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世纪之坝 >

第8部分

世纪之坝-第8部分

小说: 世纪之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使不明真相的同志明白真相,使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在其参与工作的情况下经过耳闻目睹后转变观点,中央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步伐,以重新论证的最后结果促使持不同意见者明白真相,取得共识。

        1986年3月31日,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先生,谈话中,傅向邓小平询问海外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问题。邓小平神情严肃地望着傅,十分慎重地告诉他:

        “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这个讲话,被迅速传往海外……

        1986年4月3日,六届四次人代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在记者询问三峡工程情况时,李鹏作了以下回答:

        三峡工程是一项包括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巨大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关系到我国当代的四化建设,而且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对这项工程,中国政府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现在还没有对这项工程作出是否开工的决定。

        李鹏说,对这项巨大工程,我们虽然已经作了30年的准备,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科研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但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国务院准备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不仅要吸收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要向一些建设水电有经验的国家的专家们进行咨询,听取意见。论证的情况,委员会将及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同全国政协协商。

        “两会”结束后,赵紫阳、李鹏便率有关领导到三峡地区实地考察。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5号文件)。

        15号文件确定:由水电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一步论证修改原来的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撤销建省计划,增设国务院“三经办”

        中发'1985'4号文件,虽鲜为人知,却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项决策,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

        这个文件规定了三峡省筹备组的五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就是“制定开发型的移民安置规划”,第三项任务要求,“做好安置移民的试点工作”。

        到了1986年,面对三峡工程尚未动工即要求停止准备工作的一片呼声,当中央15号文件传到宜昌时,李伯宁感到困惑不安,而他的追随者则大多茫然不知所措。

        上午得到消息,下午就有人坐飞机“拜拜”了。

        李伯宁心情沉重地传达完文件后,坚定地说:“无论三峡工程的命运如何,我们都要将三峡的建设搞上去!三峡地区的老百姓,这30年来折腾得够苦了哇……”

        说着说着李伯宁动了感情:“我们……说什么也不能再老百姓受累。我已向国务院请命,将三峡省筹备班子转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不要行政级别,就干一件事,让三峡的老百姓富起来!”

        他动了真情,与会者都动了真情。

        于是,三峡省筹备组撤销,国务院宣布成立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委任李伯宁为主任。负责指导和协助川、鄂两省进行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和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工作。

        “三经办”地点设在北京。

        为了工作便利,“三经办”仍在宜昌市宝塔河保留了一个办事机构——宜昌办事处。

        从此,宜昌与北京,北京与川、鄂两省,就三峡库区的经济开发规划和移民试点工作紧密联系,相互支持,伴随着三峡工程的艰难论证,移民试点工作在整个库区逐步展开……

        ●试点,库区移民转忧为喜

        针对三峡移民问题,早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上,李鹏就曾经指出:

        “移民问题是决定三峡工程的又一个关键。开发型移民大家都赞成,但这仅仅是一个设想,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但实践中会遇到什么问题,现在还不知道。核心问题是投入多少钱才能真正解决总问题,移民究竟有多少?大体上一个人多少钱可以包干?是个什么标准?这个问题三峡省筹备组和四个地、市委必须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肯定的回答。”

        李鹏强调:“中央希望四川、湖北两省在这个地区该上的项目还是要上,要比过去更关心这个地区。小平同志也指示,要以摆在别的地方,也可以摆在三峡地区的项目,那就摆在三峡。万县、涪陵两个地区都缺电,要开发这两个地区,不解决电不行。水电部要带头,安排两个项目,一个是葛洲坝至万县220千伏输电线路,解决万县用电问题,第二个是给涪陵搞两个1。2万千瓦

        或两个2。5万千瓦的火电机组……“

        李鹏建议:“国家计委从今年三峡费用中,拨一部分钱搞开发型移民试点,办两个柑桔园,办几个工厂,搞点旅游事业,办一、二个饭店,在宜昌可以先搞起来。”

        李鹏的这番话,经内部渠道传到三峡库区移民那里,引起很大反响。称民们不愿老这么受穷,却苦于找不到出路。响应国家号召往山上搬吧,可山上除了荒草石头,还有什么呢?你副总理代表政府说话拨移民费,给多少呀?搞试点,办柑桔场办工厂,从哪儿开始呀?

