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

第1部分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1部分

小说: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复一年,我们生活在周期性的时空转换中,从孩提时代至今,约定俗成地在特定时间进行民俗活动。岁时节日带给我们新鲜、欣喜、娱乐,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得以调整,内心的情感得以表达,节日使生活绚丽多姿。  从元旦的拜年至岁末的守夜,节日有着古老的历史;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七夕乞巧,都有动人心魄的民间传说;饺子、年糕、粽子、月饼以及腊八粥,这些年节的象征食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人类了解自己的历史,不能忽略岁时节日。  中国古代对时间最初的认识是那个东出西落的太阳;而经年可观测到的北斗星,帮助古人建立了最早的时间系统,借助北斗,最早确定了春分、秋分两个分点和夏至、冬至两个至点。大火星在周天运动中定期出没,人们借此确定季节和年节转换。天有十日和十二月的神话思维,导致了天干、地支的记时法产生。无论是太阳历,还是阴阳历很早就是古人的历法,《夏小正》就反映了一些夏代的历法。《尚书•;尧典》已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岁时划分,说明商末周初对分、至的认识已很稳定。至战国时代,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上古历法的出现和发展是岁时节日固定和形成的基本条件。  早期人类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阶段。无论是对天象转换,还是对植物的荣枯,动物的繁衍,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定期举行崇拜及祓除仪式,其中农事信仰处于信仰之中最古老的层次,与此相伴随的则是生殖崇拜。人类生死与植物变化同理相类,与时间转换的天象、物候配合,也会产生节日,可以说伴随生产、生活的原始崇拜是岁时节日的渊源和基础。  佛教和道教争夺民众的信仰,也给岁时节日的形成和性质增加了宗教色彩,而纪念名人和某些事件促使了节日的形成和固定。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岁时节日的记录和资料整理,也有一些研究。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月令》篇,集中体现了岁时节日的理论概括,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朝韩鄂《岁华纪丽》、清朝顾禄《清嘉录》、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是现存专门记载岁时节日风俗的名作。很多笔记中保留了丰富的岁时节日资料,尤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著名。一些学者专门从事岁时节日的类辑工作,专科性类书中,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明朝冯应京《月令广义》均保留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而百科性类书中的唐朝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岁时部》、宋朝李昉等撰《太平御览•;时序部》、清陈梦雷等撰《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时序部》、《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均系统而全面地收集了岁时节日的史料。至于保存至今的大量地方志,对于风俗的记述尤详于岁时节日,资料非常丰富。此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农书,涉及岁时节日的史料颇多。而历代吟诵岁时节日的诗篇也不少,虽是文学作品,反映出的节俗和时人心态亦有重要价值,宋朝蒲积中编的《岁时杂咏》是系统整理岁时节日的诗歌集。以上仅举出一些代表性的书籍,至于散见于各种史籍中的岁时节日记载,真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现代人对于岁时节日的研究不断有论文发表,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出了不少小册子。这些书或从天文历算探讨节日起源,或从民族学探讨节日背景的农事信仰,或偏重于民族学资料,或偏重于诗歌,写得很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全面、系统论述不够,对资料占有不充分,对节日起源、演变、性质、民俗的分析不够深入,极少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在比较系统地占有资料,特别是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注意全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日本学者的成果,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然而这也仅仅是初步的工作,更深入的研究,则期待着将来。  笔者力求将本书写成具有普及性、能够雅俗共赏的著作, 因此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资料,凡引用历史资料一般只在文中说明作者、书名,不做详细注释。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希望给读者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元  旦(1)(图)

