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怎样提高智力 >

第3部分

怎样提高智力-第3部分

小说: 怎样提高智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却有促进记忆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目的明确,有顽强的毅力和镇定的情绪,采取相适的训练举措就会使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内容上去。
(4)一心多用……注意力分配记忆法
很多人都拥有一心二用的能力。
有些人对某些业务重复至熟后可以一心二用,例如有的女性织毛衣至娴熟时,可以一边毫无差错地织毛衣,一边抬起头与其他人谈天说地或东瞅西望地注意感兴趣的事。有的打字员,可以熟练到一边不停地准确无误地打着字,一边与有业务关系的人谈论,甚或听外语广播。有人研究后指出,这些人完成动作的控制全由大脑皮层移交给皮下中枢,完成动作就无需有意注意而转为自动化了,大脑皮层就可以“腾出手来”参与一种主要的记忆活动,使两种活动能同时顺利进行。
当两种同时并进的活动都需要注意时,其中必定有一种活动是主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如老师讲课时,学生既要注意听讲,又要注意笔“记”。学生在能够熟练地写字后听讲,通常是把大部分注意力分配到比较生疏的听讲活动上去,而把小部分注意力分配到熟练的写笔记活动上去。这样的做法能顾此兼彼,提高学记课堂知识的效率。
要学会记忆,首先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将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生疏难重内容上。
记忆力的分配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可以一心(实际上是脑)多用,有的人可以一心两用,有的人只能一心一用,有的人还难以使注意力集中,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多求全。
(5)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
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主要是依据生物钟的不同节律安排不同的记忆内容……让时间佳度与记忆内容对等,即:在最佳记忆时间里记忆最难记忆的;在中等佳度的时间里记忆中等难度的;在非佳时间里记忆非难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常有类型上的差异,所以在相同时间里记忆难度不相同的知识与经验才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
假如一个人一个月中的最佳记忆日是上旬中的某几天,而另一个人则是下旬中的某几天,那么,前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所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上旬的某几天中,而后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同一难度的课程安排在下旬的某几天中。
假如A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百灵鸟型,B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猫头鹰型,C的日生物钟节律是亦此亦彼型,那么,在安排每一个复习日中的记忆内容时就应有所侧重了……A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白天的最佳记忆时段;B是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晚间的最佳记忆时段;C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临睡前或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
假如不让时间佳度与学记难度相对应,如在最佳时间里去记忆非繁难的或涉足学习以外的事情,无疑是在浪费生命!而在非佳时间里记忆繁难的知识与经验,往往事倍功半。
合理运筹时间,还要学会积极地休息,使不同职责的脑神经细胞交替着工作,比如文理交替。
第7节:分散记忆法
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因而提前产生疲劳。由于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容易产生混淆。
善于学习的学生,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在记忆的非佳时间里,不妨尝试带着问题去闲谈,闲时得“宝”……在闲谈中学记“无字理”,能额外地记住原本在最佳时间里应该记住的问题。
(6)分散(头尾)记忆法
计划用1小时来背诵一篇文章,对这1小时的安排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集中法,就是在1小时之内,不断地反复地背,直到记住为止;
二是采用分散法,就是把背诵的时间分在几次进行,如每天背20分钟,在三天背完,总的背书时间还是1个小时。
检查记忆的效果,发现分散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法。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相对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即前摄抑制。例如,刚踢完足球,就立刻做功课,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就是因为前面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结束了,但这个神经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使后面的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前面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越大。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活动,即后摄抑制。
实践证明,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不少人一早起来,学习效果最好,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基本不受前面的干扰。也有的学生睡觉前记忆外语单词和背课文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分散学习法实际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每次学习时间较短,大脑细胞也不容易疲劳。
在采用分散学习法学习时,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的时间太长容易遗忘,间隔的时间过短,又容易受到干扰。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开始各次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以后则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难,则可以有较多的间隔次数,学习材料如果比较容易,内容又比较少,则间隔次数可以减少。
相比之下,集中学习法由于首尾少、干扰多,连续集中学习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脑细胞感觉疲劳,神经联系产生差错,记忆效果相对会打折扣。
(7)少爱多弃……筛选记忆法
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都习惯于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其他零散的非关键的部分自然迎刃而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语句:
……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郑板桥