        然而,毕竟是有了希望,搬迁,国家要给钱给政策,库区人民大多由忧变为喜了。

        李鹏并没有食言。1985年首批移民试点经费2000万元,划给了国务院“三经办”。李伯宁拿这笔钱,在库区组织兴办了28个工厂,安置农村移民劳动力2421人,人均占用资金8400多元。

        试点,收效如何呢?

        客观地讲,这些移民试点项目大多数效益还是好的,少数因经营管理不善,未能成功。

        好的项目,如:

        万县市川东油漆厂,使用试点经费10万元,安置农村移民15人,第二年就归还了全部贷款;

        巫山烟厂,1985年扩建投资270万元,其中移民试点经费75万元,于1986年建成投产后产量、产值、利税都大幅度上升,1987年与1985年相比,产量由4。2万大箱上升到10。4万大箱,创税由582万元上升到1700万元,获利由10。1万元上升到61。5万元;计划安置移民劳力80人,实际安置了158人,超78人;

        关于工厂迁建试点,“三经办”选了三家厂址高程低、经济效益好、有技改扩建任务的厂子进行搬迁试作,投入380万元试点经费,收效良好。

        例如,巴东县水泥厂,原核定赔偿费202万元,“三经办”投入试点经费130万元,新厂已于1987年建成投产,老厂已搬迁结束,并正式办下了销号手续。

        又如,万县市拉丝制钉厂,原核定赔偿103万元,经协商投入移民试点经费100万元,帮助到新区建立新厂,合同规定,使用六年回收销号,现新厂已经投厂;

        再如,万县市毛巾床单厂,投入移民试点经费150万元,帮其在新区建厂,合同规定使用10年回收销号,原来该厂核定的450万元赔偿费,即不再赔了。

        按照李伯宁的话讲:“这样做,有利于这些厂子的发展,也防止了他们继续在淹没线以下进行更新改造或扩建,同时也节省了赔偿费用,并且减少了将来的搬迁难度,一举三得,国家和工厂都有好处。”

        除进行工厂搬迁试点外,“三经办”还投入915。5万元在9个县城和一个集镇搞了13条道路、桥涵、供水等工程;

        农村移民“后靠”或迁移试点,也取得一定成效。1985年以来,共投入开荒造梯田,建设柑桔、茶叶、蚕桑地经济园的经费4604。5万元,在库区19个县(市)开荒建园7。3万亩,每亩平均造价622元。其中除按“开十返三”或“改二还一”的比例返还给荒地所在的村、组作为对占地的补偿外,其余4万多亩,可安置移民4万多人,人均占用资金1100元。

        如巴东县雷家坪一组,1986年开发移民柑桔园315亩,间种粮、油、西瓜、蔬菜等,1988年全组人均增加收入316元,其中人平增收1000元以上的7户,3000元以上的2户,有7户在收入增加后,已自动把住房搬到了库区淹没线以上!

        试想,库区移民尤其是农村称民,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从“试点”政策里看到曙光,又从“试点”实践中得到了实惠,他们怎不会转忧为喜呢?

        李伯宁更感到欣喜而对移民工作的前途充满信心!

        李伯宁领导下的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无疑给处于“重新论证”阶段的三峡工程注入了“兴奋剂”;数百名专家对李伯宁带来的消息欢喜异常。

        中央对“试点”的经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决定进一步增加移民试点经费的投入,以期取得更为辉煌的战果!

