庞大的国家就像一头病重的老牛,依靠自己地努力。已经很难追上世界列强的脚步,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必须依靠外力方才能加快追赶的脚步。
    在这个凡列强便欲欺凌中国地时代,能有一个大洋彼岸的先进国家愿意为这个古老国家的变革提供帮助。只此一点便足矣。
    更何况,国与国之间本就是利益的关系,美国并不是慈善家,她之所以愿为大明提供帮助。那自然要从中谋取自己地好处,说到底,这还算是一个公平的交易,总比英法那些的列强,拿枪炮逼着你就范要好。
    曾纪泽将谈判地结果上报给了朝廷。不出他所料。曾皇虽然同意美**事顾问团对明军进行训练。但拒绝他们参与到任何决策层中。而曾纪泽由于拥有“试点省”地特权。故经与美方交涉后。美**事顾问团将只参与到东军地决策中来。而这种权力也仅限于提供参谋意见。最终决定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中方手中。
    曾纪泽在会晤完各国领事之后。做出了另外一个重要地决定。允许民间仿效欧美国家。创办报纸。凡报道之事。只要不违背大明律法。不抵毁大明政权。都可以登报。
    曾纪泽地决定遭到了包括李鸿章、凌焕、周馥等各市市长地一致反对。李鸿章为此甚至还从苏州赶回上海。来与曾纪泽商讨此事。
    “王爷要办报纸。官办即可。这样政府才能掌握喉舌。引导正确地舆论导向。这样才能使无论官民。都能统一朝廷地思想下。若是允许私人办报。这些人难免会妄评时政。跟朝廷政府唱反调。甚者。还可能会蛊惑人心。煽动不明真相地百姓做出一些过激之事。这样极不利于维持稳定地社会状态。还请王爷三思呀。”
    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实业。无论是学校还是报纸。凡属洋务。李鸿章一直都是官办地极积推崇者。至于民办。他一向是把庶民视为没文化、不懂事、爱添乱。小孩子一样地麻烦制造者。所以。官府要像亲爹一样。事事管着监视着庶民。唯恐他们做任何所谓“出格”地事来。
    曾纪泽要变革。自然需要社会各阶层地支持。只有公卿王侯。上下一心才能使国家走上变革之路。现下大明上下。皆出自湘淮两系。这些人大多是经世致用之人。对于洋务改革都持有多多少少地支持态度。而真正固执保守地。是那些从未接触过外界地百姓。曾纪泽要开启民智。这些人是主要地对象。兴办教育、创办报纸。都将是开启民智地重要手段。
    曾纪泽对于李鸿章的说词,给予了坚决的反驳,他道:“百姓若有对政府不满之词,那自然是政府做得不够好,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改进,精益求精,而不是堵住百姓的口,不让他们说话,百姓的抱怨需要的是输通,而不是堵,须知怨恨越聚越多,你堵得了一天,堵不了一世,终于有一天这怨恨会决堤而出,到时候那种力量是什么也法阻挡的。苏侯你饱读史书,难道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吗。”
    曾纪泽将李鸿章驳得哑口无言,他接着道:“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亿兆人口,却只有一个声音存在,那将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样的国度,是禁锢的牢笼,是智慧的荒漠,人民将如机器一样运作,官员将失去自省的想法,因为没有反对的声音,没有监督的眼睛,然后他们就会为所欲为,贪污、**最后,我们的大明就变成了第二个满清。苏侯,这难道是你想看到的吗?”
