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

第4部分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4部分

小说: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青色。到唐代,《开元礼》规定在王城四门设的土牛,涂五方之色,各州县的春牛也根据位于京师的方向,涂相应的五方之色。宋代又有新的变化。北宋仁宗时定《土牛经》,规定依据每年干支的五行色,分别在牛的不同部位涂色,由唐的一牛一色变为一牛多色。偶人也根据立春日的干支定其服色。  实际上,《土牛经》对制作土牛、芒神的规定有很多讲究,也为明清时代所继承。《清会典》规定:土牛式,胎骨用桑柘木,身高四尺,应四时;长三尺六寸,应三百六十日;头至尾长八尺,应八节;尾长一尺二寸,应十二月;鞭用柳杖,长二尺四寸,应二十四节气。以本年天干为头角耳色,地支为身色,本年纳音(古乐十二律为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每律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合六十音。以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称为纳音)为蹄尾肚色,以立春日干为笼头色。枸用桑柘木,索则寅申己亥四孟日用麻,子午卯酉四仲日用苎,辰戌丑未四季日用丝。造牛以冬至后辰日于岁德方取土,如甲年东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以此类推。  芒神式,身高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服色以立春及支受克为衣,如支辰是子,取土克水,色用黄;以克辰为腰带,取木克土,色用青。头髻用立春日纳音,如甲子乙丑日纳音属金,则平梳两髻在耳前;属木在耳后,属水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后;属火右在耳前,左在耳后;属土两髻皆在顶正中。罨耳以立春时从卯至戌昼时,用手提。再分卯己等属阴,右手提;辰午等属阳,左手提。从亥至寅夜时,则或揭或掩,寅时揭从左,亥时揭从右,子丑二时全戴。鞋褥行缠亦从立春日纳音,属金木系鞋裤行缠,金则缺左悬在腰左,木则缺右悬在腰右,属水俱全,属火俱无,属土则但着裤,无鞋与行缠。至芒神之老少,则视其年支,四孟老,四仲壮,四季少。  位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有光绪三年、五年、三十四年不同年份的“春牛芒神图”,图中的春牛、芒神着色各不相同,正反映了上述有关礼制。  由岁和立春日的干支定色,随着各年颜色不同,也就产生了验占的风俗。地方志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记载。嘉靖广东《惠州府志》说,“以牛之头腹与芒神衣服之色而验占岁之丰歉、人之吉凶”。嘉靖湖南《常德府志》也“以牛首红白等色,占水旱等灾;以句芒鞋帽占寒燠晴雨”。有的记载更为具体,乾隆河南《新蔡县志》说“占水旱、人苦乐,芒神跣足则旱,着履则潦,衣红人炎,开顾艰食”。  打春求吉  宋代在迎春的第二天即立春行打春仪。《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北宋开封府于立春前一天:“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梦粱录》卷一记临安府于立春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鞭春,就是打春。  明清时代普遍行鞭春礼。崇祯《嘉兴县志》说:“至日有司率诸执事祭芒神,各执彩杖鞭土牛,曰鞭春。”鞭春是作为官府礼仪的一部分,有一定的规定。兹以清代为例:至日清晨,陈设祭品,各官朝服祭句芒神,通赞导至拜位,唱;就位鞠拜,兴;拜,兴。初献爵,再献爵,三献爵。读祝文,文曰:三阳肇泰,万象回春。盛德在木,斗柄建寅。惟神实司,斯民是戴。谨以酒果,用申奠献。尚飨。读毕,通赞又赞,擂鼓,赞,鞭春各官击牛者三,复导至芒神前揖,平身,礼毕(同治《新城县志》卷五)。  鞭春礼打碎的土牛是人们争抢的对象,以此求得吉利。人们认为春牛之土有以下作用:第一,祝丰收。唐末李涪《刊误》说春牛既碎,人们各持其土“以祈丰稔”。清代江苏《如皋县志》卷十也说农民拾碎土,“布田祝丰年”。第二,宜蚕、畜。宋代《岁时杂记》就有得土牛之肉者,其家宜蚕的说法。明崇祯浙江《嘉兴县志》说:“乡人竞取土块置牧圈桑根,宜蚕畜。”除了宜蚕外,还有畜,天启安徽《来安县志》:“争取春牛土□育鸡雏。”河北威县、广平等地也认为取鞭春仗打蚕苗可宜蚕。第三,却虫。宋代《岁时广记》卷八引《琐碎录》说,取春牛泥撒檐下,不上蚰蜒。嘉靖《威县志》记载,当地人民竞取春牛土,涂灶却蚁。万历安徽《滁阳志》也记载:“又取春牛涂灶,辟虫蚁。”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立 春(3)(图)

