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图说-开国大帝 >

第9部分

图说-开国大帝-第9部分

小说: 图说-开国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苟非其时,不如息人。”在“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指导下,他废掉王莽时代的苛而繁的律令,学习刘邦的做法,宽简天下,即所谓“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并由此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东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东汉初年,在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之后,刘秀开始建立一套能加强中央集权的领导班子,“退功臣而进文吏”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手段。    
    刘秀通过多年浴血奋战才取得政权,在他的手下,有一大批立过不少战功的将领。这些人擅长打仗,但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不少人还往往自恃功高,不听命令,不遵法纪,为所欲为,如果继续受到重用,他们身居高位,对东汉政权是一大威胁。因此,刘秀决定采取稳妥方式,一方面给他们加官晋爵,另一方面剥夺他们的实际权力。为了达到目的,刘秀开始大封功臣,他让郎中冯勤专管此事。冯勤精明能干,他规定按照功臣功劳的大小,决定其封地大小、远近和土质肥瘠,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方案。刘秀根据这个方案,一次就封了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最大的有四个县,小的只有数百户,比西汉时少得多。除了大将李通、邓禹、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之外,其他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经过削权封侯,汉光武帝有效地控制了这些将领的军事力量。    
    封完功臣之后,刘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就是说,希望大家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谨,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并能把爵位传给子孙。光武帝就这样连哄带吓地威慑众臣。    
    退功臣的同时重用大批文吏。光武帝认为文吏们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建武六年、七年,刘秀连续两次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实行“征辟”制度,即下诏特“征”用某人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辟”用他人做幕僚。在诏书中,刘秀严格规定了选官的条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识,是通经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种法令,能熟练地依法办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干,遇事不惑,能独当一面。各地官吏在选择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如有违者,必将依法治罪。    
    光武帝为了得到一批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吏,多次亲自访求名贤。在刘秀的同学中,有一位叫严光的人,此人很有才学。刘秀做皇帝后,他隐姓埋名,隐居山林。光武帝非常希望能和这位才德高尚的同学共谋国事,于是他叫人画了严光的画像,到严光的家乡去寻找,找到之后,刘秀立即将他接到京城。不料严光不愿做官,刘秀几次光顾他的住所,有时谈得晚了,俩人就睡在一张床上。据说,严光睡觉不老实,还曾把两只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任他如此,并不挪开。还有一个南阳宛城人卓茂,是当时著名的儒生,精通《诗》、《书》、《历法》等,待人宽厚,深受众人敬仰。刘秀即帝位不久,就派人访求这位大名鼎鼎的名士,并且任命七十多岁的卓茂作为太傅,封褒德侯。几年之后,卓茂老死,光武帝驾车素服,亲自送葬。光武帝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确实网罗了一大批品行端正、廉洁奉公的有用人才。如陈留人董宣,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有一次,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家奴仗势杀人,董宣带领士兵,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将这个家奴打死。湖阳公主气得浑身发抖,向刘秀哭诉。刘秀要杀董宣,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朝,而现在竟纵容亲属家奴杀害平民百姓,如此何以治天下?臣不需鞭杀,请让我自杀!”说着把头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被刚正不阿的董宣感动,于是不再治其罪。但为了给姐姐一个下台的面子,刘秀让人扶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硬是不从,刘秀命人按董宣的头,董宣两手按地,就是不肯俯首。刘秀非常感动,任命他为“强项令”,赐钱30万。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统治措施。    
    光武帝采取了西汉时加强尚书台权力的措施。东汉初年,中央的最高官职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权力比丞相小得多;司空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是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位虽高,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刘秀为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设置了尚书台机构,并加强尚书的职权,扩大机构,增设官吏。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尚书六人,合称“八座”。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分掌全国政事。尚书的官位不高,尚书令每年的俸禄只有一千石,副职尚书仆射和六名尚书,每年的俸禄也只有六百石,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远不能同每年俸禄为万石的三公相比,但实际权力远在三公之上。尚书台是最重要的行政决策机构。    
    光武帝除了通过尚书台独揽大权外,还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负责传达皇帝的旨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光武帝认为这些宦官们地位更低,他们不可能取得倾国大权,就更保证了他的集权统治。    
    刘秀以柔术治国,宽民众,而对官吏极严。东汉初年,他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还进一步予以加强。这三套监察机构是:(1)御史台———有侍御史15人,负责察举官吏违法事件,接受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释法律条文。(2)司隶校尉———有从事史12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违法官吏。他们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监察权力很大,“无所不纠,唯三公不察”。(3)州刺史———全国分12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他们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驿车,巡行全国各地。他们每年八月出巡,调查各地有无冤狱,同时考察各郡县官吏政绩,并根据政绩好坏,决定升迁罢免。他们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汇报。刘秀对巡察制度非常重视,授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朝中无论官员职位高低,一律严格按照法律办事。若有不遵守法律者,必会如实量刑定罪。曾任汝南太守的欧阳歙,世授《尚书》,八世皆为博士,德高望重,刘秀十分器重他,但在他度田不实、贪赃枉法的罪行被查出来之后,他立即被捕入狱。当时朝廷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在大殿门口,请求宽赦他,甚至有人情愿替他牺牲,但刘秀坚决对其绳之以法,予以处死。    
    由于刘秀加强了监察制度,对违法官吏要求甚严,从而保证了皇帝的权力和意志能够得以实现,这对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说…开国大帝》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解放奴婢 发展生产