对记忆也得进行组织,即记忆之前应该考虑:哪些信息必须记住,哪些信息应当贮存在什么地方,哪些信息必须抛弃,哪些信息必须遗忘,哪些信息必须回忆。
……略泽尔(东德)
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把用创造性思维筛选提炼出的真知灼见记入脑中,有意识地忘掉次要的信息,腾出脑来记忆确实有用的信息。一个人如果想将所有学过的东西都记在脑中,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企图……将记忆力虚耗在不必记忆的事物之上,无异于慢性自杀。记忆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依需择精而记……“少爱多弃”。
依需择精而记,既有对少而精信息的记忆,又有对更多信息的遗忘。为了完满地做到这一点,就需在记忆之前加大对收到信息的思维力度,进行预先筛选提炼。
也如同“众多贫铁矿石只有通过破碎筛分,选别成为铁精矿粉才具有使用价值,铁精矿粉只有经过熔炼而获生铁后使用价值才提高,生铁经过再冶炼而去掉具热脆性的硫、冷脆性的磷等杂质才成为使用价值倍增的钢”一样,只有从众多杂乱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出少而精的信息才具有记忆价值,也只有对少而精的信息进行再提炼才能获得价值大增或倍增的精中之精的信息……如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成熟的生产方式(方法)创造发明与专利技术等等。
一个会记忆的人,在记忆之前,会本着“少爱多弃”原则对所接收(识记)到的全部信息依需进行选择,逐个取舍,将少而精、简而全、确实有用的信息请进最适于它住宿的“房间”里面去。
(8)分类(系统)记忆法
分类或归类就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某些外部特征,把杂乱无序的事物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类别的过程。通过分类或归类,使分散的信息趋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组成系统,杂乱的信息构成条理,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这便于记忆。
“在人的识记活动中,对材料的分类、分组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人的经验是分类保持的。唤起过去的经验(回忆)也要借助于经验的类别的范畴……人在记忆时能够对经验分类分组,是由于社会实践中有储存物质的分类分堆的经验。没有社会实践中的分类分堆,人在识记材料时对材料分类分组是不可想像的。”心理学教授曹日昌通过实验结果证实,对所需信息进行预先归类而后记忆的效果明显好于不预先归类就记忆的。
第8节:分类记忆法
“读书分类,不唯有益,且兼省心目。”现代脑神经记忆学理论认为:只有系统化(有条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暂时神经联系,识记内容也显得好记一些;而孤单单的识记材料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则是个别的、独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记忆,即便是记住了,也难以保持。
分类记忆便于快捷提取信息。人的大脑如同一座图书馆,需用信息如同书籍。经过归类编目的书籍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在需用时能有条不紊地快捷取出。而未经归类编目的书籍则杂乱地堆放在一起,需用时,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来。
实例1
需记的原型信息:
家用电器、火车、鸭、自行车、电脑、烧烤、微波炉、孟姜女、电视、马、飞机、冰箱、马车、家禽、交通工具、万里长城、嫦娥、家畜、奔月、焚书坑儒、洗衣机、汽车、鸡、跳山涧、鹅、秦始皇、猪、蹬鹰、牛、哭、电风扇、老虎、吹风机、兔子、羊。
先打乱原型信息的原有序次,按照习惯重组为如下五块:
家用电器:电脑、烧烤、微波炉、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吹风机。交通工具: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家畜:牛、马、猪、羊。家禽:鸡、鸭、鹅。其它:老虎跳山涧,兔子蹬鹰,孟姜女哭万里长城,秦始皇焚书坑儒,嫦娥奔月。
然后按序将五块综合在一起记忆。如此一来,原本无序的复杂信息记忆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实例2
原序:
舞只有旁两跑飞蝴在蝶马的骏着花踏香奔蹄
按规律重组:
踏着香花的骏马在奔跑,蹄旁有两只蝴蝶飞舞。
按规律重组之后,这些原本没有联系的单字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记忆起来轻松得很。
如果从幼儿时期开始,启蒙者就想方设法使之养成“先对需记信息加工使之系统化,然后再记忆”的习惯,那么,幼儿长大成人后将会十分自觉地越来越熟练地这样进行,对提高记忆效率大有裨益。
(9)规律集成记忆法
哈佛大学的米勒发现一个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记住大约7种分散的“点滴”信息的事实之后认为,记忆的诀窍在于:
把你要记住的7样东西组成一个大的总类别,然后再把具体的信息加到类别中去。以后记住7个类别的名称,通过联想你就能记住你先前归属于这7个类别的点滴信息。
对于有规律可寻的记忆内容,可采取按规律分块而后集成(综合)的记忆法去记忆它……记忆数量是随着每块内容的增多而增长的。例如,有的外语单词初看上去似乎没有规律可寻,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参观电视
VisitTelevision
学习一门语言文学的最短最佳的途径,是掌握它的词根,词根及其包含的意义是英语的基础。如果把Visit分成两块(Vis和it)和将television分成三块(tele、vis、ion)来记,而不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死记硬背,就很容易记忆。不妨采用类似的方法记忆英语单词。
当所需记忆的原型信息间有某种明显相关的规律时,运用规律集成记忆法可事半功倍。其要点是善于分析与综合,通过表面现象找出简化后的内部关系。如:
原型信息1:
49162536496481
需记的原型信息总计为14个数字,明显超过一次识记的最大数量7±2。死记硬背比较难记。分析发现这组数字是自然数22至92的依序排列,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49162536496481
2232425262728292
原型信息2:
123123123123
123321123321
先探究出第一组数字是“4个123依序排列”的规律和第二组数字是“两个123321依序排列”的规律,然后再按照此规律记忆。
原型信息3:
电话号码24361
一位朋友与爱因斯坦通电话时说:“我的电话号码很不好记,是24361。”爱因斯坦马上回答:“这有什么难记的!两打加19的平方就是了。”大家算一下,两打是24,19的平方是361。如此一来,原本没有联系的几个数字产生了联系,有助于简化我们的记忆。
原型信息4:
清军于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
一想起4乘4等于16,就联想起清军入关占领北京的时间了。
……
注意:此法仅适用于在瞬间能发现需记信息间显而易见的简化记忆的关系情况下。否则,还将因此而延迟记忆,增加了大脑的额外负担,造成脑力的虚耗,得不偿失。
(10)图表记忆法
经验表明,分散杂乱的原型文字或数据信息是不受记忆系统欢迎的。因为它们既枯燥乏味又杂乱无章,毫无生气。阿伦·佩维奥博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有关记忆的双重密码理论:
假使你仅仅通过词语来记忆这一事实和想法的话,那么你只用了你一半脑力。当同一事实或想法你不仅通过词语(贮存在左半球大脑)来记住,同时也通过图像或草图(贮存于右半球大脑)来记住,那样就在你的记忆中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体。当你需要回忆这个事实和想法时,就可以从这一联合体提取。
经验表明,如果通过筛选提炼、归纳整理,将有规律可寻的分散杂乱的原型文字或数据转录成图表提供给记忆的话,那么,记忆系统就易于接受,还不会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