  古人十分重视正月初一的元旦,《汉书》中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说。三元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朝之义犹旦,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总之一年的时日月岁皆从元日开始,古人又称之为“履端”。我们对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论述也从元旦开始吧。  元旦小释  元旦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元旦,是谓正日。”宋朝人蒲积中编《岁时杂咏》一书中“元日”部分从三国到宋朝的诗歌,就有正旦、元正、元日、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朝元、岁旦、新正等名称,其中以元旦最普遍。明清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一般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及新年的名称一直流行到今天,不过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元旦及新年是指阳历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相当于现在阴历的春节。  中国古代元旦所在季节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历法岁首的确定有过变化:夏朝是正月初春,殷朝是十二月寒冬,周朝在十一月冬至前后,秦朝则是十月初冬,汉初因袭秦制,汉武帝元封年间改为周制,此后历代相沿。中国古代基本采取考虑太阳和月亮位置的阴阳合历。太阳公转一周365天,月亮圆缺一次为12个阴历月354天,相差11天,需要每隔三年设置一个闰月解决,并以调整季节。古人判断月序和季节的关系,是以傍晚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向东转,把地面分为12个方位,傍晚斗柄所指方位,即该月的月建。12个方位分别以12地支命名,其亥月、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所以人们又把夏、商、周、秦的岁首分别称之为建寅、建丑、建子、建亥。无论月建何时,“斗柄东回岁又新”(王建《元日陪早朝》,收入蒲积中《岁时杂咏》,以下凡出自该书诗文,只注篇名)则是共同的。  祀神祭祖与拜贺  元旦之始,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礼记•;大传》孔颖达疏称,夏为平旦、殷为鸡鸣、周为夜半。自秦汉以来,则以夜半子时即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一天的开始。这是旧年与新年交接的时刻。不过,从古人生活来看,一般以黎明、鸡叫作为一天的开始。正所谓“鸡报已判春”(司空图《丙午岁旦》)。  元旦来临,古人首先要祀神祭祖拜尊长和家众互拜。《四民月令》为我们记述了这一民俗的过程: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长及执事都要屏绝旁念,一心一意地用“礼制”约束。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这反映了东汉时代北方大族的正日祭拜情形。关于祀神祭祖的时间,守岁的人家子时一到,便已开始,没有守岁的,大多是五更起来。从现存的大量明清地方志看,一些地区人们起来要放炮,更主要的则是整肃新衣,燃烛烧香,陈牲设醴,做好准备后便拜天地祖宗,接着卑幼向尊长磕头。祀神是泛称,或表述为祀天地,也有称神为“真宰神”、“上帝”、“家神”、“宅神”的。一些地区祀神方式有特点,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陕西《朝邑县志》(本书所引地方志资料凡出自“风俗”部分,只注书名)说:“元日树纸竿接天神。”而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徽《滁阳志》则是元日“将曙,继火具糕枣拜天,云‘焚天钱’”。祭祖,又称拜祖先。明嘉靖(1522~1566年)河南《通许县志》说“于中堂或悬祖考影像,或请主以祭”,反映了祭祖设遗像或牌位的基本形式。接着是拜尊长和家众互拜。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反映的是跪叩尊长和家人作揖的礼节。  天亮之后,邻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间要交相拜贺。《四民月令》已有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的记载。明清时代将元旦拜贺称之为拜年、贺新年、贺节、贺年、贺正、贺岁、贺元旦。拜年的方式有亲去和投帖两种,一般是亲者登堂,疏者投刺。清顾禄《清嘉录》为我们描述了两种形式,前者“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关于后者:“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投刺类似今天的名片,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代谓之“谒”,汉末称为“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赵翼《陔余丛考•;名帖》)。投刺拜年之风盛于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官场上元日正是下级向上级表示尊敬的机会,即使自处异地,不少人不辞辛劳,往来奔波。比如清代河南省新正令节,所属大小文武各员,往往赴省叩贺新禧,不但往返糜费,亦且旷废职守,以致巡抚田文镜公开饬禁属员叩贺年节(《抚豫宣化录》卷三上)。亲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元旦期间,人们还盛行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  贺年不仅是民间的事,国家也要举行朝贺,向皇帝贺年。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元旦的朝贺仪。元日庆贺始于汉高祖,其仪式以汉朝为滥觞。基本程序是:“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朝贺及贽,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渊鉴类函•;礼仪部•;元正冬至朝贺》)“执贽”就是群臣奉送皇帝的礼物。汉武帝时代的贽是:公侯,璧;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高级官僚要“举觞御食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然后奏乐举食,“百官受赐宴飨”(同上)。唐代的朝贺仪式盛大,各地官吏向礼部上贺表,跪读后入内,通天宫朝贺时,要读时令,官员列于庭。而且朝食时还有边境各族富豪和邻近官员参加。元旦期间官员要给假期三天。官员们以参加朝贺礼仪为幸,留下很多诗篇加以讴歌。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元  旦(2)(图)

  元旦饮食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ɡ)、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下面我们先从饮料介绍起。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古代诗歌中为我们留下了元旦饮椒柏酒的记录。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一年没有病。韩鄂的记述秉承了民间传说,虽有神秘色彩,不过所列八味药材,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可以说对身体有利无害。正月饮椒柏酒、屠苏酒,均以饮酒者年龄小大为序。魏董勋《答问礼俗说》解释道:先小者因为小者长大了一岁,以示祝贺;后老者则是因为老了一岁,故晚些给酒。韩鄂所说饮酒顺序,就是依据这一古老传统。饮屠苏酒也流传到后世,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江苏《常熟县志》就说“沿习屠苏酒之义”。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日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