    “至于不法的言论,本王当然不会姑息,所以本王正在令冯桂芬容闳他们起草一部《新闻法》,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规范言论的合法性,而不是肆意的捏造、诽谤。”
    曾纪泽的几番话将李鸿章的所有疑点都驳倒,他无奈的摇了摇头,道:“王爷所言句句在理,在臣对此仍持有保留意见,这民间办报到底合不合适,还要拭目以待。”
    曾纪泽用理与威压服了李鸿章,作为曾纪泽下属文臣第一人,李鸿章的让步使得其他人也无法可说。于是,在七月中旬,曾纪泽正式向全省颁布了《新闻法》,并鼓励民间创办各种形式的报纸。
    消息一传出,全省一片喧哗,官员们大多持反对意见,商绅百姓们自然是大为欢迎,于是,在八月一日,位于上海租界之外的第一家私人报纸《新民报》正式创办,创办者乃上海富商姚垠佩,此人完全是商人出身,没有半点官府的后台。
    新民报创立之初,出于对官府的试探,所刊登的报道,仅限于对国内外大事的事实性报道,慢慢的过渡到对一些不太敏感的社会之事进行评论报道,如第五期刊登的关于《上海排水卫生系统的落后》的报道,曾纪泽在看了之后,当即批示上海市长王大经拨款,在市内兴建了一百多座公厕,并分阶段改善生活污水排放系统。
    曾纪泽的做法给了社会各界一个明确的信号:大明政府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她将勇于听取民众的意见。
    经此事件之后,《新民报》逐步宽了报道的限制,开始对一些时政进行报道或是评论,而民众对此也是十分关注,凡关心国家大事者,都争抢着购卖《新民报》,这使得该报纸在创办的第二个月,销量就达到了二万份的纪录,迅速超过了租界中的外国报纸销售量,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公众读物。
    《新民报》的成功,使得有识之士们,敏锐的注意到了报纸这个极有发展潜力行业,于是纷纷投资开办报纸,三个月之内,上海就涌现出了《青年报》、《强国报》、《时评报》等十几家报纸。其余各地,如苏州、徐州重点城市,也都相继有数量不一的报社成立。
    “王爷你看,《新民报》竟然说咱们东军聘请美**事顾问团是引狼入室,很可能把军权落入洋人之手,这实在是胡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咱们跟美军合作的细节,完全就在臆想啊。”
    张凯泰气愤的将一张《新民报》放在了曾纪泽案头,曾纪泽随手拿起,笑看报纸中的这则让张凯泰发火的报纸。
    “王爷,《新民报》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很容易掀起不明真相的民众对政府的猜测很反对,臣请王爷下令,立刻关闭《新民报》,以儆效尤。”
    曾纪泽将那份报纸丢在了桌上,笑道:“本王看《新民报》评论的并没有错,引进美**事顾问团,本来就有军权旁落的威胁。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具体的合作细节,不知道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周密的防范。真要为了这事就封了人家报社,未免有点因哽废食了。”
    张凯泰一脸无奈,道:“那该怎么办,就任由他们这样胡乱报道不成吗,民间现在的反应可有点大啊。”
    曾纪泽沉思片刻,道:“依本王看,咱们也应该有一家属于政府名下的报纸,以之及时的向民众解释政府的某些政策,消除不利的影响,这件事就由你来办吧。”
    曾纪泽的决定也算是一个解决方案,张凯泰也能接受,便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创办的这家报纸,该叫什么名字呢?”
    曾纪泽不假思索道:“本朝国号大明,那这份报纸就叫《明报》吧。”
第一百五十二章 灭满
    八月十五日,隶属于大明江苏省政府的《明报》正式成立,创刊第一份报纸,即以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明朝廷关于处置境内满人的公告。
    公告中称:从公告发布即日起,大明境内的满人贵族、官吏、兵丁,一律被彻销其职位、封位,降没为庶民。各省各市各县政府,必须立即对辖内满人展开清查,没收其一切财产。
    与此同时,迅速召开各种形式的批斗大会,鼓励汉人揭发满人的罪行,对有罪者,将降没为官奴,由官府统一发配,从事各种官属苦力。
    对于罪大恶极者,当立即处以死刑。对于无罪,且宣誓效忠大明者,则允许其以庶民身份,继续在大明境内生活,但将剥夺其教育、科考、从政、经商的权力,且不允许其拥有土地,只准从事最低层的雇佣劳动工作。
    这份公告是在南京之时,曾皇与众大臣们讨论之后得出的针对满人的最后方案,当时曾皇主张“以德报怨”,对境内的满人采取宽容政策,只要其宣誓脱离满清统治,效忠于大明国,则不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处罚。
    但曾皇的本意遭到了曾国荃、鲍超再加上曾纪泽的极力反对,曾纪泽的理由是:大明创立的口号之一便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动汉人的反满仇恨,用民族主义的大旗将全中国的汉人聚集于大明麾下。
    所以,无论境内的满人有没有罪,是善是恶,都必须对他们采取惩罚,非如此,则不能赢得汉人的拥护,激励他们报仇的血性,让他们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