    当时,王莽改制就是因为土地问题(高度集中,兼并问题严重)和奴婢问题(奴隶化严重),这些西汉末年困扰统治者的问题,同样危及东汉政权的稳固。刘秀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的就是解放奴婢、精兵简政和解决土地问题。    
    要解决农业问题,劳动力是核心因素。解决奴婢问题,理所当然是重之又重。西汉中后期,由于地主、官吏无限制地兼并土地,使大量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本人也被卖给官僚、贵族、商人家为奴。奴婢在主人家过着非人的生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主人的毒打,甚至被当成牛马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奴婢问题,影响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汉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想解决,但都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光武帝即位后,把解放奴婢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从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光武帝先后多次下诏令解放奴婢,并且严禁虐杀奴婢。公元26年5月的诏令宣布:民有出卖妻子,其妻子想归父母者,从其便,如主人刁难,按律令论处。建武六年诏令:王莽时吏民被当成奴婢而不符合西汉法律的,一律免为平民。公元31年的诏令:吏民因饥饿战乱沦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强制不让走的,以卖人罪处置。建武十年诏令:取消奴婢因射伤人处死的法律。公元35年2月诏令:天地之间人为贵,杀奴婢者罪在不赦。同年6月诏令:炙灼处罚奴婢的,按律治罪,被伤害者免为平民。公元36年诏令:陇、蜀的人民被劫为奴的,如要离去,一律免为平民。公元38年诏令:益、凉二州奴婢八年来向官府上讼者,一律免为平民,也不必偿还卖身钱。    
    光武帝在12年内,连续不断地发布解放奴婢的诏令,使大批奴婢获得了自由,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精兵简政,是光武帝为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公元30年6月,光武帝下令说:“设官置吏,是为了奉行皇帝法令,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官吏职还这样繁多。兹令各郡、国、县削减吏员。县级机构不够设置长吏的,可以撤减合并。”这一年,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合并了十个郡、国,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在封建社会,能够这样大量地精简官吏,确是少有之举。    
    公元31年,光武帝又大量地裁减军队。建武七年,他下诏令说:“军士中都是年轻力壮之人,应当立即罢除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和相关的军吏,让他们回去种田。”大批的士兵得以还乡,从事农耕。这样,既减少了军费开支,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    
    劳动力问题解决之后,还有一项就是土地问题。东汉初期,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没有地种。光武帝于公元39年6月,下令各州、郡清查田地的数目和人口实数,称为“度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核查田赋收入,防止大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二是可以从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没收一些多余土地,分给无地的贫民。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他们隐瞒田地数量,谎报人口,反对清查。地方官吏也惧怕他们,有的还贪于贿赂,与他们勾结,任凭他们谎报。    
    刘秀得知此事,以“度田不实”罪诛杀了十余个郡太守,并加紧“度田”。于是大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由于分不到土地,或分到的土地实际数量比政府应允的数量要少,也开始反对度田,参加武装反抗。“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这就是史称的“度田事件”。刘秀大怒,一再发兵镇压。但这些“群盗”等官兵一到,立刻解散,官兵一走,“群盗”又聚集起来。为了平息暴乱,光武帝采取了分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手段。宣布:群盗们相互揭发,均可免罪,并可分到土地。原来因不敢追捕“群盗”而治罪的官吏,现在只要能够使乱民遣散,政府就可以不再治罪。光武帝不愧为一个有经验的统治者,他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很快就把反抗平息下去了。但是“度田”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光武帝还把田租的十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并下令,各郡国凡有余粮的,要赈济老年人和鳏寡孤独以及无依无靠的穷人,各级官吏要亲自负责此事,不允许失职。这些被称为“德政”的小恩小惠,在广大农民中树立了东汉王朝的良好形象,稳定了人心。    
    汉光武帝刘秀,在两汉之间激烈的动乱年代,顺应历史的潮流,采用军事手段,平息群雄,使分崩离析的中华民族再度走向统一。统一之后,采取柔术治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推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建国40年时,全国已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盛景。这也是东汉王朝最富庶和最安定的时期,史称“东汉盛世”。


《图说…开国大帝》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明君风范 瑕不掩瑜

    刘秀作为一代明君,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欢饮美酒,也不喜欢听音乐,从不把珠玉当作珍宝。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献的珍馐美味,还把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汉朝自武帝以后,后宫嫔妃达到3 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衣等14个等级。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有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刘秀在世时要建陵墓,名曰寿陵,特意叮嘱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了,将来要像汉文帝那样,不随葬金宝珠玉。    
    刘秀常常显示出一种宽宏大度、平易谦和的气概。公元28年,割据陇右的隗嚣正徘徊于公孙述和刘秀之间,到底归服哪方,犹豫未决。他就派他的将军马援先后去成都和洛阳观察时政。马援自幼就聪明过人,人们都认为他是神童,在西州很有名气,很受隗嚣敬重。刘秀接见马援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使者,却没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连帽子都没带,他独自一人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庑下面,让一个宦官引导着马援去见他。他一见到马援就微笑着说:“贵客敢往来于两个皇帝之间,见多识广。今天有幸见到贵客,真是深感荣幸。”这一平易谦和的姿态,使马援立刻感到了一种明君的魅力。于是,马援叩头说:“当今的局势,君主在选择臣下,臣下也在选择君主。”接着就说起公孙述接见他时戒备森严的情况,并说:“我现在从远方来,陛下接见我连警卫都没有,就不提防我是间谍刺客吗?”刘秀又笑着说:“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只不过是个说客罢了。”这次会见,让马援目睹了刘秀的宽宏气量。刘秀与当年的刘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不愧是东汉的真正帝王之材。后来马援劝隗嚣归服刘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