  春盘  东晋时代已有“菜盘”之说。东晋人李鄂,于立春之日命以罗卜、芹菜“为菜盘”,互相馈赠(唐《四时宝镜》引)。  唐代又有春盘、五辛盘等名称。唐《四时宝镜•;食生菜》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说郛》本)白居易《会昌六年立春日人日作》说“盘蔬饼饵逐时新”,正是立春吃的蔬菜和春饼在一起的春盘之俗。另外杜甫《立春》有“春日春盘细生菜”之句。关于吃生菜的意义,孙思邈《齐人月令》说:“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古令事文类聚》前集卷六)春盘又称五辛盘,《唐摭言》说,安定郡王于立春日作五辛盘(《岁时广记》引)。五辛盘当是用五种有辛味的生菜拼合而成的。  宋代将春盘多称作辛盘,文献的记载也比唐代详细。北宋《岁时杂记》说: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的生菜,染萝卜为装饰。可知萝卜是春盘中的菜。此外,韭菜是宋代春盘的重要菜种。苏轼《立春》诗谓“春盘得青韭”,黄庭坚《立春》也有“韭苗杏煮饼”,这些诗篇证明宋人立春喜食韭菜。  明代春盘仍在流行,地方志往往记载当地有“饤(dìnɡ)春盘”之俗。不过明人更盛行吃春饼、萝卜,并有“咬春”之说。嘉靖《清苑县志》称:“咬白卜曰咬春。”正德江苏《江宁县志》记载:“迎春日啖春饼,谚云咬春。”而嘉靖河北《广平府志》则把吃春饼、萝卜称作咬春。大量方志记载立春“茹春饼”,根据当时的风俗,应该说吃春饼不单单是吃饼,往往是要夹着生菜。比如崇祯福建《汀州府志》说,“春饼:汀人于立春日会亲宾享燕为春饼,用葱、菜、肥肉切细,卷而食之。贫家买于市,以应节候”。  清代立春日饮食风俗沿袭明代。《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详细记载了春盘的构成:“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民间所食菜恰好五种,承继了五辛盘的传统。  春胜•;春幡•;宜春帖  三国晋初人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可知此时有剪燕风俗,表达迎接春意。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有南朝立春活动:“悉剪彩为燕以戴之。”与宗懔同时代的梁人刘孝威有《剪彩花绝句》,可知当时除了剪彩燕外,还有剪花风俗。  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歌咏立春的篇章,反映出唐人盛行剪彩,在“彩花”、“彩燕”之外,还有其他饰物。如崔日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中说:“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剪彩中有鸡的图形。李远《立春日》有“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可知还有作春虫的活动。鸡为报时之禽,虫在春天萌动,鸡和虫的图形表示春天到了和人们的迎春。  宋代流行“春幡”。宋人编《锦绣万花谷》记载:“立春日,士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佳人之头,或缀于花技之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纸幡引人注目,从记载看,成为剪彩中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普遍性。春蝶、春钱也是新颖的剪彩。春胜,当时指传统的发饰彩燕、彩花。《岁时广记》卷八有“簪春幡”一类,引《提要录》说:“春日,刻青缯为小幡样,重累凡十余,相连缀以簪之。”宋诗中歌咏春幡春胜的不少。如苏轼有《次韵刘贡父春日赐幡胜》诗,苏辙《春日》说“插髻小幡应正绣”;黄庭坚《立春日》有“酥滴花枝彩剪幡”之句;晏殊《御阁》“彩幡双燕祝春宜”;《内廷》:“双金缕胜延嘉节,五彩为幡奉紫廷。”宋代还兴朝廷赐大臣春幡春胜之俗。《东京梦华录》说:“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武林旧事》卷二记载,立春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袱头之左入谢”。  明清时期仍有立春日戴春幡、春胜之俗,但整个来说此俗衰落了。  立春还有贴宜春帖风俗。此俗起源很早,傅咸《燕赋》记载:“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已有写宜春的活动。《荆楚岁时记》说立春之日要“帖宜春二字”更为明确。至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记载:“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宋人称宜春纸为“春帖子”。宋诗中反映出当时赐宜春字相当流行。如夏竦《皇后阁》:“彩幡红缕宜春字,永奉宸慈亿万年。”