        这就意味着,李伯宁和他的同事们将会更忙……

        ●';89之春,李伯宁陈情驳李锐

        在1989年北京春寒的日子里,不央领导同志召见李伯宁,要他详谈几年来的移民试点情况并汇报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李伯宁在汇报了三峡库区经济现状、当地干群心态及移民试点情况后,提出了“三峡移民要有三个先行”的主张:

        一是对安置农村33万农民,种柑桔要先行;

        二是搬迁城镇和新区的三通(路、水、电)要先行;

        三是人才培训要先行。

        他认为:“不管三峡工程何时上,早上或晚上,上与不上,都应积极进行。为移民安置需要这样办,就是不为移民,为这一地区的正常发展和及早改变这一地区的长期贫困面貌,也应该这样办。”

        李伯宁强调指出:“我对移民工作的这些看法,会有人持有异议。以反三峡闻名的李锐同志,就在新出版的《长江,长江》一书中和最近《世界经济导报》上,向记者公开指名批评我说得太”轻巧“,说”这如意算盘未免打得太惬意“了。”

        李伯宁气愤地说:“我在这里只答复他一句,我说的这些意见并不太”轻巧“,”太惬意“。我是经历了几十年移民工作,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而且对三峡库区移民进行了四年的调查研究和移民的试点工作。我不只一次地走遍了有移民任务的19个县(市),和当地广大干部、移民开过多次会议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共同探讨开发型移民的路子,共同进行移民试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的这些意见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从群众中来的,不是信口开河主观想象。请问李锐同志,你做了些什么?你到三峡库区进行过什么调查研究?你和哪个干部或移民谈过什么话?你了解过他们过的生活是怎样的贫困吗?听到过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吗?如果这些都没有做的话,你怎么可以指责库区地、市县领导和广大移民群众,是为了贪图这110亿的移民费”才表示愿意早迁“呢?”

        李伯宁说:“李锐同志对移民的观点和对三峡工程的其它观点一样,他认为不行的,别人行也不行。他认为移民”不论中外“,都是”困难重重,困难重重“,就不相信会有克服困难的办法,不相信中央提出的把一次性赔偿改变为开发型移民这个重大改革,会给水库移民开创出一条新路子。不相信别人,不相信群众,只相信自已。”

        李伯宁说:“应该承认李锐同志还是比较坦率的,因为他这次没有参加”论证“就全盘否定”论证“。但他对三峡工程宣判死刑的时候,还不得不留一手,他不敢直说永远不修三峡工程,而是说”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这种把”死刑“变”死缓“的作法,就是李锐同志在这次记者谈话中公开承认的”缓兵之计“,实际上还是枪毙三峡工程。不知李锐同志是否意识到,这种主张是不相信我国的现代科学和大批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水利水电科学家,有能力解决三峡工程所存在的问题,不相信我国治理经济环境可以取得成功,并为兴建三峡工程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样的,李锐同志大概也不会承认他主张”把三峡工程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这并不是对后代子孙的什么信任,而是对后代子孙不负责任,对历史不负责任,把当代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而把长江洪水灾难留给后代子孙,这会遭到历史和后代子孙遣责的!”

        以上反驳言辞,火药味颇浓。原因是:李伯宁“最近”曾又一次到库区走了一遭,那里的人们听说有人主张拖三峡上支流,很恐慌,也很反感。库区移民说,过去三峡工程久拖不决,没人管我们,现在上支流工程,就更没人管我们了。支流都在上游,把投资都摆在那里,万县谁还管?涪陵谁来管?

        李伯宁再次调查后回京汇报时作的结论是:“库区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利用,有充分的环境容量可以容纳下全部移民。”

        ●程子华的“万言书”

        在为三峡工程奔走呼吁的众多知名人士中,我不能不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位老人,他就是抗战时期就大名鼎鼎的程子华将军。

        老将军晚年受中央委托,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协调和领导工作。中发(1986)15号文件,确定程子华作为三峡工程协调小组成员,委托他到库区实地考察情况。

        1986年9月初,程子华由李伯宁等人作陪,经武汉到重庆至成都回京,一路之上勤问勤记,既找干部也找农民和城镇居民,为今后的三峡工程论证决策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

        在武汉,他看了“长办”的三峡模型,听了王汉章副省长的汇报;

        在荆州地区,他听了行署专员徐林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