晏殊《东宫阁》:“春幡乍帖宜春字,翠旗初迎入律风。”崔正言《再继立春韵》:“辄莫更书春帖子,年来双眼眩昏花。”明清时代也有贴宜春字的风俗,如嘉靖河北《河间府志》就有记载。总起来看此俗衰落了,这可能同元旦盛行贴春联有关。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上  元(1)(图)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有张灯之俗,所以名之为“灯节”。  灯节之源  上元灯节的起源,有一个从元旦设庭燎到设灯,从元日张灯到望日张灯,又受佛教影响将张灯普及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庭燎”之礼。根据《周礼•;秋官•;司烜氏》记载,古代国家有大事,供给竖在门外的大烛和门内的庭燎,为众照明。在东汉时期,我们已看到元日朝会既设燎又有张灯的情形。《宋书•;礼一》记载:“臣案魏司空王朗奏事曰:‘故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于二阶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也。’”王朗所说的“故事”,是指东汉的礼仪。当时的灯火很可观,殿下两阶间的灯有“两百”,数量很多,而端门外的灯高达“五尺、三尺”。正月朝会的灯火在晋傅玄的《朝会赋》中也有反映:“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太平御览》卷二九)赋的后两句告诉我们,灯是布置在枝上的,点亮了像“火树”,实际上是一种灯树。如此,则前文所引汉代的五尺、三尺之灯,也应该是此类灯树。《邺中记》讲后赵武帝石虎正日朝会,于殿前设百二十支灯,以铁为之,是置灯于铁架上。  南朝梁时,正月十五日已有张灯之举。简文帝《灯赋》中说:“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梁简文帝集》)“解冻之嘉月”指孟春一月。萱荚是从月朔开始,日生一荚,至十五日生满十五荚,此后从十六日开始,又日落一荚,至月末落完。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是说十六日。与解冻和草含春色的嘉月合起来理解,正是指正月十五日。与《灯赋》同时,梁的吴均在《咏灯》诗中有“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所谓“三五”是“三五一十五”,即上元月。同样可证明南朝梁正月望日夜有张灯的活动。  梁之后的陈朝,也有歌咏灯的诗作传世。陈后主《宴光壁殿咏遥山灯》描述的“山灯”规模很大,其灯火辉煌“如月”、“疑星”,似是上元观灯。陈后主还有一首《三善殿夕山灯》诗,与前诗同被宋人蒲积中归入上元诗,这是可以认同的。另外陈的江总也有一首歌咏三善殿的《三善殿夜望山灯》:“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含春”、“向月”似乎说这是上元日所咏。这也可证明陈后主咏三善殿的诗可能是上元日的。胡三省《通鉴》注说:“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此说非也。梁简文帝有《列灯诗》,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则柳彧所谓近世风俗是也。”(《陈纪九•;长城公至德元年》)否定了上元燃灯起源于汉代祀太一之说,认为与魏晋南北朝的“近世”上元夜张灯有关。  正如中村乔所指出的,在这些诗赋中,完全看不到佛教的色彩,所有的灯树不过是替代自古以来的庭燎。上述资料说明,那种认为上元张灯是受佛教影响所致的观点,至少在南朝以前尚难以成立,上元张灯有中国古代自己的习俗。  北朝的正月十五另有特点。《隋书•;柳彧传》记载了开皇三年(583年)柳彧要求禁断正月十五日娱乐逾度的上书,可知隋都长安的正月十五日夜是一个大型的以娱乐为主的节日,流行角牴之戏,其中讲到“燎炬照地”,是古代庭燎的传统,而未载张灯之事;“人戴兽面”的记载表明有傩戏表演;“缁素不分”说明除大量普通民人外,还有和尚参加。文中所述的风俗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时间上系“近代以来”,因其讲都城长安之事,而隋出自北朝系统,所以当是指北朝。另一个是空间上讲京邑外还“爰及外州”。外州是何处呢?《隋书•;长孙平传》记载,开皇中相州刺史长孙平被免职,原因是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与柳彧描述的风俗一致。相州治邺(今河北临鄣)属北朝旧地,盛行正月十五日夜演戏欢娱。  邺曾是拓跋鲜卑族东魏、北齐政权首都,而北朝拓跋鲜卑族正月十五日夜有“相偷”之戏(《魏书•;孝静帝纪》)。从后来女真族于十六日夜,契丹族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三天“放偷”来看,拓跋鲜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